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 “赋”法论略 在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比、兴”而轻“赋” 。有关诗 之“比兴”及其演进、发展的论述比比皆是,而认真研究“赋”法的文章,却 廖若晨星。我以为,在诗经 “赋、比、兴”三法中, “赋”法的运用更为普 遍,其灵活多变、千姿百态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后世 诗歌创作的影响上,也不在“比、兴”之下。下面,试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个问 题。 一 诗经 “赋”法的主要特征 前人之所以重“比、兴”而轻“赋”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诗经 “赋” 法的特点作了片面、狭隘的理解,大多只把它看作是一种“直陈”其事的方法, 例如 郑玄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郑玄周礼注);钟嵘 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朱熹曰:“赋者敷陈 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葛覃注)。 现代的文学史家一般均取朱熹之说。但是,上述解释并没有抓住“赋”法的主 要艺术特征。因为, “赋”法决不仅仅是一种陈述铺叙的方法,它还包括精细的 描绘、刻划和情感的直接或委婉曲折的抒写。我们且以小雅无羊为例, 作一简要分析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 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 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 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全诗没有一处“比、兴” ,其运用的艺术手法自是 “赋”法。但是,它所展现的放牧图景却又多么美妙!诗中既有精雕细刻的描绘, 如“其角濈濈” 、 “其耳湿湿” ,刻划牛羊群聚时的千角簇集、百耳耸动景象,何 其逼真!也有行动、神态的展示,如“或降于阿”三句,状牛羊在山坡漫步、池 边饮水、草间躺卧的自得之情,有多传神!还有“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二句, 化静为动,画面骤然一变,化为群畜奔逐、咩哞相唤的登高景象,将牧人的高 超牧技和牛羊的训练有素,表现得栩栩如生。最后“牧人乃梦”一章,更是机 杼别出,由实景变为虚景,将近景推为远景,迷离恍惚,花团锦簇,令人读后 浮想联翩。前人评论此诗“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 、 “末章忽出奇幻, 尤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梦,真化工之笔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赋” 法在无羊中如此精妙的运用,岂是“直陈”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从小雅无羊可以看到, 诗经 “赋”法的艺术特征,并不只是在于 “陈述铺叙” ,还在于不借助于比兴,对事物的形貌、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感情, 作直接而形象的描绘和抒写。所谓“直言” ,并非只是直接叙述之意,而是与 “比、兴”的须借助外物相对待而言,更有直接描绘、刻划、抒写之意。对于 2 这一点,宋人李仲蒙、清人李重华,倒是提供了很好的意见。李仲蒙说,赋, “叙物以言情,情尽物也”(见宋人胡寅与李淑易书引);李重华说, “赋为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尚是浅解。须知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话)。所谓“叙物以言情” ,所谓“随物赋形” ,才真正触及了诗 经 “赋”法的根本特征。可见诗经 “赋”法,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艺术 上的要求是一点也不比“比、兴”为低的。它同样需要对事物有精细入微的观 察,奇妙、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的描绘。就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表现方法, 因为不借助于“比兴” ,而又必须达到“比兴”所具有的那种高度形象性,在艺 术表现上,其难度也许更为大些。 二 “国风” “赋”法的多方面成就 对诗经 “赋”法的解释还有一种误解,即把“赋”法说成是大事铺陈、 极尽彩饰的方法。例如,刘勰文心雕龙说:“诗之六义,其二曰赋。赋者 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 刘勰此处虽是 论述赋体的起源,但他在对“赋”法的理解上,显然包含了“铺采摛文”的意 思,重点即落在铺排和彩饰上。这种解释倘是针对了楚辞以后的新文体“汉赋” 的特征而言,那还不失为公允之论;倘要拿来说明诗之“赋”法,以为只有 “铺张” 、彩绘之诗,才是运用了“赋”法,那就不妥当了。可惜的是,有些文 学史家正是作了这样的误解。因此,他们断言“雅诗、颂诗中多用这种方法, 国风中则较少使用”(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我以为,诗之“赋”法,主要在于不借比兴而对事物、人情作直接的描绘 和抒写;至于是否“铺张”其辞,这须视表现需要而定,并不能作为衡量“赋” 法的标准。诚然,在雅诗中确实有不少铺张其辞的诗作,在艺术上显示了一定 的特色;“国风”中如小戎 、 七月 、 硕人等,也运用了层层铺叙的方 法,对后来的诗赋均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赋”法并不表现 为“铺张” 。断言“国风”较少使用“赋”法,不过是一种错觉。我曾对“国风” 作过一个大略的考察,其中较多使用“比、兴”的,约 50 余篇,只占总数 160 篇的三分之一;其余一百余篇,或全篇用赋,或大部用赋,怎么能说“国风” 较少使用“赋”法呢? 诗经 “国风”不仅大量运用了“赋”法,而且在其运用上呈现出一种变 化无端、千姿百态的气象,为人们展现了许许多多艺术上的绝妙境界!考其大端, 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一是运用“赋”法描摹景物、烘托氛围。 “国风”中的许多抒情短章,都具有即景抒情的特点。它们善于将主人公 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用极简炼的笔墨描摹人物所处的环境、景物,渲染、烘 托某种氛围,以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 “赋” 法的运用,有时竟能达到精妙入微的地步。例如秦风蒹葭对景物的描绘, 只每章两句,逐章递进,即把清晨的寒意,旭日的霞彩,霜露的渐渐融化、蒸 腾,荻芦的舒散摇曳等种种形态,包括主人公追求伊人的时间推移和惆怅失意 之情,全都融汇其中了。其间没有一句比兴之语,却表现得情景如画,真可称 得上梅尧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如果说, 蒹葭在“赋”法的运用上,是以体物的精妙入微见长的话,那么, 王 风君子于役则在素朴的白描之中显示了动人的诗情: 3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全诗抒写一位倚门而望的妻子久待征夫不归的怀思和忧伤。诗人对于家乡暮景 的描绘,语言朴实,不着一点色彩,意境却苍茫、辽远:夕阳西沉了,牛羊归 来了,鸡群也栖息在墙洞里了。服役在外的丈夫啊,我怎么能不思念你呵!悠长 的、绵绵不尽的思情,寓于最平常、最习见的乡村景物之中,令人读来倍觉亲 切。 人们曾经指出, 诗经的写景往往“古简无余词”(恽敬游罗浮山记), “诗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但 它所展现的景象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动人的光彩。例如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不 遇的情景,其落墨处只在一“杨” 、一“星”而已,而深沉夏夜那婆娑起舞的树 影,灰蓝天幕上冉冉升起的启明星的光辉,不以其全部迷人的魅力,展开在了 读者眼前?女主人公那依恋、期待和失望懊恼之情,又被烘托得多么感人!现芳 华于素朴, “于淡处藏美丽” , “国风”赋法在写景上,正显示了这样一种妙处。 二是运用“赋”法再现某种场面。 说到场面的铺叙和描写,人们总会想起诗经大雅绵中的两节: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 “缩版 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 鼓弗胜” 。层层铺排,将周人整治田亩、兴作宫室的宏伟场面、热烈气氛,表现 得有声有色。这种张扬、铺排的描绘,在表现某些壮阔景象时,自然是需要的。 但它在诗经 “赋”法的表现中,毕竟只占少数。 “国风”在描绘劳动场面时, 更多采用的则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写法,只对场面景象稍一勾勒,其热烈、 紧张的情景就跃然纸上。例如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前三句诗,绘形绘声,把众多奴隶“坎坎”伐木的艰辛,肩扛木材来往河边的 繁忙情景,连同清亮的河水波起涛涌的景象,全再现了出来。不仅如此,在这 一阵高似一阵的伐木声中,在一浪推着一浪的波光水影中,我们不是还感受到 了伐木奴隶胸中那愈蓄愈烈的愤懑和不平?尔后,它们终于冲口而出,化作了对 剥削者不劳而获行径的强烈责问和反抗之音。有些研究者将此诗开头几句,说 成是“起兴” 。其实,它们恰恰是对伐木劳动场面的直接描绘,与“起兴”是不 同的。描绘妇女采摘车前子(或曰车轮菜、野李)的周南芣苡 ,更是一首运 用“赋”法再现劳动场景的杰作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就展现了众多妇女采摘劳动的递进和果实 愈采愈多的景象。于重沓复迭之中,传达出妇女们的喜悦和欢快。前人评论此 诗说:“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 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方玉润诗经原始)可知,诗之“赋”法,不借助于比、兴,亦能达到诗之 妙境。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表现某些场景时, “赋”法的直接描绘,比起“比、 兴”来,倒是更多地显出了长处。 三是运用“赋”法刻划人物形象 4 “国风”大多是抒情诗,而且体制短小,并不需要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是,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往往结合着个人的身世、遭际,注意对主 人公的神态、话语、行动细节等进行描绘和刻划,因而常能在抒情之中,同时 再现出人物形象。在这方面, 诗经 “赋”法可说是找到了自如运用的广阔天 地。 先看对人物肖像、神态的刻划。 “卫风”中有一首氓 ,诗人从女主人公 眼中,开头即以“氓之蚩蚩”四字,勾勒了嘻皮笑脸、假作多情的倖薄男子的 嘴脸,令人读罢久久难忘。随着情节的展开,诗人又写了他婚期延迟时的发 “怒” ,写他“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神情,以及发出“及尔偕老” 、 “信誓旦 旦”的情景。可是,当女主人公真的嫁给了他,他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 最终将她活活抛弃了。应该说, 氓的主要成就在于再现了一位性格鲜明的弃 妇形象,但同时将这位假作多情、 “二三其德”的男子,连同他那卑劣的灵魂, 全给刻划了出来。 “郑风”中有一首大叔于田 ,写的是一位壮年猎手的狩猎。 诗人先是描绘他“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这是运用了“比”)的娴熟御车技艺; 进而刻划他在“火烈具举”之中“襢裼暴虎”的壮举;然后又描述他“抑磬控 忌,抑纵送忌” ,即忽而按辔缓行、忽而疾驰射矢的神态;最后写他从容不迫地 盖上箭袋、收弓入弢的情景。全诗对人物举止神态的描绘,步步展开,极有层 次。一位艺高胆大、从容沉着的剽悍猎手形象,简直呼之欲出! 再看对人物行动细节的刻划。 “国风”在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定场合的心理状 态时,很善于抓住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进行直接的描写和刻划。这种刻划, 就远非“比兴”的间接表现所可取代的了。例如氓在描述女主人公婚前的 恋情时,有这样一段细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 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一“泣”一“笑”的行动细节,把女主人公的痴情、天 真和率落的性格,以及特定环境中既带疑惧、复怀希望的复杂心理,刻划得入 木三分。又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 ”写一位男子到城角楼与情人相会,因为见不到意中人,竟至于搔首徘徊起 来。 “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传达这位男子情急焦躁的心理,有多生动! “国风”运用“赋”法刻法人物,还常采用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 和“对话” 。例如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 全诗均是男、女对话,将天亮时妻子催促丈夫上朝,唯恐自己贪欢而使丈夫遭 受非议的担忧,男子却贪恋床笫,用苍蝇鸣叫、月出之光来搪塞妻子的情景, 表现得活龙活现。不用一句叙述、刻划之辞,而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在对话中 被传达无遗。 召南野有死麕前两章描述“吉士”挑逗一位“怀春”女子; 第三章却突然以人物语言作结:“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你这个好人儿哪,不要动我的佩巾哪,莫要让狗叫唤、惊动了人哪”)!这位 女子在被她悦慕的男子追求时又惊又喜、扭捏作态的含羞心理,正是在人物话 语之中,委婉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以上所举,只是“国风”运用“赋”法,描绘景物、展现场面、刻划人物 形象的众多表现中的少数实例。仅从这些例子就可证明:断言“赋”法在“国 风”中“较少使用” ,只是一种错觉。而与“比、兴”二法比较, “赋”法的运 用,在“国风”中又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许多研究者,其实也都注意到了这 些成就,并为之赞赏不已,却未能从诗之“赋”法的角度上,进行总结和评价, 5 反而将它们划在诗之“赋”法的表现范围之外,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三 诗经 “赋”法“浅露”吗 在探讨诗之“赋、比、兴”三法的长短时,有这样一种见解:单用“赋” 法作诗,容易流于“浅露” 。只有同时运用“比、兴” ,才能达到意蕴深沉、含 蓄不露的境界。 诗品的作者钟嵘就是这样主张的:“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 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 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现代也有研究者认为, “单用赋体的诗历来很 多,传诵的却是少数。 诗经里优美的句子,很多是兴句。比兴的句子往往凝 结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艺术上更精巧,更有感染力” 。 作诗应该“赋、比、兴”交互为用,这见解无疑是正确的。但不等于说, 运用“赋”法,就一定“浅露” 。这里都存在一个观察是否精细,构思是否巧妙, 描绘是否动人的问题。运用“比、兴” ,当然有可能把内心情感表达得形象些、 含蓄些;但倘若不谙此道,也一样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的。 “赋”法的运用也 是如此。高超的作手,不借助比兴,只用“赋”法,同样可以将思想情志表现 得含蓄深沉,令人读之余味无穷。前文所举魏风伐檀 ,用的是直抒己怀的 “赋”法,其艺术表现则一波三折:有伐木场面的生动再现,有发自肺腑的严 峻责问,而在结尾处则又巧妙地一顿:“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运用“反 语”作结,真是机智极了!何尝显得“浅露”?周南芣苡看似平淡、重复, 却如此耐人涵咏,妇女们“群歌互答”的种种情景,全可从言外得之,诗味难 道不浓?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举几例。 一是豳风东山 。诗之二章运用想象,展现了家乡故园的一片荒废景象: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铺排、 渲染, “曲尽荒凉之态” 。接着却笔锋一转,慨然叹曰:“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一问一答,包蕴了离乡戍卒对于苦难中家乡故土的多少怀恋,和那终于可以 回返家园的又苦又甜、又忧又喜的多么复杂的心情!诗之末章,诗人又忽生奇思, 在回忆中将妻子当年嫁来时的景象写得如火似锦:“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 结其缡,九十其仪。 ”然后突然跌转,拄笔而问:“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问得多么有情致!诗所运用的主要是“赋”法,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语)。清人姚际恒评其末章曰:“骀荡之极,真是出人意表” ,认为它可 与杜甫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相通(诗经通论)。 “赋”法的含蕴 之妙,于此可见。 二是周南卷耳 。诗中描述一位贵族妇女对外出征战的丈夫的忆念。除 了第一章直抒其“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怀思外,其余三章却全在“悬想” 之中展开,用丈夫的骑马登上山冈,眺望家乡妻子,甚至“姑酌彼金罍”以借 酒浇愁的情景,来表现自己对于丈夫的苦苦思情。于“赋”法之中开出一种 “悬拟”方式,诗致曲折委婉,意蕴更加深长,方玉润评曰:“下三章皆从对 面着笔,思想其劳苦之状,末乃极意摹写,有急管繁弦之意。后世杜甫今夜 鄜州月一首,脱胎于此。 ”(诗经原始) 三是讽刺诗陈风株林 。其首章曰:“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 从夏南。 ”揭露的是陈灵公君臣前往株林与夏姬私通的秽行。夏南,则是夏姬之 子夏徵舒。马瑞辰解释此章说, “不言夏姬言夏南者,上二句诗人故为设辞,若 6 不知其淫於夏姬者,以为从夏南游耳。 ”(毛诗传笺通释)明明是去干那见不 得人的勾当,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诗人偏不说破,还语带诡秘地说:“那 是去找夏南的吧”!一句未用比兴,寓揭露于巧妙的嘲讽之中,比之於义愤填膺 的直斥,其抨击力量强似百倍。 诗经 “赋”法的运用,就是在这类讽刺小诗 中,也闪射出了动人的光芒! 由此可见, “赋”法的使用,并不像钟嵘断言的那样,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户外品牌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白酒配酒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桥梁抗风设计与施工方案
- 公司酸洗钝化工消防疏散演练实效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铝土矿开采工艺优化方案
- 生态景观修复设计方案
- 2025年国家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阶段性验收标准方案
- 检验科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储能电站技术创新与升级路径规划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关键要素
- 2025股权分配方案音乐会巡演合同
- 中秋物品采购合同7篇
- AI赋能职业教育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 年产3万吨生物基PTT聚合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鸡蛋分拣培训课件
- 2023年北京市中考真题英语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上9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课件)
- 桂林旅游学院新生入馆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