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 一、概况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 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人口1.26亿。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 方公里。2011年,日本的城镇化率为91.3%。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 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 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日本的 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 为世界第26位。 2011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5.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4.2万美元,日本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 航运业、保险业及商业服务业对 GDP 贡献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 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国内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亚洲第一 大城市和全球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顶级的金融、 航运和服务中心。 日本的工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工业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 生产规模较大;产值较高。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 子电器、化工、纺织等。此外,日本的核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的农业实行小型机械化,单位耕地产量世界第一,稻米自 给有余,但约一半粮食仍需进口;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资源生产国,捕鱼技术和捕鱼量居世界 前列,每年因为滥杀鲸鱼而受到国际谴责。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 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 服务业是日本第三产业的核心,也是对 GDP 贡献最大的产业。 日本的服务业极其发达,是世界上地下商业街最多的国家。 二、城镇化发展历程 日本城市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步发展。 1868年,日本第一产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87.9% ,第二产业只占4.10%, 全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城市。随着重化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 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20 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劳动力逐渐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 移,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 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 201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 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日本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 1950年的37.3%上升到1975年的75.2%,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 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人的现象。直到1975 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 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 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 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这不仅没有改善东京圈的工 业布局和居住环境,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20世 纪9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地 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使市 区居民和企业离开市中心向周围城郊迁移,大城市四周人口剧增, 新城市不断出现。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群,即出现所谓 “郊外都市化时代” 。同时,由于市区人口流向郊区,市中心区人口 减少,加上近年来日本大企业进一步加速转向海外生产,更快地形 成了大城市的所谓“空洞化”现象,其中尤以东京都最为明显。另 一方而,由于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工业高新技术含量 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生活条件与特人中 心城市方而差距缩小,因而地区中心城市活力增强,城市人口迁入 超过人口迁出。 3、城市化发展动力 日本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强有力推动。政府在 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大城市带发展过于集 中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过疏化”的现象,日本政府在工业 化成功后投入大笔资金在全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小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 促进法 、 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城市地 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大量法律法规,积极通 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向周围城镇集中。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一战后,日本开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近代化过程,刺激 了一批新兴城市的诞生,如川崎市、八蟠市、尼崎市、石兰市、日 立市和丰田市等,这些城市在诞生以前都是一些叮或农村地区。以 丰田市为例,它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叫举母的城下盯,从明治时代 到大正年间,主要以养蚕业为中心。从1920年到1930年的10年间, 人口只增加了2000人左右。但在1935年丰田汽车公司进人该地后, 人口急剧增长,到1937年,人口增加到3万多人。到1960年,该地区 人口已达4.6万人,同时举母盯也被改为丰田市。从20世纪50年代中 期到70年代初期,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顶峰阶段,同时也是日本城市 化进展最快的时期。 (二)先集中后分散但总体上又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模式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大城市优先发展,然 后再向外扩散,波及周围地区乃至其它城市,这当然也是与日本工 业化的背景有关。明治政府在宣布进人资本主义社会时,实质上当 时的日本既无资产阶级这一阶层,也无任何工业基础,政府依靠由 封建官僚和武士转身而来的财阀的力量推动了初期的日本式工业化。 这就造就了其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 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 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但从全国范围 来看,日本的工业化又显示了相对集中的工业化模式。日本工业主 要分布在三湾一海地区从东京湾经阪神缘懒户内海沿岸直达北九 州。日本共有城市656座。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共有11座,其中除札幌 外,都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三)地方小都市也发挥着其特有的综合功能 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日本的地方小都市主要包括遍布 全国各地的人口在3万至10万人的小市及叮。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 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 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 能及社会功能。另外,还将传统风俗与现代化相互融合,大力发展 城乡交流及旅游农业。政府在规划中还明确划分了市区、郊区、农 区、工业区及休闲区,一、二、三次产业密切结合,使经济、社会 和文化协调发展。 四、城镇空间发展 日本的首都是东京,东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东京都 特别区的人口约有860万人,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之一。在 东京特别区内和东京周边已经形成了众多副都心。 如果将东京23区视为一个都市的话,日本共有12个城市人口超 过了一百万。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都是都道府县厅的所在地, 如今,日本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或中小城镇,纯粹生 活在农村、渔村、山村的人口非常少。高度的城镇化使大多数日本 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也有力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服务业等第 三产业的发展。但是,过度的城市化也给日本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日本的城市发展过于集中,原本全国还有多个城市带,现在只 剩下东京及周边几个城市比较繁荣。就连大阪和神户这样的大城市 也日渐衰落,更不要说那些中小城镇了。这就导致日本全国的人口 继续向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圈集中,而地方的人口越来越少。另外,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推动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公 共建设。几乎日本所有农村地区都有等级较高的公路,在不少中小 城镇里经常能看到巨大的公民馆、体育馆或国民度假村等建筑,利 用者寥寥无几,而维护这些公共设施则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非常拮 据。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政府推动城镇化建设不能只是想着修路盖 房,而是要找到适合当地的产业方向。只有在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确保足够的就业机会之后城镇化才有保障,否则人去楼空后地方的 负担更重。 目前,日本各地都在挖空心思大搞“地域振兴” ,有的重点发展 特色旅游业,有的大力开发民俗工艺品,有的则创建开发区拼命招 商引资。目的就是要把流向大城市的年轻人吸引回来,重新激发中 小城镇的活力。而面对日趋加重的老龄化趋势,不少地方还把目光 转向了退休后的人群,呼吁他们将大城市里的小房子卖掉后在靠山 近水的中小城镇开始悠然自得的第二人生。有朝一日,银发一族或 许会成为日本城镇化建设的主力。 五、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公害、住房拥挤和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在日本城市化 高速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城市人口过于 密集,一些公害问题及“拥挤症”便显现出来。早在明治初期,就 发生过几起重大的矿山公害事件,如足尾铜山矿事件、日立矿山排 烟公害案和别子铜山的排烟公害事件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中, 最难解决的恐怕就是因人口过分集中而带来的城市住宅问题。明治 后,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结果人满为患,而 穷人只能居住在环境相当恶劣的贫民区。即使在工业化高峰的60年 代,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在相当不良的住宅环境中。后来, 住房条件虽已大大改观,但仍然不能与欧、美相比,它们只能自嘲 为住在“兔子窝”里。狭小的住房加上高昂的房价迫使大批的市民 搬到地价较便宜的效外居住,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大城市中本己很 严重的交通拥挤和道路堵塞问题。 (二)城市地价飙升,给日本经济发展埋下了致命的祸患。土地 问题是城市的根本问题。所谓住宅、交通、环境等条件恶劣皆是由 于空间有限而造成的。土地的供不应求诱致地价上涨这本符合很 普通的供求规律。然而在日本,这一现象却显得特殊,从1955年到 1972年的17年间,日本地价上涨了17.5倍。这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 拟的,而它也作为重大诱因之一,导致了后来使日本经济陷于长期 萧条的“泡沫经济” 。 (三)城市负荷过重,生活环境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同时市民的收人进而消费 水平也大幅提高。但与此伴随的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随 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以石油作为主要燃料的工矿 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加,使空气质量变差;另一方面,骤增的汽 车尾气也使日益下降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日本大约是在60年代中 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汽车普及化的,当时甚至在普及前几年空气污 染程度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在东京、大阪和横滨等人口密集和 人口密度较大的大城市中,当时每年要发出几十次甚至超出百次的 光化学烟雾警报及注意的通知。到1992年7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 有台数已达到6000万台。如此大量的汽车挤在本不算大的国土特别 是主要挤在大城市中,不但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由其 带来的交通拥挤也令人堪忧。除此之外,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城市 垃圾也急剧增加,特别在大城市尤为严重。夜以继日的垃圾搬运造 成居民夜不能眠,沿途臭气冲天。爆发于1973年5月的被誉为东京 “垃圾战争”的阻止垃圾车通过事件便是很好的明证。还有在日本 显得较明显的“热岛”现象也是由于人口过于集中而造成的。 五、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的措施 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整个城市化过程都是按照政府的 意图进行的。从整体国土规划、工业发展到规划的贯彻等等,都可 见到政府的影子。 1.政府对国土进行全面、周密规划,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 率,保障城市化的有序进行。日本政府自二战结束后就开始了大规 模的国土整治工作。首先设置了专门负责国土整治的机构国土厅, 1950年制定了被称为“国土开发宪法”的国土综合开发法 。其目 的是要根据国土的自然条件,综合利用、开发、保全国土,并合理 安排产业布局,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后来又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 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其实质就是保障全国经济的 快速、协调、平衡发展进而使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从一全综 到四全综 ,历时半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日本城市化 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日本政府在整个日本城市化进程中所发挥作 用的真实写照。 2.政府为工业发展提供导向及种种优惠措施以促进工业的快速 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 依赖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正是日 本城市化的重要阶段),日本的高新技术主要是以“引进和模仿”为 主的,日本政府对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进口都实行减、免税制度。 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从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直至生产、销 售等整个过程也都给予种种政策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工业现代化的 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3.制定相关法律确保政府规划乃至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实施。日 本是个法制程度很高的国家,为保证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政府制 定众多的相关法律确保专门征对城市化进程而制定国土开发计划的 顺利实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只是一个引导国民进行国土开发乃 至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大体框架,为保证它的顺利实施,日本政府又 根据各地的特殊条件,分别制定了有产地方的开发法,如:北海道 开发法 、 东北开发促进法 、 九州地方开发促进法 、 四国地方 开发促进法等。 蒙古国 1、概况 蒙古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0万人 (2013年) 。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 ,修改宪法,实行共和制。 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上,东、南、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 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平 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 及其支流鄂尔浑河。 蒙古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蒙古发展的 制约因素,在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南部戈壁地区尤其缺水。70%以上 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 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额尔登特铜钼矿已 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 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年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 , 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07年,蒙国内 生产总值达到1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2008年,蒙古国 GDP 为149.91亿美元,列世界87位;人均 GDP 为2480美元,列位 102。2012年蒙古 GDP 人均3042美元,排名87。 经济目前发展势头较良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但 由於基础薄弱、技术落後,呈现出总体欠发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 局面。 农业方面:畜牧业居主导地位,以粗放的游牧业为主,集约化水平 低,平均产值低;种植业相对落後,部份省份兼有林业、渔业。 工业方面:轻工业比重较大,皮革加工、乳肉食品加工、羊毛 纺织等工业较发达;重工业比重较小,相对欠发达;矿产资源丰富, 但技术较落後,开采量小、开采率低。 第三产业方面:随著蒙古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 阔,但高消费入群比例较小。 2、城镇化发展 1950 年以来,蒙古城镇化进程开始稳步提升,截至 2011 年底 城镇化率达到 66.2%(也有资料为 75%) 。 三、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大量牧民 从西部地区涌向首都乌兰巴托。 为什么要到城市?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蒙古人, 逐渐认知了现代社会,蒙古的年轻一代,同样渴望享受现代文明, 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来到城市是唯一的选择。蒙古国的人 口,平均年龄只有35岁,是一个年轻的国度。 在全国270多万人口中,有大约三四十万人前往本、韩国、中国 等国家留学、工作,现在,蒙古的精英阶层,大多数都有国外工作 和生活的经历,他们正深刻影响着整个蒙古的开放进程。 还有一个原因是,蒙古国国土的荒漠化也非常严重,很多草场 的载畜量逐年上升,已经越来越不适宜游牧生活,无草可牧,有些 牧民被迫进入城市。 蒙古国的法律规定,任何蒙古人,都可以自由迁徙,在城市周 边,只要向所在地政府申请,就可以免费得到一块0.7公顷的土地, 用来扎下蒙古包,容纳羊群。所以,涌向乌兰巴托的蒙古牧民们, 丝毫不担心在首都没有容身之地。他们一路赶着羊群,向首都靠拢, 在首都周围的山坡上,定居下来。 四、城镇分布 目前,乌兰巴托是蒙古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全国 45%的人口, 80%的城镇人口和 50%以上公司都集中在乌兰巴托。 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在加剧,整个乌兰巴托已经显得拥挤不堪。 乌兰巴托,在建设之初,由苏联老大哥操刀,城市设计的容量, 是容纳三四十万人口。但现在,已经迅速膨胀到了130万人口,人口 增加,必然带来一系列城市病。乌兰巴托的人口规模,相比中国的 大多数城市,似乎规模并不大,但问题却很突出。 5、主要问题 围绕在城市周边的蒙古包,现在是城市最大的污染源。乌兰巴 托还没有什么工业,谈不上工业污染。但在漫长的冬季中,取暖烧 煤的污染,是个大问题。大多数居民,仍然燃烧原煤来取暖,而住 在山坡地带上的牧民们,则更常用干透的牛粪做燃料。所以,每到 冬季,乌兰巴托的城市上空飘散着浓重的煤烟味道。 首都乌兰巴托由于人口大量的迁入,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 施的开发尚未满足需求,由此也带来很大的问题,比如贫困、失业、 生活环境破坏、污染严重、公共卫生健康不良、就业机会不多、交 通堵塞等等问题。 乌兰巴托的房子,房租非常昂贵,30 平米左右的一个屋子,月 租金要 300 到 400 美金,令人咋舌。在这里,对于普通的乌兰巴托 市民来说,30 平米左右的小户型,是主流的户型。一个客厅加一个 卫生间,就跟国内宾馆的标间一样。 六、主要对策 在城市开发方面蒙古政府把公民的参与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政 府管理机构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规划战略发展的区域,然后交给 专业的机构和公司去执行,并从有关的部委机关得到反馈,由地方 政府进行实施。近年来由专业机构、私有企业和私人开发城市区域 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乌兰巴托大多数的城市开发策略,都与当地公 民的参与有关,并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大众的参与 与城市的开发有以下优势:根据当地群众认可的资源和优势开发城 市,确定现实的目标和策略,通过具体实施达到目的,创造共同参 与的环境,易于准确分析出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鼓励参与者之间 合作,并同当地的居民以务实的方式逐步解决问题, 韩国 一、概况 韩国国土面积99237平方公里,总人口5008.7万(2010年1月底) , 城镇化率91.04%,减少0.08个百分点,53年来首次下降。 全国划分为1个特别市:首尔特别市;1个特别自治市:世宗特 别自治市;9个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 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特别自治道;6个广域市: 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步。70年代以来,持续高速增 长,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于2007年首次突破2万美元大关,达 21695万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 跌至19296万美元;2009年下滑至17193万美元。 2010年韩国经济增长62%,人均国民总收入重新突破2万美元 大关。 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已成为 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更是享誉世界。大企 业集团在韩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星、现代汽车股份有 限公司、SK、LG 和 KT(韩国电信公司)等大企业集团创造的产值在 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 韩国经济首都:首尔(以前称“汉城” ) (Seoul) ,人口1050万 (2007年) 。行政首都:世宗。首尔位于韩国西北部的汉江流域,朝 鲜半岛的中部,是韩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行 政区内人口即达1000多万。以首尔为中心的韩国首都圈(亦称首尔 首都圈,包括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的大部分地区) ,人口则达2300万, 是全世界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都市圈,目前韩国近一半的人口居住 于此。虽然首尔仅占韩国国土面积的0.6%,但首尔的 GDP 却占韩国 GDP 的21%。首尔也是世界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国际性银行 都在首尔设有分支机构,韩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首尔。 二、城镇化发展历程 韩国城镇化进程中有3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1968年,韩国农村 的绝对人口数出现减少;二是1977年,韩国的城市人口数首次超过 农村;三是1990年,韩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已达74.4%,如果加上镇一 级人口,城镇人口比例高达82.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这3个时间点,可以将韩国的城镇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 起步和成长期。韩国的城镇化第一阶段从1960年到1977年,城 镇率从28增长到57。1960年一般被视为韩国城镇化进程的起点, 因为在这一年韩国政府着手治理因人口大流动带来的社会混乱,并 开始布局经济现代化规划。但真正成长,是在1968年至1977年,在 这一时期,韩国农业生产引入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 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实施的4次经济开发计划在以首尔为 首的20多个地区设立了各种工业园区,成为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 的重要契机。这期间的城镇化呈现向首都圈和东南海岸集中的态势。 加速期,时间段从1977年至1990年。城镇化率达到74,基本 完成城镇化进程。这一时期,韩国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企业 素质大大改善,出口产品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也被称为韩国经济的 第二次“起飞”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韩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城镇化开始从大城市向一般城市和新城市分 散,首都圈的人口也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分散,特大城市面积进一 步膨胀。 后城镇化期,时间段从1990年至今。城镇化率超过90,形成 高度城市化形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城市人口的增速明显 放缓,由原有的每年百万左右下滑到45万,乃至2000年后的每年35 万。2012年,首都圈地区通过人口迁徙所增加的人口仅有6900名, 表明持续数十年的朝向首都地区的人口移动已经结束。在40岁以上 群体中,离开韩国首都圈地区前往地方生活的净流出人口达32000名。 退休者和高龄者离开大城市向农村流动的归农、归村风潮开始形成。 其根源是农村地区人口已呈高龄化,输出能力不足;另外进入信息 化时代后,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城镇化动力 韩国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在过去50年里,韩国敏 锐地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形成了 自己的产业链,在国际制造业链中逐渐参与到了高附加值的环节当中,实 现了向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为韩 国赢得了宽广的国际市场,为韩国国民创造了充足的城市就业机会, 使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 业提出了更复杂和多样化的要求,带动金融、保险、商业信息、通讯、 物流、管理咨询、广告和工程工业设计等服务产业进入了分工细致 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创造了大量服务行业就业机会。居民收入 的提高也刺激了消费和社会保障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了韩国城市化 的质量。 四、城镇空间形式-经济发展模式决定城镇化布局 韩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必然要求优化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 工业布局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也要求生产要素向城市高度集中。 韩国的大城市、新城市基本集中在交通枢纽(大田、大邱) 、沿海港 口(釜山、仁川) 、首都圈(安山、城南、高阳等)和工业中心区 (马山、昌源等) 。韩国在经济现代化起步时面临资源和资金的不足, 只能选择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更优越的地区优先布局,这直接导致 了后来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决定多位总统 都出身于人口较多的庆尚地区,庆尚地区在后来的政府资金投入和 基础建设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这也是造成韩国城镇化发展不 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韩国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集中在首尔, 而包括首尔、釜山、大邱、仁川、大田、光州的6大城市,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五、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这种大城市主导型的城市化充分发挥了集聚经济效应,但也加 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地方中心活力不足。为此,韩国连 续编制国土综合规划,实施了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人口、产业 和机构扩散,以缓解大型城市面临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应该说韩国在交通规划和道路空 间利用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间高速道路建设方面也投入巨大, 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一日生活圈化。但由于韩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 主要集中在机动车未普及时期,因此老城区道路狭窄,停车位严重 不足,开车出行的最大困扰就是停车难。主干道的最右侧车道经常 被临时停放的车辆侵占,造成通行压力增大。密集的人口使得上下 班时间市内道路拥堵严重,而在重要节假日人群在城市之间的移动, 往往造成高速公路的瘫痪。 此外,城市人口超短期间、超高密度的集中使得土地价格暴涨。 地价的暴涨尤其集中地表现在首尔等大城市,房地产泡沫严重。随 着韩国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完成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韩国房地产市 场从2007年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交易规模持续缩小,价格不断走 低,一些参与房地产投资的普通民众不堪贷款重负,沦为房奴甚至 信用不良者,已成为韩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巨额家庭债务 和房地产低迷是制约韩国内需市场的最主要原因。 六、政府在城镇化发展方面的措施 韩国一直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人口大流动到上世纪80年代 才有所减弱。人口流动造就了社会的平等,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群 基本都实现了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虽然会经历短暂的困难期,但 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改善充满信心。因此韩国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 贫民窟和贫二代等多数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针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韩国历届政府始终都强调政府 政策的引导,从上世纪60年代的抑制流动政策,到上世纪70年代上 半期的分流政策,再到后来的城市收容政策和扩建政策,使得韩国 经历了几十年的人口大流动而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特别是韩国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首都圈卫星城市建设和上世纪90年代提出 的5大住宅新城建设,极大地缓解了首尔发展的压力。 韩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实现了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投入资金支援农村基础建设 和机械化发展,克服了轻壮年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 导致农村生产力下降的难题。韩国政府还采取以工哺农的政策方针 不断提高了农户收入占城市人口收入的比例,缩小了城乡二元化的差 距。此外,韩国政府及时调整土地分配和流转制度,避免了土地集约 化程度过快造成农业人口失去保障和集约化程度过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拱式桥桥梁施工方案(3篇)
- 民间庙会活动策划方案案例(3篇)
- 高校过年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篇)
- 扬中活动策划方案收费标准(3篇)
- 露台泥土回填施工方案(3篇)
- 室内周末施工方案(3篇)
- 运营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心理变态分析题目及答案
- 小学问答题目及答案
- 随自然而行300字(8篇)
- JG/T 396-2012外墙用非承重纤维增强水泥板
- 预付电费协议书
- 2025食品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酒吧消防火灾应急预案(3篇)
- 浙江隆宸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500吨双孢蘑菇技改项目环评报告
- 《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GF-2025-2614)
- 2025上半年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社会招聘校园招聘14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CEPPEA 5002-2019 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 教师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
- 意向金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