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人论世”正解及标点的厘正_第1页
孟子“知人论世”正解及标点的厘正_第2页
孟子“知人论世”正解及标点的厘正_第3页
孟子“知人论世”正解及标点的厘正_第4页
孟子“知人论世”正解及标点的厘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孟子“知人论世” 正解及标点的厘正 【摘 要】孟子的“知人论世” 说 本义并非为讨论颂诗读书的方法,而是 论世以知人,由知人而“ 尚友 ”的途径。 “不知其人可乎 ”意指“不知其人可友与 否”,当是陈述句,其后应下一“ 句号” 而非“问号”。 中国论文网 /5/view-5388647.htm 【关键词】知人论世;本义;断 章取义;陈述句 一 孟子的“ 知人论世”说在文论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几乎作为文学阐释的一 种传统而长期被学术界广泛运用。孟子 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1(P2746)似乎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论的就是如何诵诗读书的问题,即象学 术界普遍理解的那样, “要真正地理解一 部作品,就必须知其人 、 论其世 ” 2(P35) 。但细察孟子原文, “知人论世” 一段的本义其实并非讨论的颂诗读书, 而是“尚友”,把这句话割裂出来作为阐 释文本的方法论是“ 断章取义 ”了。 孟子原话为:“ 一乡之善士,斯 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 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1(P2746) 孟子注疏 对此释曰: “如友 天下之善士者为未足以极其善道,又尚 论古之人。而歌其诗,看读其 ,如 此不知其如是之人可以友也乎。然犹未 知其人之可友也。抑又当论其人所居之 世如何耳。能以此,乃是尚友之道也。 ” 1(P2746)从孙注不难看出,孟子的 “不知其人可乎 ”意指“不知其如是之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可以友也乎” ,即“ 未知其人之可友也 ”, 此一句正作陈述句,而不当作问句。若 “不知其人可乎 ”后下一“问号”,则这句 话应理解为“ 颂诗读书,不知其人可以 吗”, “知人”成了“颂诗读书”的条件。孟 子此段本说的是尚友的事,以常理断之, 自是友其人,而非友其诗书。孟子以思 辨著称,其论说断不至于在“知人以尚 友”这个主题下又横生一个“ 诵诗读书” 的主题来削减论述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惟有“不知其人可乎 ”作陈述句,则整段 文意豁然贯通。 孟子原文大意如是:所谓“乡、 国、天下、古今人物无一善士不在 我形与神交之中”3(第 1293 册 P93) , 然古人世远,仅颂其诗、读其书还不一 定能准确地知道此人当友与否。因为在 一般情况下,言与德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但也存在两不相符的情况。孔子曾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 ”4 (P2510)说明言和德有时并不一致, 是以要“论其世 ”。只有了解了其时代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景及一生行事,再配合颂诗读书,方能 很好地把握此古人的德行,而确知其当 友与否。 关于“ 知人论世” 本义的误读,已 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点。朱自清先生 在其诗言志辨一文中就曾提到知人 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 方法”5(P58) ,罗根泽先生6(P49) 、 郭绍虞先生7(P24)以及李建中8 (P47)等当代学者也在其相关论述中 提出过大致相同的看法。然而,即使这 些学者认识到孟子“ 知人论世 ”本义并非 为了颂诗读书,但对于“ 不知其人可乎 ” 后的标点问题,却似乎并未在意。于是 “不知其人可乎 ”后便一如既往地被默认 为应下一“问号 ”。时至今日,目前流行 的各种标点本,如杨伯峻、方勇、万丽 华、蓝旭以及金良年等学者对孟子 的各种译注本亦仍以“ 问号 ”为该句作结。 二 就文献资料来看, “不知其人可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这一句话表疑问还是表陈述,并非近世 才出现理解偏差,古已有之。从古人引 用孟子这句话的情况来看,理解并不一 致,有用来表示疑问的,兹举数例: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十五 总诂举要小序:“源因考诸孟 子所论读诗之法,其要不外二端,一曰 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 世 (后文以引孟子语代之) 然则学诗者必先知诗人生何时,事何君, 且感何事而作诗,然后其诗可读也。 ”9 (第 85 册 P694) 山带阁注楚辞楚世家节略: “(引孟子语) 余林西仲本,复辑 楚世家怀、襄二王事迹著于篇,因兼采 诸书,附以所见,将使读屈子之文者有 所参考”10(第 1062 册 P608) 杨慎李太白诗题辞:“夫族 姓郡国关系亦大矣。 诵其,不知其 人可乎?余故详著而明辩之,以订史 氏之误,姓谱之缺焉。 ”11(第 1270 册 P43)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以上这组引用孟子这句话的古人 认为, “不知其人可乎 ”应该作反问句, 且整句话论述的目的直指读诗的方法。 又,张癸巳孟子说 万章下 :“古人远矣,而言行见于诗书,颂其 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则何益乎?颂诗 读书必将尚论其世,而后古人之心可得 而明也。 ”12(第 199 册 P474) 丽泽论说集录卷七: “(引孟子语) 学者平日所诵皆 古人之诗,乃不知文武成康所以为文武 成康,所读皆古人之书,乃不知尧舜禹 汤所以为尧舜禹汤,则虽日诵读亦奚以 为?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3 (第 703 册 P412) 冯从吾少墟集读孟子下: “若曰尔平日已是诵其诗、读其书,只 是当个诗书诵读了,不曾知其人、论其 世,与不诵不读何异?故曰:不知其 人可乎? ” 3(第 1293 册 P93) 胡祗紫山大全集 :“(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孟子语)世之读经者不过记诵辞章,拈 举事实而已,于学道何与焉?”14 以上这一组文献的作者亦认为 “不知其人可乎 ”应作问句,但却认为整 句话论述的目的指向“ 知人 ”,且大多表 达了这么一个意思:如不知其人,虽颂 诗读书又有何益呢?这就完全颠覆了在 未知其人的情况下颂其诗读其书的意义。 此组例子的作者虽肯定孟子讲的不是诵 诗之法而是友古人之道,但由于固持该 句是疑问句的观点,一方面要保留疑问 的语气,一方面又要突出该句的论题是 “尚友之道”,于是就只能将本来浅显明 晰的表陈述的句子“ 仅颂诗读书,不知 其人可友与否” 换成表疑问的句子 “如不 知其人,虽颂诗读书又有何益呢”来曲 折地表达“尚友 ”的论题。然而,即使作 疑问句,孟子此句也绝不至于衍生到 “如不知其人,虽颂诗读书又有何益呢” 这层意思上来。古人巧妙的“偷梁换柱” 看似调和了“ 疑问语气” 与 “尚友主题”的 矛盾,但就本义阐释的角度而言,无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已削弱了其准确性。 更多的文 献从语义上虽然很难直接看出该论述者 认为孟子此句表疑问还是陈述,然而, 诸论者还是普遍认为该句讨论的目的直 指“知人”而非“读诗”。如: 张九成孟子传曰:“(引孟 子语)此盖颂诗读书,想像其音容,仿 佛其一二,如出乎其时,如对乎其人, 揽其遗芬,味其余嘬而友之,不止此也, 又以其时考之。 ” 15(第 196 册 P474- 475) 王樵尚书日记原序: “(引孟子语)盖以诗书所载,皆其人 之实,读其书如身在其时,论其世如事 在于己,则我之心即古人之心,古人之 心即我之心,然后所谓知其人者可得而 几也。 ” 16(第 64 册 P222) 苏辙京西北(“ 北 ”本作“非”, 据四库全书本校)路转运使题名记 :“(引孟子语)若夫政之去取,地之 合离,与其人之在是者,后世将有考焉, 是以具载于此。 ” 17(第 208 册 P245)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程公说春秋分记世谱叙篇考 异上:”(引孟子语)自春秋迄今盖 千有余载, 左传记事一人,而或称 名或称字或称官或称氏,若非详以世谱, 则彼此交互,漫无据矣。 ” 18(第 154 册 P127) 杨士奇张光弼诗序:“(引 孟子语)观其诗而考其出处,可以知其 为人焉。 ” 19(第 1238 册 P569-570) 此类论述很多,今不一一赘举。 仔细揣摩孟子此句,如“乎” 后用 下一“问号”,则这句不难理解为:诵诗 读书,不知作者怎么能行呢?所以要理 清作者的际遇和时代背景来了解作者, 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其诗书。换言之, 如果此句是反问句,则其目的是教人如 何“诵诗读书 ”而非“知人”。而事实上, 从“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到 “是尚友也”,孟子整段说的都是 “尚友”。 正因为颂诗读书还不能真实地知道古人 的德行,是以才论其世以更好地判断其 人当友与否。该句正作陈述句,目的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知人”。而上述对该句表疑问还是陈述 态度不甚明朗的这一组,其论述者普遍 认为该句的目的在“ 知人”。因此,从逻 辑的角度而言,认为这组文献的大多数 作者倾向于该句表陈述似乎更为合理。 三 推究近世于“ 不知其人可乎 ”之后 下一“问号”的原因,当是对 “乎”字的用 法理解有误。 “乎” 在此句中当是用作助 词。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 “乎” 字 用作助词有两大类:一、 “乎” ,语及句 之助词。在此条下又分为:作感叹之词、 作状事之词、作呼召之词、作命令之词、 作疑问之词、作反诘之词等六种用法。 二、 “乎”,语之余。无意义之句末助词。 20(P277-290) 如果“ 乎” 字在这里作的是 “反诘 之词”,该句的意思为 “不知其人怎么能 行呢”。这也是时下文论的普遍看法, 故皆以“问号 ”结句。如果认为 “乎”作的 “疑问之词”,该句意思大致为 “如不知 其人,虽颂诗读书又有何益呢”,即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引第二组文献论者的看法,亦可下“问 号”于其后。然而,若根据孟子的 本义, “不知其人可乎 ”指的是 “未知其人 之可友也”,即 “可”字在这里表示的是 “可友与否”的意思,那么 “乎”字在这里 则当是“无意义之句末助词” ,而与主干 部分构成一个完整语气的句子,该句正 作陈述句,其后应下“ 句号 ”。 在孟子一书中, “乎” 字作“无 意义之句末助词” 亦并非仅此一例。 滕 文公上有曰:“ 然友之邹,问于 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 ”1 (P2701)又, 尽心上 曰:“孟子自 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 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1 (P2769)可见,就 孟子 的文法而 言,句末用“ 乎” 字以表陈述语气亦有例 可循。 因颂诗读书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