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1页
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2页
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3页
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4页
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江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 年 7 月 5 日)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落实省 委、省政府“ 两圈一带”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谋划好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制定 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基础和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北省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加 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产业化,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成功战胜了禽流感和百年一遇特 大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克服了受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影响的困难,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从下滑向企稳回 升的积极转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 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 成 90 亿元,年均增长 1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9355 元,年均增 长 15.8;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 5.5 亿元,年均增长 26.6;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59.1 亿元,年均增长 40.3;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35 亿元,年均增长 18。 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工业增长加快,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冶金、 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加速 扩张。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家禽养殖业快速增 长,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上升到 38,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位居 十堰市前列。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业发展良好,第三产业占生 产总值比重上升。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民营经济为主的发 展格局。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巩固国有企业 和集体企业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农业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政策。新一 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扎实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 作,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稳 步推进殡葬改革,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和程序,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审 批事项近千项,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明显改善。预计 2010 年外贸出口 7 00 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引进投资额 1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117 个 ,累计直接利用外资 1800 多万美元。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59.1 亿元,是“十五” 计划的 4.6 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显著 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习均大桥两端接线公路 36 公里路基已全线 贯通,“ 六两 ”路改造全面完成。共建成 20 个客运招呼站、1 座五级客 运站,30 个客运候车亭,丹土一级路开工建设。丹江电网拥有 100 万 千伏安高压变电容量(35 千伏及以上)、300 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 35 千伏及以上)和遍布全市的中低配电网网络,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 展的硬环境。农夫山泉二期、宏茂冶金、丹传公司扩能等重点项目快 速推进;东圣化工尿素技改、民乐液压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 。丹江口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步伐加快。 城镇化步伐加快。丹江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右岸风貌规 划评审工作全面完成,城市建设近期规划启动实施。老城区改造成效 明显,新城区框架逐步拉开,城市规模扩大。市区道路整治改造基本 完成,公园广场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加快建设,城区初步实现了“亮 化、绿化、美化”,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逐步改观。进一步加快新城区 建设步伐,配套完善供水、供电网络,鼓励多元投资建设商业网点、 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组团式向右岸迁建。城镇化 水平较“十五” 末提高 7 个百分点,达到 44%,城镇体系布局进一步优 化,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1 777 元,年均增长 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4023 元,年均增长 10.5 。人均储蓄存款由 2005 年的 10321 元上升到 2010 年的 21505 元 ,翻了一番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 显著,五年新增就业岗位 3 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 万人。扶贫 开发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力 度加大,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 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 260 多项,总投入 13.7 亿元,开发新产 品 200 多个,推广应用新技术 100 多项;共承担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 目 128 项,全市已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6 家,十堰市级高新技术企 业 10 家,高新技术产品达 16 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 的比例达到 30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高中阶 段教育规模扩大、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民办教育健康成长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5以上。群众文 化活动多彩纷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市的成功慰问演出, 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卫生事业不断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 设加快,城乡卫生条件明显改观,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口和计划生 育整体工作保持全十堰市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气象、地震、档案、民族、宗 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 国防动员等工作得到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扎实开展。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专栏 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序 号 指标 单位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09 年实际 2010 年 预计 “十一五” 年均增长 ( %) 1 生产总值(GDP) 亿元 85 75.7 90 16.4 2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3 4.5158 5.5 26.6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0 39.7 55.6 40.3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4.5 29 35 18 5 外贸出口 万美元 3152 603 700 -14.9 6 全市总人口 万人 51 49.6 46.5 -1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8650 10805 11777 4.8 8 农民人平纯收入 元 3266 3657 4023 10.5 9 城区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26 30.1 31 10 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 100 100 11 全市初中生入学率 % 99 12 每千人口占有医院床位 张 2.35 2.35 2.35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5 4.3 14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 98 96 98 15 全市森林覆盖率 % 40 57.5 59.9 16 城区绿化覆盖率 % 38.6 37.6 38.6 17 固体废物处理率 % 99.6 98.5 98.5 18 万元 GDP 综合能耗 吨标煤 3.733 3.58 4 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累计数;GDP 增速按现值测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丹江口市在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然较多。总的来看,发展不够和水 平较低是基本现状。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创新能力 弱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加 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水平 较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 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重点加以解决。 (三)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成功探索出了符合丹江口市实际的经济 工作三条指导方针。即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建设机遇,大力实施 “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旅游活市、人才强市”战 略,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发展路子。实践证明,这三条指导方针, 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丹江实际的正确方针, 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四)“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是“ 黄金发展期” ,也是 “矛盾凸显期” 。是丹江口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发 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得当,措施得力,“ 十二五” 将是丹江口市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五年。 1、优势。 生态优势突出。丹江口市气候宜人,生态系统多样,生态环境良 好,森林覆盖率达 59.9;境内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 占全年的 86%以上,丹江口水库水体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要求,蜚声 海内外的玄岳武当山,被列入全国四大道教名山和前 20 名中国著名风 景区之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生态优势将是丹江口市未来 发展最大的潜在优势。 资源优势明显。丹江口市境内水资源丰沛;特色农产品众多;矿 产资源种类多,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达 40 余种,特别是石灰石等非 金属矿资源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 是湖北省“两山一江” 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基础较弱。通过深入实施“21521” 工程,扩大招商引资,推 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促进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我市在冶金 、汽车零部件、建材原材料及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家 禽养殖等产业已经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未来发展的空间和 潜力较大。 供电能力较强。通过 2000 年以后的农城网改造和“一线三站”建 设及“十一五” 期间农网完善、城网续建的推进,全市的电网结构得到了 进一步的改善,设备装备和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大增强了丹 江口市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根据预测到“十二五”末保障全社 会用电 120-160 亿 kwh,其中工业 80-100 亿 kwh,能够为“十二五”的 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 2、劣势。 产业层次不高。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大,先进制造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呈点状分布,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 低,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一五” 建成的大项目不多。 园区发展不足。全市目前仅有一个经济开发区,园区资源相对较 少,且起步较晚,支撑和带动力还不强。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十一五”时期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 成就,但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展仍然不快,总体水平 不高,交通、水利、城市市政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要素资源匮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 相对比较匮乏。 3、机遇。 宏观环境有利。“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是我国 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进入重 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我市在重化工业方面有一定产业基础,完全可 以抓住这一轮产业发展大势,在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化工、建材 等重化工业上取得新突破。 政策机遇明显。一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扩大内需的战略, 将促使丹江口市经济尽快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步入快速发展的 轨道,实现平衡、持续、较快增长。 二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为构建全国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央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二五” 期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政策效应逐 步显现,这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省委、省政府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机遇。我市处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上,是旅游圈上的重要一环,抢抓 机遇,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武当太极湖 、旅游港口等一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实施,将带 来新的投资亮点。 四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随着中线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市知名 度和影响力逐步提高,我市招商引资和承载产业转移的前景将更为广 阔,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适应市场能力;丹江口库 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丹江口市作为全省享受“两 个比照” 的县(市)、库区生态补偿项目的全面实施,启动移民试点和 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等诸多机遇,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有利于丹江口市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健康示范区。 五是十堰市“一统三分”战略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汽车 产业发展的提速、鄂西北交通枢纽的建设等,必将有力拉动我市经济 加快发展。 4、挑战。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在发展理念和环境上与周边城市,特别 是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十二五”将面临周边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 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加大。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力度越来越大,未来发展受土地、原材 料、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将越来越强,如何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相当艰巨。 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任务艰巨。调水后,在淹没我市大量土地 、减少发电量、移民难度加大的同时,水源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责任重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长期以来,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 明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农村教育、文化 、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足;不同乡镇农村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区 域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集体经济、村民生计、隐性失业等各种社会 问题比较突出。 总体上看,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正处在大有可 为的战略机遇期、富有潜力的战略转型期和不进则退的战略竞争期, 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 ,妥善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就 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 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中国“绿色水都”为目标,抢抓中部崛起和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旅游活 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突出抓好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 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通道经 济、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统筹建设平安丹江口、生态丹江口、信用 丹江口,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拥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国“绿 色水都丹江口”。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落实科学发展 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突出发展主题,明确发展思路,提 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地发 展。按照“五个统筹” 的要求,以特色产业集群区为载体,带动城乡协调 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敢于冲破传统 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敢于打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和体制 。要拓宽视野,拔高坐标,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 、赶超意识,围绕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充分调动和利 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提 高产业竞争力。 3.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 型政府;推动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激活人才队伍;推进投融资体 制改革,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的经济发展优 势,抢抓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施东引西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 4.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农村经济放到全市发展大局中统 筹部署,把农村公共事业放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 放到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建立起工 农联动、城乡互补、平等和谐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5.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对各类人 才的培养、引进、管理和利用力度,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 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 ,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显著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品位和综合管理达到新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居民 素质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使我市社会生产力、综合经 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五年奋斗,初步形成铝 制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 和创意产业六大产业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成果,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水源区、面向世界 的健康生态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全国园林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60 亿元 ,年均增长 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2786 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 到 11.06 亿元,年均增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内累计达到 350 亿元,年均增长 7.8;出口总额达到 3000 万美元,年均增长 33.8 ;利用外资达到 2000 万美元,年均增长 47.8。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10 5040 ,非农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 达到 24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50,农村累计向城镇转移人口 6 万 人。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7000 元 ,年均增长 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000 元,年均增长 8.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90 亿元,年均增长 21;城乡居民储蓄存 款余额达到 180 亿元。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进入全省教育强 市先行列。 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