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_第1页
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_第2页
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_第3页
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_第4页
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熔铸生命经验确立整体观念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 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 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 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 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 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 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一个时代有一个 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 学批评,这就涉及到文学批评标准的具 体性、历史性和由此带来的时代局限性 问题。然而,在一版又一版的文学史教 科书不断推陈出新之际,在一批又一批 的文学批评家不断更新换代之际,我们 始终能够将一些评论家牢记在心,将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些精彩的评论片段反复咀嚼。其实,文 学作品的经典化与批评的经典化往往是 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例如,金圣叹之 于水浒传 ,脂砚斋之于红楼梦 , 鲁迅之于中国古代小说,勃兰兑斯之于 十九世纪文学抛开文学作品的经典 化不说,以上的经典批评之所以穿越古 今、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批评家能将生 命经验熔铸到文学经验之中,并将文学 与文化之间的血脉打通,对文学作品进 行整体性的观照,使批评既带有生命的 体温又带有形上的追思,并进而借批评 营造出作者、读者之间沟通、对话、碰 撞的流动性意义空间。我想以上也可以 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学批评标准有效性问 题提供一些借鉴价值,特别是在这个写 作门槛降低、批评标准多元化的多媒体 时代。 中国论文网 /5/view-7461020.htm 1980 年代,随着“文化热” 的兴起, 包括学术界在内的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 股用“现代文化 ”代替“政治文化”的风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钱理群、王富仁、吴福辉、杨义、赵园、 刘讷、许子东、凌宇等并称为新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三代的学者,他们在 新时期将被社会意识形态所遮蔽和尘封 的文学资产进行清算和重估的历史关口 和文化行将断裂的历史情境中,以不可 遏抑的学术激情和人文情怀参与文化重 构,完成了一种对颠倒了的历史的再颠 倒,并在这种重新认知与评价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文学史观与评 价体系,完成了对过去的现代文学史 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革命 史的组成部分及其评价体系的解构,并 为“重写文学史 ”运动拉开了帷幕。这便 是他们那代人的学科贡献。就方法层面 来讲,这代学人所操持的大多是文化心 理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 逻辑的统一” ,而这种偏重社会学的研 究方法和话语模式也造成了这代学人批 评话语的时代局限性;1990 年代以来, “随着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日臻完 善成熟,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迅速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入大学和科研院所” ,形成了庞大的 “学院派批评阵营 ”。学院派批评以完整 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视野亮相文坛,极 大地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阐释空间,他们 多以西方的“ 新批评” 为支点,以文学为 本体,展开深入系统的专业性研究,进 一步摆脱了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模式对文 学的干预,为文学创作和批评营造了更 加自由的表现和阐释空间。但学院派批 评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追求 阐释学的深文周纳,而忽视批评家的主 体性,忽视感性印象和直觉判断在文学 批评中所起到的作用。当然,少数具有 敏锐感受能力、自觉文体意识、强烈主 体精神的批评家不在其中,例如:王尧、 谢有顺。如果将最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批 评家也包括在内,那么还应包括:梁鸿、 张莉、李云雷、杨庆祥、房伟等。在这 几年做编辑的工作经历中,我发现这些 批评家往往是“ 多面手” :左手写评论, 右手写原创;用大量的作品阅读和文学 理论阅读来支撑评论,又以个体的写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经验来实证批评;对于理论,既能入乎 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极大地避免了批 评的画地为牢和自说自话。例如,王尧 不仅研究散文,而且创作散文,不仅从 学术的立场为“ 文革” 中的知识分子绘制 精神图谱,还从个体经验的立场抒写了 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在 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历程。王尧以生命经 验所带来的情感力量和精神能量,逼视 着过分精细化的学科知识所带来的理论 僵化,以感性的颖悟和生命的体温冲决 横亘在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厚障壁,在一 定程度上激活了批评应有的生命力,正 如他在一个人的八十年代中所坦言 的:“我不明白,写作者的文字为何没 有了自己的气息,文字应当是自己的血 液中过滤出来的,它带着个人的体温性 情,网络语言和报刊社论对一个真正的 写作者不会构成干扰,可怕的是写作者 的个人气息在文字中消失。 ”这句话不 仅适用于作家,也适用于批评家。作为 写作者,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个体化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受力,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那 么必然会被这个媒体语言无孔不入的同 质化时代所吞噬,进而失去书写的有效 性。那么什么是书写的有效性呢?以批 评为例,我认为批评的有效性首先是 “悟”, “悟”就是“ 不隔” , “悟”就是能够将 自己的生命体验熔铸到批评中,用感官、 体温、心灵去贴近作者,贴近人物的血 肉人生,用常理、常情去思忖。强调 “悟”并不是要彻底摆脱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论、 启蒙话语体系、后启蒙话语体系、后殖 民主义理论、 “新批评” 理论等外部理论 体系的束缚,而是要适当摆脱社会意识 形态或学术利益集团的“ 代言人 ”的身份, 放低姿态,摒除杂念,将“艺术经验” 与 “生命经验”相结合,用接近艺术本身的 方式接近批评的真谛。 用生命经验去“ 悟”,并不是闭门 参禅。单纯依靠个人的才情孤军深入, 终有捉襟见肘、才力不逮之时,所以 “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观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只有将文体细读、知人论世等功夫做足, 才有望做到“ 悟” 。在这一点上,李长之 的批评观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杨丙辰 先生论开篇就讲:“ 读读克罗齐的批 评,便知作批评时当仔细注意作品,读 读勃兰兑斯的批评,就知道作批评时当 仔细注意作家生活” ,这显然就是强 调一种整体论的批评观:首先,要通过 文本细读,从语言文字的通道走进作家 的心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千 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批评八股,才能避 免国族、启蒙等话语体系对个人存在的 遮蔽;其次,要做到知人论世,从生成 论的视角深入了解作家之为作家的全部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家族、历史际遇、 风俗民情、气质禀赋、精神、心理等等。 例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 酒之关系中对魏晋时代风尚的引入, 就堪称经典;又如,王晓明在无法直 面的人生鲁迅传中,将鲁迅拉下 神坛,从一个被时代造就也被时代碾压 的“人”的视角,考察了鲁迅一生的几次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重要选择以及选择背后的挣扎与矛盾, 甚至对鲁迅精神深处的封建意识和填充 于每次绝望之间的刹那主义,也丝毫不 避讳。正是这种知人论世的批评观,支 撑起了这部书的立论依据,也提供给鲁 迅研究界一个与众不同的视点。 笃定流畅的行文、斩截有力的判断来自 批评家对作家的全面整体的了解,来自 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和掌握,也来自批 评家对文化精神的宏观把控。这里所说 的“文化精神 ”,既包括实体性的中西文 化思想,也包括活的文化意识。1990 年 代以来, “思想淡出,学术凸显” 的学术 观念甚嚣尘上,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误 区:批评是文学内部的事,与思想无关。 其实,文学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批评 与思想也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邓晓芒所 说的:“我历来不认为思想与学术有什 么根本的区别,在我看来,学术是用来 表达思想的,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 深入的。当 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提出 思想淡出,学术凸现时,这只不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是一些自以为很有思想的学界中人走投 无路时的自我欺瞒的说法。 ”在邓晓芒 看来,1980 年代“ 文化热 ”的弊端不是过 分抬高了思想的地位,而是由于盲目追 求“热点”,而造成学理的浅薄化。介于 此,邓晓芒主张采用“ 新的学术思想 ”, 即将严格的学术作为思想本身内在的风 骨,引领思想的灵魂建立自己的基地、 居所和世界,使思想真正成为立足于自 身生命的、因而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现实 生活的独立主体。邓晓芒所说的“新的 学术思想”就是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 也即只有对中西文化思想有全面整体的 了解,对活的文化精神有透彻的了悟, 才能为批评找到结构性的支撑。造成批 评与思想文化脱节的原因,除了上文中 提到的偏颇的学术导引之外,还要归因 于学科专业的过度细化。中国古代教育 的方向是“通才 ”:从横向来讲,要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熟读文史哲;从纵向 来讲,要通览典籍,融会古今。而现代 教育的方向是“ 专才” ,单是文学专业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分出古代、现代、当代数支。专业越是 精细,专业之间的区隔化就越明显,对 知识结构完整性的挑战就越大。于是, 我们通常看到的情况是:学古代文学的, 对现代思想和文化知之甚少;学现当代 的,对古今中西不能融会贯通。理论视 野的窄化,造成了“ 就事论事 ”的普遍倾 向,大大降低了批评的有效性。理论的 窄化还以一种变相的面目出现:一些立 论虚浮、观点缠绕的文章往往摆出一副 扎实严谨的面孔,让人难辨优劣。其实, 越是暧昧不清、温吞迟疑,缠绕迂回, 就越是暴露出作者知识结构、才智气力 的不足,而越是斩截有力、清晰明确就 越是能体现作者在学识上的功力。李长 之的评论经常是快人快语,利落爽脆, 很少有含混之论,这固然与他过人的天 资有关,但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开阔的 学术视野更是他“ 在批评工作上毫无踌 躇”的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李 长之的批评观,确立整体性观念,贯通 古今,融会中西,并在这个基础之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