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_第1页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_第2页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_第3页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_第4页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论文: 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 摘 要:辽宁实施区域开发与发展战略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县域经济的短板 有所拉长,并呈现如下特征:沿海经济带的县域经济发展良好,沈阳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 展滞后,辽西北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较小。研究和把握区域开发背景 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有助于明晰各区域板块下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 性的策略,从而以区域整体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区域战略,县域经济,特征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辽宁省共有县和县级市 44 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 人口的 56.1%。辽宁 44 个县(市)的人口规模较大,总人口在 100 万200 万的县(市)有 3 个,总人口在 50 万100 万的县(市)有 22 个,总人口在 20 万50 万的县(市)有 17 个, 总人口在 207 万以下的县有 2 个。辽宁省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来,辽宁沿海带的开发 与开放、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辽西北的突破,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增添了新动力。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成为支撑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力军。2007 年,辽宁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中, 县域占 81%;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县域占 31%;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县城占 32%。 (一)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总体实力不强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 5 年间,辽宁省 44 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3 年的 2073.40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4077.00 亿元,年均增长 14.48%,而同期全省地 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93%。44 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34.54% 提高到 2007 年的 36.98%,提高 2.44 个百分点(见表 1)。 20032007 年,44 个县(市)中有 25 个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其中,凌源市、 喀左县还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2007 年,44 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300 亿元的有 2 个(瓦房店市、海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在 200 亿元300 亿元的有 4 个(普兰店市、大石 桥市、庄河市、东港市);在 100 亿元200 亿元的有 2 个(凤城市、开原市);在 50 亿 元100 亿元的有 23 个,占县域总数的 52.3%;在 50 亿元以下的有 13 个,占县域总数的 29.5%(见图 1)。虽然近 5 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县域经济长期的 “短板”效应,使辽宁县域经济总量基数较低,总体实力不强。 (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较快,总量规模不大 2003-2007 年间,辽宁省 44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由 2003 年的 64.96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158.57 亿元,年均增长 19.54%。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也由 1.5 亿元提高到 3.6 亿元,2005 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2004 年,44 个县(市)地方财 政一般预算收入仅较上年增长 8.6%,而同期全省增长率为 18.5%;2005 年增长明显加速, 增长率提高到 24.8%,但仍低于全省增长速度;2006 年,44 个县(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进入增长加速期,较上年增长率跃升到 30.8%,超过全省增长率 9.7 个百分点;2007 年,全省 44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加速增长势头,较上年增长 37.6%, 高于全省增长率 5.2 个百分点(见表 2),呈现出跨越式增长态势。2003-2007 年,辽宁 44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在 13.0%14.6%之间,变化幅度不大,总体占 比较低。 2007 年,44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水平为 3.6 亿元,超过 10 亿元的 有 3 个;8 亿元10 亿元的有 2 个;6 亿元8 亿元的有 1 个;4 亿元6 亿元的有 5 个; 2 亿元4 亿元的县(市)最多,有 19 个;不足 2 亿元的有 14 个。县域整体财力不足,地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 3.6 亿元平均水平的县(市)多达 31 个,占县域总数的 70.5%(见图 2)。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上升,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 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可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与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推进密切 相关的。2003-2007 年,辽宁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由 3113 元提高到 5415 元, 增加 2302 元(如图 3 所示)。2003 年,44 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6000 元的有 1 个, 4000 元5000 元的有 4 个,3000 元4000 元的有 21 个,2000 元3000 元的有 11 个, 1000 元2000 元的有 7 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 3000 元的县(市)有 18 个。到 2007 年, 44 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16000 元的有 1 个,7000 元8000 元的有 3 个,6000 元7000 元的有 7 个,5000 元6000 元的有 15 个,4000 元5000 元的有 15 个,3000 元4000 元的有 3 个,44 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 3000 元(见图 3)。 虽然辽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2003-2007 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到 2007 年不 足 5000 元的县(市)仍有 18 个,占县域总数的 40.91%。辽宁与江苏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 比仍存在差距。2007 年,江苏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38 元,辽宁同期与之相差 1323 元,辽宁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区域开发背景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 辽宁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0 年,辽宁省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 54%,不 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8 个百分点,还高于经济较发达的山东(城市化率为 38%)、江苏(城 市化率为 41%)、浙江(城市化率为 49%),而居各省之首。根据城市经济理论,城市化发展 的中后期将进入城市区域化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将为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 台,而区域聚集也能够产生比城市聚集更大的规模效益。辽宁省适时提出的三大区域发展 战略,为县域经济倍增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有研究者曾将辽宁县域经济在区域分布 上的总体特点概括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高于两翼,南部高于北部。辽宁省实施三大区域 发展战略以来,大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深入研究区域开发背景下辽宁县 域经济呈现的特征,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 北经济区三大城市区域中,营口市既属于沿海经济带,也属于沈阳经济区;铁岭市、阜新 市既属于沈阳经济区,也属于辽西北经济区。为了避免数据的重复计算,本文对辽宁三大 区域做如下界定: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 6 市,下 辖 18 个县(市),占全省县域总数的 40.91%;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 辽阳 5 市,下辖 14 个县(市),占全省县域总数的 31.82%;辽西北经济区包括阜新、铁岭、 朝阳 3 市,下辖 12 县(市),占全省县域总数的 27.27%。 (一)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占县域总量半壁江山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的生产总值居三大区域板块首位。特别是自 2005 年辽宁省 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以来,经济带内 18 个县(市)有 12 个纳入辽宁沿海经济 带发展规划之中,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 济增速高于中部的沈阳经济区(见图 5)。2007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164.13 亿元,比 2003 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 53.08%(见表 3)。沿海经 济带中大连市所辖 4 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最高,2007 年达到 872.22 亿元,占全 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 21.39%,奠定了区域龙头城市的地位。就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来说, 沿海经济带内的经济强县数量最多。2009 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辽宁 入选 5 个,其中有 4 个分布在沿海经济带,分别是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 市;辽宁省有 6 个县(市)入选 2009 年东北十强县(市),其中有 5 个县(市)分布在沿海经济 带,分别是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东港市。而且,瓦房店市还在 2009 年首次超过海城市,位居东北十强县(市)榜首。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居于三大区域板块首位,由 2003 年的 35.20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79.77 亿元,沿海经济带开发以来增速明显加快。 但是,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县域的比重却由 2003 年的 54.19%下降到 2007 年的 50.31%(见表 4)。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样居于首位。辽宁沿海开发 战略实施以来,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幅增长,由 2005 年的 243.78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714.89 亿元,仅 2006 年就比上年增长 101.11%,年均增长 43.13%,高于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平均增长率 2.43 个百分点。 (二)沈阳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稳步推进,进程相对滞后 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域经济总体运行比较平稳,总量居三大区域板块第二位,但是,与 辽宁省的其他两个城市区域相比,所辖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2003-2007 年,沈阳 经济区所辖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782.99 亿元提高到 1218.48,亿元,但是,在全省 44 个县(市)中的占比却由 37.77%下滑至 29.89%,下降 7 88 个百分点(见表 3),说明沈阳经 济区所辖县(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2003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县(市)地区生产总值 是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市)的 1.37 倍,到 2007 年扩大到 1.78 倍,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 在县域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拉大。在历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沈阳 经济区只有海城市人选,东北十强县(市)也只有海城市人选,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域的整体 竞争力不强。 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 2003 年的 20.50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50.75 亿元,翻了一番,增长率由 2004 年的 9.19%提高到 2007 年的 36.05%,特别是 2006、2007 年的增速均高于 30%,但是,沈阳经济区县域占全省 44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32%左右(见表 4),没有明显的提高。 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居三大区域板块第二位,由 2005 年的 193.40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458.67 亿元,2006、2007 年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69.1 6%和 40.20%,2005-2007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 33.36%,低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长速度 7.34 个百分 点。 (三)辽西北经济区县域经济异军突起,规模仍然偏小 辽西北经济区所辖县(市)的经济总量最小,历来为辽宁省较为落后的经济区域。但是, 近年来辽西北所辖县(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2003 年,辽西北经济区所辖 12 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 219.66 亿元,到 2007 年提 高到 694.39 亿元,2007 年为 2003 年的 3.16 倍,辽西北所辖县(市)的整体增长速度超过 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所辖县(市),为全省最高,使辽西北经济区所辖县(市)地区生产 总值在全省 44 个县(市)中的占比由 2003 年的 10.59%提高到 2007 年的 17.03%(如表 3 所示), 提高 6.44 个百分点,占比提高幅度为三大区域板块最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2003-2007 年,辽西北经济区所辖的 12 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 部翻了一番,朝阳市所辖的凌源市、喀左县还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辽西北经济区 所辖的 12 个县(市)有 8 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前移 5 位及以上, 下同),开原市由 24 位前移到第 8 位,一举进入全省前 10 位;昌图县由 21 位前移到 14 位; 凌源市由 36 位前移到 18 位;铁岭县由 32 位前移到 19 位;北票市由 35 位前移到 25 位; 建平县由 38 位前移到 27 位;喀左县由 44 位前移到 34 位;朝阳县由 40 位前移到 35 位(见 表 5)。 辽西北经济区所辖县(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体规模依然较小,2003 年仅为 9.26 亿元,但增长速度同样较快,2004 年就达到 19.74%,2007 年增长率提高到 49.98%, 达 28.05 亿元,为 2003 年的 3 倍多。辽西北经济区所辖 12 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占全省 44 个县(市)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14.26%提高到 2007 年的 17.69%(见表 4),提高 3.43 个百分点,增速同样居三大区域板块之首。2003-2007 年,辽西北经济区中有 8 个县 (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 44 个县(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开原市由 16 位前移到 第 8 位,建平县由 31 位前移到 12 位,凌源市南 28 位前移到 15 位,铁岭县由 30 位前移到 17 位,北票市由 35 为前移到 18 位,调兵山市由 32 位前移到 27 位,朝阳县由 38 为前移 到 30 位,喀左县由 43 位前移到 37 位(见表 6)。 辽西北经济区所辖县(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较快(见图 6),由 2005 年的 105.90 亿元提高到 2007 年的 339.20 亿元,2006、2007 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 76.50%和 81.47%,2005-2007 年均增长 47.40%,高于 44 个县(市)平均增长率 6.7 个百分点,增长率 位居三大区域板块之首。 三、以区域发展带动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正在实施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辽西北突破三大战略。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三大战略中包含着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一边缘理论等 诸多内容,会使辽宁省三大板块结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在这里,无论是各板块内部的 整合,还是三大板块之间的联动,都将对县域经济产生重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区域开 发和整体发展的力量,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批地区生产 总值超百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十亿县(市)”目标的有效措施。 (一)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强县组团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基本思路为:五点连一线培育增长极,而后以线带面,形成网 络式发展格局,在沿海与腹地互动中加速区域的整体发展步伐。区域开发战略实施四年来, 无论是沿海经济带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腹地的辐射与牵动作用都日益显现。2009 年 7 月 1 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整体开发上升为 国家战略,东北地区新增长极正在形成,对腹地的带动作用将日益加强。辽宁实施沿海开 发以来,被纳入区域规划的 12 个县(市)快速发展,进入全国百强县的 5 个县(市)排名逐步 前移。特别是大连市所辖的瓦房店市,在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列 58 名, 在 2009 年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以地区生产总值 500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5 亿元跃升至第 27 位,还将用 i 年时间跻身全同百强县前十位。大连所辖的普兰店和庄 河市在 2009 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分别列 60、67 位,可借鉴瓦房店做大、做强工业的 发展模式,主动承接大连市产业转移,形成既具自身特色、又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工 业体系,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将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市打造为东北首个县域经济强 县组团,为沿海经济带乃至辽宁其他县(市)的发展起示范作用。 另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尚未被纳入发展规划的 6 个县(市),应根据经济带的产业结 构、空间布局调整本县(市)的发展规划,主动接纳增长极对腹地的辐射,使其适应沿海经 济带开发的新形势,同绕沿海经济带及其所属城市的产业定位来凋整县域产业结构,使其 与所属城市的产业形成配套或关联关系,从而在区域大市场中实现县域与城市的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二)强化沈阳经济区内大城市对县域的带动 沈阳经济区是由辽宁中部城市群演变而来。辽宁中部城市群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 经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利用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空间距离近、工业 基础雄厚的优势,通过市长联席会议的方式推进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还将辽西北的铁 岭、阜新也吸纳到中部城市群中,形成了现在的沈阳城市区。目前,沈阳经济区总体发 展规划和七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交通、金融的同城化发展已经先行实施,沈抚、 沈本、沈铁、沈阜、沈辽鞍营五条重点产业带和十大产业集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