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_第1页
向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_第2页
向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_第3页
向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_第4页
向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论文题目 论乐府古题长歌行及其拟作在汉唐的流变 学生姓名 向韵 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姓名 吴大顺 职称 副教授 题目来源 1.科学技术 2.生产实践 3.社会经济 4.自拟 5.其他 毕业论文内容要求: 该选题的核心在于研究乐府古题长歌行及其拟作在汉唐的流变,从而凸显出乐府诗歌 的发展流变,以及在发展中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必须对古辞长歌行及其汉唐间文人 拟作进行分析论述,再将长歌行放入在整个乐府诗歌发展史中进行观照,才能比较清晰地 展示其意义。论文首先对长歌行古辞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三首古辞在内容、形式及艺术风 格上的特点,然后再对汉唐间文人拟作在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 总结汉唐间文人拟作在主题与形式上的变化特点,最后由长歌行一辞的演变入手,深入分 析整个乐府诗歌发展流变的规律。 主要参考资料: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陆侃如.乐府古辞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3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6 周秉钧.古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1. 7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9 刘德玲.乐府古辞之原型与流变以汉至唐为断限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10 晁成林.六朝文人故事乐府创作动因探赜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5). 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2010 年 9 月中旬到 11 月,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资料查阅搜集 2010 年 12 月下旬,论文开题 2010 年 3 月下旬提交论文初稿 2011 年 4 月下旬预答辩 2011 年 5 月中旬答辩 接收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要求完成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学 生 (签名) 年 月 日 指 导 教 师 (签名) 年 月 日 系 主 任 (签名) 年 月 日 (本栏所有信息,必须手签) 说明:本表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性文件,由指导教师填写,一式两份,一份交系(部)存档备查, 一份发给学生。 2 本科生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书 题 目 论乐府古题长歌行及其 拟作在汉唐的流变 学生姓名 向 韵 学 号 0702401026 系 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吴大顺 副教授 2010 年 12 月 23 日 论文题目 论乐府古题长歌行及其拟作在汉唐的流变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学术界对乐府诗向来相当重视,众多学者在乐府诗及拟 乐府诗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主要就某一 作家的所有拟乐府情况进行分析,或者就某一历史阶段所有古辞拟作情况进行分 析,主要讨论了拟乐府的发展与进程、拟乐府各阶段的特点、单个作家拟乐府特 点等问题,对一个具体曲调从古辞到唐代在主题与形式上的流变尚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文本依据,选取相和歌辞长歌行为研究对象, 将古辞与历代拟作进行比较,从主题学视角分析乐府古题长歌行从汉到唐在 主题思想、情感内蕴上的改变,同时分析其在形式上的流变。在弄清这两个问题 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长歌行拟作在主题与形式上变化的特点,并阐明由 长歌行一辞的拟乐府创作在主题与形式上的变化特点及其共同规律,以期弄 清拟乐府创作的机制。 相关研究动态及自己的见解:目前学术界对长歌行古辞及其拟作的研究 各有侧重,大多主要是论述古辞的内容和题材、创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还有少 数文章论述了长歌行古辞的篇数及出处。如林青的汉乐府的浪漫主义色彩 ; 孙熙春的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辛小飞的汉代诗歌生命意识 研究 ;李志和的汉乐府诗出处新证 ;曹道衡的乐府 诗二题等。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音乐制度、创作主体和诗歌创作思潮对长 歌行古辞及其魏晋至唐代拟作的主题和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变化特点及规 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出文人乐府在音乐缺失的环境下仍大量产生的缘由。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以时代划分为依据,对古辞长歌行以及魏晋至唐代的文人拟作 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从长歌行一辞的主题及形式流变窥出的乐府诗歌的发展 流变过程。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古辞的主题、形式及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主要对汉唐间长歌行拟作进行研究,将拟作与古辞进行比较, 具体分析从魏晋到唐代历代文人拟作的长歌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特征。 第三部分:具体论述由长歌行一辞主题和形式的演变特点,阐明拟乐府 创作在主题与形式上的变化特点及其共同规律以及拟作主题、形式的流变与古辞 及各历史阶段诗歌创作思潮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文本比较、归纳统计、文献引用等方法 提纲: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汉乐府的研究现状及汉乐府长歌行的研究成 果与缺陷及论文中涉及命题的界定 正文:一、古辞长歌行的主题及形式特征 (一)古辞的主题 (二)古辞的形式 (三)古辞的艺术风格 4 二、魏晋至唐长歌行拟作的主题及形式特征 (一)曹魏时期的长歌行拟作 (二)两晋时期的长歌行拟作 (三)南北朝时期的长歌行拟作 (四)唐代的长歌行拟作 三、魏晋至唐代长歌行拟作主题与形式的流变特点 (一)主题的演变 (二)形式的演变:1 体裁句式;2 抒情方式;3 声律要求 结语:总结全文内容,深化全文观点。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2010 年 9 月中旬到 11 月,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资料查阅搜集 2010 年 12 月下旬,论文开题 2010 年 3 月下旬提交论文初稿 2011 年 4 月下旬预答辩 2011 年 5 月中旬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 10 篇):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陆侃如.乐府古辞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3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6 周秉钧.古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1. 7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9 刘德玲.乐府古辞之原型与流变以汉至唐为断限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 版社,2008. 10 晁成林.六朝文人故事乐府创作动因探赜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5).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开题报告会纪要 时间 2010 年 12 月 23 日 地点 中文系会议室 姓 名 职务(职称) 姓 名 职务(职称) 姓 名 职务(职称) 刘忠阳 教 授 吴大顺 副教授 与 会 人 员 尹海江 副教授 会议记录摘要: 一、陈述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情况以及论文的撰写步骤; 二、三位老师指出论文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1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可修改为论乐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