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_第1页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_第2页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_第3页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_第4页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经济快速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分工合作越来越紧密, 一国或地区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去。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 (FDI)的产生、 国际和地区间越来越紧密的加工贸易以及转口贸易和服务贸 易,不仅刺激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现有的贸易统计方法提出 了挑战。现行的贸易统计方 法是以原产地为原则对每次过境商品的总值相加而 得出贸易进出口额,而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过去不存在 FDI 和出口产品完全产自 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代,很明显它已不适用于当今的贸易实务,不能完全真 实地反映各国间的贸易状况。 近年来,中美贸易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巨额 贸易逆差是中美贸易问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美 中贸易逆差 从中国入世后 2002 年的 1030.65 亿美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3150.95 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逆差使美国以此为重要借口在贸易上一直对华采 取保护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中美问题,如 反倾销、反补贴、 操控汇率等。而根据中方的统计数据,2002 年中美贸易顺 差为 427.08 亿美元,2012 年为 2188.8 亿美元,美方每年统计的差额数据都 比中方统计的大(如表 1-1)。美中贸易统计数据的巨大差异从另一方面也引 起了人们对现有贸易统计方法的思考。对现有贸 易统计方法进行改进还原最真 实的贸易数据,不仅可以解释中美统计数据上的差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 清贸易地位、减轻中美贸易争端与摩擦。 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致力于贸易统计新方法的研究。IMF 对国际收支手册 最近的一次修改产生了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即 BPM6,与 BPM5 比 较 BPM6 将加工贸易的核算由在“货物”项目核算改为在 “服务”项目核算, 这正是基于国际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近年来 WTO 也开始关注贸易 统计方法的改革,基于产品和贸易的全球化分工于 2011 年发起“世界制造倡议” 以支持增加值贸易测算的研究和实行。世界贸易组织(WTO) 和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OECD)正在推动一项考虑了“贸易增加值”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WTO 关于贸易统计方法的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将原来贸易统计类似于“毛值”的方法 改进为以“净值”核算,即以生产过程中产品在一国国内的增加值来计算货物 贸易的相 关贸易数据。世界银行(WB)在 2011 年 6 月份也召开了一次贸易研 讨会专门针对产品和贸易的全球化分工产生的增加值问题讨论应尽快发展跨境 贸易的新方 法。欧盟的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于 2013 年 11 月公布的包含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 WIOD 数据库为增加值贸易的时间序列 核算奠定了基础。 1.2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相关贸易问题进 行了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实际方面 出发分析 了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冲击,得出现有贸易统计方法已 经不能适应当今贸易实务的结论;再从理论方面阐述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应 用统计分析对各国 出口进行基于增加值的分解,并对中、美 35 个行业的增加 值出口比进行测量,进而运用调整后的数据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行测量,通过新老方法下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贸易相关 问题。 相较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改进:第一,主要基于 WIOD 数据库进行研究,WIOD 相比于其他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公布了 1995 年至 2011 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表(WIOT)、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国家 投入产出表。数据的时间连续性使得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以往学者在 研究增加值贸易统计 方法的具体影响时,往往只是作文字性的分析,本文通过 利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测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对外贸易依存度, 用数据更直观的反映了增加值 贸易统计方法的多方面影响。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利用 WIOT 进行国家层面增加值出口估算时,采用的是国 家层面不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这可能会由于行业间的相互抵消和平均使得 测量出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仅是各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2 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变迁相关文献综述 2.1 基于国际统计指导性文件的变迁 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起源于上世纪 40 年代,以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BPM)和国际贸易统计的概念 与定义为基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发展决定贸易统计框架 需要不断地完善。专家学者和各国际组织也一直致力于贸易统计框架的修订和 完善,以 期其能更真实地反映经济现实。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组 织对国际统计指导文件的修订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全球化背 景下服务贸易的飞 速发展引发的,以 1993 版的 SNA 和 BPM5 为代表。第二个 硕博论文网 阶段是针对国际直接投资等外国商业存在对原有跨境统计原则的挑战发起的, 以 2008 版的 SNA 和 BPM6 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主要针对全球价值链条件下产生 的中间品贸易,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此次修订还未开始,但是从众多国际组织 都在从事增加值贸易统计 方法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修订势在必行。具 体划分见表 2-1。 1.第一阶段修订 从 1953 年第一版的 SNA 至今,联合国对 SNA 进行了三次修改。较之 SNA1968,SNA1993 主要在账户结构、概念定义、分类等方面作了修订。对生产 范围的界定上,SNA1993 区分了货物和服务,它把所有货物的生产包括在生产 范围内,而服务限于市场上交换的或形成其他经济单位收入的服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3 年编写了 BPM5,相比于 BPM4,BPM5 对国际收支平衡 表概念、编制方法、统计范围、经济概念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修订,并将 经常项 目下与投资收入并列的“劳务”单独列示为“服务”与货物贸易相对应,且将 运输、旅游、通讯、金融等其他商业服务纳入其统计范围。 作为各国收集和编制国际贸易统计的综合方法框架,国际贸易统计:概念与 定义从 1970 年版开始将其统计范围明确为商品贸易,而不包括服务贸易, 形成国际商品贸易统计:概念与定义。而第一步规范服务贸易统计的文件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 册是在 2002 年才正式颁布使用的。 2.2 基于具体调整方法的变迁 指导性文件的修订是基于现实贸易实务变化的要求发生的,并且要求反映在具 体的方法上。这些具体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对转口贸易的调整、基于所有权的贸 易统计方 法和基于增加值的贸易统计方法,它们都是为应对全球化产生的新挑 战而提出的,都是为了减少现行贸易统计方法对贸易事实的扭曲,以更真实地 反映各国贸易利 得。这些具体方法的产生也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反映。 2.2.1 转口贸易的调整 转口贸易之所以造成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是由于现有贸易统计体系在确定贸易 伙伴国时采用“原产国消费国”原则,即以货物原产地确认出口国,以最终 消费国确 认进口国。原产国一般都很容易确定,而存在转口贸易时最终销往地 却不那么容易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一般将运输目的地确认为进口国。同 时,转口贸易国在 进行转口贸易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对转口货物加价,而这一部 分附加值也将被进口国计入进口额,从而造成误差。即对进口国的错误认定和 转口地附加值是转口贸易造 成贸易统计差异的两个主要原因。 1994 年中美商贸联委会成立双边贸易统计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次形成中 美商贸联委会贸易和投资工作组贸易统计小组工作报告,首次分析了香港转 口贸易对美中 贸易数据的影响。Lardy(1994)将经香港的转口贸易视为间接贸 易,并假设中美官方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均为直接贸易,进而对中美官方贸 易进出口和 差额数据依次进行基于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增加值的调整。Huang and Broadbent(1998)指出 Lardy(1994)的方法假设过于严格,没有考虑中 美官方数据可能包含一部分转口贸易的情况,而且忽略了计价方 法、运输时滞 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差异。Schindler and Beckett(2005)证明所有国家都能准 确地识别间接进口的来源国,据此假设出口数据仅反映直接贸易,而进口数据 既反映直接贸易又反映间接贸易;并 对中国及其 69 个主要贸易伙伴 2003 年的 贸易数据进行调整。以上研究调整后的双边贸易差额数据均介于中美统计数据 之间,符合理论分析。之后的研究在基本 调整方法原则不变的基础上更新数据 并将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 3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 14 3.1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贸易统计方法 . 14 3.2 典型案例分析 17 3.3 本章小结 21 4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理论模型 . 22 4.1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理论模型 . 22 4.1.1 HIY 模型 22 5 贸易数据的重新估算与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28 5.1 国家水平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28 5 贸易数据的重新估算与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5.1 国家水平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WIOD 包含了欧盟 27 国和世界其他 13 个主要经济体从 1995 年到 2011 年 35 个行业 59 个产品组的投入产出情况,这些国家的 GDP 之和达到世界 GDP 总 和的 8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世界经济状况。与之前的 GTAP、OECD 和 IDE-JETRO 数据相比,WIOT 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国家供给使用表 而不是国家投入产出表作为基本构建模块,供给使用表可以同时提供产品和行 业两方面的信息;二 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产出与最终消费序列实现其数据 的时间连续;三是涵盖了服务贸易。在 WIOT 中每个国家生产的中间品和最终 使用品都被分解为国内生产提供和进口提供两部分。因此,WIOD 数据库的出现 极大地推进了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发展,它为核算增加值贸易和分解一国出 硕博论文网 口中的增加值组成部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该部分将运用 KPWW 多国模型,结合 WIOD 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 对欧盟 27 国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 13 个主要经济体 1995 年至 2011 年出口额 进行基于增加值分解,将其分解为式(23)中的五部分,并且求出各国出口中 重复计算部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FVS),1 减去 FVS 即为增加值出口 比 (DVS)。其中,FVS 即为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较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贸易额夸 大的部分。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 2011 年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分解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世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对传统贸易统计 方法的挑战,以及应运而生的新贸易统计方法;并从国际统计性指导文件和具 体贸易统 计方法变迁两个角度分别对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利用 KPWW 模型对各国出口进行了基于增加值的分解,并对中、美 35 个行业的增加 值出口比进行了测量;最后运用增加值出口贸易数据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 位置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重新测量。对比增加值统计方法和传统 贸易 统计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行业间的相互抵消作用,我国国家 水平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较大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重复计算部分中增加值 折返 部分比例较大。第二,行业水平上,我国高技术类制造行业由于在技术、 设备方面对外依赖性高,增加值出口比较低且低于美国,因此需要加大在技术 研发、品牌创 建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低技术水平类制造业相对较高但仍 低于美国,只有在农业、食品制造、纺织品及皮革鞋类等初级产品制造业才显 著高于美国。第三,利 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 及对外贸依存度进行测量,表明我国虽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 但是仍然处于附加值低的全球价 值链下游;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夸大了外贸依存 度。 当今国际组织关于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上,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中国作为加工贸 易出口大 国,虽然积极倡导实行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但却没有相应的组织进 行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