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_第1页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_第2页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_第3页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_第4页
015-0403-1-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 一、 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以及与体育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体育问题的知识和理 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科日臻完善,形成了由 体育理论、体育史、体育方法学与体育教学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 族传统体育学等 4 个学科方向构成的一级学科体系。学习体育学应当具有坚实宽广的体育 理论基础,并且熟悉各体育学学科的研究前沿问题;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史、基 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知国内外关于本专业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同 时,要对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涉猎,还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方法论的知识、 社会实践调研的知识等多种工具性知识。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前身可追溯到 1902 年三江师范学堂开设的“体操科”,1916 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祥地之一。本学科从 1984 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近 30 年的研究生教育经历,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生培养 经验。如今拥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体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 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 4 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即国家体育总 局授予的 “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授予的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 基地”,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授予的“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教育厅授授予 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2.学科方向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一级学科设 2 个学科方向: (1)体育人文社会学 本学科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运用社会、体育、教育哲学和社会基础 科学等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本学科构建了“综合性、创新性”的体育社会科学教 学研究体系,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导师队伍,注重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整体性。主 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研究、体育法研究和全民健身与健康管理研究。 (2)体育教育训练学 本学科研究体育教育、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运用社会、体育、教育哲学和社会基 础科学等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人体科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主 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体育运动的科学监控与评估。 二、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高教、科研和管理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 理的研究型、创造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进行体育科学研究、 能够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 三、质量标准 总体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 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具体要求: 1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和专业理论,能够胜任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 胜任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具备体育文化传播、指导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组织管理能力。 2.具备宽广的学术基础和系统深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并在学科 前沿和学科应用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业建树。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基本的文字和语言交流能 力。 4学位论文达到体育学科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四、学制与学分 (1)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 超过七年。 (2)总学分为 20 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2 个学分。 五、培养方式 博士培养阶段应建立弹性学制,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 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 究工作的能力。 (2)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博士生以深层学术研究和重大应用 课题的研究为主。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提升 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3)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主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 导师团队指导的优势。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或联 合指导教师。 六、培养环节 应科学、合理、规范安排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严格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 1.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方向,制定个人培 养计划,并由博士生导师或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课程考核: 博士生的课程考试,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选修课、 实践活动、实验、实习、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取得学分,需重修和重考后方能获得学分。 3.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之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在全面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中外 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论证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现状、学 术价值,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预期目标,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等。(博士生 阅读参考文献著作不少于30本,论文不少于100篇,外文资料不少于20本(篇)并附有详细 的读书笔记); 选题报告由以导师为主的审核小组(成员中至少应有三位博士生导师)评审,公开进 行,以便广泛听取本学科师生的意见。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论文 选题报告通过后,应以书面形式提交院研究生秘书备案。未达要求需对论文结构作重大变 动或更换选题者,必须经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同意,并重新提交选题报告,申请评审。 4中期检查 博士生实行中期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应包括课程学习完成情况、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进展情况,课程考试合格者和选题报告通过者才能进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 三学期初。 5开题报告 博士生在选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基础上,深入细致的梳理研究内容,把握本研究领域 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理论与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 进行开题。开题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6社会实践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科学研究、科研服务和 社会调查,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进修生,担任一定的本科生的教学、辅导、答疑等工作。 社会实践时间为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 7学术交流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 重大学术会议,并计入学分。 8.学术前沿讲座(含研讨班) 博士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至少应在本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经常参加本专业举办的学术前沿讲座,并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 论;在讲座以后应就一些重要问题写出书面评论,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交研 究生秘书备案)。 七、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公共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课 4 1 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 发展研究 3 1 体育哲学基础 3 2基础学位课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3 1 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展 2 1 课程论与教学论进展 2 2体育人文社会学 系统科学与体育管理 2 3 运动人体科学进展 2 2 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2 2 课程论与教学论进展 2 2 专业学位课 体育教育训练学 竞赛学研究进展 2 3 必修课程 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与交流 2 1 体育管理政策研究 1 1 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 1 2 社会体育发展进程 1 2 社会体育研究评述 1 3 体育法研究前沿问题 1 1 国际国外体育法研究 1 2 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 专题 1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研究专题 1 2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研究进展 1 2 体育科研方法实用案 例研究 1 3 健康体适能原理 1 3 运动锻炼的科学监控 原理与方法 1 3 西方体育教学论专题 1 1 西方体育课程论专题 1 2 方向选修课 体育教学风格研究 1 3 科学研究方法选读 1 1、2 教学论专题研究 2 1跨学科选修课 教育学原理 2 1 选修课程 补修课 体育原理 1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要求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 部分。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 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 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 研究的能力。 博士论文写作必须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违反者将按学校和研究生院有关规定严 肃处理,指导导师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对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博士论文应该有创造性学术见解或重要应用价值,在国内外体育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 的地位。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博士论文的字数一般不低于 4 万字。 博士生应根据本学科要求,依据本学科制定的国内外学术期刊目录至少发表 2 篇论文, 符合南京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方能申请学位。 2论文预答辩和盲审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盲审办法,实行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制 度和校外专家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博士生至少应在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预答辩,要求5名以上教授职 称的同行专家(尽可能是博士生导师)参加,专家应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等进 行评议,交叉学科的论文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博士生应对预答辩中指出的问题,按照答辩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导师和指导小 组有责任督促、检查学生完成预答辩后的论文修改工作。论文修改以后,由学校送校外专 家评审. 3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组织进行。 论文答辩中指出的问题,作者须按照答辩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导师和指导 小组有责任督促、检查答辩者完成答辩后的论文完善工作。具体详见南京师范大学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 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博士学位。具体 详见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对体育学一级学科之下所列本学科重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各学科方向根据各自特 点进行选取,也可不受此书刊目录限制。博士生阅读参考文献数量的要求同文献阅读和 选题报告。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备注 1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教育哲学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鲍明晓,人民体育出版社 4 教育哲学 张楚廷,教育科学出版社 5 学校管理学 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 伍绍祖中国书籍出版社 7 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黄恒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8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袁方,中国社会出版社 9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宋德福,等,中国法制出版社 10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成思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1 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 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2 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 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3 体育管理学 秦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学校体育学 毛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 龚正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6 体育教学论 龚正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7 教学论 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现代教学论学程 黄甫全,教育科学出版社 19 教育心理学 张承芬,山东教育出版社 20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教育科学出版社 21 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进展 张力为,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体育史(第二版) 关文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中国体育史 谷世权,人民体育出版社 24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课题组,人民体育出版社 25 社会学原理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郑杭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7 社会指标体系 朱庆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8 系统科学与体育 伍绍祖,人体与出版社 29 体育管理学 伯尼.帕克豪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30 各个部门绩效评估方法与应用 朱春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1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 约翰.克雷斯维尔,重庆大学出版社 32 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 钱学森,九州出版社 33 中外体育民俗文化 盛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4 系统评价学 刘新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5 利益关系论 红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 36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 总局政策法规司,人民体育出版社 37 管理学 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8 方法论导论 陈寿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9 管理研究方法论 李怀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0 管理价值研究 冯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1 关键管理建模 史蒂文.坦恩.哈韦,中国市场出版社 42 太极哲学 杨成寅,学林出版社 43 管理研究 席酉民,机械工业出版社 44 缔造管理-彻底改变管理的 15 位大师 宏泰顾问,中国纺织出版社 45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变革之路 高雪峰,人民体育出版社 46 神舟飞船系统工程管理 袁家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47 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 黄述建,经济管理出版社 48 读懂 鲁洪生,中华书局 49 项目评价方法论 李金海.南开大学出版社 50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健康评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王广成,经济科学出版社 51 管理系统工程 李宝山,清华大学出版社 5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发展方略 孙鹤,时事出版社 53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肯.史密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54 管理哲学 杨静,经济管理出版社 55 管理哲学导论 彭新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6 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 漆书青,高等教育出版社 57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张旭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8 管理学基础 胡昌平,武汉大学出版社 59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叶澜,上海教育出版社 60 哲学研究方法论 欧阳康,武汉大学出版社 61 社会学研究方法 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2 质性研究 范明林,上海人民出版社 63 教师如何作质性研究 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 64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谢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5 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 刘大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6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欧阳康,高等教育出版社 67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 王忠武,山东人民出版社 68 科学基础方法论 陈其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69 聆听与倾述-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 林小英,教育科学出版社 70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 71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科学出版社 72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单中惠,江西人民出版社 73 教育社会学 鲁洁吴康宁,人民教育出版社 74 多维视角中的美育 杨平,安徽教育出版社 75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栾玉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76 系统哲学 乌杰,人民出版社 77 综合集成方法体系与系统学研究 顾基发,科学出版社 78 系统思考 丹尼斯.舍伍德,机械工业出版社 79 管理学原理 周三多,南京大学出版社 80 管理思维 曾仕强,东方出版社 81 管理大智慧 张其成,当代世界出版社 82 管理研究方法 孙国强,上海人民出版社 83 社会研究方法论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84 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 秦德军,上海人民出版社 85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艾德勒,商务印书馆 86 体育哲学研究 于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87 系统之美 德内拉.梅多思,浙江人民出版社 88 创建系统学 钱学森,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89 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学 刘烔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0 中国系统思维 刘长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1 复杂系统理论基础 欧阳莹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2 科学系统论 李喜先,科学技术出版社 93 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 魏宏森,清华大学出版社 94 运动心理学 理查德.考克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95 体育行为学 刘一民,人民体育出版社 96 体育组织行为学 王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7 体育博弈论 李益群,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98 体育原理 杨文轩,高等教育出版社 99 体育管理学 伯尼.帕克豪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100 体育社会学 杰.科克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101 系统科学与教育 查有梁,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 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 李建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03 生命哲学 (德)费迪南费尔曼(Ferdinand Fellmann)著,华夏出版社 104 课程论问题 从立新,教育科学出版社 105 健康管理学 王培玉编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06 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胡俊峰,人民卫生出版社, 107 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 (美) 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 艾 琳伯林雷, 芭芭拉F. 沙夫著 龚 文庠, 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08 健康心理学 谢利泰勒 (Shelley E.Taylor)、朱熊 兆、唐秋萍、 蚁金瑶译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09 游戏的人 赫伊津哈,中国美术出版社 110 教育漫话 洛克,教育科学出版社 111 人的教育 福禄贝尔,人民教育出版社 112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李定仁,人民教育出版社 113 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 任海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 年 1 期 114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 展型” 杨桦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年 1 期 115 体育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 任海等,体育与科学,2013 年 1 期 116 奥运会筹办的伦敦模式 任海,体育与科学,2012 年 7 期 117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 任海,体育与科学,2011 年 4 期 118 “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 技运动”概念的质疑 任海,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6 期 119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业化 任海,体育与科学,2000 年 5 期 120 1999 年的奥林匹克改革 任海,体育与科学,2000 年 2 期 121 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 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 田麦久等,体育文化导刊,2009 年 8 期 122 论体育现象 任海,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4 期 123 城乡休闲体育之比较对两个典型社区的考察 与分析 罗湘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4 期 124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桦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年 11 期 125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论中国旅游业的奥运 效应 任海,体育学刊,2007 年 6 期 126 奥林匹克改革与国际奥委会的组织转型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7 年 12 期 127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和谐发展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6 年 2 期 128 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 任海,体育与科学,2006 年 1 期 129 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2006 年 12 期 130 以和谐奥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6 年 12 期 131 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歧视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6 年 1 期 132 论 2008 年奥运会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任海,体育与科学,2005 年 2 期 133 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田野等,体育科学,2005 年 1 期 134 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 任海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年 4 期 135 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5 年 3 期 136 北京奥运会后效应的思考 任海,体育文化导刊,2005 年 4 期 137 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互认同与互补性兼谈中国 当代体育文化的转型 卢元镇,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 年 1 期 138 以时代精神考量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卢元镇,体育与科学,2013 年 1 期 139 从北京到伦敦:举国体制如何向前走 卢元镇,体育学刊,2012 年 6 期 140 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 卢元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年 6 期 141 异化与回归对当前体育赛会发展的理性审视 张新萍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年 5 期 142 中国体育不能泡在运动会里 卢元镇,体育学刊,2012 年 1 期 143 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 卢元镇,体育学刊,2010 年 3 期 144 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 卢元镇, 搏击(武术科学) ,2010 年 3 期 145 中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政府角色 于永慧等,体育与科学,2010 年 3 期 146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由来、功能及理论框架研究 卢元镇,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年 2 期 147 老年人健身养生中的陷阱与误区从张悟本、 李一等事件引发的思考 卢元镇,体育学刊,2010 年 11 期 148 为社区拓展“体育空间” 卢元镇,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年 2 期 149 一句让人感叹而深思的话 卢元镇,体育学刊,2010 年 12 期 150 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卢元镇,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年 5 期 151 2008 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 卢元镇等,体育学刊,2008 年 2 期 15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 王家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 年 1期 153 体育强国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的分析 戴永冠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 8 期 154 职业体育联盟的性质与最佳规模控制以 NBA 与“英超为例” 李燕领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 年 9 期 155 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制度框架设计研究 李燕领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 6 期 156 北京奥运会经济价值开发模式与实证研究 王家宏等,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 12 期 157 跨越式嬗变与功能实现: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国家化诉求 王家宏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年 8 期 158 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 意愿态度的研究 刘洋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年 8 期 159 寻找宪法中的体育权利各国宪法公民权利章 节体育条款比较分析 陈华荣等,体育学刊,2012 年 5 期 160 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监管的理念构建与功能实 现 李燕领等,中国体育科技,2012 年 3 期 161 中超联赛俱乐部准入制度研究 李燕领等,体育科研,2012 年 1 期 162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许可证制度研究 李燕领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 1 期 163 职业体育市场准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李燕领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 11 期 164 论宪法上的体育各国宪法体育条款概况分析 陈华荣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 3 期 165 公共服务视域政府体育工作绩效“异体评估”研 究 王凯等,体育科学,2011 年 9 期 166 NBA 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李燕领等,体育科研,2011 年 9 期 167 国内篮球运动员无氧耐力测试方法的不足忽 视篮球运动专项特征 徐建华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 年 7 期 168 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李燕领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 12 期 169 19792009 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发展 李燕领等,体育学刊,2010 年 10 期 170 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影响学生对待残疾人态度 研究 刘洋等,体育科学,2010 年 6 期 171 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 卢元镇,体育学刊,2008 年 2 期 172 中国文化对篮球运动的选择、认同与变异 卢元镇,体育文化导刊,2008 年 3 期 173 家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陈宝玲,体育文化导刊,2008 年 1 期 174 中国体育社会学三十年 卢元镇等,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5 期 175 当代中国休闲的特点及其休闲理论的本土化 卢元镇,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2 期 176 体育与小区文化发展研究以广州市中海康城 花园小区为例 余卫平等,体育文化导刊,2008 年 9 期 177 产权制度创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深化改革的核心 李国辉等,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年 4 期 178 奥运会承办国家的国际环境分析 卢元镇等,体育科研,2008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