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_第1页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_第2页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_第3页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_第4页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当时小儿常见、多发的感冒、腹泻等 病,在家长之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话:“只要到新华医院配一两瓶红、 绿药水,一两天就好了。 ”以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话真是“老百姓 的语言” ,不专业、不科学;但它所反映的,其实是人民群众的认同 与信任。专业与科学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个么?今日的新华医院依 然如此,虽然它已是一个各科室“全面发展”的巨人。医院与患者、 医院与社区、医院与城市的和谐互动,浓缩在这所新上海首家自建 的大医院半个世纪的经历中 无须讳言,上海的医疗水平,在全国数一数二。而其中最耀眼 的光芒,无疑是由位于“塔尖”的三级甲等医院放射出来的。 上海的“三甲” ,多有教会医院或红十字医院的传统,有上百年 的院史,亦不乏以两院院士为“镇院之宝” 。若以这样的“家世”来 考察,新华医院在上海滩的资历真的不算深。 但在它的故事里,仍然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意义 它是解放后上海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医院。从诞 生到成长,新华医院经历的种种变迁,都与新上海的发展紧密相连。 医院与城市在这半个世纪中一起迈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珍视与铭记。 “诞生在火红的年代” “你诞生在火红的年代,你沐浴着阳光站起来” 新华之歌 这样唱道。 1957 年,上海高等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按照当时全国高等院校 院系调整的要求,由上海第二医学院(即后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现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内建立了儿科医学系的 教学基地。但是,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基地所属的病区、教 室、学生宿舍和场地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扩建新院的工作 很快就成为当务之急。 新医院最后落户于上海市产业工人最集中的杨浦区,这和它已 故的首任院长曹裕丰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当时,医院筹建组曾在市中心多处觅址,先后考虑过锦江饭店、 衡山饭店及上海纺织工学院周边的一些地点,都最终未果。但与此 同时,时任二医儿科副主任、新医院筹建组组长的曹裕丰却有了新 的想法: “既然要为工人服务,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发展相对落后 的地区,到人口众多的地区去。 ” 他提出,杨浦区人口多,产业工人更多,是我们发展和服务的 方向。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和儿科系领导集体支持曹裕丰的意见。 选址的眼光因此投向了上海的东北角,并与榆林区中心医院的建设 重合到了一起当时的上海共有 18 个区,今日的杨浦区主要是由 当年的杨浦、榆林两区合并而成,五角场、邯郸路一带则是从北郊 区划过来的。 新华医院的创业充满了五六十年代特有的气氛。医护人员既治 病救人,又参与基本建设;白天门急诊,晚上还有义务劳动。因为 上级拨给的预算有限,院内的中医科门诊、中药库房、实验室、动 物房、技工间、木工间、浴室、废品间、堆煤场等等都由员工自觅 材料、自行搭建,虽然造得简陋,却实实在在地管用了好多年。院 内近七千平方米的水泥路面,也是员工们亲手铺设的上班是穿 白大褂的,下班后换一身衣服就来学着挖路基、铺石子、运黄沙、 拌水泥。中心大道和通向儿科大楼的水泥路拓宽工程,靠的还是挑 灯夜战。老医生们回忆说,那时候的晚上,铁锹拍打路面的声音和 欢畅劳动的号子交汇成一片,繁忙而热烈。晚上 11 点钟,食堂为每 人备上一碗菜泡饭,吃完后各自回家,第二天照常准时上班。 在建院之初,新华医院的医务人员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从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的第九人民医院、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 市宏仁医院等陆续调入的,是来自全市四面八方的“空降兵” 。 为了请来名医,曹裕丰也一度伤透了脑筋,跑断了腿。 由于筹建的新医院位于杨浦区的“下只角” ,偏远在市区一隅, 交通不便,不少调入的人员有顾虑,不肯来报到。曹裕丰就逐一登 门拜访,做思想工作,发出真诚的邀请。他为邀请一位知名专家, 曾先后九次亲自登门做工作,对方最终被曹裕丰的真情所感动,不 仅自己来了,还动员了其他四名骨干医师一起前来。 第一批报到的专家有妇产科田雪萍、外科何尚志、胸外科梁其 琛、内科李丕光、肺科朱尔梅、儿内科齐家仪、耳鼻咽喉科毛承樾、 眼科曹福康、中医科丁济南、放射科朱大成、病理科陈忠华、小儿 外科杨永康等,他们保证了这所崭新的医院按时顺利开业。 与工业区的“鱼水情” 也有人说新华医院“小” ,但也许,只是它的病人平均年龄小。 这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大人小孩的病都看,但最出名的, 还是儿科。每天,总有三千个小孩在这里进出。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当时小儿常见、多发的感冒、腹 泻等病,在家长之间就广泛流传着:“只要到新华医院配一两瓶红、 绿药水,一两天就好了。 ”以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话真是“老百姓 的语言” ,不专业、不科学;但是,它所反映出的,是老百姓的认同 与信任。专业与科学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个么? 新华医院落户在上海最大的工业区,直接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 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一开业就和八十多个工厂建立起了劳保制度, 而工厂给医院送来的可不光是病人 小儿心胸外科的手术基础,离不开上海医疗机械厂生产的第一 台国产的 1000 毫安摄片造型机。营口路医疗仪器厂生产的第一台直 线加速器、医疗机械厂的第一台电子加速器、第一台脑 CT 都送进 了新华医院,并且没有收医院一分钱。上海电表厂有位工人因脑外 伤被送进新华医院,老院长曹裕丰亲自坐镇,指挥各科尽全力抢救。 患者最后虽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但这件事感动了上海电表厂的全 体职工,结果他们专门为新华医院研制生产了第一台国产的体外循 环小儿人工心肺机。 新华医院的吴守义教授是我国小儿骨科的创始人,他为治疗儿 童先天性髋脱位而潜心研制的专用器械“鹅颈钉” ,至今仍在临床使 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小儿骨科初创时期,都是用成人的手术器械 来为患儿开刀,既给医生带来不便,也容易对患儿造成损伤。为了 改革手术器械,吴守义求助于身边的工人兄弟,并得到了热情的支 持。他先后和上海第六手术机械厂、上海工具厂、上钢二厂、上海 沪东造船厂等单位合作,联合设计制造出各种适合小儿开刀的手术 器械,其中有的还作为产品在全国推广。 1984 年, 美国小儿骨科杂志主编史秀理来中国开会,慕名 要求参观吴守义主持下的新华医院小儿骨科。当他看到由于条件艰 苦,小儿骨科的手术室里居然放着两张开刀床时,不由得十分惊讶 这容易造成患者的交叉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大忌。不过,当他 从吴教授处了解到,这里开刀手术三千多例,只有一例感染时,才 真的震惊了。这是全世界最低的术后感染率啊!它得归功于吴守义 教授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如今, “开刀间里两张床”早已成了在学生中间传诵的故事,年 逾八旬的吴守义离开手术台也好久了,甚至连他引以为骄傲的学生 都有不少人退休了。但是,那时的制度还在,事业则更其兴旺。 让新华医院在全国名噪一时的第一个“大事件” ,也与抢救工人 有关。它发生在建院十周年后不久,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那场 “难忘的战斗”: 1968 年 12 月 13 日,26 岁的建筑工人小周在施工时不慎触及 6600 伏的高压电,从 20 米的高处摔到地面,他被急送到新华医院 急诊室时,心跳停止时间至少已 18 分钟。当时,国内外医学界一致 认为,心跳停止超过六分钟,脑细胞就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心跳 停止的时间越长,复苏的难度越大,抢救成功的希望越小。新华医 院的医护人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考验,大胆地应用了肾上腺素心 内注射,伤员的心跳、呼吸相继得以恢复要知道,当时国内外 的教科书上都强调,对电击伤病员忌用肾上腺素。 但病员仍处于深度昏迷中,在施行急救措施后被送入上海第二 军医大学的高压氧舱当年唯一的高压氧舱作继续治疗。由 新华医院党总支书记王立本带领的抢救组日夜陪同进舱作加压治疗。 神经内科俞丽华、麻醉科金熊元、吴嗣洪、神经外科沈玉成、外科 吴生一及内科肾脏组的医务人员不顾多次加压减压对自己身体的影 响,始终坚守岗位,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通过 多次高压氧治疗并结合低温、脱水、止痉等综合治疗,小周于事故 发生后第三天出现呼唤反应,第五天意识完全清醒,并能开口说话 了。 1969 年新春,这名被 6600 伏电击中后自高空坠地、心跳停止 时间长达 18 分钟、心脏自主心律停止时间长达 23 分钟的病人,终 于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他不仅心肺脑复苏取得圆满成功,还在一年 后恢复了工作。新华医院因此获奖连连,由金熊元、俞丽华在上世 纪 70 年代主编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抢救 ,多年来一直成为不少医 院复苏抢救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受这一病例的启示,医院还立即 着手建立自己的高压氧舱,并于 1970 年投入使用。它的总面积达到 350 平方米,所采用的舱门设计、蒸气加温、水冷降温等多项技术 特点后来都成为国内建造高压氧舱的一种固定模式。由院方主编、 俞丽华执笔的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一书也成为国内第一本临床高 压氧治疗的参考书,很受同行们的重视。 在浦东的“分娩” 在新华医院和浦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都有一个雕塑,它们 纪念的是同一个人中国儿科医学的泰斗高镜朗先生。 高镜朗(18921983)早期的求学经历相当坎坷。他是浙江上 虞人,出生于教师家庭,四岁入私塾,六岁丧母,他在舅父家放了 五年牛,后经族人资助,入嘉兴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桐乡文艺学堂, 上午读书,下午做木匠。再后来,经过了嘉兴秀州书院、杭州之江 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多处辗转,于 1921 年在湖南 湘雅医校毕业。此后,高镜朗来到上海,与颜福庆一起创办了上海 医学院并主持儿科教育,后又赴欧美学习考察多年。 1949 年后,高镜朗放弃了私人开业,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并参加筹建了二医儿科系。 1953 年,丁文祥、陈瑞冠、应大明三位年轻的学生有幸拜他为师。 如今,他们已分别成为在小儿心胸外科、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 小儿血液、肿瘤与免疫等领域享有卓著声誉的权威。在强调“红” 可以否定“专”的年代里,高镜朗依然布置学生分头在新生儿围产 期、小儿肾脏病等多个领域展开学术攻关,让薪火代代相传,并越 烧越旺。 高镜朗秉性倔强,敢于直言。在解放初期的多次“运动”中, 都是被批评的对象。多亏了毛泽东还记得当年在湖南“倒张(敬尧) ” 运动时,有一位积极参战的湘雅医校的“高同学” ,并请颜福庆代为 问候,高镜朗才免掉了一顶“右派”帽子。 但也正是由于高镜朗在当时向上级领导据理力争,才让一度濒 临解体的二医儿科系获得了另起炉灶、易地发展的机会。他还高瞻 远瞩地创建了儿科研究所并成立了生化、血液、免疫、病毒(细菌) 实验室,为保障新华医院小儿临床的领先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 础。 饮水思源,这是中国人的规矩。两个雕塑,都是对同一处源头 的纪念。 但是,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亲密之处,绝不仅仅体 现于这两座雕塑。事实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新华医院参与完成 的最大的国际互动项目,是这座由新上海自己建造的医院在四十年 后分娩出的硕果。如此丰盛的回馈,也与浦东开发、与整个国家改 革开放的气氛紧密相连。 缘起的时间得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在援助发展中 国家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治疗的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到上海市卫生局访问、交流。此时的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 已是成果迭出,成为中国小儿心脏外科的摇篮,创造了连续一千多 例体外循环手术无一例死亡的国际领先纪录。外国同行们在亲眼目 睹了他们极其简陋的手术条件后,更加感到不可思议。而且,配套 的手术器械和专用设备,全是由新华医院的医学专家们自行探索和 研制的。从那时起,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多次赴新华医院参观并了 解情况。 1984 年 7 月,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学科(小儿心血管内科和小 儿心胸外科)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建立了正式双边合作关系。 1988 年,基金会希望继续扩大合作,同时提出了在上海建一所儿童 医学中心的建议。 中美双方在上海合作建造儿童医学中心,得到了时任中共上海 市委书记江泽民、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以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领 导同志的热情支持。1989 年 10 月 5 日,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 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主席华尔许博士和副主 席约翰华尔许父子时,仍然表示出对这一项目的关切,并建议选 址于上海浦东。 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由于各种困难,儿童医学中心的项目建 设进展缓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各相关单位协调下来的结果,决 定全权委托新华医院独家负责全面建设,并承诺在建成后由新华医 院实施一体化管理。 新华医院迅速成立了项目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陈树宝任组长, 张一楚、黄荣魁任副组长。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的著名小儿心血管内 科专家陈树宝同时兼任儿童医学中心的院长,沈晓明等年轻干部任 副院长,组成了精干的领导班子。 1993 年 10 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行奠基典礼,卫生部长陈 敏章、副市长谢丽娟等出席了典礼。 1996 年 7 月,上海市教卫办宣布成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指 挥部。1997 年,中心的筹建进入冲刺阶段。与此同时,医院管理模 式上的新的运作方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其中就包括启用志愿者服务, 这在当时的医疗机构里也是首例。 1998 年,总投资超过六亿元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浦东“呱呱 坠地” 。左焕琛副市长和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出席了剪彩仪式。 建设儿童医学中心,也给新华医院调整学科建设布局带来了契 机。医院以“东西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十六 字方针为原则,开始对浦西院本部和浦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施 “一体化”管理。其中,浦西的院本部特别强调发挥重点学科的辐 射作用,以点带面,对儿科学其他专业实施“镶嵌式”发展模式。 事实上,由于近几年来在引进人才、提供平台上花的大功夫,新华 医院的成人科室在上海滩也已声名鹊起,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所储 备的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越来越让同行们瞩目。 今日的新华医院已经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巨人。它的心血管 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 外科、骨科、儿科学、儿外科学、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皮肤 科、临床营养科等学科综合实力一流,分别为国家级、省部级、局 级和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在胃癌、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治,干细 胞移植,腹腔镜、胸腔镜、前列腺增生症电汽手术和腔内碎石等微 创治疗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心肌病防治、心律失常消融治疗、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和微创搭桥手术等领域是国内一流水平;儿 科学整体实力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复杂先心病手术、外科畸形矫治、难治性白血病、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等为国内顶级水平;眼科、皮肤科、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口腔科等专业各具特色。院内还设有 WHO 新生儿保健 合作中心、卫生部遗传医学新生儿筛查及遗传代谢病中心、上海市 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中心等。最新的年统计数字显示,新华医院的 门急诊总数达 220 万人次,出院病人总数逾五万人次,住院手术人 数近三万人次。 医院也在改变城市 由于种种原因,杨浦区一直属于上海市区相对缺少医疗设施的 地区,偏偏它又是上海九个中心城区中人口最多的,即使在新华医 院建成多年后,该区床位数与所在地区居民数比值仍属上海市区的 最低水平。而这也是造成新华医院“双高”的直接因素医院的 年门急诊量与医疗业务量多年来一直在上海的各大医院中排名首位。 如果上海的医院版图的东北角上没有这颗星,且不说外区或外地患 者,单是对区内逾一百万的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都 是难以想象和估计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医院的单张处方平均费用一直是全上海 各大医院中最低的。尽管它近年来也陆续添置了不少高端设备,但 都始终强调其综合效益。今年,新华医院又花巨资购置了世界先进水 平的双源 CT,这在上海还是第一台。这种 CT 对冠状动脉造影有独特 的功能,无需用任何降低心率的药物即能达到满意的冠状动脉影像,使 很多患者不再为了查冠状动脉而进行微创的冠脉介入检查,这也为患 者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为群众服务,新 华医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医生和患者、医院和社 区、和城市的亲密关系,在它的故事里有着最生动的体现。当年与 附近工厂结下的情分,如今已“升级”为“社区版”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在居民家门口,服务项目收费比大医院 低廉,但仍有许多患者舍近求远地去大医院看病。为什么?技术力 量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思考了很久的问 题。他得出的结论是:要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就必须 通过开展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 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2005 年 7 月 21 日,新华医院与杨浦区联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的实施方案正式签约。医院通过向社区提供“双向转诊”医疗技术 输入和信息共享等支持,加强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 的技术联合,通过合理利用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内涵质量, 打造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真正做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 利进医院” 。 两年后,这个项目又被强化为“社区首席医师”2007 年 6 月 28 日,新华医院与杨浦区江浦、平凉、四平等 12 家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以及奉贤区南桥镇、四团镇、青村镇、新寺镇 4 家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签约。全方位启动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新华医 院对上述 1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以“全覆盖” ,除派遣相对固定 的“社区首席医师”外,还包括向社区医生全面开放本院每月一次 的业务讲座、免费接收专业进修等。为更好地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双方开通了“绿色通道” ,力争做到在社区确诊需要 住院的病人,由“社区首席医师”落实即可直接办理入院手续;出 院后需要进一步康复的,也可直接“回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 年后,新华医院又与绿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12 所崇明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签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范围,支援上海的边远郊区。 很快,全上海第一家病人接待中心又将在新华医院亮相。 “宾馆 有总台为旅客一站式接待服务,我们的病人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宾馆 式的总服务台,实现就医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流程科学化的目标 呢?”这是徐卫国院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