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1页
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2页
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3页
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4页
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 年 11 月 25 日 08:46 来源: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2010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玉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 ,是我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 、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 “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市和 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 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 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强柴兴玉、做大做强做优 工业,建设玉东新区,创建“三个示范市”等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 坚,锐意进取,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保持和扩大了经济 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一体化实现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 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 台阶, “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之一。 五年来,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 市实现“八个翻番” ,即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强柴兴玉”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中度 显著提高,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机械、水泥陶瓷、健 康食品、服装皮革、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链不断延伸,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和 增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 农业继续领先全区。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玉东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城市集聚辐射能 力和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掀起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取得新突破, 通江达海交通网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乡乡镇镇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能源、水利、 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合作深入推进,龙潭产业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成功举办了第 三至第七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和第一、第二届中国(玉林) 中医药博览会。节 能减排目标完成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 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成功承办了广西第十一 届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预选赛暨 2009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等全区、全国性重大 赛事。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 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建科学化水平稳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十二五”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与 全区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十二五”时期进入“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重大发 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有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 大开发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桂东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 家发改委定为全国产业转移试验区,自治区制定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条 例,为我市参与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经过撤地 设市十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 力和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大幅度增强。我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 工业化将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经济社 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还面临巨大挑战和极大压力。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 基本市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 改变,全市人民谋发展求富裕的愿望更为迫切。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 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压力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社会事业发展 相对滞后,民生保障压力较大;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发展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基本市情,科学判断发展阶段和发展趋 势,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凝聚全市力量,奋力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市”新跨越,以 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参与广西北部湾 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推进改革攻坚,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创新创业,保障和改 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广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现 代商贸物流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和创业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市和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富民强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线相统一,顺应了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愿 景相一致,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是我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 必然要求。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让全市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强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壮大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发展质 量,努力提高全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富民强市” 新跨越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壮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 必须增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 展的良好势头。坚持总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 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 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推动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 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各类人才队伍, 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创业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快发展各项社 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 平,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民生。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 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和泛珠三角经济协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4)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 性,与到二一五年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到二二年实现“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提出今后五年经 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规模上新台阶。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速超过全 区平均水平,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力争到二 一五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二一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 务业比重、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 标全面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居民消费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可持续发展 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围绕玉林城区周边的环形辐射状高速公路 网初步形成,加快连接市外区外高速公路和市内形成快速通道,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 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利、市政、物流、信息、环保、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 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较大 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 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统筹城乡“五年大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 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显著缩小。玉东新区、龙潭新区、玉柴新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玉北福”一体化基本形 成,新机制、新经济、新城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民生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 壮大。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创新创业 形成新局面,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增加。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 江经济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有较大提升。 二、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重要作用。完善投资体制机制,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 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十二五”前期要确保中央扩大内需和全区、 全市统筹推进的在建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更加重视发挥产业政策和政府投资的 导向作用,促进投资向强优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坚持把推进投资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功能,拓宽投融资渠道, 提高融资效率。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投 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规范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健全重大项 目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统筹推进一批对统筹 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扩张、民生保障及创新创业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6)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覆盖城 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 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加强城 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消费服务,积极发展新型 消费业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加快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落实鼓励消费的 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协调。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着力构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方式稳步转变、物价基本稳定的良好经济运行格局。加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增强经济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灵活调节工作措施,防 范各类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保障能力 (8)构建覆盖城乡、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系统优化、优势互补、有 效衔接、绿色低碳的要求,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完善东连珠三角、南接北部湾、 西联大西南、内部通畅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铁路建 设,争取规划建设玉林至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强化现有线路扩能改造,逐步 形成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加快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 基本形成连接周边省市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航道建设,完善船闸、港口设施,重点推进 绣江复航,大幅度提高水运能力。争取规划建设玉林支线机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 发展乡村交通,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和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9)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 会协同,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构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 保护体系、城乡供水体系为核心,推进重要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防洪工程、病险水 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等水利工程,增强城镇防洪 能力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重要水源工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特大干旱挑战。 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10)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能源保障、环境保护、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 用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市。深化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加强城乡电网升级改 造,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完善成品油储备设施。 (11)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 息化。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以信息化推进服务型政 府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 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启动物联网建设布局,实现信息化全域覆盖,积极构建“数 字玉林” ,以信息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三网融合” ,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 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 (12)加快发展千百亿元产业。全面落实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引导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 发展。深化实施“强柴兴玉”战略,尽快把机械产业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水泥 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电子信息、矿冶、电力、石化、林纸化工等八大产业,使之 尽快成为百亿元产业。鼓励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产品链。加快培育发展强优企业,推 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搞好产学研相结合,不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加大土地储备,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园,打造超千亿元、超百亿元产业园区。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 品牌战略,引导鼓励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和产品竞争力。 (13)加快发展临海产业。加强铁山港龙潭组团规划发展的衔接,大力推进龙潭产业园 和铁山港东岸码头、玉林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有色金属、精细化 工、能源、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引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积极发展临海配套产业, 把龙潭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14)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从我市产业基 础和比较优势出发,确定重点领域,加快研究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政策 支持,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全市新的支柱性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 能源、软件与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予以优先发 展。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按照大建市场、建大市场,大建物流、 建大物流的思路,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商贸业和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和重 大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和引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建设广西现代商 贸物流基地。大力推动物流、会展、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和工程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 发新的增值环节,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推动服务业与工农业的互融互动,加快发展旅游业, 推动健身、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消费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拓展服务业新 领域、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全面深化服务领域改革, 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 (16)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夯实农业农 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广西特色农业基地。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 农业的首位,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一批农业 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百亿元、十亿元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 快培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建立流转市场,健全服务组织,加 强规范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 大户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与台湾农业交流合 作,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平台效应。规划建设海峡两岸花卉苗木生态园,加强良 种繁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能力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水、土、肥先进技术,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 防控。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低碳农业建设,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7)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 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质量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村土地整 理复垦,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搞 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农村危房改造,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 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抓好农村扶贫开发,推 进革命老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 接,改善贫困地区和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18)拓宽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渠道。落实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 力,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种养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积极探索林下 经济等发展模式,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发展壮大县 域经济,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有序 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和森林旅游业等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9)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 定并长久不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 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 农民合法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 量投资现代农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 农村。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 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改善 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供销社 改革发展。 六、大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 (20)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强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 主体,鼓励和支持全民自主创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创业的 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引导资本、知识、技术和 人才向创新创业集聚。深化市场改革,创新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 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发展体制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拓展创新创业领域。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增强行政审批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 务效率,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1)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引导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社会公用事业改革,鼓励非公企业进入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拓宽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加快中小 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本地企业上市,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发展。加 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 拓宽非公企业融资渠道。加快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引导非公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非 公经济自主创新,推进非公企业信息化和行业标准化。 七、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创业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2)加快推进“玉-北-福”一体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构建创业宜居的区域性现代 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和“玉北福”一体化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规模。 加快建设以玉林城区为中心,北流、福绵城区为副中心,各县城区和龙潭新区为重要节点 的城镇群,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以产业园区建 设促进新区扩展,强化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污水垃 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商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 设一批城市生态和绿化景观等重大绿化、美化项目,重点打造城市“绿核” 、 “绿轴”和南 流江、清湾江百里景观长廊,建设优美舒适的市容环境。 (23)加强县城和城镇体系建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综合承载力为 目标,加快编制县城和各个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套完善县城及小城镇基 础设施,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人口、产业、市场的集聚点和城乡的连接点,成为各具 特色的农村区域中心,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县城和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力。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城镇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24)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的条 件,逐步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 转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等制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完 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使落户城镇的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 社会保障、服兵役、抚恤优待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形成推进农民向城镇集 中新机制。 (25)加强城镇化管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修编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强城 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城乡用地布局,加强城乡规 划执行的监督管理,避免无序建设。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协调机制,加大保障性 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危旧房、 “城中村” 、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发展公共租 赁住房。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衡健康发展。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综合 执法水平。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风貌改造工程,开展争创生态县(市、区) 、生态乡镇、 生态村活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八、着力优化发展布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6)加快建设三个新区。创新管理模式,理顺健全新区管理体制,增强新区发展动力和 活力。加快玉东新区建设,把玉东新区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新兴低碳产业发 展的聚集地、经济的新增长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现代生态文明宜居新区。加快推进玉 柴新区建设,依托玉柴建成区和玉柴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机械产业区、行政服务区、商业 区、教育科研区、住宅区,形成工业园与新区人居环境配套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龙潭 新区建设,实现产业、港口、交通、物流、城建、文化等大发展,建设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综合物流保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次中心,建成玉林参与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经济发展新一极。大力推进区城同建,尽快形成三化联动、城乡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7)推进县域协调发展。加强县域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县域协调发展机制,坚持集约发 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统筹发展,实现各县(市、区)协同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各 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定位,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特色优 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打响特色产业品牌,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争创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 九、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28)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长效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管 理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地方 融资组织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改善金融服务。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重要 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深化产业园区综合配套改革和体制机 制创新。 (29)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导向,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 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 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能。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 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市、县(市、区) 、乡镇政务服务 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行政问责制,提 高政府公信力。 (30)加快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以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 务需求为重点,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 体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 务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社会资 本投资建立非盈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十、全面深化开放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1)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框架下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深化与东盟各国的能源、矿产、农林、旅游、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坚持办好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和中国(玉林)中 医药博览会,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鼓 励民间组织、各类企业加强与世界各国及企业的经贸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2)全面深化多区域合作。以龙潭产业园为龙头,全面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主 动纳入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积极参与建设西江经济带,共建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连接珠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信息等设 施建设,强化交通物流和产业对接合作,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 业合作试验区平台作用,深化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以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西江旅 游联盟为载体,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城市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 合作。 (33)全面提高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政策和规则,转 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经外贸及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支持强优企业、特色优势产业调 整优化出口结构,努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扩大加工 贸易规模,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积极发展工程设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金融、物流 等服务贸易。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 理。支持企业到国外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在工程承包、资源利用、农业开发、技术和劳务 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十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4)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管理。把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 约束性指标,综合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节约优先,大力推广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 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途管制,发挥土地 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的引导作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实行采伐限额制度,严格 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大力推进尾矿、废石和冶炼废渣综合利 用。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节能政策措施,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 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 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3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手段,推进生产、流 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促进产业废物循环利用, 突出抓好水泥、日用陶瓷、矿冶、林浆纸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 利用产业化。加快推进龙潭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利用园区建设,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36)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污染源、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重点加强农村养殖、造纸、 水泥、陶瓷、服装皮革、冶炼等行业的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南流江、清湾江、九洲江、圭 江、绣江等重点流域以及重点水库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大气环境、噪音污染、危险废物、土壤污染等综合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 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 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测、预警和应 急能力建设。建立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37)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步伐。进一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规划建设生态功 能保护区,推进山区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等成果。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能力。完善气象监测系统。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加大重点地域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十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38)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市域统筹”的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城乡 幼儿园为重点,加快城乡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学校布局调 整工程,提升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提高高中普及水平和教育水平,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办好玉林师范学院,积极 培育引进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探索构建广覆盖、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体 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支持特殊教育,健全资助政策体系,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 整体素质。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教育发展多元化投入体系,把玉林打造成为广西统 筹城乡发展教育示范市。 (39)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 为主体、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院所、高校等技术力量,加快构建产学研 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质量兴玉” 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依托玉柴、三环、玉药等强优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 家级或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构建多层次多渠 道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水平。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40)建设人才人力资源强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指导方针,完 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配套人才发展政策,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 人才开发创新力度,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 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 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和载体,促进人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落 实人才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 脱颖而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科研创新 平台,深入实施特聘专家和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等重点人才工 程,加快培育、引进和集聚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提升职 业技能教育水平,积极培养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建设人才人力资源强市。 十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 (41)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全 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县城、 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化“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广 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社会 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环境,引导人 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42)推进地方文化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文化资 源,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创作生产一批原创性、本土化的文化精品佳作,打造岭南特色文 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艺术工作者推进文化创作创新。以 改革为动力,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文化创新活力。繁 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4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城乡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实施文化 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 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加强重要新闻出版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管理,把握正确舆论 导向,提高传播能力,扩大广播影视覆盖范围。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和博物馆,加强村级 公共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融合,培育扶持一批文化企业,扶持发展文化 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一批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印刷包装产 业,规划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岭南风格、和谐兼容的文化强市。加强城乡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4)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推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 网络建设,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劳务 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做好高校毕业 生、零就业家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加 强创业培训服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 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 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45)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工 资支付行为,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使更多农民拥有 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金,促进收入较快增长。调整分配格局,优化分配结构,提高农 民和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4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 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非公有 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五保新村建设,改善农 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探索建立城 乡一体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 (47)加快提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城乡卫生 事业,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 健全以市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基本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 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衔接,健 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对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精神疾病和艾滋病的防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 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 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48)统筹做好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全面推进诚信计生,深化人口与计生综合改革,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县、乡计划 生育服务站所规范化建设和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加快人口与计生信息化建设,扩大计划生 育保险试点。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重点加强农村、城乡结 合部地区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加强对计生基础薄弱县乡村的帮扶。切实维护妇 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49)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