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_第1页
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_第2页
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_第3页
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 我院 ASA级择期行 LC 的老年患者 66 例,随机分为 两组,每组 33 例:PR 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 2.5 g/ml、瑞芬太尼 3 ng/ml;I 组持续吸入 浓度 1%2% 异氟醚。观察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和血糖指标的变化; 记录患者麻醉结束后 的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随访 24 h 内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 果 与 I 组比较,PR 组在插管后即刻 (t2)、手术开始时(t3) 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 (P0.05),见 表 1。表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病人术中 BP、HR 和血糖的变化 两组的 SBP、DBP 、HR 和血糖等指标在手 术开始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观测指标 t2 时刻与 t1 时刻相比都有升高趋 势,其中 SBP、DBP、HR 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I 组升高的趋势更加明显 (P0.05)。 PR 组和 I 组随着手术的进行血糖水平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但是 I 组升高的水平比 PR 组明 显,I 组在 t2、t3、t4、t5 四个时刻与 PR 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2。表 2 两 组各个时间点 SBP、DBP、HR 和血糖的变化组内与 t1 比较:1)P0.05;与 PR 组比较:2) P0.05 2.3 手术后恶心呕吐情况 0 级、1 级、2 级、3 级在 PR 组和 I 组中的例数分别为 27、4、2、0 和 17、10、5、1。恶心呕吐人数比例分别为 18.2%和 48.5%。两组比较,PR 组的恶心呕吐率明显低于 I 组 (P0.01)。 2.4 手术麻醉后恢复情况 组间比较,PR 组呼之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 I 组,拔管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其手术麻醉后恢复情况好于 I 组。见表 3。表 3 两组麻醉后恢复情与 I 组比较: 1)P0.01 3 讨 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作用,全身各组织器官老化,经常伴随各种心肺功能的异常,尽量 减轻术中刺激及减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 手术时必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本观察比较了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 醚吸入麻醉,及对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术后恢复的影响。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明显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结果表明:两组麻醉方法对血流 动力学的影响有差异。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 I 组血压均高于 PR 组,插管时刻和手术开始 时刻 I 组心率快于 PR 组。神经、内分泌是应激反应的环节,其升高的程度与手术刺激强 度呈正相关5 。说明吸入麻醉期间的交感反应强于全凭静脉麻醉,提示后者更适于伴有 心血管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两组患者手术中血糖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主要是糖皮 质激素分泌加强而使血糖相应升高;但 PR 组在术中的四个时间点与 I 组相比均较低,且有 统计学意义。 由于 LC 具有创伤小、术后能恢复迅速等优点,现已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方式之一。 有报道表明腹腔镜手术虽然并发症相对较小,但术后 PONV 发生率高达 53%72%6,7 , 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可能是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腹腔镜手术操作、人工气腹及麻醉等诸 多的因素有关1 。据国外报道,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全凭吸入麻醉相比,其术 后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率低8 ,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当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 尼麻醉时,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18.2%,明显低于用异氟醚麻醉的 48.5%。术后患者恢复 上,PR 组也比 I 组迅速,表现在呼之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上有差别。 丙泊酚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小,患者恢 复快等特点的静脉全身麻醉药,同时其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阻断交感神经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效应9 。瑞芬太尼结构中含有一酯键而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 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具有持续输注半衰期短和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的特点。本研究结果表 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比较,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麻醉后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 158 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 年 10 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 126 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 年 06 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 年 05 期 4 张随学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 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 年 06 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 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 年 09 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年 03 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 年 09 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 年 03 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 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 年 09 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 A 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 /;1993 年 10 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 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 27、60、65、70 的影响D; 北京 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 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D;复旦大学;2005 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 天 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 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 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 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