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小城镇经济发展趋势_第1页
国内小城镇经济发展趋势_第2页
国内小城镇经济发展趋势_第3页
国内小城镇经济发展趋势_第4页
国内小城镇经济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 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认真研究小城镇发展的特 点和趋势,对于在新世纪中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制镇数量增加,乡镇数量减少,基层政府驻地小城镇总 量减少 我国的小城镇主要由建制镇和乡镇组成,此外还有少部分非政 府驻地小城镇。从1988年到2000年,建制镇从10609个增加到19692 个,乡镇从45393个减少到24043个。由于乡镇减少的数量大于建制 镇增加的数量,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从1988年的56002个减少到2000 年的43735个,共减少了12267个。乡和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单 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村庄发展成了小城镇,但基层 行政区划的变动和乡、镇数量的减少还是导致了我国小城镇总数的 减少。 小城镇数量经历从增长到减少的演变过程,有其必然性。在经 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通讯不发达,城市化总体水平很低的时候, 大量的农村地区处于与城市文明相隔绝的状态,小城镇的规模和腹 地普遍较小,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增长。而当小城镇的数 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农村地区被数量不断增多的小城镇“分割”完 毕,都成了小城镇的腹地之后,小城镇的数量增长就会停止,小城 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将变为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的数量反而可能会减少,但发展空间则有所扩大。看来,我 国小城镇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进入以规模扩大、 质量提高和腹地拓宽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二、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其发展与农村非农化不相适应,但 近年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向已经出现 虽然小城镇发展的方式已从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大转化,但这只 是刚刚开始,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小城镇的规模仍然普遍较小。 2000年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有6871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镇的非 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下,乡镇的规模就更小了。 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规模偏小的小城镇;另一方面又有大量 的乡镇企业分散在广大农村中,这是目前我国农村的两个突出特点。 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中聚集在县城的仅占1,聚集在其他建制 镇和乡镇的占7,其余92分散在自然村中。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 建制镇,乡镇企业向城区集中的趋势也不明显。对全国农村改革试 验区范围内的20多个小城镇(1997年其建成区的平均人口为13297.45 人)的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1997年建制镇城区乡镇企业数量只 占全部乡镇企业总数的40.36,而近60的乡镇企业建在行政村或 自然村。这种情况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 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 来,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提高小城镇的集聚经 济效益。 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之所以布局分散,就其自身原因而言,主 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在起步初期力量太小,必须借助所在社区的土地、 房屋等资源和社会关系的支持才能生存;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必 须兼顾农业,才可能保持有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现在,经过近 20年的发展,情况已大为改观。1999年底,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 以上的乡镇企业已经达到了5万家,全国有近50家乡镇企业上市,有 13万家乡镇企业为出口企业。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有了向小城镇甚 至建制市等有更好经营环境的地方集中的实力和愿望。 实际上,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过程已经开始。1997年全国 农村有各种工业小区4万多个,聚集了100多万家乡镇企业。目前, 乡镇企业已有8分布在建制镇,12分布在集镇,80分散在村落。 虽然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比起1992年 来,更大比例的乡镇企业集中在了小城镇。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 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的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还 会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及由此带动的第三产业的 发展,将会促进农村工业化、非农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共进和有机 结合,推动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在减少,乡镇的平均规模在扩大 从1988年到2000年,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共减少了1万多个。由 于减少的这1万多个的小城镇都是规模较小者,余下部分的平均规模 会因此扩大。再把发展的因素考虑进来,如果将建制镇和乡镇作为 一个整体来看,其数量虽在减少,平均规模却在扩大。如果把建制 镇和乡镇分开来看,情况却不相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展迅速,建制市、镇的数量增 加,单个市、镇的规模扩大。就建制镇而言,除少数例外,绝大多 数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城镇人口都在增加。例如,湖北省黄州市 的蕲州镇1978年镇常住人口是18707人,到1993年常住人口达到 41879人,是1978年的2.24倍,再加上流动人口和临时人口,镇区人 口达到8万人。江苏省吴县的木渎镇1992年常住人口3万多人,比 1981年翻了一番。武汉市新洲县仓埠镇1991年的镇建成区面积发展 到2.1平方公里,是1982年的3倍多。宁夏吴忠市金积镇1964年非农 业人口为0.24万人,1982年为0.43万人,1990年为0.69万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有的建制镇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建制镇平均非 农业人口规模的扩大,但是,新设置的、规模小于原有建制镇平均 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建制镇,却会使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减 少。这一点在19842000年间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且后者的作用明 显地超过了前者。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具体的某个建制镇而 言,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同时全部建制镇的平均规模却在减小。 从1990年到2000年,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从7044人减少到 了6870.5人。 乡镇的发展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形。从1988年到2000年,乡镇共 减少了21350个。这是因为:有大量的乡镇改设为建制镇。从1988 年到2000年新增加的9083个建制镇,基本上都是从乡镇演化过来的。 另有1万多个乡镇则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被撤消了。改设为建制镇 的乡镇其规模通常都比较大,从而使剩下的乡镇的平均规模变小; 而被撤消的乡镇其规模通常都比较小,这又会使尚存的乡镇的平均 规模变大。促使乡镇平均规模扩大的因素还有乡镇自身的发展。因 此,乡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发展的特点是数量在减少而平均规 模在扩大。 小城镇是小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规模太小将难以 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建制镇作为小城镇队伍中的“正规军” ,应率 先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今后将“严格限 制建制镇的审批” 。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将受到限制,规模的扩大和质 量的提高将成为其发展的重点。 四、东部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快,分布密度高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其建制镇的数量 增长最快,分布密度也最高。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 年全国有建制镇2660个,其中,东部有916个,中部有998个,西部 有746个。到了2000年,全国建制镇增长到19780个,其中,东部有 8617个,中部有6070个,西部有5093个,分别是1982年的9.4倍、 6.1倍和6.8倍。东部建制镇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 区。 由于东部地区建制镇的数量增长比中部、西部快,从1982年到 2000年,东部地区建制镇数量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比重从34.44上 升到43.6,上升了约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则从37.52 下降到30.7,西部地区从28.05下降到25.7。建制镇布局的重 心明显东移。 新中国建国以来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总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 又高于西部;总是东部、中部建制镇的分布密度都比全国平均分布 密度高,而西部建制镇的分布密度又总是比全国平均分布密度低(见 表1)。1953年全国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为5.6个/万平方公里,其 中,东部为16.2个/万平方公里,中部为7.1个/万平方公里,西部为 2.3个/万平方公里。从1953年到2000年,虽然全国三大地带的建制 镇数量几经变化,但东密西疏的总体格局一直未变。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建制镇数量增长最快,分布密度提高也最快。2000年全国建制 镇的平均分布密度为20.6个/万平方公里,其中,东部为65.5个/万 平方公里,中部为21.5个/万平方公里,西部为9.5个/万平方公里。 东部、中部、西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重分别为 13.7、29.4、56.1。这些数据表明,面积越小的地带建制镇 的分布密度越高,面积越大的地带建制镇的分布密度越低。 小城镇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小城镇区域发展的非均衡 是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相适应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中西部地区建制镇发展速 度与东部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 五、市域内建制镇发展迅速 如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不包括市辖县)和县域两大部分, 笔者发现,近10多年来,建制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 制镇数量的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数量的增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 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 从1984年到2000年,市辖建制镇从612个增加到7622个,增加了 11.5倍;县辖建制镇从6211个增加到12158个,增加了约1倍。市辖 镇的迅速增长,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迅速提高。例如,1984 年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为8.4个历平方公里,到1996年增加到39.7 个历平方公里,是1984年的4.7倍。1984年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 为7.0个/万平方公里,1996年增加到13.8个/万平方公里,约是1984 年的2倍。1984年市域内每万平方公里所拥有的建制镇只比县域内多 1个,1996年则多出约26个,两者的差距扩大很多。 1984年平均每个市拥有市辖镇2.04个,2000年拥有11.4个,是 1984年的5.6倍。1984年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县辖镇,比市平均拥有 的建制镇还多1个;2000年平均每个县拥有的县辖镇增加到7.2个, 是1984年的2.4倍,却比市平均拥有的建制镇少了4个。 由于市辖镇数量的增长比县辖镇快,市辖镇占建制镇总数的比 重迅速增加。1984年市辖镇占建制镇总数的比重仅为9.0,2000年 增加到38.5。 市建成区的规模一般都比县城大,上述情况说明,在较大的城 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长。 六、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高 上文说到,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 度高。继续研究笔者发现,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的分布 密度又比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较 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长”的结论。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 城市群有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 城市群、辽宁中部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此外,还有若干 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如武汉地区城镇密集带。我国规模最大 的那些大城市也都分布在这些城市群或近似城市群的地区。在这些 大城市周围和城市群地区,建制镇的分布密度都明显高于表2所列全 国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 例如,1991年和1996年全国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 是23.3个/万平方公里和39.7个万平方公里,而同期上海、北京、 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周围建制镇的分布密度还要更高。1991年上海市 市区和9个辖县占地总面积为0.8万平方公里,有46个建制镇(其中, 县辖镇33个,市辖镇13个),镇分布密度为57.5个/万平方公里;北 京市市区和8个辖县占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78个建制镇(其 中,县辖镇65个,市辖镇13个),镇分布密度为45.9个/万平方公里; 天津市市区和5个辖县占地总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有37个建制镇 (其中,县辖镇26个,市辖镇11个),镇分布密度为30.8个/万平方公 里。1996年上海市的建制镇增加到206个(其中,县辖镇121个,市辖 镇85个),镇分布密度为257.5个/万平方公里;北京市的建制镇增加 到100个(其中,县辖镇81个,市辖镇19个),镇分布密度为58.8个 万平方公里;天津市的建制镇增加到66个(其中,县辖镇43个,市辖 镇23个),镇分布密度为55个/万平方公里。 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区、四川盆地城市群地区的建制镇分布密度也都比同期全国市域 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高。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1990年是一个由 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和辽阳5个地级市及其所辖的10县1市(县级 市海城)所形成的城镇群体,面积3.72万平方公里,其中共有142个 建制镇,镇分布密度为38.2个/万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市区及惠 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及四会、高要,面积4.16 万平方公里,1986年底共有建制镇252个,镇分布密度为60.6个历平 方公里;1994年有391镇,镇分布密度为94个历平方公里。四川盆地 城市群地区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1990年有特大城市2座(重庆、成 都),中等城市6座(自贡、乐山、泸州、绵阳、内江、宜宾),小城 市13座(达县、德阳、广元、南充、江油、涪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