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1页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2页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3页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4页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宜都位于长江与清江交处,是全省 38个山区县市之一,国土面积 1357平方公里,辖 4乡 5镇 1个街道 2个管委会、123 个村、21 个社区,总人口 39.4万人,是一座具有 21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近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初步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在全省县市区 中的排名,由 2000年的 27位上升到 2006年的第 1位。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集体、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全省县域 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多项 荣誉称号。 2007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84.4亿元,比上年增长 16.5%;固定资产投资 42.2亿元, 增长 60%;全地域财政收入突破 10亿元,达到 10.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3.8亿元,分别 增长 29.6%和 41.8%;规模工业产值 108亿元、工业增加值 31.1亿元,分别增长 38.9%和 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05元、农民人平纯收入 4860元,分别增长 10.5%和 21.2%。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克服冰冻灾害影响,团结奋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开门红”。 12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9亿元、增长 24.5%;全地域财政收入 4.25亿元、一般 预算收入 6161万元,分别增长 174.3%和 21.9%;规模工业总产值 20.1亿元、工业增加值 6亿元,分别增长 44.2%和 28%;农民人平纯收入 1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70 元,分别增长 15%和 10%。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 1、注重对外招商与对内激活同步。始终坚持抓发展首先抓工业经济,工业发展突出抓 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招商引资。近五年,全市招商引资年到位资金均保持在 10 亿元以上。在对外招商的同时,始终把外来企业先进的管理、营销等理念,与促进本土经 济的发展相融合,带动全民创业。出台了宜都市创业园规划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并 成立宜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四个创业园共吸纳中小企业近百家,总投资达 60亿元。 2007年,全市共引进重点投资项目 52个,到位资金 23.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 16个。 2、注重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在坚持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 保不让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 企业经营效益五大评价体系,对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评审。近年来先 后“谢绝”评审不达标的投资项目 26个,督促 11家落户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全市环保投 入达 2亿元。 3、注重突出重点与区域统筹规划同步。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 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对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区进行了重点规划, 沿江平原地区以城镇带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主,中部丘陵地区以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 为主,南部山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4、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在全面落实国家社保政策、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着 力推进保障范围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保障对象从单一群体向社会群体拓展。近年来市级财 政累计投入过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实施了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将所有村干部纳入退休 养老体系,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并在城乡贫困群体就业、医疗、上学、住房、法律等方 面进行援助。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民最急、最盼的事情做起,切实改善农业生产 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5、注重硬环境改善与软环境提升同步。把提升软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深入开展 了以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环境建设,以推进新型银政、银企合作为主要 内容的信用环境建设,以平安创建、阳光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环境建设,以文明创建、 和谐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环境建设,我市在 2007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评 选中,排名第 17位。近年来全市有 49项工作被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 (二)推进集约发展,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1、培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结构调整,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 重点项目集中,不断发展壮大医药化工、电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 能源、纺织、机械三大传统产业,形成了“4+3”工业经济特色板块。 医药化工业以精细化工、成品医药为重点,合理发展高浓度化肥和生物制药,重 点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龙、东阳光医药等企业发展。目前已形成 年产 108万吨酸、24 万吨合成氨、75 万吨复合肥、3800 吨医药制品的生产能力。2007 年 完成产值 55.5亿元。 建材业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中高档卫生洁具和墙地砖,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支持宜昌华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已形成水泥 450 万吨、490 万件高档卫生洁具、300 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2007 年完成产 值 10.2亿元。 电子工业依托东阳光化成箔、新京都电子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化成 箔、PTC 电子元件为主的电子材料,鼓励和培植电子元配件、网络器材、教学设备等产品 的开发。2007 年完成产值 17亿元。 食品工业以浙江丰岛、宜红茶业、天峡鲟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软饮料、罐头为 主体的食品工业。目前已形成年产 2.5万吨罐头、4200 吨精制茶的生产能力。2007 年完成 产值 3.5亿元。 机械加工业以船舶制造、输送机械、机械配件为重点,已形成年造船 8.5万载重 吨的生产能力。2007 年完成产值 9.2亿元。 纺织工业以清河股份、南清纺织、宜昌欣龙熔纺为代表的纺织骨干企业,通过提 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适用型纺织产品,提高服装制造水平。2007 年完成产值 2.6亿元。 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东阳光火电厂,支持化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提高水电、煤炭 企业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2007 年完成产值 2.13亿元。 2、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全市规模企业达到 105家,其中产值 过亿元的企业达到 18家,其中过 10亿元的 3家,过 5亿元的 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达到 8家,过 500万元的 6家。省级高新技术达到 9家。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 34家,出口商品 达到 7大类 20多个品种,出口额达到 750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 20家。全年实际利 用外资 2069万美元。 3、加快园区发展。抓住宜都工业园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机遇,通过组建国通投资公司作 为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筹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园 区形成了陶瓷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区,聚集规模企业 81家, 2007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 100.5亿元、销售收入 98亿元,实现税收 5.08亿元,固定资产 投资 3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 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在全省 92家县市区工业 园中,综合考评排名第一位。 4、推进自主创新。先后创建 1个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 个省级星火龙 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 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1 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 家省级高 新技术企业。46 个企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共组织 实施了 64项科技攻关项目、88 个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 154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 134个,申请专利 67项,授权专利 20项。东阳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红霉素 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被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 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2007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 29.8亿元,增加值达到 10.9亿元,分 别占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的 27.6%和 35%。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1个、省级名牌产品 10个、著名商标 3件。 5、强化节能减排。制订了节能减排工作方案,落实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年耗能 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全年淘汰 4家小水泥企业,共减少生产能力 76万 吨,关闭整合了 4家小煤矿和 50家非煤矿山。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城市垃圾处理场 建成并投入使用。重点企业投资 8389万元进行了环保治理,实现了达标和减量化排放。政 府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每年为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法减免税收近 2000万元,利用融资担保平台给予重点贷款支持,项目基础设施由政府配套建设,土地出 让金的一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并将电力调度、运输、矿产资源等政府可控资 源,向优势企业倾斜。立足现有的煤化工、磷化工、建材等几大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品 链、物料链和产业链,实现了区域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坚持通过工业链条的再造, 变“废”为“宝”。三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70,全地域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实 现了翻番,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了 33.6,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下降 37.3%。 (三)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科学制定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宜都市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各乡镇处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各行政村按 “20”字的要求,因地制宜,以“一表一图”的形式,制定了 1年、3 年、5 年发展规划, 试点村绘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图。 2、坚持试点先行。结合全省“百镇千村”规划,从 2006年开始,每年选择 20个村开 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对 10个扶贫村实施整体推进。并结合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每 年建设 10个生态村。重点支持各村实施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集镇环境整治工程、农户庭院 净化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等。通过试点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新村 鸡头山、桔园新村渔洋溪、城郊新村十里铺、商贸新村中坪、山乡新村 茶园寺等一批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农村示范村。 3、加快产业发展。围绕发展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了 23万亩 优质柑桔、7 万亩优质茶叶、70 万头生猪、18 万只山羊、1 万吨清江鱼等优质农产品生产 基地,实现了人平拥有 1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我市已成为“中国柑桔之乡”、全国最大 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全国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生产繁育基 地和鲟鱼鱼籽酱生产基地。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 44.9万亩、无公害食品、绿色 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 16个。清江鲟鱼、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功夫茶等一批名优 农产品远销 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30家,其中国家 1家、省级 4家、 宜昌级 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1家。 4、突出设施改善。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加大投 入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使农村面貌大大改观。2006、2007 年财政性资金支农投入累 计达 5.1亿元。实施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 172个,修建通村水泥路 900公里,解决了 近 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生态家园建设 7000户,帮助 2万个农户进行了庭院净 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0.24万亩,农机化水平提高 7个百分点。农民人平纯收入连 续两年以 20%以上的速度递增。 5、政策引导激励。在吃透上级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十扶 十补、五免五减”的地方投入政策。投资 120万元建设了四大优势产业示范基地,投资 270万元整建了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投资 200万元加强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对生态家园 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给予现金或实物补助,对产业 基地、龙头企业等生产发展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试点村、扶贫村分别给予 20万元和 10 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并落实了 101个市直部门和单位联村对口帮扶责任,35 家规模企业 对口支持 30个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涉农扶持政策和资金,对争取的支农资金实行整合, 统一安排、集中使用,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四)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1、拓展城市骨架。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坚持陆城、枝 城“双城联动”,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近亿元。不断拓宽城市骨架,完善市政设施,中心城 区面积由 2003年的 8平方公里拓展到 10.6平方公里,新增及改造道路面积 8.2万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40.23%、35.20%和 11.08平方米。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 100%,城镇化水平达到 44%。国家园林城市考察组去年 10月对 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给予了较高评价。 2、建设重点城镇。全面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统一城乡规划管理,按照“一主 (陆城)两翼(枝城、红花)”的规划思路,突出抓好枝城、红花两个重点镇的建设。围 绕把枝城建成“湖北化工城”这个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实施了一批 重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枝城镇成为全国第二轮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镇。支持 红花套镇依托创业园的发展,拓展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区域性窗口城镇,该镇 已被纳入宜昌都市区发展规划。 3、推进城乡共建。大力实施惠民道路工程、干线公路改善工程、园区道路工程及港站 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通乡油路 71公里,新建改造干线公路 95公里,宜华、陆渔一级路 开工建设,全市通车里程达 30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村 道路硬化总里程居宜昌首位。天然气管网进入主城区,用户达到 7000户。农村电网、城市 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 99.8%和 98.5%。电话普及率达到 46部/百人;宽带网用户达 1.3万户;78 个村恢复广播室、74 个 行政村实现广电光纤接入;城乡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 4.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95.8%。 (五)切实关注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1、扩大就业再就业。通过实施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政策扶持下岗职工自主创业、 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灵活就业,购买公益岗位解决大龄下岗职工就业,近几年累计新增 城镇就业人员 1.3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9.6万人,其中就地转移达 57.3%。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实施了失地农民保障、农村低保、城镇困难群体廉租住 房等制度,并在城乡贫困群体就业、医疗、上学、住房、法律等方面出台了十多项救助援 助办法。目前全市“五项保险”参保达 13.8万人次,共征收社保基金 1.82亿元。1.5 万 人被纳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6440 名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社保补贴或援助,为 近 500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到 3360户 9065人。“五保”对象 达到 1625人,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