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蛋白质和氨基酸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

(名师整合)【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课件+试题)(全册打包49套)苏教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名师整合)【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课件+试题)(全册打包49套)苏教版必修2.rar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蛋白质和氨基酸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糖类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四章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专题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离子键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石油炼制 乙烯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煤的综合利用 苯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电源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的限度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律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乙醇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乙酸 酯和油脂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不同类型的晶体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4.2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4.1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3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2.4 蛋白质和氨基酸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2.3 糖类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2.2 乙酸 酯和油脂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2.1 乙醇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1.3 煤的综合利用 苯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1.2 石油炼制 乙烯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3.1.1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3.2 化学电源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1.1 化学反应速率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3.2 不同类型的晶体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3.1 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2.2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2.1 离子键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1.2 元素周期律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1.1.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5830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0.30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3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名师 整合 一号 学年 高中化学 课件 试题 打包 49 苏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名师整合)【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课件+试题)(全册打包49套)苏教版必修2,名师,整合,一号,学年,高中化学,课件,试题,打包,49,苏教版,必修
内容简介:
专题 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课程标准 明确学习目标 促进自我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 排布。 2. 能画出 1 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 ) 认识元素周期律。 2.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5. 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6. 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3.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7. 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第 1 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开拓听课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1. 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 的 电子 数 电子层 核电荷数 2 电子层 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 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 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据此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 排布的,人们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 ,各电子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 依次为 分别称为 电子层。 较低 较高 分层 电子层 1 、 2 、 3 、 4 、 5 、 6 、 7 K 、 L 、 M 、 N 、 O 、 P 、 Q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1)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 的电子层里。每一电子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 。 ( 2)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个 (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个 ) 。 ( 3) 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个。 ( 4)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都已经 ,形成了稳定的 。 能量最低 2 2 18 填满 电子层结构 课堂互动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掌握学习方法 名 师 讲 解 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1) 分层排布:把不同能量状态的电子在核外运动的区域分为不同的电子层,由里往外分别为: 代号: K L M N O P Q 层序:1 2 3 4 5 6 7 电子离核渐远,能量逐渐升高( 2)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是: 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 ( 离核最近 ) 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 电子层里 ( 也叫能量最低原理 ) 。 每一电子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 2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8 个,若最外层为 K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 2 个。 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32 个。 以上四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和使用。 2 核电荷数为 1 18 的一些具有 “ 特殊结构 ” 的原子 ( 1) 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 ( 2) 最外层有 1 个电子的原子: H 、 ( 3) 最外层有 2 个电子的原子: ( 4)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 ( 5)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原子: C 。 ( 6)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 倍的原子 ( 或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 3 倍的原子 ) : O 。 ( 7) 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 P 。 ( 8)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 H 、 ( 9) 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原子: ( 10)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原子: ( 1 1) 核外电子总数是电子层数 5 倍的原子: P 。 ( 12)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 2 倍的原子: C 、 S 。 ( 13)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 4 倍的原子 ( 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原子 ) : 3 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离子 ( 1) 与 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离子 (2 电子微粒 ) : 阴离子 阳离子 电子层排布 H( 2) 与 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离子 ( 10 电子微 粒 ) : 阴离子 阳离子 电子层排布 F( 3) 与 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离子 ( 18 电子微粒 ) : 阴离子 阳离子 电子层排布 典例 剖析 一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运用 【例 1 】 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 A 某原子 K 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 某原子 M 层上电子数为 L 层电子数的 4 倍 C 某离子 M 层上和 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 K 层电子数的 4 倍 D 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解析 K 、 L 、 M 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 2 、8 、 18 。 K 层上可排 1 个电子,也可排 2 个电子,故 A 项正确;当M 层上排有电子时, L 层上一定排满了 8 个电子,而 M 层上最多只能排 18 个电子,又 18 4 8 , 所以 B 项肯定是错误的; K 层上最 多只能排 2 个电子, 2 4 8 ,即 M 层和 L 层都为 8 电子的离子, 、 均有可能, C 项正确;对 D 项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可为 2 或 8 ,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均为 2 ,但这种情况只能是氦原子;另一种是均为8 ,核电荷数为 8 的元素为氧,氧离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8 ,故 D 项正确。 答案 B 互动训练 1 在 1 18 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元素有 ( ) A 1 种 B 2 种 C 3 种 D 4 种 解析 在 1 18 号元素中,电子层数可以为一层、二层、三层,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 1 、 2 、 3 ,最外层电子数和 电子层数相等的有 H 、 种元素。 答案 C 【例 2 】 A 、 B 、 C 、 D 四种元素,它们原子的核电荷数均小于 18 ,且依次递增, A 原子核内仅有一个质子; B 原子的电子总数与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A 原子与 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D 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 (1) 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二 根据原子结构推断元素 ( 1) 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_ ; ; _ ; _ _ 。 ( 2) 写出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_ 。 解析 ( 1) 由 A 原子核内仅有一个质子可知, A 为氢元素;由 D 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倍,可知其核外电子排布为 ,则 D 为氧元素;因为 B 原子的电子总数与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 B 的核电荷数为6 ,则 B 为碳元素; 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 ,它与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5 , C 为氮元素。 ( 2) 由 H 、 C 、 N 、 O 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 ( 可以是 ( 尿素 ) 。 答案 ( 1) H C N O ( 2) ( O( 互动训练 2 已知元素 X 和 Y 的核电荷数均小于 18 ,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n 和 ( m 5) ,次外层有 ( n 2) 个和 m 个电子,据此推断元素 X 和 Y ,其名称为 _ , _ 。 解析 元素 X 和 Y 的核电荷数均小于 18 ,元素 X 次外层有 ( n 2) 个电子,此层为 L 层, n 2 8 , n 6 ,元素 X 为硫;元素 Y 最外层电子数为 ( m 5) , m 大于或等于 5 ,而次外层有 m 个电子,则m 等于 8 ,元素 Y 为铝。 答案 硫 铝 课堂针对性训练 1. 从某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反映出 ( ) A 质子数和中子数 B 中子数和电子数 C 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层排布的电子数 D 质量数和核外电子层排布的电子数 2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 3 个的原子的符号是 ( ) A N B B C P 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该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2 ,最外层电子 数为 5 ,是氮原子。 答案 A 3 下列化学符号和结构示意图表示同一种元素的是 ( ) 168X 178X A B C D 全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所给微粒的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答案 C 4 下列各组离子中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是 ( ) A F、 B C 、 、 D 、 F解析 F、 的核外电子排布均为 。 答案 A 专题 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 2 课时 元素周期律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开拓听课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1. 原子序数是按 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它与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是原子序数 。 2 最外层电子排布递变规律 1 18 号元素中除 外,最外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 的变化。 核电荷数由小到大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H 、 从 1 递增到 8 3 原子半径递变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 ( 除 外 ) 呈现 变化。 4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 1) 属性的变化规律: 应的难易顺序为 , 盐酸反应的难易顺序为 , 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 ,说明 金属性逐渐 。 稀有气体元素 周期性 减弱 减弱 ( 2) 14 17 号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从硅 氯元素:其单质与 到 ,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 ,说明非金属性逐渐 。 难 易 增强 增强 增强 5 元素的化合价递变规律 11 17 号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正价由 逐渐增大到 ,最低负价由 逐渐增大到 。最高正价数 , |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 。 1 7 4 1 最外层电子数 8 6 元素周期律 ( 1) 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 的递增而呈 的规律。 ( 2) 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电荷数 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排布 课堂互动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掌握学习方法 名 师 讲 解 一、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 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失去电子的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 ( 1) 根据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越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金属性越强。 ( 特殊情况例外,中学不讨论 ) ( 2)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金属性越强。 ( 3) 根据实验。 根据金属单质与水 ( 或酸 ) 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A 置换出 B ,则 A 对应的金属元素比 B 对应的金属元素金属性强。 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 F e 对应的是 ,而不是 ) 。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获得电子的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 1) 根据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下同 )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弱。 ( 2) 根据实验。 根据非金属单质与 易化合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根据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一种非金属能把另一种非金属从它的盐溶液或酸溶液里置换出来,则表明前一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被置换出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典例 剖析 一 元素周期律 【例 1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元素性 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C 从 F ,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 1 价 7 价的变化 D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 个到 8 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属于原子结构的范畴,不是元素的性质, A 项错误;由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引起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B 项正确; F 无正价, O 一般情况下也无正价,故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变化规律不是从 1 价 7 价严格变化, C 项错误;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并非严格从 1 个到 8 个变化,而是 1 2 , 1 8 ,1 8 的变化, D 项错误。 答案 B 互动训练 1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 (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量变引起质变 B 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 C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 考查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答案 C 【例 2 】 1 18 号中的三种元素 ( 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X 、 Y 、 Z ,已知它们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 X Y Z B 非金属性 X Y Z C. X 、 Y 、 Z 形成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D. X 、 Y 、 Z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 二 元素性质的比较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 X 、 Y 、 Z 依次是 S 、 P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形成的阴离子 、 还原性依次增强,它们的气态氢化物 稳定性依次减弱,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互动训练 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 ) C 、 N 、 F F 、 P 、 S 、 A B C D 解析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但要注意氟元素无正价。 答案 C 课堂针对性训练 1. 原子序数从 3 10 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 ) A 电子层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原子半径 D 化合价 解析 从 电子层数相同 (2 层 )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大 (1 8) ,除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 F 无正价, O 一般情况下也无正价, 零价。 答案 B 2 原子序数从 11 依次增加到 17 ,下列所述递变关系中,错误的是 ( ) A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 最高化合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硅到氯,最低负化合价从 4 到 1 解析 从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答案 B 3 能说明 金属性比 的事实是 ( ) A 熔点比 B 硬度比 C 去一个电子形成 去两个电子形成 D 冷水剧烈反应, 冷水不易反应 解析 单质置换出水或酸中氢的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 答案 D 4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金属性: B 原子半径: C 酸性: HC 稳定性: S 解析 酸性: H 3 H 2 。 答案 C 5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叙述正确的是 ( ) A 随着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B 随着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C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的最高正价从 1 到 7 ,负价从 7 到 1 重复出现 D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解析 D 选项的叙述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答案 D 专题 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 3 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开拓听课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1. 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称为 ,纵行称为 。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 族 7 7 18 7 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 共同 A A 7 长周期 元素 B B 1 长周期元素 1 短周期 元素和长周期元 素共同 各周期元素种数 周期 1 2 3 4 5 6 7 元素种数 未满 2 8 8 18 18 32 3.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 同一周期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 ,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 。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相同 增加 减小 增强 减弱 减弱 增强 4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 ( 1) 第 A 族元素分别为 、 、 、 、 。最外层电子数为 ,它们的氢化物的通式 ( 用 R 代表第 A 族元素 ) 。对于 A 族元素来说,自上至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与 逐渐变 ,非金属性逐渐 。 F r I 弱 易 难 减弱 ( 2)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 ,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相同 增加 增大 增强 减弱 增强 减弱 5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区 元素周期表还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了分区。如果沿着元素周期表中 与 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侧是 元素,右侧是 元素;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一定的 ,又表现一定的 。 硼、硅、砷、碲、砹 铝、锗、锑、钋 金属 非金属 金属性 非金属性 6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 和元素的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 ,预测 。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在过渡元素中寻找 和 、 的合金材料。 原子结构 性质特点 元素的原子结构 其主要性质 半导体材料 各种优良的催化剂 耐高温 耐腐蚀 课堂互动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掌握学习方法 名 师 讲 解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7 个周期,从上到下分别叫做第 1 周期、第 2 周期 第 7 周期。 周期的种类: ( 1) 短周期:第 1 、 2 、 3 周期因为所含元素较少 ( 分别有 2 、8 、 8 种元素 ) ,因此又叫短周期。 ( 2) 长周期:第 4 、 5 、 6 周期因为所含元素较多 ( 分别有 18 、18 、 32 种元素 ) ,因此又叫长周期。 ( 第 7 周期也称为长周期 ) ( 3) 不完全周期:第 7 周期现在尚未排满,因此又叫做不完全周期。 2 族:元素周期表中的 18 个列 ( 纵行 ) ,除第 8 、 9 、 10 三列叫做第 族外,其余 15 列,每列叫做一族。 族的种类: ( 1) 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 ( 2) 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 3) 0 族:稀有气体元素因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通常为 0 而称为 0 族。 ( 4) 族:元素周期表中,第 8 、 9 、 10 三列叫做第 族。 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 ( 1)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下同 ) 。 (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 3)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 4)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 1)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 3)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 4) 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三、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如 M gA lS i ; M A 2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如N a M A 。 可归纳为:电子层排布相同的离子, ( 表中位置 ) 阴离子在阳离子前一周期, ( 原子 ) 序数大的半径小。概括为 “ 阴前阳下,径小序大 ” 。 4 核电荷数相同 ( 即同种元素 ) 的微粒半径大小为:阳离子Y ,离 子半径 XC 同族元素中 Z 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 同周期元素中 Y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三 元素的 “ 位 构 性 ” 关系的应用 解析 根据 X和 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得其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为 ,结合 X 、 Y 、 Z 原子序数之和为 36 , X 、 Y 在同一周期,则 X 、 Y 、 Z 分别为 O 元素。第 3 周期元素中 金属性最强, 最高价含氧酸 ( 的酸性最强, A 、 D 项正确;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离子半径: N a, B 项错误;第 A 族元素中 O 的氢化物 ( 稳定性最高, C 项正确。 答案 B 互动训练 3 短周期元素 X 、 Y 、 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 ) A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Z 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C 比 X 原子多 1 个质子的原子,其阳离子结构跟 X 原子结构相同 D Z 的原子序数比 Y 的原子序数大 7 解析 X 、 Y 、 Z 是短周期元素,由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连续的三个周期 ) 推断, X 是氦元素, Y 是氟元素, Z 是硫元素。氟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没有正化 合价;硫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3 周期 A 族,最高正价为 6 价,负价为 2 价,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质子数比氦原子多 1 个的原子是锂,其阳离子结构跟子结构相同;氟是第 2 周期 A 族的元素,硫是第 3 周期 原子的质子数比氟原子的质子数多 7 个。 答案 A 【例 4 】 X 、 Y 、 Z 、 W 、 R 是 5 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 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 Z 、 W 、 R 处于同一周期, R 与 Y 处于同一族, Z 、 W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 Y 、 R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四 元素的推断 及性 质 A 元素 Y 、 Z 、 W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B 元素 X 不能与元素 Y 形成化合物 元素 Y 、 R 分别与元素 X 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D 元素 W 、 R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解析 由题干可首先推知 X 为氢元素, Y 为氧元素,进一步结合已知条件,可得 R 为硫元素, Z 为钠元素, W 为铝元素。在 中,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A 项不正确; H 与 O 可形成化合物 B 项不正确;稳定性: 2S , C 项正确; 3为两性氢氧化物, D 项不正确。 答案 C 互动训练 4 X 、 Y 、 Z 是三种短周期元素,其中 X 、 Y 位于同一主族, Y 、 Z 处于同一周期。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 倍。 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 Y 原子少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Z SO , D 项不正确。 答案 A 误 区 警 示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是 1 或 2 的元素一定在 A 族或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 1 的元素,不一定是 A 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 2 的元素,不一定是 A 族元素。这是因为 A 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 1 , B 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也是 1 ; A 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2 , B 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也是 2 ,稀有气体元素中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 2 。其实,过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1 或 2 。 课堂针对性训练 1. 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 B 元素周期表中有 18 个纵行,共有 18 个族 C B B 族是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D 第 2 、 3 周期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 数相差 8 个 解析 第 1 周期从氢元素开始,不是从金属元素开始;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16 个族,第 族不叫副族。 答案 D 2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的是 ( ) A B K 、 P 、 N C F 、 C 、 S i D I 解析 A 、 C 、 D 项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 中原子半径比较可选 r ( 为参照, r ( K ) r ( r ( P ) r ( N) 。 答案 B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一定等于族序数 B A 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D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解析 A 族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 答案 A 4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 热稳定性: F B 原子半径: M g O C 酸性: 2离子半径: 析 热稳定性应与元素非金属性对应,应为2S ;同周期元素的半径从左至右减小, M g , a 和 上一周期,半径最小;酸性应为 4S 子半径应为 。 答案 B 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B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绝缘体材料 D 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元素进行了分类,也揭示了一系列的科学观念 解析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 答案 C 专题 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程标准 明确学习目标 促进自我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1.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2. 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 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4. 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能够用电子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2.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5.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3. 认识分子间作用力的涵义。 6. 认识分子间作用力的涵义。 第 1 课时 离子键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开拓听课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一、化学键 1 概念:物质中 之间存在的 的相互作用。 2 常见类别: 和 。 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 强烈 离子键 共价键 二、离子键 1 离子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通过 形成的化合物。 2 离子键 使 结合的相互作用。活泼金属和 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静电作用 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 活泼非金属 3 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 或 “” 来表示原子、离子的 ,用电子式还可以表示 的组成。写出 M , M 最外层电子 离子化合物 : : : F : : F : 课堂互动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掌握学习方法 名 师 讲 解 一、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1 离子键 ( 1)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离子键存在的条件是必须有阴、阳离子。 ( 2) 本质:静电作 用。 静电作用既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又包括两种离子的原子核间的静电斥力和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 ( 3) 成键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 ( 4) 形成过程:原子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达到稳定结构。 ( 5) 存在范围: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2 离子化合物 ( 1) 概念:阴、阳离子间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 ( 2) 典例:强碱、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大多数盐及大多数金属氧化物。 ( 3) 导电性:固态不导电,熔融态和溶于水后导电。 特别提示 金属和非金属化合不一定都形成离子键,如子键 ( 含共价键 ) 。 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 铵盐, 与酸根离子间的化学键是离子键。 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 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 ( 或 “” ) 来表示原子 ( 或离子 ) 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原子及离子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 1) 原子:常把其最外层电子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H A l C N : C l : N e: ( 2) 离子 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例如,钠离子 镁离子 ;钡离子 。 复杂阳离子:不仅要画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应用括号 “ ”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例如,铵根离子 阴离子: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应用括号 “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例如,氯离子 C l;氢氧根离子 OH。 ( 3)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对相同的离子不得合并。 例如, 2 : F: : F: ; : S: 2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如 r 的形成过程: 左边是相应原子的电子式,右边是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箭头连接而不用等号,可用弧形箭头表示电子的得失。 典例 剖析 一 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 【例 1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吸引所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B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 元素化合时,不一定形成离子键 C 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 A 族元素的原子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D 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只是吸引,也存在两种离子核间的斥力和电子间 的斥力;典型的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对于不太活泼的金属而言,不一定形成离子键;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可能是氢原子,而氢原子与 A 族元素的原子不能形成离子键; ( 答案 A 互动训练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 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 因为离子键是一种强相互作用,所以离子化合物均很难分解 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 D 【例 2 】 下列物质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 ) 二 电子式的书写 解析 答案 C 互动训练 2 下列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 : 2B S 2 M O2 D KF: 解析 每个离子均要单独写,不能合并在一起表示, A 项不正确,应改为 : : : : ,离子电荷表示法 ( 如 ) 与化合价 ( 如 R 2) 不同, “ 2 ” 表示带两个单位负电荷,而 “ 2 ” 则表示化合价为 2 价,另外,化合价应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B 项不正确,应改为 : S: 2 在简单阳离子符号周围不用方括号,只用简单离子符号表示即可, C 项不正确,应改为 O 2 ;D 项正确。 答案 D 误 区 警 示 写电子式常出现的错误 ( 1) 离子不标电荷数。 ( 2) 阴离子未加括号。 ( 3)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用等号,不用箭号:正确的应该用箭号。 ( 4) 离子合并。 ( 5) 阴阳离子位置错误:应该中心离子写在中间,若无中心离子则阳离子在前,阴离子在后。 课堂针对性训练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 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又存在于相邻的分子之间 C 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D 阴、阳离子之间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而没有排斥作用,所以离子键的核间距相当小 解析 化学键的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二是强烈的相互作用,故 A 、 B 项错误, C 项正确;当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时,不但有这两种 相反电荷的吸引作用,也存在两种离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和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下列物质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 ) A 硫化氢 B 氧化钾 C 氯化钠 D 溴化钙 解析 H 2 S 中不含有离子键。 答案 A 3 电子式是指 ( ) A 用小黑点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式子 B 用小黑点表示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数的式子 C 用小黑点 ( 或 ) 表示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数的式子 D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 或 ) 来表示原子 ( 或离子 ) 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解析 在电子式中,小黑点 ( 或 ) 表 示最外层电子。 答案 D 4 下列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不同物质时,不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 ) A B C K D 解析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不易参与化学反应,故不能形成离子键。 答案 B 专题 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 2 课时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开拓听课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一、共价键 1 定义:原子间通过 所形成的 的相互作用。 2 形成过程:两种非金属元素相互化合时, 共用最外层上的电子,形成 ,以达到 的电子层结构,共用电子对同时受到 的吸引。 共用电子对 强烈 原子间 共用电子对 稳定 两个原子核 3 共价分子的表示方法 ( 1) 电子式和结构式。 H 、 、 、 。它们的结构式分别为 、 、 、 。 ( 2) 用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表示共价分子的 。 H : : H :O :H :N N : : O : : C : : O : H H O H N N O = C = O 空间结构 4 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直接相邻的 均以 相结合的化合物。 5 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 1) 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既 电子也 电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 键结合。 原子间 共价键 不易失去 不易得到 共价 乙烷、乙烯、乙炔的结构式分别为 、 、 。 H C C H ( 2) 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 键、 键或 键,可以彼此结合形成 ,也可以连接形成 。 碳原子间 方式的多样性,是含碳化合物种类 的原因之一。 C C C = =C C C 碳链 碳环 连接 繁多 二、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 ,是影响物质 和 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冰受热升华是克服了 的缘故。 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熔沸点 溶解性 分子间作用力 课堂互动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掌握学习方法 名 师 讲 解 一、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1 共价键 ( 1) 成键微粒:原子。 ( 2) 成键本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 3) 成键条件: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 ( 或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化合 ) 。 (4 ) 形成过程: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 5) 存在范围:共价分子和部分离子化合物中。 2 共价化合物 ( 1) 概念: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 2) 组成微粒:原子。 ( 3) 化学键类型:只含共价键。 ( 4) 典例: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铵盐除外 ) ,如非金属的氧化物、气态氢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 ( 5) 导电性:液态 ( 熔融态 ) 不导电,某些溶于水后导电。 特别提示 共价分子是指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分子,组成非金属单质的分子 ( 两个及以上的原子 ) 和共价化合物的分子均为共价分子。 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1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如 电子式: H: 注意:因为 组成中没有离子,不能用括号把 H 和 形成过程: H : HC l: 左边是相应原子的电子式,右边是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中间用箭头连接。 2 结构式 用一条短线 “ ” 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常见物质的结构式如下表。 三、分子间作用力 1 概念: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与化学键相比,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很弱的作用力。 2 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分子之间及稀有气体分子之间。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微粒之间不存 在分子间作用力 ( 它们的构成微粒不是分子 ) 。 3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只适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 ( 1) 气体分子能够凝结为液体和固体,是分子间作用力作用的结果。固体熔化为液体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熔点越高;液体变为气体时,也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越不易汽化,物质沸点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名师整合)【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课件+试题)(全册打包49套)苏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5830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