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7 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时量 12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 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 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 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 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 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 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 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 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 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 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 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 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 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 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 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 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 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 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2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 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解析: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答案:B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 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 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 居的意象。 解析: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答案:D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 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 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 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解析: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 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3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 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 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 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 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 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 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 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 “你们” “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 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 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 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 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 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 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 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 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 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 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 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 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 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 4 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 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 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作品赏析,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 分)( )( ) A. 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将沙漠比喻为如来佛的手掌,形象地写出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 的无助与无奈。 B. “我”在被逼交出水壶时跪了下来,说明“我”是一个懦弱的人。 C. 孟海他们最后的泣不成声是因为终于走出了沙漠,感慨自己还活着。 D. 考察队员表面上靠以沙充壶的所谓的水走出沙漠,实际上靠这壶“水”激发的勇气、信念走出困 境。 E. 考察队员的经历启示我们:物质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遭遇困境,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 答案:AD 解析:B 表现“我”为完成肇教授的遗命而忍辱负重;C 是因肇教授的良苦用心而感动;E 物质的激励 不对。 5.请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 分) _ _ 答案:插叙沙漠中迷路前后的经过,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交代陷入困境的情况,为下文对峙白 热化以及“我”竭力护壶等情节做铺垫;引出主要人物,刻画肇教授的老练、善谋的形象。(答出 一点得 1 分,意思对即可) 6.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3 分) _ _ 答案:(3 分)机智老练,困境中他集中水统一分配,绝境中他以沙充水,使大家终不放弃,走出沙 漠;舍己为人,绝境中他以水予人,自己缺水而亡,体现了博大的胸怀。(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 两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 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 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 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 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 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 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 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 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 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 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5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遇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 夷岖,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 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7 、下列对文中第一处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 7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是“贾耽大摆酒席会 见诸将,德宗下诏后贾耽的言行”。依据贾耽的品行,再联系一些标志判断,由“俄”“以”“既” “曰”等虚词,“耽”“工部尚书”“怀”等名词,“至”“饮”“敕”等动词判断 D 项正确。考生 要特别注意“见代”中的“见”的用法,是用在动词前,表述对自己怎么样,可解释为“我”,在本 句中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排除比较后界定 D 项正确。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明经”为名。 B.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遇到大 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乞骸骨,乞求回到故乡供养父母,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 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乞骸骨是乞求回到故乡供养父母”的表述错 误,“乞骸骨”是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 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 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 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 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答案】 D 6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 山川地理等知识”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的内容进行理 解,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3 分)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3 分) 【答案】按照旧例(1 分),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 中(1 分)允许他在近郊打猎(1 分)。 贾耽每次打猎(1 分),带着几百人(或使几百人跟从)(1 分),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 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1 分),不敢有所图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得分点。本题涉及的得 分点有句:“故事”为古今异义词,“以”表原因,“优诏”解释为“褒奖的诏书”。句中“畋” 解释为“打猎”,“从”的使动用法,“往往”解释为“经常”。之后在此基础上翻译整句,努力使 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 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 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 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 文言文阅读答案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新唐书) 文言文阅读答案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新唐书)。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 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 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 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 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 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 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 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 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 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 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 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 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 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 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 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7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 文言文阅读答案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 人(新唐书)阅读答案。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 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 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 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二)古诗鉴赏及诗文默写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_ _ 答案:上阕塑造了一位驻守边疆、保家卫国、意气风发的爱国诗人形象。(2 分)上阕通过“朱颜青鬓” 的肖像描写塑造诗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形象;通过“气吞残虏、夜举狼烟、拥戈西戍”等动作描 写塑造了诗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形象。(1 分)表达了诗人对从戎生活的期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 主义情怀。(1 分) (2)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4 分) _ _ 答案: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1 分)词的上阕回忆往昔,追忆壮年时期从军,驻守边疆的经 历,充满豪情壮志。词的下阕感怀现在,写罢归后的闲居生活,充满失落失望。(2 分)前后对比,更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并不因衰老而有所减损的情怀。(1 分) 12.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0 分) (1)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 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醉花阴中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 _;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 (3) 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4)有人说陶渊明不在乎耕种结果,虽然“戴月荷锄归”,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他更在乎耕 种的诗意体验。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描绘这种诗意体验的诗句是: , 。 (5)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着力表现水光山 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 佳节又重阳 东篱把酒黄昏后(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 草。(4)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5)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8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婆娑(su) 精悍 (hn) 干练(gn) 豁然开朗(hu) B.寥廓(ku) 纤细(xin) 夙愿(s) 少不更事(gng) C.谦逊(xn) 凑合(cu) 吮吸(shn) 休戚相关(q) D.寒暄(xun)负疚(ji) 提防(t) 羽扇纶巾(ln) 答案:D 提防(d) 羽扇纶巾(gun) 1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古人纪年,常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为干支纪年,“岁在 癸丑”为帝王纪年。 C.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 特威 尼斯商人等。 答案:B“永和九年”为帝王纪年,“岁在癸丑”为干支纪年。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A可以想见,2022 年的冬奥会,环境的文明与良好的秩序必将迎来世人的赞叹,当代中国的文 明形象与崭新风貌也会赢得世界的瞩目。 B长沙阳光 100 国际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线电缆在数据中心和高频通信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贵金属压延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考核试卷
- 车载设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运输设备绿色制造与资源循环利用考核试卷
- 自行车与城市美容护肤考核试卷
- 蔬菜种植区气候适应性分析考核试卷
- 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技巧考核试卷
- 船舶货物运输市场与供应供应链研究及企业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学校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南
- 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检测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高校考试制度的弊端与改革
- ERAS理念在妇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 《中心静脉置管术》课件
- 高级教师职称面试讲课答辩题目及答案
- 牛安全生产技术-牛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
- 2023新能源风电工程项目文档全过程控制与档案整理规定
-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颈部局部解剖(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 (完整word版)口腔正畸案例分析
-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
- 人教鄂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知识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