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_第1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_第2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_第3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_第4页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参与治疗手足口病防治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工作,提高临床诊 治水平,结合全国部门分地市的救治经验,从预防、内服、 外用方法和调护等四个方面为居民提供手足口病防控建议。 预防为主 个体差异要选择不同药方 1白菊花 6g、生甘草 3g、生山楂 6g、生薏米 l0g。 每日一剂,水煎分 2 次服,连续服用 35 天。 2生薏米 l0g、扁豆 10g、党参 5g。加冰糖适量,煮 粥调服。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 3金银花 6g、板蓝根 6g、薏苡仁 10g、淡竹叶 3g、 生甘草 3g。每日一剂,水煎分 2 次服,连续服用 35 天。 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 特别提醒:因个体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同,应该在医 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中药进行预防。比如说,第一个药 方是供正常体质人群参考使用,第二个药方则主要针对虚 汗体质的人群,而内热体质的人群更适合选择第三个药方。 重症患儿 中西医结合救治成功率更高 主要表现:高热持续不退,疹出不畅、嗜睡易惊、肢 体抖动或抽搐,甚至昏迷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 纹紫暗。 治法:清热凉营,平肝熄风。方剂:解毒熄风汤。 主要药物:大青叶、鱼腥草各 1015g、菊花、银花、 紫草、牛蒡子各 810g、葛根 1216g、竹叶 36g、水牛 角(先煎 2030 分钟)20g、赤芍 68g、地龙 610g、 钩藤(后下)15g、僵蚕 10g、甘草 3g。每日一剂,水煎分 36 次服。 昏迷或上呼吸机者,可同时使用鼻饲和灌肠。对普通 病例来说,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减轻病人痛苦, 改变症状,缩短疗程。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外感风痧 颗粒等。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抗病毒口服液等。 而对于重症病例的抢救,经证实,中医药参与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注意调护 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 1.口咽部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 用一种喷涂口腔患处,每日 2 次。 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金黄散、青 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 涂患处,每日 34 次。 3.中药外洗:九里明 30g、水杨梅 20g、野菊花 30 g、 蒲公英 30 g、紫花地丁 30 g、土茯苓 20 g。水煎适量微温 泡洗,每日 23 次。 中医药治疗甲流感预案 为指导甲型 H1N1 流感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充分发挥中 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甲型 H1N1 流感疫情,特制定甲型 H1N1 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 2009 年 3 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 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 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 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 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 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 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 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 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 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 15g、白萝卜 30g、香菜 3g。加水适量, 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薄荷 3g、生姜 3g、大枣 3 个。生姜切丝, 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 200 300ml,加盖浸泡 510 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 3g、菊花 3g、芦根 10g。沸水浸泡 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 3g、带皮鸭梨 1 个(削皮)、大枣 6 枚 (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 50g 煮 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 “上火”的人可吃。 鲜鱼腥草 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 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 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 60g、生甘草 6g(布包)、生薏米 20g 熬汤后去甘 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 功用。 三、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 10g、苏叶 6g、黄芩 10g、牛蒡子 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 1 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 付 为宜。 2.大青叶 5g、紫草 5g、生甘草 5g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 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 1 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 付 为宜。 3.桑叶 10g、白茅根 15g、金银花 12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 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 1 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 付 为宜。 4.苏叶 10g、佩兰 10g、陈皮 10g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 1 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 付为 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在流行期间 可连服用 35 剂。 (二)儿童 藿香 6g、苏叶 6g、银花 10g、生山楂 10g 功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 ,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 1 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 付 为宜。 (三)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 35 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 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四、其他 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 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 当归、白芷、山柰等。 中医药参与治疗痢疾防治预案 夏秋季节,是痢疾的高发季节。中成药治疗痢疾有很 好的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为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特制 订本预案。 1、止痢片:内含盐酸小檗碱,为中药黄连、黄柏的提 取物,可抗菌止痢,口服每次 1-2 片,每日 3-4 次。 2、加味香连丸:内含黄连、木香、厚朴等中药成分, 能祛湿清热、化滞止痢,适用于急性痢疾,该药为水丸, 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2 次。 3、泻痢固肠丸、内含人参、白术、肉豆蔻、白芍等, 有固肠止泻痢的作用,尤其适合身体虚弱及慢性痢疾患者 服用,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4、痢必灵片:内含苦参、木香、白芍等中药成分,有 抗菌、消化、止痢的作用,对病程较长而服用西药无效的 病人,效果更为显著。用量为每日 8 片,每日 3 次。 5、久痢丸:内含黄连、厚朴、鸦胆子、枳壳、常参、 当归等,适用地久治不愈的慢性痢疾,本药为水丸,每次 口服一袋,每日 3 次。疾病患者除了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 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适当休息,吃些营养丰富而又容易消 化的食物,并配合吃些具有抗菌作用的蔬菜如大蒜、马齿 苋等。由于泻痢而致身体里的水分丢失太多,还应多喝一 些汤水,必要时需请医生输液治疗,以便补充身体里丢失 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使身体早日得到康复。 中医药参与慢支治疗方案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健康食品增多,呼吸系统 疾病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本来呼吸系统就出现衰竭现象, 所以慢支很容易缠上老年人,老年性慢支简称老慢支,是 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很多老年人深受老慢支的折磨。 老年人阳气不足,机体抵抗力差,肺脾肾功能减退, 呼吸系统功能差,故易发生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 属于 “痰饮”、“哮喘”范畴,痰为发病的主要环节。秋 冬季节,寒温变化多,昼夜、室内外温差变化大,老慢支 者对其特别敏感,稍受风寒,痰就会增多,可导致急性发 病。其中医防治原则及措施如下: (1)临床上老慢支在发病初期,以寒钦为多见,不宜应 用促进分泌、稀释痰液的药物,也不适合用川贝、竹沥类 润肺止咳药物,以免痰诞壅塞,导致咳嗽气急加剧。此时, 应采用“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诞的来 源,“畅流”就是因势利导,加强祛痰作用。 (2)老慢支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行动喘急,痰诞壅盛的 正虚邪实证候,必须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一要 “追本求派,审因论治”,二应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 本”的原则。 (3)老慢支的预防: 1)感冒是老慢支发生发展或加重的因素 首先是防止伤风感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简单的预防办法,备少量干姜,必要时含在日内咀嚼咽 下,能起抗寒、扶痰、平喘的作用。老侵支患者外出时, 也可随身带上一些干姜片,在咳嗽痰诞不易咳出时,嚼上 1 片,可明显缓解症状。 2)做好环境保护 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 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3)加强锻炼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 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注意保暖 秋冬季,空气干燥,做好预防工作,寒冷一方面可降 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 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伴随终身的,但可以 控制的疾病。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 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人们对中医治疗糖尿病 的状况不太解,或许由于某些不实广告的误导,使部分患 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期望值太高,以致放弃正规治疗, 去寻求仙方神药,影响了病情的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下 面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些常识介绍给大家,希望糖尿病 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很好 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和正常人一样颐享天年。 中医是怎样治疗糖尿病的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 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 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 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如猪胰子 1 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 9 克,每日 2 次;三豆饮:绿豆 100 克、黑豆 50 克、赤小豆 50 克,煎 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 100 克、瘦猪肉 50 克,武火炒 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 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 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 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 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 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 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 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 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 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 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 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 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 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 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 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 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 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 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 1-2 个月,配合运动疗法。 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 药治疗。一般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 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 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 30 克、沙参 10 克、枸杞子 10 克、麦冬 10 克、当归 10 克、 川楝子 10 克、黄连 10 克、丹参 30 克、葛根 30 克)。 (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 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 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 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 味(太子参 3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10 克、生地 30 克、 生黄芪 30 克、苍术 10 克、玄参 15 克、丹参 30 克、葛根 30 克)。 (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 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 10 克、附 子 10 克、生地 10 克、茯苓 15 克、山萸肉 10 克、山药 10 克、丹皮 10 克、泽泄 10 克、丹参 30 克、葛根 30 克)。 治疗 2 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 意者就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是否所有的糖 尿病都适合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 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 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 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 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 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 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 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 胰岛素。 对中药可否和西药合用,我们认为当病情控制不好时 可以考虑合用,但应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高血压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直接严重 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 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以动脉血压 升高为主。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 1999 年确定的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等。 一、高血压病患者管理 1、应建立 35 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和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指定科室或责任人负 责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将病人信息录入居民健康档案。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 4 次随访。 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 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 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 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 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 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卫生站应在 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期间的症状。 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 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 估和分类干预。 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 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 和 (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 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 类的降压药物,2 周时随访。 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 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 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3、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 1 次较全面的健康检 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 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 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 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线片、超 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4、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 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 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二、高血压患者中医药治 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 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根 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证属肝火上升者,治疗宜清肝泻火。常用药物有:菊 花、夏枯草、黄芩、丹皮、龙胆草等。证属肝阳上亢者, 治疗宜平肝潜阳。常用药物有:钩藤、天麻、罗布麻、刺 蒺藜等。症状明显者酌情配合具有重镇潜阳作用的药物: 如生石决明、生龙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