2009年10月13日诗歌鉴赏_第1页
2009年10月13日诗歌鉴赏_第2页
2009年10月13日诗歌鉴赏_第3页
2009年10月13日诗歌鉴赏_第4页
2009年10月13日诗歌鉴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练习 一、品诗 细细品味北方有佳人 、 大风歌 、 垓下歌和和项王歌四首诗歌,领会作者在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北方有佳人 (西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西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和项王歌 虞姬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大风歌 【注释】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 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 ,后人题为大风歌 (始 于艺文类聚 ) 。“海内” ,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 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在此是感叹词,相当 于“啊”怎样得到。威:威力;加:凌驾。 【翻译】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怎样 得 到勇士去守卫国家! 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枕上作 (宋)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 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 初平,即黄初平, 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 答: _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 分) 答: _ 2、初发夷陵 (宋)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4 分) 答: _ _ (2)尾联中“今朝喜处君知否”一句,诗人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4 分) 答: _ _ 3、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 灵活。 ”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答: _ _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答: _ _ 4、寒 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前人评价这两句是“言浅意深” ,请简析。 答: _ _ _ (简析:完成此题必须准确把握诗人形象羁旅漂泊、人生迟暮,透过字面意思深入分析。 ) (2) “一雁度南楼”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_ (简析:“一”字,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 “雁度南楼”言外有“雁归人未归”意。 ) 5、望江南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上片“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景角度有何不同? 答: (2) 、结句“天上共悠悠” ,有人评价句中的“共”字有“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请谈 谈你的理解。 答: (3)这首咏月词抒情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之。 答: 6、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3 【注解】蛩,蟋蟀。 坐驰,神驰。谓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 诗歌的前四句重在写景绘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前四句内容作简要的 分析。(4 分) 答: 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7、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6 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本诗是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之 作。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颔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 分) 答: (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4 (诗歌形象鉴赏类)诗歌积累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 ,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 。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 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天 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 ,只能设想 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 ,必然在为县民伸 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 ,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 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 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 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 “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 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 “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 写的一切,又都是读者迫切需要知道的,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 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那读者迫切需要知道、 但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 ;如今因屠杀冤 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诗人也没 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读者的心怎能不为之震动?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草木变衰:宋玉 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河阳”二 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 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 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 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 年。苏:复苏,有康复之意。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长 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 归无望,生计日蹙。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