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_第1页
xx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_第2页
xx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_第3页
xx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_第4页
xx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思考 进入 21 世纪是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水利发展的新时代。实现*水利发 展的战略性转变,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命脉和安全保障作用,促进全市经济 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也是对水利工 作的重大考验。 一、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基本动因。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水资源提供 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全 市实现了从贫困到基本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大地正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也对水利发展提出了 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从第一产业农业来说,过去发展水平低,基本处于自 然农业状态,随着灌溉工程的日臻完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水资源 的需求日益增加。从第二产业工业来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2008 年全市工业企业达 715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1011 家,初步形成了医药、能源和煤化工、建材、食品、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 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供水需求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长迅猛,总 量不断扩大,促使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并对水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总之,国 民经济的三大产业,无一不对水利发展产生依赖。因此,*市水利发展实现战 略性转变既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 然选择。 2、水利工程体系的日臻完善是*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前提条件。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我市是全国洪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之 一。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公元前 184 年至 1949 年的 2133 年间,发生较大水灾 223 次,严重旱灾 105 次,建国后出现较大涝灾 14 个年份,旱灾 16 个年份。 水利的兴衰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 2 我市按照“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的方针和“上蓄、下排、中改善” 的治水思路,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建成大型水库 4 座、中型水库 9 座、小型 水库 149 座,总蓄水能力达 33.9 亿 m3;涵闸 328 座;建成滞洪区 3 处,总滞洪 能力达 4.3 亿 m3;主要防洪河道已得到初步治理,给洪水打开了通道;整修加 固洪河道堤防 1431.49km,治理防洪任务重的中型河道 13 条,保护耕地约 700 万亩,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为我 市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 3、气象环境的变化是*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 高了 0.650.15。据气象部门预测,21 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到 202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变暖 1.32.1,2030 年可能变暖 1.52.8, 2050 年变暖 2.33.3,2100 年变暖 3.96.0。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 环过程,使蒸发量加大,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改变,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 频次和强度增加,目前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荒”。* 市在气候上属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 年 60%左右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冬季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 20%。据气象部门 统计,1971 年-2008 年 38 年间我市的年均降水量为 985.9mm,而年均蒸发量为 1387.8mm。由于气温逐渐上升,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市洪涝和旱灾频繁, 往往是高温干旱同时出现,高温加剧了旱情,使需水量增加;另一方面,高温 又促使蒸发量增加,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气象环境的变化加剧 了我市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迫使我市水利发展实施战略性转变。 4、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2008 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 27.8:42.3:29.9。随着国民经济的 快速发展,我市的产业结构比例将由现在的“二、三、一”逐步变成“三、二、 一”的格局。工业化、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市的水利发展面临着一个在分配 和使用水资源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根据水资源状况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 规模。水利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尽可能满足各部门的要求,确保国民经济 的发展;水又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必需通过优化 3 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多的为人类作贡献。过去水利发展主要是为农业服 务,随着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水利发展目标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 体目标相结合,优先服务于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大的产业,向城市供水和高效益、 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二、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总体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和 合理开发保护水资源,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 重、开发保护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加快水利发展步伐,不 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人水和谐社会。 基本思路:1、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水利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经济越发展,水利越要先行或同 步发展。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水问题表 明,传统水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必须立足实际,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 利的转变。建设现代水利,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原则,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指导水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装备水利,用 现代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的先进手段管理水利,从而建立现代化 的防洪安全体系、现代化的水资源供给体系、现代化的水工程管理体系、适应 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水环境体系、能够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和不 断创新的科技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是由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所 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国水资源总量 2.8 万亿 m3,居世界第 六位,而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2300 m3,1997 年居世界第 110 位,被列为世界 13 个贫水国之一。据专家估计,在自然及人口等限制因素下,我国水资源可利用 量的极限在水资源总量 30%40%之间。作为自然的约束条件,水资源总量和可 利用量的有限性是难以改变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均水资源每年都在递减。建设部曾预计,中国缺水的高峰将在 2030 年,那时 中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为 1760 m3。目前全国 668 个 大中城市中,有 400 多个城市缺水, 110 座城市严重缺水,同时有 50的城市地 4 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城市已经出现水资源危机。*多年平均人均水 资源量只有 726 m3,远低于全国的人均标准,属于严重贫水的城市。应对水危 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 21 世纪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我们转变 “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 、给子孙后代“留水”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于传统 工程水利的“大灾大治”治水模式,资源水利不是被动地以反应式的工程措施 对付水问题,而是从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把 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重中之重,提高全社会的用水效率,调控和引导水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再生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 破坏,积极主动地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或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危机,以水利 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工作重点由农村向城市转变。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居 于主导地位,水利工作自然也是围绕着服务农业而发展。目前,城市经济已在 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水利工作在继续为农业发展搞好服务的基础上,其 工作重点应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经济发 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同时,由于城 市的取水与排污相对集中,对防洪安全、供水保证率和水环境质量要求高,缺 水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未来的供水矛盾将集中在城市,迫 切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城市用水问题,更好地发挥水利对 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带动效应。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优先解决 关系群众基本生存的水问题,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都要把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喝上水、喝上安全水作为水利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 之重。二是注重发挥水利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优先保障城市和贡献大的产业 用水,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城市经 济发展提供支撑。 4、实现治水思想以除害为主向兴利为主转变。 长期以来,*人民饱受洪涝之害,形成了视洪水为“猛兽”的思想,在治 水思路上坚持以除害为主,而忽视了兴利工程的建设。近年来,旱灾和水资源 短缺已成为主要矛盾,迫切需要我们的治水思想从以除害为主向兴利为主转变, 5 从“防御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变洪水为资源。在除害与兴利有机结合 的前提下,从单纯的除害向兼顾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的兴利目标发展,在 保证防洪安全、给洪水以出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建 设拦蓄补源工程,如在河道上建闸或建坝等,留住过境水,为我所用。 三、实现驻马店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的保障措施。 1、加大水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为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提供思想保 障。 水利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着各行各业,没有社会各界和广大 民众的积极参与是不行的。只有参与,才能理解;惟有理解,才能支持;大家 支持,才能成功。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加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主要内 容的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即点面结合、城乡结合、平时与集中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相结合; 做到“四个面向” ,即面向领导、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自身。通过宣传造 势,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意识、水忧患意识、节水防污意识, 增强各级领导干 部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社会各阶层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市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转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市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提供体制保 障。 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理顺,多龙治水、政出多门导致出现 了“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 等现象,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难以真正实现。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 会各界的关注下,2004 年 7 月 1 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归属市水利局管辖,使我 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滥采现 象。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必须逐步消除“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现象, 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 统一调度,从水源地到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实行“一条龙”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活 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的科学调度、统筹兼顾,为*水利发展实现战略性 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6 3、建设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提供基础 保障。 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尽管大大提高了我市防洪保安能力,但还远远不够完 善,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任务繁重,全市 162 座大、中、小型水库中有 118 座被鉴定为三类坝,河道堤 防险工险段险闸问题突出,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水利工程长期带病运行以致 无法按设计标准正常运用,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二是占了全市总面积 30.7%的 浅山丘陵地区抗旱水源建设滞后,缺乏拦蓄节制措施,无法充分利用地表水和 雨洪资源,增大了抗旱的压力;三是长期以来河道治理以疏浚为主,没有考虑 到排蓄结合,结果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等等。 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完善四大水利工程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防洪工 程体系。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切实抓好 河道治理工作,做到“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通过对河道、水库、 滞洪区的有效整治和防洪设施现代化建设,形成日臻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二要完善兴利工程体系。首先是大型河道治理时建节制闸、橡胶坝,在防洪除 涝的同时有效利用雨洪资源。其次是拦蓄与排涝相结合,加强灌溉工程建设: 浅山丘陵区重点兴建坑塘堰坝,平原宜井区发展井灌工程。同时要加强大中型 灌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逐步形成旱能浇、 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兴利工程体系。再次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 善人民生活条件。三要完善生态治理工程体系。加强西部山丘区小流域治理工 程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及水污染,逐步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要完善城市供水工程体系。按照*市目前的发展速度, 2020 年市区人口将超过 100 万人,而水源地*水库正常年份的进水量只有 2.8 亿 m3左右,远远无法满足中心城区的用水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水源和备 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供水工程体系,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确保人民 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 4、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实现*水利发展战略性转变提供资源保障。 7 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会逐步显现出来。在水 资源总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 本、最有效的举措。一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 理体制,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 缺程度、有利于促进节约保护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推广按用量不同实行阶梯 式水价,加强对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的管理,促进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 资源的承载能力。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用水效率。农业节水要采取工 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