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科大学贫困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调查和研究_第1页
关于医科大学贫困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调查和研究_第2页
关于医科大学贫困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调查和研究_第3页
关于医科大学贫困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调查和研究_第4页
关于医科大学贫困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调查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医科大学贫困生社交回避和苦恼心理特点的调查分析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 冯哲 1郭涛波 1静进 2(广州 510080) 摘要 目的 了解医科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的心理特点,为促进医科贫 困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国内修订版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某综合大学医学部 13 年级的 986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贫困大学生在社交回 避、苦恼及 SAD 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表 2 可见,农村来源的学生回避、苦恼项目得分及 SAD 总分均高于城市来 源的学生,苦恼项目得分及 SAD 总分高于乡镇来源的学生( p0.05) 。城市来源 的学生与乡镇来源的学生各量表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三男女贫困生各项目得分比较,结果见表 3。 表 3 男女贫困生 SAD 各项目得分比较( xSD) 量表项目 男(n=116) 女(n=138) t 值 p 值 回避 5.2163.380 5.6303.477 -0.960 0.338 苦恼 5.6643.501 5.8333.461 -0.387 0.699 SAD 10.8796.306 11.4646.288 -0.737 0.462 表 3 可见,男贫困生在社交回避,苦恼和 SAD 各量表的得分与女贫困生比 较,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 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体验,意即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负向情感和 不舒服的体验 4。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原作者将社交回避与无法参与社 交加以区别,指出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 。此外,作者谨 慎地将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等包括在内 3。SAD 量表与其他有关社交焦 虑量表的相关性非常高,说明该量表在测评一般人群主观社交回避和苦恼行为 方面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本调查发现,入组贫困生的 SAD 总分、回避和苦恼分量表分均高于非贫困 生( p0.05)。说明贫困生具有行为上的社交退缩、主观上的焦虑体验,缺乏与 人主动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个人评价低和社 交技能缺乏 4。有调查显示,羞耻感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贫困大学生的家庭 羞耻感较高,从而导致了其个性羞耻感也较高 5,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自卑心 理较重,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 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 孤僻, 感情脆弱 6。这些特征使他们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 往中感到苦恼。而社交回避则主要与对他人的观感图式(Perception of Others Schemata)有关。对他人的观感图式(他信)是指早期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他人 特定的看法,包括对人性的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 7。贫困学生在 生活中可能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或者歧视,导致他们对他人不信赖,担心不能 5 为他人所容纳。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的社交动机较低,在社交行为上采取回避 的方式 4。 农村学生的各分量得分均高于城市、乡镇学生( p0.05)。在我国,农村人 均经济收入水平与城市和城镇相比明显偏低。调查也显示,贫困生大多来自农 村。此外,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文化习惯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家庭环 境,父母教养方式也不同与城市,这些也影响了农村学生的社交心理。 8他们 不光要面对经济拮据所困境,还要面对城乡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由于 贫困生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 象的认识不够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时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9这些导致了他们 在情感上出现焦虑,在社交行为上表现回避倾向。 调查表明,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在 SAD 总分、回避分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 说明现在男女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基本无差异,这与宋广文 10的研究结果一 致。这可能与现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在性格方面日益成熟有关,女性先 天的个性特征不再是影响男女在社交方面差异的原因。 正常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目前,国内对贫困 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基础还相当薄弱,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交 心理不够重视。因此,相关领域应该注重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教育,加 强其健康个性的培养及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导,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龚小平,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3 2 魏兆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坛,2005, 2 3 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1-244 4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0,20(1):55-58 5 李波,大学生羞耻感对社交焦 虑的纵向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5,132:157-159 6 黄映芳,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探析 .宁波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1):74-76 7 Jeffrey E.Young,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 to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edited by V.J. Derlega & B.A.Wonstead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6,253-542 8 朱孔香等,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与社交焦 虑的关系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