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宪法学期论文_第1页
10年宪法学期论文_第2页
10年宪法学期论文_第3页
10年宪法学期论文_第4页
10年宪法学期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彭兴国 学号 20104101001414 西南政法大学 法律硕士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财产权作为宪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所有的公民基本权利中,财产权无疑处于支撑性地地位。但我国 宪法对财产权利保护不足,导致公民的财产权常常遭到公权力的侵 害。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对财产权保护的宪法制度设计,探 究我国宪法对财产权保护的完善。 关 键 词 : 宪 法 ; 财 产 权 ; 保 护 一、 财产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保护的历史沿革及意义。 洛克在政府论中将生命、自由、财产列为三项人的基本权 利,并认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管理之下的重大的和主 要 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人类自从进入了文明社会便有了财 产观念在相应的古代法律中都有对财产的调整规范,例如古罗马时 期允许债权人直接杀戮不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当债权人有数人时, 债权人可以分割债务人的身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李惺所编法 经六篇中即专设盗规定侵犯财产及其处罚。但在人类的整个 封建社会时期对普通公民的财产保护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面对 封建统治者的剥削财产保护就如同虚设,仅仅体现了财产权在平等 主体之间的保护,而面对封建统治者以公权力的形式侵害私有财产 保障是没有的。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宪政理论的成熟,财产 权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写入了各国宪法之中。在 18 世纪末期 的近代宪法中资产阶级出于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排除封建统治着 对公民财产的剥夺,对财产权实行绝对保护主义,正所谓“风可进, 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财产权在那个年代一般被理解为个人神圣不 可侵犯的人权。例如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第 17 条所谓“所有 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规定即体现了这种思想。然而随着资 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对财产权的绝对保护主义逐渐显现出了弊端, 它很容易导致社会财富分布的集中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与近代 宪政所追求的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背道而驰。对财产权的绝对保护意 味着只有所有权人享有对财产的绝对支配,任何人不得干涉,这不 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19 世纪莫 20 世纪初,随着社会国家思 想的发展,财产权转而被理解为应受社会性约束的权利。1919 年 魏玛宪法第 153 条第 3 款规定“所有权伴随义务。其之行使必 须同时有益于公共福利” ,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的典范。1p213 二战后形成的现代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近代财产 权宪法保障的基本精神和合理内核,继续否定了封建时期虚无的私 人财产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又除去了近代财产权的神圣性、绝对性, 确认了财产权的内在界限以及公共福利与社会政策对财产权的制约 作用,从而实现了对近代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的超越。根据林来梵 教授的观点,现代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由三层结构组成:第一、 不可侵犯条款也称为保障条款,往往在宪法中明文规定财产权不可 侵犯或受宪法保护。不可侵犯条款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纲式的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年论文 作者:彭兴国 第 3 页 2018-8-27 在一般意义上宣明财产权保障的宪法原理。第二、制约条款又称限 制条款,即在不可侵犯条款的前提下,承认私人的财产具有一定的 社会性,肯定对财产权的公共制约条款,如规定财产必须受公共福 利的制约,或规定财产权的内容由法律规定等。第三、征用补偿条 款,即规定国家根据公共的需要而对私人财产进行征用时必须予以 正当补偿的条款。不可侵犯条款旨在对财产权加诸一种适当的限定, 制约条款旨在对财产权的保障加诸一种适当的限定,而征用补偿条 款又进而对财产权的制约进行制衡,从而既维护了不可侵犯条款所 确立的前提规范,又为制约条款在整个规范内部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缓冲机制。这三层结构逐层展开、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 深具内在张力,然而又是相对严密、相对自足的复合结构。2p176 因而现代宪法财产保障制度既充分保障了私人的财产权,又避免了 财产绝对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兼顾了社会效益。 在公民的基本人权中,财产权处于基础的支撑性地位,只有保 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会有基本的物质保 障,生命权、自由权、和平等权才会具有物质前提,整个人权才会 有坚实的基础。没有财产权其他权利也就无从实现。整个人类的社 会生产活动中,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命延续和人类自 身的繁衍,如果没有占有和支配劳动成果的权利,也就失去了维持 生命的正当手段。宪法财产权的基本功能是给国家行为设定边界, 划定公民私人自治的领域。他是阻止国家公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的一 道有力屏障。只有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公民的人 权才有发育的可能。3p40 作为私权的财产权,较之政府权利而言 是相当弱小的,极易受到公权力的侵害。可以说私有财产权存在与 发展的最大威胁就是无原则扩张的政府公权力。而宪法对私有财产 权的确认和保障旨在明确公民权利的同时,限定政府权力的界限, 为公民享有和行使财产权利乃至其他一切权利设置一道坚固的屏障。 4p66 作为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之一的财产权为个人创造了一个不 受国家随意控制的领域,对政府及统治者的专横意志加以限制。财 产权是抵制统治力扩张的最牢固屏障,是市民社会和民间政治力量 赖以发育的温床,是自由、个人自治赖以根植和获取养料的土壤, 对人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5p104- 105 财产权是人们谋求生存,建立和拥有家园的权利,是生命权的 延伸,是人类自由与尊严的保障。 二、世界主要国家:德、日、美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近代宪法和宪政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 在政治上的最大贡献之一。当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都对 财产权予以完善的规定,给予了有力的保护同时兼顾的社会效益, 下面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财产权保护制度予以介绍。 (一) 德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德国现行宪法是颁布于 1949 年 5 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 本法,基本法具有独立的财产条款即其基本法第 14 章和第 15 章。第 14 章共分 3 节,全文如下: 西南政法大学学年论文 作者:彭兴国 第 5 页 2018-8-27 (1)财产权和继承权受到保障。它们的内容和限度将由法律决定。 (2)财产权伴随着社会责任。它的使用应服务于公共福利。 (3)只有为了公共福利,才可将私有财产充公。必须有确定补偿的性 质和范围的法规,财产充公才能生效。确定补偿的原则是公共利益 与原所有者利益的公平的平衡。在补偿数额发生争议的情况下,可 诉诸普通辖区内的法庭。“ 德国宪法第 15 章的全文如下:“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可以为 社会化的目的而转为公有制或其他形式的集体企业。必须有确定补 偿的性质和范围的法规,其补偿原则适用第 14 章第 3 节“。德国宪 法保障财产权的力度并不是太强体现着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德国 基本法第 14 章第 1 节的第二句话是:财产权的“内容和限度将由法 律决定“,这完全否定了财产权是前政治的自然权利。第 14 章第 2 节又说:“财产权伴随着社会责任。它的使用应服务于公共福利 “。这就使德国宪法完全体现着“社会主义“的财产观,最突出表 明德国宪法的“社会主义“的财产观的案例,是德国宪法法院关于 企业“共同决定法“的判决。1976 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共同决定 法“,规定 2000 人以上的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监视会)必须有 50% 的工人代表。德国雇主协会上诉到宪法法院,认为“共同决定法 “严重破坏了股东的财产权。但德国宪法法院判定,德国基本法第 14 章第 1 节的第二句话(财产权的“内容和限度将由法律决定“)意 味着德国议会通过“共同决定法“正是在界定财产权的内容和限度。 因此,“共同决定法“并不违宪。至此,我们可以将德国宪法与财 产权的关系简单概括为:具有独立的财产权条款,该条款完全体现 着“共和主义”的财产观。 (二) 日本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日本宪法第 29 条第一款规定:“财产权不可侵犯”;第二 款规定:“财产权的内容,由法律规定之,以适合于公共福利”;第 三款规定:“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可为公共目的之适用”。可见 日本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严格遵守了现代宪法对私有财产保护 的三重结构。29 条第一款之规定是一般规定具有保障个人现有具体 之财产上的权利与保障个人享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即保障私有财产 制两方面的功能。29 条第二款之规定表达了财产权的内容在适合于 公共福利这一前提下可以由法律加以一般性制约的的旨意。排除了 财产权的绝对性和神圣性,在为符合公共福利的目的下,可以对其 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适当的限制。29 条第三款之规定明确表明,私 有财产可以因公共目的而被征用或限制,同时表明,征用和限制时 有必要予以正当补偿。29 条的三个条款,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既为私 有财产的保障提供了坚定的宪法依据,又为私有财产所负担的社会 公共福利义务提供了宪法支撑。 (三) 美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西南政法大学学年论文 作者:彭兴国 第 7 页 2018-8-27 美国宪法中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保护条款,建国之父杰斐逊在 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 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 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 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 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的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 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特意将洛克的“生命-自由- 财产”改为“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因而 1787 年宪法中也 没有对财产权保护之规定。但在随后的两个宪法修正案都对财产权 保障给予了明确规定,宪法修正安 5:“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 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 用。”宪法修正案 14:各州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 生命、自由或财产。根据波考克(JohnPocock)等学者的研究,在近 代美国政治思想中,“共和主义”是和“自由主义”两大重要的流 派。杰斐逊的财产观正是“共和主义“的财产观,而麦迪逊的财产 观则是“自由主义“的。两者对财产权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前者 认为,私有财产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有基本经济保障,从而能够不依 附与他人,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后者认为,私有财产的目的是划 清公私界限,从而能够在私人经济领域不受政府干预随心所欲(麦迪 逊在美国革命中反对无补偿地剥夺了保皇党人的财产之理论根据在 此)。显然,在“共和主义“看来,私有财产从属于一个更高的社会 目标,它既为一个平等参与的良序社会而设立,也在必要时可为社 会而牺牲。6p110 而“自由主义“则视私有财产仅仅为实现个人 目标的手段。美国宪法第 5 条修正案中的“充公条款”和宪法修正 案第 14 条非经正当程序条款,可以被解读为“共和主义“的财产观 与“自由主义“的财产观的妥协。所谓“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 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 用。”其实并不挑战私有财产可以充公本身,而只是要求“给予公 平赔偿” 美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宪法条文之中, 关键是美国建立了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通过 1803 年的马伯里诉麦 迪逊案建立了司法机关的违宪审查模式,由普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 程中附带地对该案件中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合性审查。这一宪法诉讼 制度的确立为美国人民维护自己的财产权排除公权力的侵害提供了 便利的制度保障。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发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对人权的保障集中体现在对个人财产的保障。这才是美国宪法是是 当今世界上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最好,最有力的原因所在。 三、 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1. 我国宪法对财产权保护的历史沿革 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的临时宪 法也是我国唯一一部反映了宪法本质(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和妥协 )的“宪法” 。限于历史条件, 共同纲领没有对私有财产权做出 西南政法大学学年论文 作者:彭兴国 第 9 页 2018-8-27 全面的规定,但它规定了对私有财产权和私营经济的宪法保护原则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54 年宪法一方面对私有财产的宪法地位 和私有财产的继承做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限 制性条款。1975 年宪法和 1978 年宪法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对私有 财产权缺乏基本的规定,反而利用宪法压缩限制公民个人的财产所 有权。1982 年我过颁布了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到目前为止,现 行宪法一共通过了四部修正案。现行宪法从颁布至今对私有财产权 的保护在不断完善。宪法 13 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 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私 有财产的继承权。 ”直到 2004 宪法第四修正案才规定“公民的合法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 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不足之处 (1)对公共财产权的保护优于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宪法12 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但在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条文中没有类似规定,也没有禁止条 款,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明显弱于共有财产权。这种宪法保护 对私有财产权和共有财产权二元保护结构是不服和我过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因为市场经济要求参与者处于平等主体地位 ,在宪法中将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区分高低贵贱并给与不平等保护 的做法,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利于激发市场主 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7p93 宪 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绝对不能漠视私有财产权偏向共有财产权的 保护应该对二者实行平等保护原则。 (2)不重视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和人权属性 2004 年宪法修正案四虽然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作了相对完善的 规定但是并没有该条规定在宪法中的位置。修正后的宪法仍然将私 有财产权的保障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公民的基本 权利义务中未曾涉及。而按照各国的宪法文本惯例,公民的私有财 产权都是规定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一章中。宪法的这种制度性安排淡 化的私有财产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地位。生命权、自由权、和 私有财产权作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已成世界宪法学公论,我国宪 法将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排除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是不可学的。 (3)关于征收、征用的补偿规定较为模糊,并缺乏正当程序规 定 我国宪法中缺乏明确公正的征用补偿条款,宪法虽然规定了可依 法给予补偿,但对补偿原则和标准缺乏一般性规定。导致在法律适 用中没有一个标准,无法确定究竟是采用正当补偿、完全补偿还是 适当补偿标准。从而导致具体部门法和实践中补偿标准的混乱。不 仅补偿条款模糊,我国宪法还缺乏征用补偿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年论文 作者:彭兴国 第 11 页 2018-8-27 这一规定首创于美国宪法修正案 5: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 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如今这一规定已被绝大多数国家在宪法 私有财产保护上使用以限制政府滥用权力,我国宪法对此仍然缺乏 基本规定。 3、完善我国宪法对财产权保护的建议 为完善我国的基本权利保障体系正真实现依法治国,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人民参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热情宪法必须对 私有财产权予以充分保障。首先应该摒弃对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 区别保护,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公”还是“私”都必须 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不能人为地对二者划分高低贵贱 。其次应当完善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保护条款的逻辑结构,对补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