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流行现状 在即将过去的 20 世纪里,人类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与传染病的斗争 中,人类仍远远不能说取得了胜利,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使人不容乐观。 首先,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的病原体对人类仍存在潜在威胁, 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原体会重返现代社会,也不能确定它们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 境和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人类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人类社会中已 经消失了很久的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传染发生,就很可能导致 大规模疾病流行。 其次,新出现的传染病成为各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新的或以前未确认的细菌、 病毒、寄生虫病在过去 20 年中相继出现。这些传染病的出现是社会、技术、生态环境和微生物 自身变化的结果,这些变化常有不可预测性。新出现的传染病不仅指过去未确认的细菌或病毒 性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也指某些已公认的疾病如霍乱、球孢子菌病、疟疾、登革 热等,其重新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 20 年出现了一系列刚被承认的新出现 的传染病,其中包括细菌性疾病,如军团病,中毒休克综合征、莱姆病,空肠弯曲菌、埃希大 肠杆菌 O157:H7 引起的食源性和水源性感染,创伤弧菌、霍乱弧菌 O139、螺杆菌感染,欧希 菌、Bartanella 感染;病毒有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HIV,SARS 病毒,禽流感 病毒等;寄生虫有小隐孢子虫、卡晏环孢子球虫;脑胞内原虫、巴贝西虫新种感染;真菌包括 各种霉菌、酵母菌;以及海绵状脑病如牛海绵状脑病,这种病目前还不易被归类。 同时,许多已知的疾病重新出现也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 年,一百多年来霍乱首 次在西半球大流行,迅速波及到几乎每个国家,造成一百多万人发病和 11 000 人死亡, 80 年 代初,李斯特菌作为食源性病原体首次被确认继而引起了大流行,尤其影响孕妇。A 型脑膜炎 奈瑟菌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1996 年仅在非洲撒哈拉附近地区就造成 15 亿人发病和 16 000 人 死亡,B 型和 C 型脑膜炎奈瑟菌株在发达国家城市和大学校园中引起了许多发病。肠炎沙门菌 主要与蛋壳污染有关,是最常见的沙门菌型。在亚非地区,多种药物抗性的痢疾志贺菌感染造 成了大流行,其死亡率超过 10%。结核病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持续的问题,每年导致几乎 300 万 人死亡,而且药物抗性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地方出现。 耐药性的扩散导致抗生素的使用寿命缩短。耐药性也使感染者的死亡危险性加大、疾病的 流行时间延长,如果不能及时研制出新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就十分困难。如果发生多重耐药 性,人类面临的情况就会与抗生素诞生前的年代相似。 3 非传染病与肿瘤跻身前茅 当前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非传染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 共卫生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1997 年全世界死亡总人数为 5 220 万,其 中 1 530 万死于心血管疾病,620 万死于肿瘤,290 万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而 1997 年全世界糖 尿病的发病人数为 1.5 亿。在中国,近 20 年,人口总死亡率下降了 20.05%(标化死亡率下降 了 31.39%),但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病却呈上升趋势。1997 年全国死因顺位表中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 3 位死因。我国城市癌症的死亡率 1973 年为 87.48/10 万,1992 年癌症的年死亡率上升至 128.08/10 万,20 年中死亡率增加了 40.60/10 万。 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依次为肺癌、肝癌、白血病及胃癌,其中尤以肺癌为甚,上升幅度达 111.85%,每年几乎以 5%的速度递增。我国常见肿瘤中,大致可以分为 3 类,第 1 类是发病较 高且死亡率仍在继续上升的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第 2 类是发病率较高,但目前死亡率 稍有下降的肿瘤,如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第 3 类是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已出现明显下降的 肿瘤,如宫颈癌、食管癌及鼻咽癌。胃癌、肝癌、肺癌三大肿瘤依次据各种肿瘤之首,不但在 恶性肿瘤的死因构成中占 58.85%,且目前其发病率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无疑在我国肿瘤的防 治工作中应以此三大肿瘤列为重点。 就全球而言,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癌(占 17.74%), 胃癌(占 12.34%),直肠癌(占 8.47%),肝癌(占 8.15%)等。 我国的非传染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的 70%以上,城市地区高达 85%以上,由这些非传染病造 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 63%。而我国老年人口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患病 率已由 1985 年的 23.7%增加到 1994 年的 32.3%。城市居民非传染病现患率高达 28.6% ,比 1985 年增加了 13.9%;农村高达 13.0%,比 1985 年增加 44.44%。其中 60 岁以上人群是一般人 群患病率的 2.53 倍,达 42.5%51%,即约半数的老龄人口患有一种或几种非传染病,同时 其年人均患病天数是一般人群的 2.2 倍。而且这种情况具有全球普遍性,据 WHO 的报告,有 80%循 环系统疾病死亡发生在 65 岁以上人群。在 7075 岁年龄组人群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其他 任何年龄组都高。因此,非传染病与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的 因素。 4 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令全球关注 WHO 1995 年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有 500 万人死于伤害,大多数国家伤害为第 5 位的死亡 原因,我国的伤害死亡率仅次于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高于心血管疾病居第 4 位, 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伤害的严重性在于它的常见、多发、随时随 地发生,而且死亡率高、后遗伤残多,造成的总体损失最大。19901995 年我国疾病监测资料 表明,我国伤害死亡率为 65.247/10 万,每年大约有 70 万人死于各类伤害。2 000 万人因伤害 需要急诊处置和入院治疗。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 11%,疾病负担占 17%。在各类伤害中以自杀 死亡率为最高(19.58/10 万),调整死亡率为 30.23%,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全世界人群自杀的 死亡率(15.23/10 万),大约每年 4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占世界人口 25%的中国人中;其次是 交通事故(13.55/10 万),车祸死亡已成为中国男性和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 1 位原因, 而且每年以 10%的速度上升;淹死(8.77/10 万),是我国伤害致死的第 3 位原因,对于 014 岁孩子是第 1 位死因。不同年龄段的主要伤害类型不同:014 岁以溺水多,1559 岁以车祸 为主,60 岁以上自杀死亡率最高。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据推算,全国每年约有 4 000 万 中小学生遭受各类伤害,其中需门诊或急诊治疗 1 360 万,住院 335 万;120 万学生的正常功 能受损,40 万因伤害造成残疾;估算经济损失 30 亿元,缺课 2.6 亿日。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 年数(YPLL)与感染性疾病并驾齐驱(分别占 24%和 26%),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 YPLL,中国远低于美国,但伤害死亡的 YPLL 已赶上美国的水平。因此,世界各国把“预防疾病 和伤害,促进与维护健康”作为现代医学的目的。 世界的变化多端、贫困和人口老化、竞争压力增加和社会大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和谐与 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各类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等精神障碍严重威胁着人民身心健康。精神 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精神疾病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严 重的负担:世界上前 10 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 5 种是精神疾病;全世界 (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列第 5 位,预计到 2020 年它将跃升到第 2 位; 全世界仍有 1/3 的人口得不到精神治疗的基本药品;中国大陆精神病患病率由 20 世纪 50 年代 的 2.7上升到 70 年代的 5.4、80 年代的 11.7、90 年代的 13.47。精神病患者已达一千 六百多万人,其中重性患者占半数左右。我国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 14.89%。儿童行为问题、 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自杀发生率均明显上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 例逐年增高;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 精神障碍已上升为第 1 位原因。所以,注重和加强精神障碍的治疗与预防已刻不容缓。 生物袭击并不容易:恐怖分子必须获得病原体,培养出极大的数量,并利用 高端技术把它们制成武器。然后,这些微生物必须被散播出去。 全球范围内的病原体供应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的安全漏洞。在哈萨克斯 坦,有前苏联最早的生化武器工厂和保留了至少 80 种炭疽热病毒、鼠疫病毒和 霍乱病毒的研究中心。自从 1980 年,国际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后,可能只有 两处天花病毒的储藏地被保留下来: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有 451 个样本被冷冻起来,俄国有 120 个样本;这两个地方的安全设施都非常严密。但 是 1998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认为,还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保存 下来的天花样本。 武器化:当奥姆真理教成员用载有压缩机和通风口的卡车将肉毒杆菌散播到 东京的街道上时,并没有人因此生病。 将微生物武器化不是在地下室里能够完成的工程。这需要专家许多专家现 在都在失业,甚至有些人不知去向。散播:空中散播细菌和用细小的喷嘴喷出存 在严重的技术问题。化学武器相对更加容易,但一般来说杀伤力更小。虽然比 起生物武器,需要更多的化学武器才能制造死亡(可能一个城市需要 1000 磅);但 是运送和散播都更为容易,一辆撞到水泥墙上的卡车就足以。或者只须将一些 无味的毒气送进建筑的通风系统。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和炭疽芽孢“粉末邮件”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 都非常关注生物恐怖袭击,即一些生物化学战剂在非战场被恐怖或极端分子使 用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例如,去年英国伦敦发现多名恐怖分子携带蓖麻毒素, 1995 年,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武装团伙的两名成员因拥有蓖麻毒素而被判有罪。 特别是近来,随着多个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研制和拥有蓖麻毒素的消息频频示 警,给我们敲响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必须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的警钟。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认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恐怖成为 21 世纪全人类的新威胁,防范生物恐怖病原袭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当 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其中之一便是生 物和化学战剂在非战场被恐怖或邪教分子使用。这使得原先不被普通人认识的 “生物恐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以色列、 日本,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发生了“白色粉末”信件的恶意恐怖行为。面对 当前恐怖和邪教分子无孔不入跨国界进行危害人类的恐怖活动新动态,我们越 来越感到,认识和了解生物恐怖病原及其特征,同时进行有关医学防护对策的 科学知识普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蓖麻毒素生产原料 来源广泛,提取制备方法简便,以及在许多公开的专业刊物和互联网上都很容 易得到制备蓖麻毒素的详细资料等,特别是已经发现多个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 研制和拥有这种致命的毒素,因而,加强防治蓖麻毒素的科研工作,确是当务 之急。目前临床还没有用于人体的蓖麻毒素疫苗和抗毒素。目前针对蓖麻毒素 中毒,国内外还没有解毒药和特异性抗毒素等,临床上主要根据不同中毒途径 引起的主要中毒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当前,生物恐怖已成为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具有易行性、隐蔽性、散发性、 突发性和欺骗性等特点。我国也面临来自敌对势力和恐怖邪教组织使用蓖麻毒 素袭击可能性。尽管生物恐怖的特点决定了预防生物恐怖袭击的难度,但为了 预防生物恐怖袭击的发生,首先,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相关部门应加强 自身的防范生物恐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应储备相关疫苗、抗体和抗生素等。 其次,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工具进行蓖麻毒素等生物战剂对人类危 害的普及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第三,加强相关实验室的菌毒种和 剧毒物质的安全管理,杜绝各种事故隐患,使恐怖分子无可乘之机。第四,尽 快建立和完善蓖麻毒素等生物战剂的侦检和医学防护系统,以保证及时采取应 急措施和对策,将生物恐怖袭击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这需要医疗卫生系统建 立特殊的应急防护体系才能应付,这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反 生物战和反生物恐怖的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 炭疽病邮件导致五名美国人死亡,另外有二十人左右受到感染。自发现炭 疽的病原是炭疽杆菌后,研究人员相继研究出了抗炭疽血清,用于治疗和紧急 预防,还研究出了无毒炭疽芽孢疫苗,用于预防。此外,磺胺和抗生素也能够 抑制炭疽热病感染,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炭疽热疫苗,仅提供给军事人员,一种 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望很快问世,这种称为杂聚物的合成蛋白质注射剂有望清除 血液中的炭疽杆菌。 有历史资料表明,生物武器的研究大约有 100 年的历史了,但是,人 类首次 真正的生物战却发生在 1763 年 3 月。当时,正在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地区 进攻印第安部落的英国的亨利博克特上校,使用计谋,把从医院拿来的天花病 人用过的毯子和手帕,送给两位敌对的印第安部落首领。几个月后,天花在俄亥 俄地区的印第安部落中流行起来。 此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物武器不时地被一些国 家用于战场。还有一些国家很早就成立了专门的生物武器研究所,例如,二 战时 日军设在我国平房屯的 731 部队,美国的达格威实验场、陆军传染病研究所等。 生物武器的特点 生物武器虽然不会像核武器和高能炸弹那样破坏建筑物,但是它可以在短 时间内令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目前,常 见的可被用作武器的病菌 有:埃博拉(Ebola)、天花( Smallpox)、炭疽 热(Anthrax )等。 生物战剂的特点是:一是致病性强,人或牲畜吸入或接触到细菌孢子就会致 病;二是容易释放,通过气溶胶、牲畜、植物、信件等释放传播,容易批量生产;三 是有潜伏期,潜伏期最短的至少也有 3 至 6 小时,一般是 3 至 4 天,一般潜伏期 的症状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 。 刚开始,生物武器技术只是掌握在个别国家的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 世界上一些恐怖组织也渐渐掌握了生物武器技术,并运用在了恐怖活动中。 远的不说,1984 年 11 月 30 日在大西洋某地一美军潜水艇上,就发生了肉毒 毒素中毒的恐怖事件。后来调查证实,是由从地方 订购 的感恩节食品罐装橘汁被 污染了肉毒毒素引起的。此次事件涉及两艘潜艇和一个基地,导致 63 人中毒, 50 人死亡。事发 24 小时后,一恐怖组织声称与此次生物恐怖行动有关。 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的生物武器计划也是近几年发现的“生物恐怖” 事 件。1995 年 3 月,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 铁释放化学毒剂沙林后,警 方突击搜查了这个组织的实验室,发现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原始的生物武器研究 计划,研究的病原体有炭疽杆菌、贝氏柯可斯体和肉毒毒素,并在生物武器 库中 发现肉毒毒素和炭疽芽孢以及装有气溶胶化的喷洒罐。检查中,警方发现他们用 炭疽杆菌和肉毒毒素在日本进行过 3 次不成功的生物攻击的记录。 总之,“生物恐怖”已经成为一种新战争样式,具有易行性、散 发性、 隐蔽性、 突发性、多 样性和欺骗性等特点,因而对“生物恐怖” 活动的预防和应急反应有很 大的困难。 常见的生物战剂有哪些传播感染途径 生物战剂的感染途径主要有 3 种。细菌可以附着在食物上进入肠道,形成肠 道性感染;细菌飘浮在空气中,吸入肺部形成吸入性感染;手或身体外部接触到 细菌后形成接触渗透性感染。皮肤性感染的死亡率只有 30,而吸入性的死亡率 非常高。 为什么恐怖分子会青睐生物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生物武器有着独特的优 势。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持续时间长。有人将生物武器形象地形容 为“穷国 的原子弹”。据有关资料显示,以 1969 年为例,当时每平方公里导致 50死亡率 的成本,传统武器为 2000 美元,核武器 为 800 美元,化学武器为 600 美元,而生 物武器仅为 1 美元! 另一方面,生物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 难以防治。只要把 100 公斤 的炭疽芽孢通过飞机、航弹 、老鼠携 带等方式释放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 万市 民就会感染毙命。生物战剂 一旦释放后,可在 该地区存活数十年。例如炭疽芽 孢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数十年不死,即使已经死亡多年的朽尸,也可成为传染源。 其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 40 年之久,并且极难根除。世界各国在防止生物武器 的泛滥上所做的努力 从 1972 年开始,世界上有 143 个国家签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要求禁 止发展、生 产、储存和使用的攻击性生物武器。要求禁止的生物 战剂有:埃博拉、 结核、天花、霍乱、炭疽、危马、甲肝、乙肝、森林脑炎、卡介等 38 种对人、动物、 植物有攻击性的微生物。 另外,1980 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已在全球消灭了天花。世界各国都早已 停止接种牛痘,美国是在 1972 年停止接种牛痘的,其他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初也停止了接种牛痘疫苗。而天花病毒的免疫期只有 10 年,这就是说,不 仅美国, 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人,都已不再具备天花病毒免疫力。在我国尤其是 在约 30岁以下从来没有接种过牛痘的年轻人成了最容易受到天花病毒感染的弱 势人群。 如何在技术上对生物武器进行防护 对这些微生物的防护,在技术上主要有:侦、 检、防、消、治五个方面。侦,即 侦察易带有病原体的传染源。 检,即 检测细菌或病毒的种类,找到治 疗的突破口。 目前,细 菌战剂都可以检测 出来。防,即采取预防措施,比如戴防毒面具、戴防疫 口罩、穿防生化衣和注射疫苗等。消,即消灭细菌和病毒等的病原体。治,即用抗 生素等药物治疗受感染的人或动物、植物等。 一个国家要应对“ 生物恐怖 ”,首先要储备足够批量的疫苗,有充足的药物和 手段,来保证对付一些突发 事件。据最新 报道,遵照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议,美 国疾病控制中心又决定增加天花疫苗储量,再订购 168亿份疫苗。 为预防炭疽 热的侵袭,美国政府将追加 15亿美元,在全球采 购环 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 其次,要完善防生物武器系统,建立完整快捷的 预防、报告、检测、治疗系统, 美国已经要求民众发现不正常的信件和邮包就要立即报警,并送交卫生安全部 门检测。并 对邮件发送和进 口岸货物加强管理和检测,进一步完善国内反生物恐 怖措施。新闻资料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 1971 年 12 月 16 日由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通过, 1972 年 10 月在华盛顿、伦 敦、莫斯科开放供各国 签 署, 1975 年 3 月 26 日正式生 效。条约规 定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生物武器,是一项划时代的条约,至今 已有 143 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但是,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国际公约不同的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从一开始就缺乏基本的实施监督核查机制,公约的执行始终存在困难。6 年前, 外交官们开始协商条约的实施办法。经过艰难的谈判,最终拿出了一个补充草案。 补充草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即它不仅禁止各国研制生物武器,还规 定了非常具体的监督措施。但是布什政府认为该补充草案有损美国利益,所以没 有在草案上签字。 2003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SARS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 今年禽流感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规模蔓延,又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 济损失, 这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微生物带来的安全问题。SARS 病毒和禽流感的 肆虐再次证明,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病原体微生物对人类的伤害和威 胁将越来越大。所以,各国今天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 时, 绝不能忽视生物安全的 现实性和紧迫性。 微生物世界仍是个“ 黑洞” 上世纪中叶,科学家曾乐观地预测,来自 传染病的威胁会逐渐消失。但后来 证实这种预测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幻想。目前,人类 只消灭了一种传染病 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亡的人数为 5100 万,其中 1600 万是被传染病夺去生命的。事实证明, 传染病的 扩散没有国界,无 论发展中 国家或发达国家都会发生传染病。 遗憾的是,许多灾难是人为造成的。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传染病的药物, 曾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但当人们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它可 能带来的副作用和后果。这 使得一些几近消失的传染病再次卷土重来,并且比以 前更具危害性,其中就包括肺结核。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来自微生物和生物的威胁在增加,人类 和自然界的保护水平却在下降。科学家计算过,地球上 90的生物和基因多样性 来自微生物世界,但人们只研究了其中的 04到 10。微生物的威 胁还有待进 一步认识,目前只知道有 400 种传染病来自微生物。近年来,科学研究 发现,心 血管、神经疾病、癌症的产生也与微生物有关。 人们现在最害怕和担心的是出现新的传染病,比如 SARS 和能够向人传播的 禽流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SARS 病毒是在动 物和人类之间交叉传播变异产 生的新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且具有很 强传 染性。 这一切说明,我们对 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在大大增加,而微生物世界是 一个复杂系统,科学家迄今 还不能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 现代生物技术的功与过 今天,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 农业、医疗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生物 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它们的不当使用破坏了自 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微生物和宏观世界之间的平衡,进而可能导致新的病毒 和生物技术灾难的发生。科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引发生物技术灾难的原因:与技 术滥用有关的客观原因;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人为造成的破坏和错误等主 观原因;技术的落后、保护 系统不完善等特殊原因。不能忽视的是,生物技 术事故 的特点是在得不到控制的外界环境中微生物源能够自生繁殖。这给事故处理工 作带来了很高的难度。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这类技术的本质 是利用基因技术人为改变微生物结构,但人们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这些技术成果 可能带来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对使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疫苗、药品和食品等进行 定期检查和跟踪研究。 生物恐怖威胁大 在全球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的今天,生物恐怖袭击的威胁已越来越现实。9?11 后美国发生的炭疽信事件提醒我们,发生生物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生物 恐怖材料不但容易获得,也容易研制、储存和运输。同 时,生物技术具有军民两 用性,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我们很难对生物材料的生产、运用进行严格监控。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地球上的人口在不断增多,大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大,大自然的生态环 境遭到严重破坏,故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其次,研究人 员应该科学地研究新疫苗。第三,我们需要改变一些 传统的饮食和饲养禽畜的习 惯。这次禽流感在亚洲地区大 规模传播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生鸡交易过程。人们直 接在市场上买活鸡、并进行宰 杀, 为禽流感向人传播提供了可能。在家禽的圈养 上要尽量按种类分离,不要 让猪、 鸡、鸭圈养一起。每种家禽携带的病毒不一样, 在当今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些不同的病毒有可能相互影响产生新 的病毒。此外,亚洲人还需要改变爱吃活禽和野生动 物的习惯。第四,需要加 强 对危险生物产品的管理,防止意外泄漏和被恐怖分子利用。第五,要加强对社会 公众的卫生宣传教育。变化着的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它时刻在寻找机会攻 击你,人们需要在道义上、精神上和财力上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全 体社会的精诚合作与努力。 自美国“9、11 事件”以及美国公开对阿富汗宣战以后,全球发生多起生物恐 怖活动案件,引起人们关注,现将生物恐怖的概念及 预防简介如下: 1、生物恐怖的概念及特点 生物恐怖是使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恐怖袭击武器,通过一定的途径 散布致病性细菌、病毒,造成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人群失能和死亡,引 发社会动荡。其使用方式包括散布细菌气溶胶、 污染水源和食品、散布带菌昆虫 等。由于生物武器造价低廉,技术难度不大,研制隐蔽性强,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 研制和生产(包括在家中),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目前世界上可能用于 生物武器的主要病毒有 25 种,细菌有 13 种;尽管有许多种细菌、病毒等都可以 被恐怖分子用于罪恶目的,但是,危险性、毒性最大、 传染性最强的仍然是鼠疫、 天花和炭疽。 1、1 生物恐怖的危害特点 有致病作用,可造成失能或者死亡;有传播性,可造成流行;污染范围广,且 不易被发觉 1、2 生物恐怖的局限性 1、2、1 自然界制约着生物战剂 由于太阳光辐射、温度、湿度、地形条件等,估计各种生物武器气溶胶每分 钟衰亡率:病毒 30%、立克次氏体 10%、细菌 2%、炭疽芽孢 0.1%。 1、 2、2预防措施起防御作用 人员接受免疫,例如接种活疫苗和类毒素对抗相应的病毒和毒素;人员培训 及配备防护器材,例如适当、正确戴防毒面具或防护 口罩,可防御口鼻感染。 1、2、3 生物武器通常不能立刻发生杀伤作用 生物武器所致传染病都有一定时间潜伏期,可在其间采取措施减小危害。 2、 对生物恐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1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判断是否使用了生物战剂,提出紧急预防措施 及进一步调查的办法。 监测工作由专业队伍实施,一旦发现,要 进行详细的调查。 监测工作分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日常监测应掌握国内外的有关情况, 如研究生物战剂的趋势、装 备和贮存方面的情报,国内医学地理、疫情 历史和现 状的资料等,做到心中有数。 突发事件监测是对可疑现场开展如下几方面监测: (1)空情 如用飞机施放,注意敌方飞机活动的情况。 飞机名称、航向和高度,特别注 意有无低空盘旋,低飞后形成烟雾,投下不炸或炸声很小的炸弹或容器, 查清施 放方式、喷雾还是投生物弹 或容器, 记录施放的时间 ,施放 时的气象条件,如晴 阴、温度、风向和 风速等。 (2)地情 在现场观察敌投实物及残迹,如浅小的弹坑,特殊的弹片或容器,在其附近 遗有粉末、液滴或大量昆虫、杂物等。 (3)虫情 昆虫或动物出现反常现象,有季节反常(如雪地上发现苍蝇)、场所反常(如 山坡上发现大量蛤蜊)、种 类的反常(出现当地原来没有的昆虫或动物)、密度反 常(昆虫密集成堆)及昆虫带菌反常或耐药性反常等。 (4)疫情 突然出现当地没有的或罕见的传染病。 疾病出现的季 节反常,如虫媒脑炎再现在冬季。传播途径异常,如经呼吸 道感染了肠道传染病(肉毒毒素中毒)或虫媒传染病(土拉菌病)等。流行特征异 常,如未发现鼠间鼠疫就出 现了人间鼠疫。 在同一地区发现多种异常的 传染病或异常的混合感染。 在出现反常的 敌情后,突然发生大量相同症状的病人或病畜,从病人、病 畜或尸体分离出的致病微生物与投放物分离者相同。 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出真相,及时采取措施。 2、2预防 采取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个人防护、集体防 护、保护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中国基因板检测试剂盒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一年级英语启蒙教学教案范本
- 2026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预测报告
- 2026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与支付体系设计研究报告
- 2026中国功能性糖果市场消费者画像与品牌竞争研究报告
- 2026中国人工肝支持系统耗材兼容性与模块化设计评估报告
- 单位节日慰问信写作格式范例
- 幼儿园中班语言发展测评报告
- 幼儿教师成长与教学经验分享
- 文学双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 茶叶直播销售脚本及话术指南
- 无人机飞行器维修培训技术方案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西式烹饪工艺》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2025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专业水平能力题库(附带答案)
-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报告模板
- 广州地铁地盘管理办法
- 亚洲合作资金管理办法
- DB51∕T 3267-2025 公路应急抢通保通技术规程
- 轮廓固定培训课件
- 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
- 团建酒店住宿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