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_第1页
五六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_第2页
五六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_第3页
五六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_第4页
五六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 江 电 视 希 望 小 学 校 级 社 团 活 动 教 案 本 组 别 五、六年级 思维训练 活动地点 401 教室 指导老师 张宇龙 葛丽曼 二一( 四 )年( 九 )月制订 一、学期培训目标及方法: 学 期 培 训 目 标 及 方 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 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 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 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 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 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 6、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切实培养学生探究数学 知识的兴趣。 7、通过兴趣班的活动,切实调动学生与数学的感情,对 今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帮助。 准 备 采 取 的 教 学 步 骤 及 措 施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 解数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 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 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 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 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 益的。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和开放性。 1、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2、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兴趣培养课,注重知识的现实 性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不能强制要求训练 和辅导。 4、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先后顺序。 5、贯彻集体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的学习形式。 二、活动安排: 周次 活 动 内 容 1 一行程问题(一) 2 流水行船 3 行程问题( 二) 4 盈亏问题 5 加法原理 6 还原问题 7 智取火柴 8 逻辑问题 9 抽屉原理 10 高斯求和 11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12 定义新运算 13 奇偶性 14 列方程解应用题 15 16 17 18 19 20 三、组员考勤名单: 班 级 姓 名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501 张文祥 潘奕胜 502 庄昊 杨俊祥 601 柯力宏 许程程 金雅涵 柯嘉羽 602 张欣 江子怡 张子豪 刘晓彤 四、活动教案: 活动内 一行程问题(一) 活动时间 第二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一个车队以 4 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 200 米的大桥,共用 115 秒。已知每辆车长 5 米,两车间隔 10 米。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 辆车? 分析与解: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 的长度等于车队 115 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由“路程=时间 速度”可求出车队 115 秒行的路程为 4115=460(米) 。 故车队长度为 460-200=260(米) 。再由植树问题可得车队共有车 (260-5 )(5+10)+1=18(辆) 。 例 2 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 10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 1 点到;以 15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 11 点到。如果希望中午 12 点 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分析与解:这道题没有出发时间,没有甲、乙两地的距离,也就 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路程,似乎无法求速度。这就需要通过已知条 件,求出时间和路程。 练习: 1.划船比赛前讨论了两个比赛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 2.5 米/秒和 3.5 米/秒的速度各划行赛程的一半;第二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 别以 2.5 米/秒和 3.5 米/秒的速度各划行比赛时间的一半。这两个方案 哪个好? 2.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爬行,如果它在三条边上每分钟分 别爬行 50,20,40 厘米,那么蚂蚁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 米? 效 果 或 反 思 能够理解该类型题的解决方法,但是不能灵活应用 活动内容 流水行船 活动时间 第三周 活 动 过 程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 =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此处的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分别指船在静水 中、船顺流、船逆流的速度。 例 6 两个码头相距 418 千米,汽艇顺流而下行完全程 需 11 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 19 时。求这条河的水流速度。 解:水流速度=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41811- 41819)2= (38-22)2=8(千米/时) 答: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 8 千米/时。 练习: 1.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 50 分钟。若往 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 70 分钟。求往返都骑车需要多少时 间。 2.已知铁路桥长 1000 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 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 120 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 时间为 80 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3.某人要到 60 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 5 千米/时的速度 步行,后来有辆速度为 18 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 总共用了 5.5 时。问:他步行了多远? 效 果 或 反 思 能够理解该类型题的解决方法,大部分能灵活应用。 活动内容 行程问题( 二) 活动时间 第四周 活 动 过 程 本讲重点讲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路程、时间、速 度的关系表现为: 在实际问题中,总是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两个,求另一个。 例 1 甲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 3 时,甲车到达 B 地。求 A,B 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先画示意图如下: 图中 C 点为相遇地点。因为从 C 点到 B 点,甲车行 3 时,所以 C,B 两地的距离为 403=120(千米) 。 这 120 千米乙车行了 12060=2(时) ,说明相遇时两车已各行驶了 2 时,所以 A,B 两地的距离是 (40+60)2=200(千米) 。 例 2 小明每天早晨按时从家出发上学,李大爷每天早晨也定时出门散 步,两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 60 米,李大爷每分钟行 40 米,他 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相遇。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门,因此比平时早 9 分 钟与李大爷相遇,这天小明比平时提前多少分钟出门? 分析与解:因为提前 9 分钟相遇,说明李大爷出门时,小明已经 比平时多走了两人 9 分钟合走的路,即多走了(60+40)9=900(米) , 所以小明比平时早出门 90060=15(分) 。 例 3 小刚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 2 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 18 秒。 已知火车全长 342 米,求火车的速度。 效 果 或 反 思 能够理解该类型题的解决方法,但是不能灵活应用 活动内容 盈亏问题 活动时间 第六周 活 动 过 程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 ,根 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例 1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 4 粒则多 9 粒;若每人分 5 粒则少 6 粒。 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分析: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 4 粒就多 9 粒,第二种方案每 人分 5 粒就少 6 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 9615(粒) 。 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 4 粒,第 二种方案每人分 5 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 541(粒) 。每人相差 1 粒,多少人相差 15 粒呢?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 15115(人) , 糖果的粒数为 415969(粒) 。 解:(96)(5-4)15(人) , 415969(粒) 。 答:有 15 个小朋友,分 69 粒糖。 例 2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 3 粒则剩 2 粒;若每人分 5 粒则少 6 粒。 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粒糖果? 分析:本题与例 1 基本相同,例 1 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 5- 4=1(粒) ,本题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 5-32(粒) 。例 1 中,两种分 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 9615(粒) ,本题中,两种分配方案 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 26=8(粒) 。仿照例 1 的解法即可。 解:(62)(42)4(人) , 34214(粒) 。 答:有 4 个小朋友,14 粒糖果。 效 果 或 反 思 简单的类型题同学们会做,但是有点变化就不能灵 活应用了。 活动内容 加法原理 活动时间 第八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 天中火车有 4 班,汽车有 3 班,轮船有 2 班。问:一天中乘坐这些交 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 分析与解:一天中乘坐火车有 4 种走法,乘坐汽车有 3 种走法,乘坐 轮船有 2 种走法,所以一天中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32=9(种) 不同走法。 例 2 旗杆上最多可以挂两面信号旗,现有红色、蓝色和黄色的信号旗 各一面,如果用挂信号旗表示信号,最多能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分析与解:根据挂信号旗的面数可以将信号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只挂 一面信号旗,有红、黄、蓝 3 种;第二类是挂两面信号旗,有红黄、 红蓝、黄蓝、黄红、蓝红、蓝黄 6 种。所以一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信 号 36=9 (种) 。 以上两例利用的数学思想就是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 n 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 m1 种 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 m2 种不同方法 在第 n 类方法中有 mn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N=m1+m2+mn 种不同的 方法。 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两个重要而常用的计数法则,在应用时一定 要注意它们的区别。乘法原理是把一件事分几步完成,这几步缺一不 可,所以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数等于各步方法数的乘积;加法原理是 把完成一件事的方法分成几类,每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完成任 务,所以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数等于各类方法数之和。 效 果 或 反 思 同学们能理解加法原理并会灵活运用。 活动内容 还原问题 活动时间 第九周 活 动 过 程 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 12,再用 4 除,再减去 15 后乘以 10,恰好是 100 岁。 ”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解这个题目要从所叙述 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给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算,同学们不难看出, 这位老人的年龄是(1001015)41288(岁) 。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于有些问题,当顺着题目条件的叙述去 寻找解法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改变思考顺序,从问题 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往回算,原来加 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除的用乘,那么问题便容易解决。 这种解题方法叫做还原法或逆推法,用还原法解题的问题叫做还原问 题。 例 1 有一个数,把它乘以 4 以后减去 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 3,然后 减去 10,最后得 4。问:这个数是几? 分析:这个问题是由 (446)3104, 求出。我们倒着看,如果除以 3 以后不减去 10,那么商应该是 41014;如果在减去 46 以后不除以 3,那么差该是 14342; 可知这个数乘以 4 后的积为 424688,因此这个数是 884=22。 解:(410)346422。 答:这个数是 22。 例 2 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目时,把个位上的 5 看成了 9,把十位上 的 8 看成了 3,结果得到的“和”是 123。问: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 效 果 或 反 思 个别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 活动内容 智取火柴 活动时间 第十周 活 动 过 程 在数学游戏中有一类取火柴游戏,它有很多种玩法,由于游戏的规则 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不论哪种玩法,要想取胜,一定离不 开用数学思想去推算。 例 1 桌子上放着 60 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 13 根。规定 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 么谁将获胜? 分析与解:本题采用逆推法分析。获胜方在最后一次取走最后一根; 往前逆推,在倒数第二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 4 根,此时无论对方取 1,2 或 3 根,获胜方都可以取走最后一根;再往前逆推,获胜方要想 留给对方 4 根,在倒数第三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 8 根由此可知, 获胜方只要每次留给对方的都是 4 的倍数根,则必胜。现在桌上有 60 根火柴,甲先取,不可能留给乙 4 的倍数根,而甲每次取完后,乙再 取都可以留给甲 4 的倍数根,所以在双方都采用最佳策略的情况下, 乙必胜。 在例 1 中为什么一定要留给对方 4 的倍数根,而不是 5 的倍数根 或其它倍数根呢?关键在于规定每次只能取 13 根,134,在两 人紧接着的两次取火柴中,后取的总能保证两人取的总数是 4。利用 这一特点,就能分析出谁采用最佳方法必胜,最佳方法是什么。由此 出发,对于例 1 的各种变化,都能分析出谁能获胜及获胜的方法。 例 2 在例 1 中将“每次取走 13 根”改为“每次取走 16 根” ,其 余不变,情形会怎样? 分析与解:由例 1 的分析知,只要始终留给对方(1+6=)7 的倍数根 火柴,就一定获胜。因为 60784,所以只要甲第一次取走 4 根,剩下 56 根火柴是 7 的倍数,以后总留给乙 7 的倍数根火柴,甲 必胜。 效 果 或 反 思 学生们对这种类型题很感兴趣,但是理解起来有困 难。 活动内容 逻辑问题 活动时间 第十一周 活 动 过 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常常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 不是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就叫做逻辑推理问 题,简称逻辑问题。这类题目与我们学过的数学题目有很大不同,题 中往往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计算方法,而是根据 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到答案。 例 1 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 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 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 分析与解: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王不是农民,小 张不是农民。由此得到左下表。表格中打“”表示肯定,打“” 表示否定。 例 1 中采用列表法,使得各种关系更明确。为了讲解清楚,例题 中画了几个表,实际解题时,不用画这么多表,只在一个表中先后画 出各种关系即可。 例 2 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 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 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问:三个男孩的妹妹 分别是谁? 分析与解:因为兄妹二人不许搭伴,所以题目条件表明:刘刚与小丽、 李强与小英、李强与小红都不是兄妹。由第二盘看出,小红不是马辉 的妹妹。 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效 果 或 反 思 学生很感兴趣,能够利用表格来推理判断。 活动内容 抽屉原理 活动时间 第十二周 活 动 过 程 如果将 5 个苹果放到 3 个抽屉中去,那么不管怎么放,至少有一个抽 屉中放的苹果不少于 2 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个抽屉中放的苹果都 少于 2 个,即放 1 个或不放,那么 3 个抽屉中放的苹果的总数将少于 或等于 3,这与有 5 个苹果的已知条件相矛盾,因此至少有一个抽屉 中放的苹果不少于 2 个。 同样,有 5 只鸽子飞进 4 个鸽笼里,那么一定有一个鸽笼至少飞 进了 2 只鸽子。 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所体现的数学原理就是“抽屉原理” ,也叫 “鸽笼原理” 。 抽屉原理 1:将多于 n 件的物品任意放到 n 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 个抽屉中的物品不少于 2 件。 说明这个原理是不难的。假定这 n 个抽屉中,每一个抽屉内的物 品都不到 2 件,那么每一个抽屉中的物品或者是一件,或者没有。这 样,n 个抽屉中所放物品的总数就不会超过 n 件,这与有多于 n 件物 品的假设相矛盾,所以前面假定“这 n 个抽屉中,每一个抽屉内的物 品都不到 2 件”不能成立,从而抽屉原理 1 成立。 从最不利原则也可以说明抽屉原理 1。为了使抽屉中的物品不少 于 2 件,最不利的情况就是 n 个抽屉中每个都放入 1 件物品,共放入 n 件物品,此时再放入 1 件物品,无论放入哪个抽屉,都至少有 1 个 抽屉不少于 2 件物品。这就说明了抽屉原理 1。 例 1 某幼儿园有 367 名 1996 年出生的小朋友,是否有生日相同的小 朋友? 效 果 或 反 思 简单的题型可以理解,但不能灵活应用。 活动内容 高斯求和 活动时间 第十三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 1,2,3,1999 是等差数列,首项是 1,末 项是 1999,共有 1999 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 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 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 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 11,12,13,31 是等差数列,首项是 11, 末项是 31,共有 31-11121(项) 。 原式=( 11+31)21 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 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 末项=首项 +公差 (项数 -1) 。 例 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 是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 项数=( 993)4125, 原式=( 399)2521275。 例 4 求首项是 25,公差是 3 的等差数列的前 40 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 )142, 和=(25 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 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效 果 或 反 思 学生原来对高斯求和有所了解,经过这节课的学 习理解的更透彻了。 活动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与 假设法 活动时间 第十四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 16 个,数脚有 44 只。问:小梅家 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 16 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 21632(只)脚,但实际 上有 44 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 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 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 2 只。因此只要算出 12 里面有几个 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 (只) , 有鸡 16-610(只) 。 答:有 6 只兔,10 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 16 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 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 44 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 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我们以鸡去换兔,每 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 4-22(只) 。因此只要算出 20 里面有几个 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 (只) , 有兔 16106(只) 。 由例 1 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 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因此这 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例 2 100 个和尚 140 个馍,大和尚 1 人分 3 个馍,小和尚 1 人分 1 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如 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 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效 果 或 反 思 同学们能够利用假设法来解这类题目。 活动内容 定义新运算 活动时间 第十五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对于任意数 a,b,定义运算 “*”: a*b=ab-a-b。 求 12*4 的值。 分析与解:根据题目定义的运算要求,直接代入后用四则运算即可。 12*4=124-12-4=48-12-4=32。 根据以上的规定,求 106 的值。 3,x=2,求 x 的值。 分析与解:按照定义的运算, =2, x=6。 由上面三例看出,定义新运算通常是用某些特殊符号表示特定的运算 意义。新运算使用的符号应避免使用课本上明确定义或已经约定俗成 的符号,如+,-,等,以防止发生混淆,而表示新运 算的运算意义部分,应使用通常的四则运算符号。如例 1 中, a*b=ab-a-b,新运算符号使用“*” ,而等号右边新运算的意义则用 四则运算来表示。 分析与解:按新运算的定义,符号“”表示求两个数的平均数。 四则运算中的意义相同,即先进行小括号中的运算,再进行小括 号外面的运算。按通常的规则从左至右进行运算。 例 5 已知 ab= (a+b)-(a-b ) ,求 92 的值。 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把 a=9,b=2 代入新运算式, 即可算出结果。但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法则,我们可以先把新运算 “”化简,再求结果。 效 果 或 反 思 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类题目,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活动内容 奇偶性 活动时间 第十六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下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1+2+3+4+1997+1998。 分析与解:本题当然可以先求出算式的和,再来判断这个和的奇 偶性。但如果能不计算,直接分析判断出和的奇偶性,那么解法将更 加简洁。根据奇偶数的性质(2) ,和的奇偶性只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 有关,与加数中的偶数无关。11998 中共有 999 个奇数,999 是奇 数,奇数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所以,本题要求的和是奇数。 例 2 能否在下式的中填上“+”或“-” ,使得等式成立? 123456789=66。 分析与解:等号左端共有 9 个数参加加、减运算,其中有 5 个奇 数,4 个偶数。5 个奇数的和或差仍是奇数,4 个偶数的和或差仍是偶 数,因为“奇数+偶数= 奇数 ”,所以题目的要求做不到。 例 3 任意给出一个五位数,将组成这个五位数的 5 个数码的顺序任意 改变,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那么,这两个五位数的和能不能等于 99999? 分析与解:假设这两个五位数的和等于 99999,则有下式: 其中组成两个加数的 5 个数码完全相同。因为两个个位数相加, 和不会大于 9+9=18,竖式中和的个位数是 9,所以个位相加没有向 上进位,即两个个位数之和等于 9。同理,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数字的和也都等于 9。所以组成两个加数的 10 个数码之和等于 9+9+9+9+9=45,是奇数。 效 果 或 反 思 本课知识刚好和教材的知识配套,学生学起来比较 轻松。 活动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活动时间 第十七周 活 动 过 程 例 1 商店有胶鞋、布鞋共 46 双,胶鞋每双 7.5 元,布鞋每双 5.9 元, 全部卖出后,胶鞋比布鞋多收入 10 元。问:胶鞋有多少双? 分析:此题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容易看出来,用方程法却能清 楚地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 设胶鞋有 x 双,则布鞋有(46-x)双。胶鞋销售收入为 7.5x 元,布 鞋销售收入为 5.9(46-x)元,根据胶鞋比布鞋多收入 10 元可列出方 程。 解:设有胶鞋 x 双,则有布鞋(46-x)双。 7.5x-5.9(46-x )=10, 7.5x-2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