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_第1页
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_第2页
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_第3页
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_第4页
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推广居家护理、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 建议人:陈湘玉 南京市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 护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 倪新新 南京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推荐单位:南京市科协 人口老龄化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面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的新情况,如 何满足健康养老的刚性需求,特别是如何解决失能老人的长 期照护问题,已成为困扰众多家庭和上班族的心头隐痛,也成 为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估算,2010 年末全国城乡部分 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为 3300 万名,约占老年人口的 19%, 困扰着全国 1 亿左右个家庭,相当于每 45 个家庭中就有一 位不同程度失能的老人。我省的情况尤为严峻,同年我省失能 老人为 240 万人左右。这些失能老人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八成 以上患有多种慢性病;二是失能卧床时间平均达 5 年左右,是 老人一生最困难的阶段;三是所在家庭空巢化情况多,老人长 期照护的需要与其家庭实际脱节较严重。2013 年国务院出台 2 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解决这一难题指 明了大的方向, 意见提出,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 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的能力,同时 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目前我省各类养 老机构共有 2286 家、床位 33.2 万多张,只占老年人口的 2.5%,明显不能满足大部分人“ 机构养老” 的需求。正是为了探 索缓解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南京市护理学会在全省乃至全 国率先进行了“居家 护理” 模式的学术研究和 临床实践,取得初 步成效。三年多的探索启发我们,在更大范围建立和完善居家 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去满足公众需求,也 有利于我省从容应对慢病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为此我们提 出建议如下: 一、居家护理概念和我省推广的条件 居家护理又称社区居家护理,主要是面向有医疗性护理 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的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 此概念最早源于 1919 年美国的“持续性 护理照顾及转介系统” , 1973 年列入美国医院评鉴项目之一,并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通 推行。上世纪 90 年代,台湾护理学会和护理管理协会率先将 这一模式引入台湾,经过 20 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成 为该地区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常态化运作模式,并在新加 坡等亚洲华人国家得到借鉴和推广。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院准备服务,即在慢性病人入院时, 3 院方就选派有经验的护士作为一对一的责任护士,对病人及 其家属进行健康管理训练,制订适合病情的长期照护计划,并 建立专门的信息档案;第二阶段是出院后延伸服务,即病人出 院后将其档案转至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 ,原责任护士与社区护士就病案情况进行专门交接班,转由社 区护士对病人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或者视情况需 要将病人转至社区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性治疗。与此同时,原责 任护士会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康复进程和作必要 的专业干预或指导。 居家护理最基本要求是需形成大医院、社区医院及病患 照护人员间的无缝对接,使出院后的病人继续得到安全、便捷 的专业护理。目前我省推广这一做法已经初具条件。一是因为 社区医院已经广泛建立,有效拉近了三级医院与病患家庭之 间的距离,使居家护理有了硬件支持;二是三级医院有大批专 业技能过硬的护理人才资源,同时我省近年来对社区护士的 持续性培训,也使社区医院的护理水平有所提高,这使居家护 理有了软件支撑。此外,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成果, 如有效护理模式、成功案例和病患的高认可度,也可以为医患 双方树立信心和展开工作提供借鉴。 二、我们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作为一个科技团体,我们涉足居家护理始于 2011 年中国 科协交办的海峡两岸专题研讨会。从那时起,我们在中国科协、 4 省和南京市科协、市卫生局的连续支持以及省护理学会的指 导帮助下,主要以学术研究和交流为载体,动员南京市_6 个 三级医院、_2_个二级医院和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实 施了居家护理研究和临床实践,先后使 888 位慢病病人受益 (其中_90_%为老年人),典型病种主要包括糖尿病、脑卒中、 冠心病、骨关节置换以及围产期母婴护理等。通过探索,初步 形成了从医院到家庭的服务网络,并建立了居家护理的新型 模式。这项工作的主要收获是: 1、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和谐了医患关系。通过这项服务, 患者及家人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再入院 率明显降低、医疗费用明显节省,患者的社会归属感和独立性 也有效增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明显减轻;家人或陪护人 员的照护能力明显提升、精力压力得到一定缓解。由于不论在 医院还是回家都得到了同一水平的照护,病人及家属对居家 护理的满意率达 100%。 2、培养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护士职业成就感。这项服务使 护理人员走进社区和家庭,在就近、就便、就医和就护中,让 患者享受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因而有效拓宽了参与护士的执 业场所、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在基层实 践中,充分展现自我、丰富技能,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职 业认同感、自豪感,充分实现了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这在一 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创新发展。 5 3、构建了对接模型,形成了一批专业标准。本活动最重要 的成果是将三级医院的优质护理延伸到院外,在三级医院、社 区医院和病人家庭之间初步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型,建 立了责任护士、专科护士、社区护士与病人照护者之间的对接 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就工作职责、服务 流程、服务规范等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如:居家护理病人 的纳入标准、三级医院与社区的对接流程、居家护理的工作内 容、参与护士的资质审核标准等,使该工作初步实现规范化。 在对尿失禁患者开展的居家护理中,还形成了尿失禁患者评 估筛选标准和尿失禁患者居家护理指南。 4、增进了两岸交流与合作。我们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始终 得到台湾护理学会、护理管理协会、台湾大学等的密切支持与 合作,台湾立法委员、台湾护理学会理事长李向女士等一批知 名专家,三年来还多次来与我们深入交流切磋,并协助安排了 我们的赴台培训。台北荣民总医院也热情承办了我们的在台 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引起了市场反响。三年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居家护理不 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还具有调动社会资源参 与健康养老的拉动作用。随着我们工作的推进,不断有企业向 我们表达参与合作和支持的愿望。经过反复筛选,目前一家瑞 典企业正以实物资助的方式,参与 “尿失禁” 患者居家护理的 专题研究。 6 6、赢得了各级科协的重视和支持。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 的三级科协分别采取不同方式,给予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持和 一定的经费资助,使我们从学术研究出发,逐步明确目标、理 活思路、探索途径、整合力量,直至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 的无缝对接,形成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的完整工作体系,帮助 我们不仅为病人、也为国内护理模式的创新做了一点有益尝 试。因为工作取得了一点成效,中国科协书记处已初步决定, 今年秋天在宁召开两岸四地居家护理高层论坛,届时将有国 (境)内外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居家护理的现状与趋势。 三、主要困难和对策建议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居家护理在病患一方深爱欢 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众多慢病患者、出院需康复患者、众多 老人及其家人,通过多种渠道向我们表达了参与其中的愿望, 并对普及居家护理做法寄予很高的期待,因此我们把这项工 作推至更广范围。同时我们也发现,推进这项工作的主要瓶颈, 来自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 (一)医保政策不配套。病人自费,不能全部参与。医院免 费,不能长久。建议:列入医保,物价政策。 (二)医院管理政策不配套。 三级医院有丰富人才资源,但无入户资质 社区医院有入户资质,但未作为硬性任务和人员考核内 容,缺乏动力;且总体护理水平不高缺乏能力。 7 案例:为其免费培训,但参训积极性不高。 建议:列入三级、二级医院职责,授予资质;列为社区医院 刚性任务和考核目标;加强社区培训。 (三)加强顶层设计,立法、政策等,促进护理与养老结合 (四)推动产业化 (一)护理产业化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虽然省市政 府对建立“ 以机构为 支撑、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的长期护 理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并作出了相关部署,但是对在较短时间 内,如何为老年慢情病人,建立可持续提供长期护理、康复、 健康教育等服务的能力尚缺乏思考,特别是如何通过建立产 业化运行高效规范的机制,还缺乏有效的途径指导。 (二)医院管理政策不配套。居家护理需要三级医院、二级 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形式链条式的服务。但目前国家对三级 医院、二级医院管理中,并没有明确的延伸服务项目,出现了 在该项目中的功能定位不清,致使各三级医院的对接不畅,服 务链条断裂。最典型的是病人在三级医院做好出院准备后,由 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力量薄弱、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技术 缺乏,对转来病人无力或无兴趣承接。 (三)缺乏医保政策的支持。目前的物价和医疗保障体系 中尚无居家护理的项目,因此从事该项服务的医院一方不能 8 依法收费(参与研究的医院和医护人员一直是无偿奉献),病 人一方由于费用只能自理,这从根本上制约了该项服务双方 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政策和法律的欠缺,护理人员上门服务 时的自身安全亦无法保护。 四、我们的建议 1、建立居家护理相关的法规体系。在我国全面实施居家 护理服务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而发达国家如 德国则有护理保险法促进居家护理的开展。建议卫生行政 部门制定实施居家护理的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主要包括居 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 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督等,以保护病人权益 的同时,保证居家护理活动顺利进行。 2、加快培养高水平居家护理人员。高水平居家护理人才 是居家护理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 建立居家护理人才的准入制度,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居 家护理人才,保证服务品质。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功能;敏锐 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服务态度与沟通 能力。 3、调整完善相关医保政策。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够 科学和完善,对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较高、门诊支付比例较低, 而对一些慢性病亟需的长期护理项目尚未覆盖,这使得许多 病人在本可不住院的情况下选择了住院治疗。针对城市和农 9 村居民罹患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居家 护理是有效且费用低廉的康复方式,建议将居家护理项目纳 入医保体系,包括医疗、护理、患者必须的医用耗材等,按住 院报销的范畴,设定个人支持比例,如 10%。 4、加快引导护理专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为解决医疗卫生 资源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居家护理作为优质护理延伸服务 的一种模式,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应引导建立 高效规范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如社会化的护理中心开展居家 护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合理确定人员安排和收费标准, 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提高 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护理专业产业化进程,更好地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5、加快建立准入居家护理评鉴政策与组织。 (1)为了合理 使用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必须建立“ 居家护理” 病人纳入条件, 并建立审核制,符合条件者才能享有居家护理资源。如在台湾 居家护理纳入条件是:带“三管” (气管插管、胃管、 导尿管),无 活动能力,家庭无能力频繁帮助病人就诊等。 (2)审核经济困难 者申请获得政策资助,如患者必须的医疗器械、设备等,如需 呼吸机、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