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三角函数与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59页)
编号:11683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6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广东
专用
高考
数学
二轮
复习
温习
专题
三角函数
- 资源描述:
-
【步步高】(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三角函数与,步步高,广东,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温习,专题,三角函数
- 内容简介:
-
专题三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第 1讲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主 干 知 识 梳 理 热 点 分 类 突 破 真 题 与 押 题 3 考查三角函数的最值 、 单调性 、对称性 、 周期性 .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角的求值 ,重点考查分析 、 处理问题的能力 ,是高考的必考点 考 情 解 读 主干知识梳理 1 三角函数定义 、 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1)定义:设 是一个任意角 , 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P(x,y), 则 y, x, 全正 , 二正弦 , 三正切 , 四余弦 (2)同角关系: 1, . (3)诱导公式:在 , k 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 yx 2 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常用性质 函数 y x y x y x 图象 单调性 在 22(k Z)上单调递增;在2 2k Z) 上单调递减 对称性 对称中心: (0) (k Z); 对称轴: x k Z) 对称中心: ( )(k Z); 对称轴: x k Z) 对称中心: ( , 0) (k Z) 在 2 2 k ,2 2 k ( k Z ) 上单调递增;在2 2 k ,32 2 k ( k Z ) 上单调递减 在 (2 k , 2 k )( k Z )上单调递增 2 2 (1 ) y s x 向左 0 或向右 0, 0) (2)y x y s i n x 向左 0 或向右 0, 0) 热点一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及同角 热点二 函数 y x )的图象及解析式 热点三 三角函数的性质 热点分类突破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热点一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例 1 ( 1 ) 点 P 从 ( 1 , 0 ) 出发,沿单位圆 1 逆时针方向运动23弧长到达 Q 点,则 Q 点的坐标为 ( ) A ( 12,32) B ( 32,12) C ( 12,32) D ( 32,12) 思维启迪 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 设 x, y), 则 x 12, y s 2. Q 点的坐标为 ( 12,32) 答案 A ( 2 ) 已知角 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 x 轴的正半轴重合,终边上一点 P ( 4 , 3 ) ,则c o s 2 s i n c o s 1 1 2 s i n 92 的值为 _ 思维启迪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和诱导公式 解析 原式 s i n s i n s i n c o s t a n .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 得 t a n 34 , 原式34. 答案 34(1)涉及与圆及角有关的函数建模问题 (如钟表 、 摩天轮 、 水车等 ), 常常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 应用定义时 , 注意三角函数值仅与终边位置有关 , 与终边上点的位置无关 (2)应用诱导公式时要弄清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化简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 如切化弦 、 化异为同 、 化高为低 、 化繁为简等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1 ( 1 ) 如图, 以 始边作角 ( 0 0 , c o s 340 , 0 , | |0, 0)的图象求解析式时 , 常采用待定系数法 , 由图中的最高点 、 最低点或特殊点求 A;由函数的周期确定;确定 常根据 “ 五点法 ” 中的五个点求解 ,其中一般把第一个零点作为突破口 , 可以从图象的升降找准第一个零点的位置 思 维 升 华 (2)在图象变换过程中务必分清是先相位变换 ,还是先周期变换 变换只是相对于其中的自变量 如果 , 就要把这个系数提取后再确定变换的单位长度和方向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2 (1)如图 , 函数 f(x) x )(其中 A0, 0, | )与坐标轴的三个交点 P、 Q、 (2,0), , 2 , 则 ) 2 4 5 C 8 D 16 解析 由题意设 Q(a,0), R(0, a)(a0). 则 M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2 2 2 2 5 ,解得 a 8 , 由 此得,8 2 6 ,即 T 12 ,故 6, 由 P ( 2 , 0 ) 得 3,代入 f ( x ) A s i n ( x ) 得, f ( x ) A s i n (6x 3) , 从而 f ( 0 ) A s i n ( 3) 8 , 得 A 1633 . 答案 B ( 2 ) 若将函数 y t a n ( x 4)( 0 ) 的图象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 y t a n ( x 6) 的图象重合,则 的最小正值为 ( ) y t a n ( x 4) 的图象向右平移6, 得到 y x 4 6) 的图象,与 y x 6)重合,得4 6 k 6, k Z , 故 6 k 12 , k Z , 的最小正值为12 . 答案 D 例 3 设函数 f(x) 2x a(a R). (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热点三 三角函数的性质 思维启迪 先化简函数解析式 , 然后研究函数性质 (可结合函数简图 ). 解 f(x) 2x a 1 x x a x ) 1 a, 2 4 则 f(x)的最小正周期 T , 22 且当 2 k 2 2 x 4 2 k 2( k Z) 时 f ( x ) 单调递增, 即 k 38 x k 8( k Z) . 所以 k 38 , k 8 ( k Z) 为 f ( x ) 的单调递增区间 . (2)当 x 0, 时 , f(x)的最大值为 2, 求 并求出 y f(x)(x R)的对称轴方程 . 6 解 当 x 0 ,6 时 4 2 x 4 712 , 当 2 x 4 2 ,即 x 8 时 s i n ( 2 x 4 ) 1. 所以 f ( x ) m a x 2 1 a 2 a 1 2 . 由 2 x 4 k 2 得 x k 2 8 ( k Z) , 故 y f ( x ) 的对称轴方程为 x k 2 8 , k Z. 函数 y x )的性质及应用的求解思路 第一步:先借助三角恒等变换及相应三角函数公式把待求函数化成 y x ) 第二步:把 “ x ” 视为一个整体 , 借助复合函数性质求 y x ) 最值 、 对称性等问题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3 已知函数 f(x) 2x 2 (0)的最小正周期为 . (1)求函数 f(x)的单调增区间; 3 3 解 由题意得: f ( x ) 2 s i n x c o s x 2 3 s i n 2 x 3 s i n 2 x 3 c o s 2 x 2 s i n ( 2 x 3 ) , 由周期为 ,得 1 ,得 f ( x ) 2 s i n ( 2 x 3 ) , 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 2 k 2 2 x 3 2 k 2,k Z , 整理得 k 12 x k 512, k Z , 所以函数 f ( x ) 的单调增区间是 k 12, k 512 ,k Z. (2)将函数 f(x)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 , 再向上平移 1个单位长度 , 得到函数 y g(x)的图象;若 y g(x)在 0, b(b0)上至少含有 10个零点 , 求 6 解 将函数 f(x)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 , 6 再向上平移 1个单位长度 , 得到 y 2x 1的图象 , 所以 g(x) 2x 1, 令 g ( x ) 0 ,得 x k 712或 x k 1 1 12( k Z) , 所以在 0, 上恰好有两个零点 , 若 y g(x)在 0, b上有 10个零点 , 则 0个零点的横坐标即可 , 即 b 的最小值为 4 1 1 125912. y x )(或 y x ), 或 yx )的单调区间 (1)将 化为正 . (2)将 x 看成一个整体 , 由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本讲规律总结 y x ) B(A0, 0)的图象求解析式 ( 1 ) A y m y m i B y m y m i ( 2 ) 由函数的周期 T 求 , 2T. (3)利用与 “ 五点法 ” 中相对应的特殊点求 . y x )的对称轴一定经过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 (1)将三角函数式化为 y x ) 进而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 . (2)将三角函数式化为关于 x, 进而借助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 . 进行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时 , 要注意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变换都是变换变量本身 . 真题感悟 押题精练 真题与押题 1 2 真题感悟 1 . ( 2 0 1 4 辽宁 ) 将函数 y 3 s i n ( 2 x 3) 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 ( ) A . 在区间 12,712 上单调递减 B . 在区间 12,712 上单调递增 C . 在区间 6,3 上单调递减 D . 在区间 6,3 上单调递增 1 2 真题感悟 解析 y 3 s i n ( 2 x 3) 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 y 3 s i n 2 ( x 2) 3 3 s i n ( 2 x 23) . 令 2 k 2 2 x 23 2 k 2, k Z , 得 k 12 x k 712 , k Z , 则 y 3 s i n ( 2 x 23 ) 的增区间为 k 12 , k 712 , k Z. 1 2 真题感悟 令 k 0 得其中一个增区间为 12,712 ,故 B 正确 . 可知 y 3 s i n ( 2 x 23) 在 6,3 上不具有单调性, 故 C , D 错误 . 画出 y 3 s i n ( 2 x 23) 在 6,3 上的 简图,如图, 答案 B 真题感悟 2 1 2 . ( 2 0 1 4 北京 ) 设函数 f ( x ) A s i n ( x )( A , , 是常数, A 0 , 0 ) . 若 f ( x ) 在区间6,2上具有单调性,且 f2 f23 f6,则 f ( x ) 的最小正周期为_ . 真题感悟 2 1 解析 f ( x ) 在6,2上具有单调性, 26, T 23. f2 f23, f ( x ) 的一条对称轴为 x 2232712. 真题感悟 2 1 又 f2 f6, f ( x ) 的一个对称中心的横坐标为2623. 14T 71234, T . 答案 押题精练 1 2 f(x) 2x )(0)的部分图象如图 , 其中 M(m,0), N(n,2), P(, 0), 且 ) , 直线 x x y f ( x ) 图象的任意两条对称轴,且| 的最小值为4. ( 1 ) 求 f ( x ) 的表达式; 押题精练 1 2 解 f ( x ) 12s i n 2 x 3 1 c o s 2 212s i n 2 x 32c o s 2 x s i n ( 2 x 3) , 由题意知,最小正周期 T 2 42, T 22 2,所以 2 , f ( x ) s i n4 x 3 . 押题精练 1 2 (2)将函数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 , 再将得到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2倍 ,纵坐标不变 , 得到函数 y g(x)的图象 , 若关于 g(x) k 0在区间 0,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数解 ,求实数 8 2 押题精练 1 2 解 将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 , 得到 y x )的图象 , 8 6 再将所得图象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2倍 ,纵坐标不变 , 得到 y x )的图象 . 6 所以 g(x) x ). 6 押题精练 1 2 令 2 x 6 t, 0 x 2, 6 t56. g(x) k 0在区间 0,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数解 , 2 即函数 g(t) t与 y 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 如图 , 6 ,56 押题精练 1 2 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可知12 k 12或 k 1. 12 k 12或 k 1. 专题三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第 2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主 干 知 识 梳 理 热 点 分 类 突 破 真 题 与 押 题 3 常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 诱导公式结合 . 求值等 , 经常和三角恒等变换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考 情 解 读 主干知识梳理 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 余弦 、 正切公式 (1) ) . (2) ) . ( 3 ) t a n ( ) t a n t a n 1 t a n t a n . 2 二倍角的正弦 、 余弦 、 正切公式 (1) 2. (2) 21 1 2( 3 ) t a n 2 2 t a n 1 t a 3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1)从等式的一边推导变形到另一边 , 一般是化繁为简 (2)等式的两边同时变形为同一个式子 (3)将式子变形后再证明 4 正弦定理 as i n Abs i n Bcs i n C 2 R ( 2 R 为 接圆的直径 ) 变形 : a 2 R s i n A , b 2 R s i n B , c 2 R s i n C . s i n A , s i n B , s i n C . a b c s i n A s i n B s i n C . 5 余弦定理 2, 2, 2. 推论 : c o s A c o s B c o s C 变形: 2, 2,2. 6 面积公式 S 12bc s i n A 12ac s i n B 12ab s i n C . 7 解三角形 (1)已知两角及一边 , 利用正弦定理求解 (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 解的情况可能不唯一 (3)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 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4)已知三边 , 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热点一 三角变换 热点二 解三角形 热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热点分类突破 热点一 三角变换 例 1 ( 1 ) 已知 s i n ( 3) s i n 4 35,2 0 , 则 c o s ( 23) 等于 ( ) A . 45B . 利用和角公式化简已知式子 , 和 )进行比较 . 23 解析 s i n ( 3) s i n 4 35,2 0 , 32s i n 32c o s 4 35, 32s i n 12c o s 45, c o s ( 23) c o s c o s i n s i 12c o s 32s i n 45. 答案 C ( 2 ) ( 2 0 1 4 课标全国 ) 设 (0 ,2) , (0 ,2) ,且 t a n 1 s i n c o s ,则 ( ) A . 3 2B . 2 2C . 3 2D . 2 2思维启迪 先对已知式子进行变形 , 得三角函数值的式子 , 再利用范围探求角的关系 . 解析 由 t a n 1 si n c o s 得s i n c o s 1 s i n c o s , 即 , s i n ( ) c o s s i n (2 ) . (0 ,2) , (0 ,2) , ( 2 ,2 ) ,2 (0 ,2 ) , 由 s i n ( ) s i n (2 ) , 得 2 , 2 2. 答案 B (1)三角变换的关键在于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 余弦 、正切公式 , 二倍角公式 , 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熟记和灵活应用 , 要善于观察各个角之间的联系 , 发现题目所给条件与恒等变换公式的联系 , 公式的使用过程要注意正确性 , 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符号和函数名的变换 , 防止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 (2)求角问题要注意角的范围 , 要根据已知条件将所求角的范围尽量缩小 , 避免产生增解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1 设函数 f(x) x ) (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大值; 3 解 f ( x ) c o s ( 2 x 3) s i c o s 2 x c o s i n 2 x s i c o s 2 232s i n 2 x . 所以 f ( x ) 的最小正周期为 T 2 2 , 最大值为1 32. ( 2 ) 若 是第二象限角,且 f (2) 0 ,求c o s 2 1 c o s 2 s i n 2 的值 . 解 因为 f (2) 0 , 所以1232s i n 0 , 即 s i n 33, 又 是第二象限角 , 所以 c o s 1 s i 63. 所以c o s 2 1 c o s 2 s i n 2 c s i c o 2 s i n c o s c o s s i n c o s s i n 2 c o s c o s s i n c o s s i n 2 c o s 63332 636 32 62 24. 热点二 解三角形 c o s Bc o s C 2 例 2 在 角 A, B, a,b, c, 满足 a 2, 0. (1)求边 思维启迪 将 0中的边化成角 , 然后利用和差公式求 , 进而求 c. c o s Bc o s C 2 解 c o s Bc o s C2 ac0 , 2 0, 2 0, 2 0, 0, c o s C 12, C (0 , ) C 2 3 , c as i n A s i n C 3 . (2)求 思维启迪 只需求 可利用 和基本不等式求解 . a 2 b 2 c 22 解 c o s C 12a 2 b 2 32 3, 33, 即 1. S 12ab s i n C 34. 面积最大值为34. 三角形问题的求解一般是从两个角度 , 即从 “ 角 ”或从 “ 边 ” 进行转化突破 , 实现 “ 边 ” 或 “ 角 ” 的统一 , 问题便可突破 . 几种常见变形: (1)a b c ; (2)a 2, b 2, c 2, 其中 (3) B) , B)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2 ( 1 )( 2014 广 东 ) 在 , 角 A , B ,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 , b , c , 已知 b C c B 2 b , 则_. 解析 (1)方法一 因为 2b, 所以 b a 2 b 2 c 22 c a 2 c 2 b 22 2 b , 化简可得2. 方法二 因为 2b, 所以 2, 故 C) 2, 故 A 2s B , 则 a 2 b , 即2. 答案 2 ( 2 ) ( 2 0 1 4 江西 ) 在 ,内角 A , B , 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 b , c . 若 ( a b )2 6 , C 3,则 ) A . 3 2D . 3 3 解析 (a b)2 6, 26. C 3, c 2 a 2 b 2 2 ab c o s 3 a 2 b 2 由 得 6. S 12ab s i n C 12 6 323 32. 答案 C 例 3 (2013江苏 )如图 , 游客从某旅游景 区的景点 处有两种路径 种是从 , 另一种是先从 然后从 乙两位游客从 甲沿 速度为 50 m/ 乙从 , 在 再从 30 m/山路 260 m, 经测量 , . 热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213 35 (1)求索道 思维启迪 直接求 , 利用正弦定理求 解 在 , 因为 c o s A 1213, c o s C 35, 所以 s i n A 513, s i n C 45. 从而 (A C) C) 513351213456365. 由正弦定理i n Ci n B,得 i n B s i n C 1 2 6 0636545 1 0 4 0 ( m ) . 所以索道 040 m. (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 , 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 思维启迪 利用余弦定理和函数思想 , 将甲乙距离表示为乙出发后时间 解 假设乙出发 甲 、 乙两游客距离为 d, 此时 , 甲行走了 (100 50t)m, 乙距离 30t m,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 1 0 0 50 t )2 ( 1 3 0 t )2 2 1 3 0 t ( 1 0 0 50 t ) 1213 2 0 0 ( 3 7 70 t 50) , 由于 0 t 1 0 4 0130,即 0 t 8 , 故当 t 3537m i n 时,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 . (3)为使两位游客在 分钟 ,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 解 由正弦定理i n Ai n B, 得 i n B s i n A 1 2 6 06365513 5 0 0 ( m ) . 乙从 甲已走了 50 (2 8 1) 550(m),还需走 710 . 设乙步行的速度为 v m/ 由题意得 3 500v71050 3 ,解得1 2 5 043 v 62514, 所以为使两位游客在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 (单位:m/围内 . 1 2 5 043 ,62514 求解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意 ,分清已知与所求 , 关注应用题中的有关专业名词 、 术语 , 如方位角 、 俯角等;其次根据题意画出其示意图 , 示意图起着关键的作用;再次将要求解的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 ,通过合理运用正 、 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 从而正确求解 , 演算过程要简练 , 计算要准确;最后作答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3 如图 , 中国渔民在中国南海黄岩岛附近捕鱼 作业 , 中国海监船在 在南偏 东 60 方向的 有一艘某国军舰正以每 小时 13海里的速度向正西方向的 企图抓捕正在此时 , 方向的 10海里处 , 中国海监船以每小时 30海里的速度赶往 能不能及时赶到 ? ( 2 3 6 解 过点 D 交 . 因为 45 , 10海里 , 所以 所以 2222 10 5 2 ( 海里 ) . 在 因为 60 , 所以 t a n 6 0 5 2 3 5 6 ( 海里 ) . 所以 (5 6 5 2 )( 海里 ). 因为中国海监船以每小时 30海里的速度航行 , 某国军舰正以每小时 13海里的速度航行 , 所以中国海监船到达 C 点所用的时间 03013( 小时 ) ,某国军舰到达 C 点所用的时间 6 2 135 2 . 45 1 . 41 13 0 . 4( 小时 ). 因为13 0 . 4 ,所以中国海监船能及时赶到 . 一角二名三结构 , 即用化归转化思想 “ 去异求同 ”的过程 , 具体分析如下: (1)首先观察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 注意角的一些常用变换形式 , 角的变换是三角函数变换的核心 . (2)其次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关系 , 通常 “ 切化弦 ” . (3)再次观察代数式的结构特点 . 本讲规律总结 (1)正 、 余弦定理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互化的依据 ,注意定理的灵活变形 , 如 a 2, (其中 2, 2等 , 灵活根据条件求解三角形中的边与角 . )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在解三角形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如利用 “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 和诱导公式可得到 B) , 等 , 利用“ 大边对大角 ” 可以解决解三角形中的增解问题等 . 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抽象出三角形模型 . A 真题感悟 押题精练 真题与押题 1 2 真题感悟 1 . ( 2 0 1 3 浙江 ) 已知 R , s i n 2 c o s 102, 则 t a n 2 等于 ( ) 34D . 431 2 真题感悟 解析 s i n 2 c o s 102, s i n 2 4 s i n c o s 4 c o s 2 52. 用降幂公式化简得: 4 3, t a n 2 s i n 2 c o s 2 34. 故选 C. 答案 C 真题感悟 2 1 2.(2014江苏 )若 2, 则 的最小值是 _. 2 解析 由 s i n A 2 s i n B 2 s i n C , 结合正弦定理得 a 2 b 2 c . 由余弦定理得 c o s C a 2 b 2 c 22 2 1 a 2 b 242 42 3412 24, 故6 24 c o s C 1 , 且 3 a 2 2 b 2 时取 “ ” . 真题感悟 2 1 故 c o s C 的最小值为6 24. 答案 6 24押题精练 1 2 1 . 如果 15, 且 是第一象限的角 , 那么 3 2) _ . 解析 15, 为第一象限角 , si n 1 co s 2 1 15 2 2 65, 3 2) 2 65. 2 65 押题精练 1 2 角 A, B, a, b,c, q (2a,1), p (2b c, ), 且 q p. (1)求 的值; 解 q (2a,1), p (2b c, )且 q p, 2b c 2, 由正弦定理得 2 2 , 又 C) , 押题精练 1 2 12s i n C c o s A s i n C . s i n C 0 , c o s A 12, 又 0 A , A 3, s i n A 32. 押题精练 1 2 (2)求三角函数式 1的取值范围 . 2 c o s 2 t a n 原式 2 c o s 2 t a n C 1 1 2 c o s i 1 s i n Cc o s C 1 2 c o 2 s i n C c o s C s i n 2 C c o s 2 C 2 s i n ( 2 C 4) , 押题精练 1 2 0 C 23 , 42 C 41312 , 22 s i n ( 2 C 4) 1 , 1 2 s i n ( 2 C 4) 2 , 即三角函数式 2 c o s 2 t a n C 1 的取值范围为 ( 1 , 2 . 专题三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第 3讲 平面向量 主 干 知 识 梳 理 热 点 分 类 突 破 真 题 与 押 题 3 高考中常以小题形式进行考查 . 有时和三角函数相结合 , 凸显向量的工具性 ,考查处理问题的能力 考 情 解 读 主干知识梳理 (1)零向量模的大小为 0, 方向是任意的 , 它与任意非零向量都共线 , 记为 0. (2)长度等于 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 , .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共线向量 (平行向量 ). (4)如果直线 k, 则 a (1, k)是直线 (5)向量的投影: |b|a,b 叫做向量 a|a|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 a(a 0)与 , 使 b a.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1, 2, 使 a 12其中 若两个非零向量 a ( b ( 则 (1)a ba b0. (2)a bab 00. ( 1 ) 若 a ( x , y ) , 则 | a | a a ( 2 ) 若 A ( , B ( , 则 | . ( 3 ) 若 a ( , b ( , 为 a 与 b 的夹角 , 则 c a b| a | b | 热点一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热点二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热点三 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 热点分类突破 例 1 (1)(2014福建 )在下列向量组中 , 可以把向量a (3,2)表示出来的是 ( ) (0,0), (1,2) ( 1,2), (5, 2) (3,5), (6,10) (2, 3), ( 2,3) 热点一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思维启迪 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题 . 解析 由题意知 , 0, C、 都不符合基底条件 , 故选 B(事实上 ,a (3,2) 2 答案 B (2)如图所示 , A, B, 上的三点 , 线段 圆 , 若 m n , 则 m ) A.(0,1) B.(1, ) C.( , 1) D.( 1,0) B思维启迪 构造三点共线图形 , 得到平面向量的三点共线结论 , 将此结论与 对应 . m n 解析 依 题意,由点 D 是圆 O 外一点, 可设 ( 1 ) , 则 (1 ) . 又 C , O , D 三点共线,令 ( 1 ) , 则 1 ( 1 , 1 ) , 所以 m , n 1 . 故 m n 1 1 ( 1 , 0 ) . 故选 D. 答案 D 对于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问题 , 要注意其与数的运算法则的共性与不同 , 两者不能混淆 灵活利用三角形法则 、 平行四边形法则 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是基于 “ 形 ” , 通过作出向量 , 结合图形分析;二是基于 “ 数 ” , 借助坐标运算来实现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1 (1)(2014陕西 )设 00, 2 得 2 , . 12 12 (2) 如图,在 , 13 D 为 中点, 于点 E . 若 a , b ,且 x a y b ,则 x y _ _. 解析 如图 , 设 , 连接 因为 所以 因为 13 所以 方法一 因为 a , b , D 为 中点, 所以 12( a b ) E1214( a b ) . 所以 b 14( a b ) 14a 34b . 所以 x 14, y 34,所以 x y 12. 方法二 易得 12 12 所以 14所以 34 因为 b 13a , 所以 34( b 13a ) 14a 34b . 所以 x 14, y 34,则 x y 12. 答案 12热点二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例 2 ( 1 ) 如图, 半径为 1 的 圆 O 的两条直径, 2 则 于 ( ) A . 34B . 89C . 14D . 49思维启迪 图 , 可对题中向量进行转化 , ; 解析 2 圆 O 的半径为 1 , | 13, ( ( 2 ( (13)2 0 1 89. 答案 B ( 2 ) ( 2 0 1 3 重庆 ) 在平面上, | | 1 , 若 | 12,则 | 的取值范围是 ( ) A.0 ,52B.52,72C.52, 2 D.72, 2 思维启迪 利用 | 12,寻找 关系 . 解析 , ( ( 2 0 , 2. . . | | | | 1 , 2 1 1 2 2( 2 2 2( 2) 2 2, | O P|12, 0 | 2 14, 0 2 214, 74 2 2 ,即 | 72, 2 . 答案 D (1)数量积的计算通常有三种方法:数量积的定义 , 坐标运算 , 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2)可以利用数量积求向量的模和夹角 , 向量要分解成题中模和夹角已知的向量进行计算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2 ( 1 ) ( 2 0 1 4 江苏 )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已知 8 , 5 , 3 2 ,则 值是 _ _ _ _ _ _ _ _ . 解析 由 3 得 1414 14 14 34 因为 2 ,所以 ( 14 ( 34 2 , 即 2123162 2. 又因为 2 25 , 2 64 ,所以 22. 答案 22 ( 2 ) 已知点 G 是 重心,若 A 1 2 0 , 2 ,则 | 的最小值是 _ _ _ _ _ _ _ _ . 解析 在 延长 , 点 上的中线,且 23 | | c o s 1 2 0 2 , | | | | 4 , 23 2 13( , 2 13( 2 19 2 2 2 19 2 | | 2 ( 2 ) 49, 249, | 23, | 的最小值是23. 答案 23 热点三 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 思维启迪 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可得 f(x)的三角函数式 , 然后利用换元法将三角函数式转化为二次函数式 , 由此可解得函数的最小值及对应的 例 3 已知向量 a (, ), b (x, x),c (x 2, x 2), 其中 0x. (1)若 , 求函数 f(x) b 4 解 b (x, x), 4 c (x 2, x 2), , f(x) bc x 2 x 2 2x (x x). 2令 t si n x c o s x4 x , 则 2 s i n x c o s x t 2 1 ,且 1 t 2 . 则 y 2 t 1 t 22232, 1 t 2 , t 22时, y m i n 32,此时 si n x c o s x 22, 即 2 si nx 422, 4 x , 2 x 4 54 , x 476 , x 1 1 12. 函数 f ( x ) 的最小值为32,相应 x 的值为1 1 12. (2)若 a与 , 且 a c, 求 的值 . 3 思维启迪 由夹角公式及 a 的三角函数式 , 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可得结果 . 解 a 与 b 的夹角为3 , c o s 3 a b| a | | b | c o s c o s x si n si n x c o s ( x ) . 0 x , 0 x , x 3 . a c, (x 2) (x 2) 0, si n ( x ) 2 s i n 2 0 ,即 si n2 3 2 s i n 2 0. 52si n 2 32c o s 2 0 , t 2 35. 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 , 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 , 如利用向量平行 、 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 , 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 , 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 , 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 , 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 , 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 思 维 升 华 变式训练 3 (1)当 a 求 已知向量 a s i n x ,34 , b ( c o s x , 1) . c x si n 2 x c o s 2 x 2 s i n x c o s xs i n 2 x c o s 2 x1 2t a n t a n 2 x85. 解 a b , 34c o s x si n x 0 , t x 34. (2)设函数 f(x) 2(a b)b, 已知在 内角 A,B, a, b, c, 若 a , b 2, , 求 f(x) 4A )(x 0, )的取值范围 . 3 63 6 3 解 f ( x ) 2( a b ) b 2 si n2 x 432, 由正弦定理as i n Abs i n B,可得 si n A 22, A 4. f ( x ) 4 c 2 A 6 2 si n2 x 412, x 0 ,3 , 2 x 4 4,11 12 . 32 1 f ( x ) 4 c o s ( 2 A 6) 2 12. 故所求范围为 32 1 , 2 12 . 本讲规律总结 要把这个几何图形中的一个向量用其余的向量线性表示 , 就要根据向量加减法的法则进行 , 特别是减法法则很容易出错 , 向量 (其中 ,这个法则就是终点向量减去起点向量 . 对于非零向量 a, b, 当 |ab| |a b|时 , 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相等 ,此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条件 |a b| |a b|等价于向量 a, 0, , 在使用平面向量解决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两个向量夹角可能是 0或 的情况 , 如已知两个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 , 不单纯就是其数量积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