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docx_第1页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docx_第2页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docx_第3页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docx_第4页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 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 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 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 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 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 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 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 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 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 作。 ”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 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 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 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 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 们轻松。 ”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 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 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 们讲故事。 ”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 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 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 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 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 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 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 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 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 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的道理。 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 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 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 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 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 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 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 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 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 精神。 ”(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 灵。 “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 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 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 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 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 大刀进 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 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 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 坛的“美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 ,我深深的被吸 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 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 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 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 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 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 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 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 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 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于 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 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 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 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望,因为你只 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 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 ()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 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 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 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 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 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 花园! 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 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 字为主一“恕”一“仁” ,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爱” , “恕”是爱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 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 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爱人不 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 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爱人,我们又做的怎 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 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 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仁”字也可说为爱,爱人!学会 爱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精华的,做为一名教师, 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 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 先行者!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 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 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 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 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 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 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 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 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 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 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 “君子坦荡荡,小人 长戚戚” 。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 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 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 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 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 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 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 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 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 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 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 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 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 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 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 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 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 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 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 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 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 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 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 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 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 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 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 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 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 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 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 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 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 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 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 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 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们又如何来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