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_第1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_第2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_第3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_第4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效果 姓名与学号 陈胜辉 3100104778 指导教师 黄燕君 年级与专业 大二 国际经济与贸易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0 2 4 6 8 10 12 14 16 GDP总 量 增 长 率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效果 陈胜辉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3100104778) 【摘要】:本文大致总结了我国自 1996至今的多种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效果。其中所涉 及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和利率政策。本 文将着重针对其中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作重点分析。于此同时,本文还会根据货币政策影响 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按步分析其效果,包括:中央银行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从而影响 操作目标中的金融变量(短期利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的变化,影响中 间目标中的金融变量(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的变化,最后实现最终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 最终目标 【第一部分】1996 年至 2002年 进入到 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动荡,中国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 1991年 12月 25日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强有力的存在,不仅成 为了中国人需要思考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经济问题。世界范围内的“冷战” 形势的土崩瓦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巨大的隐患。而在国 内,90 年代也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个关键的十年,国 内经济的走势如何,不仅系关国家的繁荣富强,对世界不同阵营的对抗形势也有深远的意 义。 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GDP 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先来看一下我国从 1990 至 1999年的 GDP统计表。 表 1 我国从 1990 年至 1999 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结构 年份 总量 增长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8547.9 27.1 41.6 31.3 1991 20254.3 9.2 24.5 42.1 33.4 1992 23130.4 14.2 21.8 43.9 34.3 1993 26253.0 13.5 19.9 47.4 32.7 1994 29560.9 12.6 20.2 47.9 31.9 1995 32664.8 10.5 20.5 48.8 30.7 1996 35800.6 9.6 20.4 49.5 30.1 1997 38951.1 8.8 19.1 50.0 30.9 1998 41989.2 7.8 18.4 48.7 32.9 1999 44970.4 7.1 15.8 50.9 33.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李金华.20 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开放论坛.2001.2 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自 1996年往后,我国的 GDP增速一直跌到 10%一下,与之前的 几年相比,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得相对迟缓。而这,原因是多方面的。 1990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体形势良好,GDP 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左右。1990 1995年间,平均增长率达 11.98%,其中 1992、1993、1994 三年间,GDP 增长率都超过了 12%。特别是 1994年,GDP 增长率高达 14.1%,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 25.1%,经济处于典型 的“过热状态” 。然而过高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时增加,财政困难加深,银 行信贷规模猛增,货币超经济发行。而这些因为在 1989年第四季度起,宏观经济政策的方 向转为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在 1990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地方和 企业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争先恐后投入开发区的建设。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 ,从 1991 年开始,国民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1992 年就迅速到了高点。 对于这样非正常的发展速度,重要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调控措施,以此来调整金融秩序, 控制投资规模,使国民经济能够成功地实现“软着陆” 。 1996年,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变化到“适度放松” 。1996 年和 1997年按货币政策 连续 3次降息,表明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降息表示了要适当改变抽紧银 根的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 时间 一年期%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 1996/05/01 10.98 13.14 14.94 15.12 1996/08/23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92 9.00 9.72 10.35 1998/07/01 6.93 7.11 7.65 8.01 1998/12/07 6.39 6.66 7.20 7.56 1999/06/10 5.85 5.94 6.03 6.21 居民储蓄利率变化 时间 一年% 三年% 五年% 1996/05/01 9.18 10.80 12.06 1996/08/23 7.47 8.28 8.28 1997/10/23 5.67 6.21 6.66 1998/03/25 5.22 6.21 6.66 1998/07/01 4.77 4.95 5.22 1998/12/07 3.78 4.14 4.50 1999/06/10 2.25 2.70 2.88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1987/09/01 10 12 2 1988/09/1 12 13 1 1998/03/21 13 8 -5 1999/11/21 8 6 -2 2003/09/21 6 7 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现在我们可看出,这 3次降息出台的时机非常及时,为确保 1998年经济增长 8起到 了重要作用。进入 1997年,我国经济运行继 1996年 “软着陆”后,呈现“低通胀、高增 长”的良好态势。但进入下半年后,以 7月 2日泰铢贬值为起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大 蔓延,世界经济增势减缓,贸易和投资受到重大影响。在极为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 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方针,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成功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998年 7月 1日第五次降息,完全消除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而谋利的可能。与 此同时,这次降息,主要是降低中长期货款利率。存款利率年均下调 0.49个百分点,贷款 利率平均下调 1.12个百分点。 根据凯恩斯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 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所以可以在简单的抽样模型中提出这样函数: 1996年以来的 5次降息,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估计可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2700多亿,使得企业可以在进行投资时,有更大的空间和弹性;而中长期贷款利率的下调, 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和居民购买住房的成本,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踏实的保障。 再看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指标,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而造成的动荡,我国政府在 1998年 3月 21日和 1999年 11月 21日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在很大 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提供贷款的潜力,保证了贷款供给的充足。 在基础货币 H的投放一定之后,准备金率 r的大小就决定了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因 为: 代表着货币乘数,它与准备金率成反比例关系。当准备金率降低,则该乘数扩大; 1r 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增加,也就代表着社会投资能力的扩大,从而派生存款和 货币供应量就越多。银根的放松使得市场上流动的资金丰富起来,这也给予了更多的企业 家更多发挥自我创造性才华的机会,很多有胆识、有激情的国人看到了政策的变化,所以 LkYhr:L货 币 需 求k货 币 需 求 与 总 产 出 的 关 系 数 Y:总 产 出:货 币 需 求 与 利 率 的 关 系 数 r市 场 利 率1M*r:基 础 货 币 M: 货 币 供 给 ( 现 金 和 存 款 ) r:法 定 准 备 金 率 在 90年代后期,中国一度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 尽管在 1998年,我国收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仍向世人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而且国内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内忧外患并没有打垮中国的经济,相反,在这样 的挑战和困难之前,政府的几次降息,大大刺激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不仅使得中国成功地 渡过了难关,并且为今后的发展寻找到了稳健的步伐:GDP 增长“保八”的口号。 【第二部分】2002 年至 2007年 在快要进入千禧年之时,到 1999年底,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 20个月负增长, 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持续 26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持续 29个月负增长(中国人 民银行统计季报1999 年第 4期) 。如果仅从物价下降来看,通货紧缩已毋庸置疑。更麻 烦的是,到 1999年底,仍然看不到价格负增长幅度缩小或扭转的迹象,两年来克服通货紧 缩的各种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新世纪前两年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1996 年至 1999 年我国的 CPI 各月变化表 年份 月 份 当月(上年同 月100) 累计(上年同 期100) 年份 月 份 当月(上年同 月100) 累计(上年同 期100) 1 109 109 1 105.9 105.9 2 109.3 109.2 2 105.6 105.9 3 109.8 109.4 3 104 105.2 4 109.7 109.5 4 103.2 104.7 5 108.9 109.3 5 102.8 104.3 6 108.6 109.2 6 102.8 104.1 7 108.3 109.1 7 102.7 103.9 8 108.1 109 8 101.9 103.6 9 107.4 108.8 9 101.8 103.4 10 107 108.6 10 101.5 103.2 11 106.9 108.5 11 101.1 103 1996 12 107 108.3 1997 12 100.4 102.8 1 100.3 100.3 1 98.8 98.8 2 99.9 100.1 2 98.7 98.8 3 100.7 100.3 3 98.2 98.6 4 99.7 100.1 4 97.8 98.4 5 99 99.9 5 97.8 98.3 6 98.7 99.7 6 97.9 98.2 7 98.6 99.6 7 98.6 98.3 8 98.6 99.4 8 98.7 98.3 9 98.5 99.3 9 99.2 98.4 10 98.9 99.3 10 99.4 98.5 11 98.8 99.2 11 99.1 98.6 1998 12 99 99.2 1999 12 99 98.6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按照 货币是外生变量这一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前提,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不应该出现通货 紧缩,因为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现有的货币政策理论都是对付通货膨 胀的,竟然没有对付通货紧缩的理论。经济现实总是与货币理论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开玩 笑。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并使用了如此多的政策工具,但 货币供应量就是增加不多。 中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再看历史,才知道人类还没有以货币政策成功对付通货 紧缩的先例。Cover(1992)和 Karras(1996)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美国和欧洲 18国存在明 显的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对称性。有人形象地将货币政策比喻为绳子,可以有效地“拉住” 经济过热,但却无法“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段时期之后我国政府为对付通货紧缩而采取的行动。 2002 年至 2007 年我国的货币政策 年份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内容 操作效果 (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等变动情况) 2002 正回购 24次,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 0.25%,贷款利率平均下调 0.5% M2同比增长 16.8%,M1 同比增长 16.8%。比上年末高 4.1%;基础货币同 比增长 11.9% 2003 共发行 63期央行票据。开展 59次公开市 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 8765亿元;9 月 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 6%调高至 7% M2余额 22.1万亿元,同比增长 19.6%,M1 同比增长 18.7%,比上年年 末高 1.9%,基础货币同比增长 16.7%,比上年年末增加 4.9% 2004 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发行 105期 央行票据,发行总量 15072亿元;4 月 25 日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3 月 25日,再贷款利率增加 0.63%,再贴现利 率加 0.27% M2余额 25.3万亿元,同比增长 14.6%,增幅比上年回落 5%;全部金融 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 2.26万亿元,上 年少增 4824亿元;基础货币余额 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6%,增速比上年 末回落 4.2% 2005 125期央行票据,正回购操作 62次,逆回 购 3次,净回笼基础货币 13848亿元;3 月 17日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调 到 0.99% M2余额 29.9万亿元,同比增长 17.6%,M1 余额 10.7万亿元,同比增 长 11.8%;基础货币余额 6.4万亿元, 同比增长 9.3%,增速比上年低 3.3% 2006 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 3.65万亿元;7 月 5日、8 月 15日、11 月 15日期小幅上调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 0.5%至 9%;金融 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 0.27% M2余额 34.6万亿元,同比增长 16.9%,增速比上年低 0.6%;M1 余额 12.6万亿元,同比增长 17.5%,增速 比上年高 5.7%;基础货币总体增长平 稳。前 11个月平均增速为 10% 2007 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4.07万亿元;先后 10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 4.5%先后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 M2余额 40.3万亿元,同比增长 16.7%,M1 余额 15.3万亿元,同比增 长 21%,增速比上年高 3.5%;扣除存 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 长平稳 2002 年至 2007 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M0 M1 M2 年份 数量 与上期相比 数量 与上期 相比 数量 与上期相比 2002 17278.03 10.13% 70881.79 18.39% 185006.97 16.87% 2003 19745.99 14.28% 84118.57 18.67% 221222.82 19.58% 2004 20524.17 8.72% 95970.82 14.09% 253207.7 14.46% 2005 24031.67 11.94% 107278.76 11.78% 298755.67 17.99% 2006 27072.62 12.65% 126035.13 17.48% 345603.59 15.68% 2007 30375.23 12.20% 152560.08 21.05% 403442.21 16.74% 17278.03 19745.99 20524.17 24031.67 27072.62 30375.23 70881.79 84118.57 95970.82 107278.76 126035.13 152560.08 185006.97 221222.82 253207.7 298755.67 345603.59 403442.2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M0 M1 M2 10.13% 14.28% 8.72% 11.94% 12.65% 12.20% 18.39% 18.67% 14.09% 11.78% 17.48% 21.05% 16.87% 19.58% 14.46% 17.99% 15.68% 16.74%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M0 M1 M2 2002至2007 年 我 国 货 币 供 应 量 变 化 率 2002 年至 2007 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数据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 2002至 2007这几年间,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是较为放 松的。历年 M0的增长速率在 10%左右,M1 的增长率在 15%左右,M2 的增长率也维持在 15% 左右(除了在 2003年,增长速率有一个反常的下滑,估计与当年的 SARS的传播有关,从 而影响了货币市场的正常运行) 。这说明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的。只不过针对之间通货紧缩的情况,货币政策显得滞后性较强,并不是一剂强有力 的药方。 事实上,从 2002 年到 2006 年,我国一直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到 2007 年, 我国才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三部分】2008 年至今 2008 年,国内外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国内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 次贷危机影响加剧,并在 2008 年 9 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 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从 2007 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 度宽松” 。这也展现出 2008 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 自 2008年下半年来,我国采用的主要货币真个有: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 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 1年期和 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 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2008 年 9月、10 月和 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 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2008 年 10月 27 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 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 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 这些政策都体现了中央的倾斜:增加货币供给,放松银根。 而进入到 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慢慢退却和冷淡,之前力量蓄积已久的通货膨 胀的势头逐渐抬升。通货膨胀率一路飙升,CPI 居高不下,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针 对市场流通性过剩的形势,人民银行一直不停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8 年至 2011 年人民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大型金融机构)21.0% 21.5% 21 2011.6.20 (中小金融机构)17.5% 18.0% 0.5% (大型金融机构)20.5% 21.0% 20 2011.5.18 (中小金融机构)17.0% 17.5% 0.5% (大型金融机构)20.0% 20.5% 19 2011.4.21 (中小金融机构)16.5% 17.0% 0.5% (大型金融机构)19.5% 20.0% 18 2011.3.25 (中小金融机构)16.0% 16.5% 0.5% (大型金融机构)19.0% 19.5% 17 2011.2.24 (中小金融机构)15.5% 16.0% 0.5% (大型金融机构)18.5% 19.0% 16 2011.1.20 (中小金融机构)15.0% 15.5% 0.5% (大型金融机构)18.0% 18.5% 15 2010.12.20 (中小金融机构)14.5% 15.0% 0.5% (大型金融机构)17.5% 18.0% 14 2010.11.29 (中小金融机构)14% 14.5% 0.5% (大型金融机构)17% 17.5% 13 2010.11.16 (中小金融机构)13.5% 14.0% 0.5% (大型金融机构) 16.5% 17.0% 0.5% 12 2010.5.10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大型金融机构)16% 16.5% 0.5% 11 2010.2.25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大型金融机构)14.5% 15%15% 0.5% 10 2010.1.18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大型金融机构) 15% 14.5% -0.5% 9 2008.12.25 (中小金融机构) 14% 13.5% -0.5% (大型金融机构) 16% 15.0% -1.0% 8 2008.12.5 (中小金融机构) 15% 14.0% -2.0% 7 2008.10.15 16.5%16.5 16.0% -0.5% 17.5% 16.5% 1.0% 16.5% 14.5% 2%(限汶川地震重灾 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6 2008.9.25 17.5% 17.5% 工、农、中、建、交、 邮行暂不调整 2008.6.25 17.0% 17.5%5 2008.6.15 16.5% 17.0% 1% (地震重灾区法人 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 4 2008.5.20 16.0% 16.5% 0.5% 3 2008.4.25 15.5% 16.0% 0.5% 2 2008.3.25 15.0% 15.5% 0.5% 1 2008.1.25 14.5% 15.0% 0.5%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存款准备金率就已经上调了 20次,并且无一下调措施。意图非 常明显:缩小信贷规模,减缓货币流通,刹住通货膨胀的势头。可非常明显的是,这项措 施毫无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便深刻地体会到物价的上涨势头之迅猛。 我们不禁会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经济规律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运用规律的人,找错了病因,下错了药方。 其实,我国政府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把 CPI的上涨和通货膨胀完全等同起来。 对于我国近来 CPI的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食品价格的上涨。 (贡献比率 50%) 农产品与普通的工业产品不一样,其产出不仅周期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 环境的影响。在经历过 2008年的大规模的地震、泥石流、旱涝、大雪等灾害,我国的农副 产品产量受到很大打击,所以价格一下子提升起来。而且农副产品的供应扩大需要无条件 地等待其自然周期,所以价格无法降下来。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农副产品的价格下降 完全呈刚性。 (二) 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贡献比率 20%) 由于根源与美国内部的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所以美国不负责任地大量发行美元, 使得美元这个全球性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大大贬值。这就使得世界上所有以美元标价的 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攀升,从而导致国内的商品价格的上升。 (三) 流通性过剩,市场流通货币过多(贡献比率 30) (1)2008 年,政府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大量的财政流向市场。 (贡献比率 15%) (2)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使得美元贬值,所以人民币升值。国际上有很多热 钱以灰色形式流入国内。例如:资金通过港澳台商在内陆办厂的形式扎根。 我们再来看政府所采取的“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