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_第1页
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_第2页
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_第3页
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_第4页
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享】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年工作感悟及高层结构和钢结构经验总结 05 年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心态调整不到位,我的设计主管待我也不好,当然这 里有我自身的原因。但我和他一起还是学到了很多,特别是看待问题的眼界, 所以至今还是很感谢他的,心存感恩对谁都有好处。前三年主要做钢结构,钢 结构的工程也做过几个,但总体做过的工程有限,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一个人独 立完成了一栋 32 层的高层办公楼,混凝土框-筒结构的,用我现在的水平看来, 那图纸画的真叫差,哈哈,计算和构造很多也不合理,但那就是我的前三年独 立完成的一个至今印象深刻的工程。后来我自己申请到了单位的另外部门,和 一个比较厉害的主任设计师一起做设计两年多,主要做高层和超高层结构,两 年多下来,我每天都能体会到自身的进步,也逐渐发现,技术上的进步其实是 可以在短时间突飞猛进的,而眼界的拓宽是需要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修为的。 五年后,我逐渐自信起来,对很多概念也慢慢清晰起来,用在工作上的精力也 逐渐多了起来。可以说前三年的老师是个自负骄傲雄辩的导师,他给了我宽阔 的眼界,教会我思考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也感谢他对我的鼓励;而后面两年 的导师,是个本分扎实的工程师,他教会了我用什么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如何 获取工作技能。还要感谢一位我的领导,他教给我的,是放弃胆怯,用勇气去 面对现实,他教给我的是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 至今参与的项目,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虽然前三年的钢结构项目评奖都 没有我,但我仍然心存感恩,那是磨砺我心智的三年,如果我现在仍能对那些 付之一笑,证明我没有白混这五年。这两年我的大部分时间在工作上,平时最 喜欢的事情,是钻研专业书籍,部门里面的绘图速度,也能排到前三的水平吧 (自我评价,不作数的,但我能感受到,很多人开始向我询问问题,也有更多 的主任工开始找我做工程)。而我至今仍然记得三年前一个小伙类似开玩笑的 “嘲笑”我,那是在一个软件培训会上,嘲笑我的速度慢。结果做最后培训结 束的测试,他把软件中设置的单位搞错,得到的是错误的结果。至今我们还是 同事,见到他的时候总觉得他很精明强干,希望他能低调一点,因为我希望我 们是朋友,他的确很强,但“术业有专攻,闻到有先后”,希望我们都能明白 这个道理。其实搞工程的人需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高科技,因为中国没有高 科技(希望每个国人都需要自勉,并从我做起,去改变浮躁的社会风气,否则 我们永远是世界工厂,中国人民只能为世界打工,呜呜组啦“中国造”不是荣 耀,而是耻辱)。 这两年中,不仅仅是技术上,我仿佛一下子开了窍,我学会了打乒乓,学会了 打羽毛球,这些都是我以前不会的运动,并能从中领悟到很多道理,篮球的罚 篮纪录已经是连续罚中 26 球,身体对抗也比原来强了好多;前几日去游泳,还 学会了蛙泳,那是我前面 N 年都没有学会的,以前只会自由泳和仰泳。技术可 以差,自信不可丢,淡薄宁静而致远,乐观自信而一切皆有可能。用正确的方 法做事,这是我从运动中得到的体会。我的潜力还有很大,这才是原来的我, 我仅仅是迷失了三年而已。我也是这么和我身边的每个年轻人这么灌输思想的, 希望他们都自信起来。 总结五年来的经验,导师是很重要的,但关键在自身。自身工程上要勤于思考, 要多总结,对于常用结构要熟悉基本构造和设计要点,对常用软件做到知其所 以然,了解参数含义和设计基本原理,不做糊涂的工程师。要坐得住,才能出 成果。要学会项目合作,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成整个工程,这其中 需要各专业的配合协调沟通,专业内部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绘图风格、计 算准则等要统一,才能完成合格的整套施工图。 设计行当目前比价辛苦,剥削一定程度上存在,各个设计院有所差异。耐得住 寂寞,学到本事才是正路。 就写这么多吧,胡言乱语了很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希望大家谈 谈各自感受。 2010-07-22 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回帖,十分欣慰,今天就总结一下各位的留言,统一给个 回复: 首先,大院里是可以接触到比较大型的工程,但问题是你所能做的仅仅是一小 部分,特别是当你还是个普通设计人员的时候,一般人仅仅能做一个大型工程 的一部分,比如地下室,比如上部结构,比如裙楼,比如钢结构,比如详图。 。小设计院则不然,由于人手有限,就会出现一个人独当一面的情况, 所以如果说成长较快的话,小设计院更容易上手。至于说哪个更好,我觉得各 有利弊,如果你小院觉得学得差不多,没有发展空间了,也可以到大院来,其 实大院的流动性也很大的,经常会有社会招聘。 至于超高层,我想说的是,结构无论大小,用心做才是硬道理。我吃过这方面 的亏,所以挺有感触的。再小的东西,也可以学到很多,再大型的工程,如果 不用心过,也是个平庸的工程师。 由于本人比较喜欢积累,特别是近两年,基本类型的结构都有了接触,错误很 多,所以感触也颇多,但庆幸的是,现在错误逐渐减少,效率逐步提高了。如 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把我的一些各类结构的总结,分批次发表在这里,有钢 结构的,有混凝土结构的,有多层,也有高层和超高层,有住宅的,也有大型 公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哪怕是思索也好,如果能让一些人少 走点我走过的弯路,那就真是幸哉乐哉了 今天有些晚了,如果大家支持,决定抽空完成以上的承诺。祝福所有的结 构工程师工作顺利。 今天再来看帖子,发现帖子有点沉底了。但我还是要坚持把我承诺的一些东西 写出来。 首先从绘图说起,一个工程师不一定绘图绘的好,但是一个好的结构工程师是 必须绘图绘得好的。只有一线工作过,画过大量图纸的工程师,才更加懂得设 计的细节,知道设计的原本和枝节。绘图好就可以生存,但如果绘图也不好, 那就很难在如今的生存环境中获得主动权。 绘图各有各的习惯,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思路的清晰,这比任何的技巧和插件 更为有效。只有思路清晰,画的图纸表达的才能清晰。不过,我还是推荐大家 使用一些绘图的插件,或者自己编写一些小程序 LSP 等,或者最差要学会用 TSSD,这样绘图会更加有效率,AUTOCAD 发展到如今的 2010,已经足够强大, 不用 TSSD 也完全可以实现很多的功能,但毕竟 TSSD 是专业的结构绘图软件, 能够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再配合一些常用的 CAD 插件,不论是画平 面,还是画详图,其实都不是难事,这是做好结构工程师的第一步。现在我的 绘图速度不是最快,但基本不会有返工,我见过有自称自己绘图不用任何插件 的人绘图,见过快的,也见过慢的,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没有使用插件或者 TSSD 的人快,这个效率压根儿没法比。 现在很多单位在推行协作设计,其实思路是很不错的,但是真正懂得画结构图 的人,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弊病,如何避免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了。块和参照 如果使用的好是工具,使用不好就变鸡肋了。协作设计推行到现在,还 真的希望能够亲自做个工程来验证一下,可惜至今未有机会,也算是个遗憾。 曾经花两天的时间仔细研究过我们公司的这套协同方法,发现不少弊病,其实 这样协同确实是可以省去很多和建筑设备不符的情况,但结构的工作量仍然很 大。总而言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比如画配筋图,有人说 PKPM 直接图可用, 有人说直接对着配筋文件配最好,其实以上方法都不好,真正的高手如何画, 我在这里不多讲,论坛里这样的帖子很多,希望大家能多花点时间研究下,毕 竟这样的时间是值得花的。 见过同样画差不多的楼梯,三个小时一个的,也见过三天没有画完的,其 中效率的差异,和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同样是工作三年,那么仍有差异,就是 积累的问题了。 画出漂亮的图纸,高效率的完成,错误率小,这是现在一个结构工程师必 须做到的第一步。 今天就到这里,改日再续 2010.07.26 今天有空,马上又要开始做一个超高层的建筑了,说实话,有些复杂,而且又 是斜柱结构,400 米高,皑皑,调整好心态,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考验了。 今天的话题接着上面的,画好图是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呢,就是规范了。设计 离不开规范,我很庆幸我对规范很熟悉,这种熟悉源自我很喜欢翻规范,喜欢 看条文解释,喜欢看各类规范解读的书籍。说实话,我的专业基础比较差,高 中大学直到研究生虽然成绩好,但从来都是应付考试的,而且我这人,学习东 西都是速记速忘,很难学到实质的东西,这上学的时候是可以的,但用来工作 就不太好了,这问题发现的时候还是因为注册考试,第一次没有用功,第二次 用功了,却是用的大学考试的方法,临时突击且不做题,第三遍,我干脆就仔 细看了所有的规范,然后力求理解,然后做题,结果是顺其自然的。从小的大 大小小考试,可以说是一次性高分通过的,但注册考试,给了我不小的触动。 为啥我会在这里遭遇滑铁卢,其实关键是我的基础不够扎实,且用突击的方法 考试,方向性错误。 现在我的规范熟悉程度,可以说,碰到什么问题,我会立即想到规范哪些地 方有这方面的条文,哪本规范有,在哪章,我估计 80%的六年内工程师做不到 这点,甚至有些专业负责人,副主任工程师都达不到。规范是设计之本,虽然 我们不拘泥于规范,但决不可脱离规范,违背规范。 规范中不仅仅有计算要求和假定(这是科学设计的根本),还有构造要求, 构造都是要反应在图纸或者说明中的,也是概念设计和安全保障的体现。 希望每个和我一样的青年设计人员,都能认真对待规范,下次再聊。 2010.07.31 2010.07.31 下午 上面说了画好图是第一步,掌握好规范是第二步,那第三步就是能够读 懂建筑图和设备图纸等相关图纸,这个以前是我的薄弱项,建筑是龙头,是整 个项目的总协调,一切都要建筑协调和确定拍板,所以读懂建筑图十分必要, 这里不详细论述,只是大家要记住一点,平面,立面,剖面,详图等是各自都 需要仔细阅读的。这个做过几年设计的都知道,设计新手和老设计师的区别 就是对建筑要求的反映是否能够用最合理的结构形式来处理。 第四步,如何建模,至于 PKPM 结构系列,做结构的都会,但是不一定每个 人都精通,但这是必须精通的一个软件,很多工程师仅仅是粗略的建模,计算 一遍,看红不红超不超筋,就开始配筋绘图,往往一个简单的工程都不是一个 模型可以搞定的,要针对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参数和计算模式,也不一一列举, 相信大家慢慢都会体会到,大底盘多塔,异形柱,坡屋顶,斜柱,转换,错层, 加强层等等都各自有各自的注意事项,这个希望都一一总结,每个人的体会不 同,但基本每类结构的注意点基本相同。至于建模速度,其实 CAD 导入轴线或 者构件都是比较不错的方法,在碰到类似住宅等情况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组合 拼装等方法,利用原有的模型建模,可以省去很多重新输入参数层高标号截面 等繁琐的过程,事半功倍。 其他的软件,例如 ETABS,MIDAS,SAP2000,STADDPRO 等,建议学会其中两 三个,基本的结构类型包括相对复杂的空间结构就都可以做了。至于他们的建 模,我以前不熟,随着我对 CAD,EXCEL,RHINO 等等的逐步熟悉,开始越来越 快,而且正如一个本论坛的一位老兄所说,需求是创新的最大源动力,大家如 果工程没有接触,其实可以参考别人的工程,来自己建模,慢慢锻炼下,就会 比较快了。 至于编程在模型间来回互导,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一向认为”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学习一下,都能掌握的东西,不是啥高科技,而且可以 省去很多的人工劳作,何乐而不为。网上也有很多有心的结构师自编的模型倒 换工具,还是很实用的,很欣赏他们无私的精神。实在不会编程,你就用 EXCEL,ACCESS 等处理数据,也是能完成基本模型的倒换的。 写累了,最近很疲劳,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2010.07.31 如果我所说的以上各点在您看来都是小儿科了,再加上一定的现场经验和 与施工单位及业主打交道的经验,那么恭喜您,您可以进入下一轮了。那就是 专业负责人,至于专业负责人的职责和定位,总结如下: 1、位置 每项工程的设计都需要专业负责人,对内便于各专业间技术和计划的协调,对 外与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以及有关单位联系协作。专业负责人与主任 工程师、总工程师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发生关系,与所长或者经理则是设计全 程相互配合。建筑结构专业负责人是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第一负责人,现在一 般需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担任,在施工图文件盖章,所长或者经理承担行政 管理责任。 2、知识技能 需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概念设计要具有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和关键性。要准确把握各个技术要点。 对内要组织技术讨论、统一技术措施的制定和编写结构设计说明、制定作业计 划,协调人员分工,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对外除同建筑和机电等有关专业经 常性对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还要同甲方(建设单位)联系有关事项和参 加相关会议,同施工单位、人防和施工图审查单位联系、配合、协调。 做好上述对内对外管理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以及必要的经验和 工作方法。 3、要能够准确的贯彻方针政策(例如国家强制规定和相关地方性标准等) 专业负责人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职位,工程的关键控制都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做 一名优秀的专业负责人是需要很多经验和磨砺的。 2010.08.05 今天有时间,来说说钢结构设计的问题吧,也许这样可以细化一点问题,但基 本也是概述一些思想和我的感悟; 因为工程各有各的特点和难点,不好讲的过细,毕竟我的题目是大型设计院五 年感悟及总结。 钢结构工程一般民用项目设计院的做得相对较少,而工业院和大型的设计院做 得较多,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钢结构的设计规范:只讲了四点,一是基本的设计 规定,二是构件计算,三是连接计算,四是构造要求。 第一设计规定:记住一定注明钢材的强度等级、连接材料的型号,焊缝形式及 焊缝的质量等级及对施工的要求。A 级钢不保证冲击韧性,含碳量不作为交货 条件,故不能用于抗震设防和焊接结构(此说法不太准确,但设计人可以接受, 其实可焊还是不可焊,是碳当量决定的,而非含碳量);在实际工程中,除了 大跨度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的下翼缘对接,以及大跨度钢桥的受拉构件的对接这 种对质量要求很高的焊缝要求一级焊缝以外,其他场合很少用到一级。一般都 要求二级。对于角焊缝,除了在要求熔透的情况(如对于轮压较大的吊车梁的上 翼缘和腹板连接的角焊缝),其质量等级要求二级外,其他场合一般都用三级。 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说明中往往写道:“ 高强度螺栓采用承压型高强度螺栓 10.9S“,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对于设计者只要给出高强度螺栓的性能等级 和连接材料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即可,不必规定制造商采用何种螺栓。 “红丹两度打底,调和漆两度罩面”这种说明使得涂料的品牌不清(红丹有多种), 漆膜层厚度不明(涂料应注明各层厚度),而且标准也太低,这是以前 60 年代的 标准,至今仍有人这么用,说明对防腐的不重视。 钢结构 第二 构件计算 集中荷载较大处,需设置横向加劲肋或进行局部承压计算;钢梁受压翼缘自由 长度 l1 与其宽度 b1 的比值超过规范限值时,需进行整体稳定验算;箱型梁虽 抗扭特性较好,但截面尺寸不满足也需进行整体稳定验算;支座反力较大的梁 端支承加劲肋需按照轴压计算其在梁平面外的稳定性,且对连接焊缝进行计算; 构件宽厚比和高厚比的要求,特别是当设计中考虑截面塑性发展与塑性设计时 的要求更严(注意区分受压构件和受弯构件宽厚比的不同);单角钢受压构件 长细比,需采用角钢的最小回转半径,而非角钢平行轴的回转半径;轴心受压 构件需按规范规定计算剪力;设计桁架时的桁架腹杆平面内、外的计算长度不 可想当然取其几何长度,规范有其考虑和规定;交叉腹杆的平面外计算长度要 注意; 钢结构 第三 连接计算 焊缝计算长度要减去 2 倍焊脚尺寸;普通螺栓不可仅仅按照受剪承载力来确定 螺栓数量;高钢中规定,抗震设计时采用摩擦型的高强螺栓,但连接的极限承 载力计算按螺杆与孔壁接触考虑;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不可采用承压型高 强螺栓;摩擦型的拼接时,螺栓沿受力方向的连接长度超过 15D0,螺栓承载力 需折减,大于 60d0 时,折减系数为 0.7;柱梁的刚性连接,需进行柱腹板在梁 翼缘范围内的节点域计算;连接节点板在拉力和剪力下,需进行强度验算;在 压力下不可忽略稳定性验算;桁架节点板自由边长与其厚度有要求,否则要采 取措施;梁端支座底板厚度也需进行计算;轴心受压柱底与柱底板角焊缝也需 计算; 钢结构 第四 构造要求 非采暖地区的房屋钢柱与屋面钢梁刚接,横向温度区段大于 120 米。又未计算 温度应力或变形影响;构件板件的现场拼接对接焊缝,设计文件中只注明采用 剖口焊,未给出剖口形式;对接焊缝拼接处,焊件的厚度在一侧相差 4mm 以上, 在厚度方向应做斜角;侧角焊缝连接计算中,按焊缝全长计算,未考虑只能按 60hf 有效长度计算,连接设计不安全;角焊缝的焊脚尺寸 hf 小于 l.5(t)1/2;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对角焊缝的表面形状未提出要求;板件端部采用两 条侧面角焊缝连接时,两条侧面角焊缝之间的距离过大;角钢与节点板采用三 面围焊,但对围焊未提出施焊要求;在摩擦型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范围内,构 件接触面的处理方法未在图中说明;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构件,螺栓中心至构件 边缘距离不满足最小容许距离;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普通螺栓受拉连接未采取 防止螺帽松动措施,或采用打乱丝扣等损伤性措施;工字形实腹柱腹板计算高 度 h0 与其厚度 tw 之比大于 80(235/fy)1/2,未设置横向加劲肋;较高的格构 式柱末设置横隔;桁架弦杆采用 H 型钢,H 型钢的高度与其在平面内的几何长 度之比大于 l/10,未考虑次弯矩影响;桁架节点板厚度 f=5mm,不满足规定; 焊接工字形梁横向加劲肋与翼缘板相接处未切角;梁突缘支座突缘加劲板的伸 出长度大于其 2 倍的厚度;柱脚锚栓按同时承受拉力和柱脚底部剪力设计,违 反了有关规定;双肢格构柱插入杯口最小深度仅按 1.5 倍柱截面宽度取值(此值 比 0.5 倍柱截面高度小);在设计文件中未注明钢材除锈等级和所用的涂料名称 及涂层厚度;地面以下的钢柱脚未要求用混凝土包裹;采用直接焊接的钢管桁 架节点承受动力荷载;按现行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管桁架采用 Q390 等屈服强度 fy 大于 345mpa 的钢材;钢管结构主管与支管之间的夹角应不小于 300。 钢结构综述: 钢结构通常有框架、框架-支撑,框撑筒体,巨型桁架,平面(桁)架、网架(壳) 、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 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参见网壳规范)等。 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钢结构整体布置应考虑结构的使用,荷 载尽量均匀传递,支撑等耗能构件及连接的布置,结构的美学价值等。 2010.08.06 今天有时间来谈谈结构设计的重点,希望可以起到对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做个 总结,希望大家补充: 1.结构应尽量配合建筑需求,建筑是龙头,建筑布置好比是人的灵魂,而结构就是 人的骨干. 2.建筑材料的选定.规范及其他的一些要求,我们在做设计时都应斟酌选定. 3.最优的结构设计,不只是用材料最少,而且还要看整体利益,它包括:易施工;力 结构布置要尽量齐整,力传递直接;结构要稳定且有足够的刚度,并注意裂缝;耐 用.维修少等. 4.构件的设计已经标准化了,而符合经济范围亦大.如梁的高度变化,其造价也随 着变化,梁的造价与梁高度之间呈曲线关系,曲线在最小造价附近是平坦的. 5.整体的稳定性和抗倾覆验算必须足够重视。涉及到结构总体抗侧刚度及位移 控制和刚重比控制。基底的零压力区控制等。 6.电脑分析.现在用电脑来作结构分析已经很普及啦,但在应用电脑软件时要小 心,要知道软件的应用范围及限制条件,如弹性.挠度.刚性板.受压失稳等.我们 不能完全依赖电脑,输入数据时要复核结构的几何图形.荷载.边界条件等等.输 出结果时要复核平衡条件及边界条件,要多对几个结构模型变换参数来复核结构 对参数的灵敏度及可靠性.结构的分析结果与结构的实际效应是有差别的,在作 动态运算时,结构的模型及假定最为重要,只有经过多方面变换参数及参考有实 际经验的方案,才能有效地保证运算的合理性. 7.结构概念.首先要注意静定与超静定的区别.如简支梁(静定)其内力可从力学 平衡而得,它不会随支承沉降.刚度变化而变化,如果是连续梁(超静定)的话,其 内力会随支承沉降.梁刚度变化而变化.对于许多重要构件,如转换梁等应尽量用 静定结构,使结构内力传递清晰,以便设计;其次,要认识分辨主应力和次应力,如 在桁架中,主应力为轴力,次应力为力矩,在设计时可不必考虑力矩.在一般的梁 板结构中,主应力是力矩,次应力是扭矩等等. 8、结构设计电算必须控制的八个指标及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楼板假 定,结构动力自由度及结构计算阵型数选取,剪跨比,剪压比等等 2010.08.08 结构常见问题总结: 一 荷载和计算部分 1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未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JGJ3-2002 3.3.3 整改 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未按 100 年重现期 的风压值采用。 JGJ3-2002 3.2.2 整改 3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楼梯,荷载取值小于 3.5kn/m2。 GB50009-2001 4.1.1 整改 4 上人屋面活载仍用老规范值 1.5 kn/m2,对非上人屋面应建筑专业确认,有 时结构按非上人屋面设计,建筑为上人屋面。 GB50009-2001 4.3.1 整改 5 对宾馆、医院等厕所隔墙局部布置较密,未折算成等效荷载按实输入,如按 每米墙重 1/3 折算成活荷载数值偏小,且1.0 kn/m2。 GB50009- 2001 4.1.1 注 5 整改 6 对平面不规则结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压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 自振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大于 0.9,B 级高度大于 0.85。 JGJ3- 2002 4.3.5 整改 7 对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仍按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进行 计算。 JGJ3-2002 3.3.2 整改。 8 对 V 形、Y 形、弧形、井字形平面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仍取 1.3。 JGJ3- 2002 3.2.5 审核意见 9 现浇楼面中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取 1.0,引起梁支座配筋偏小。 JGJ3- 2002 5.2.2 审核意见。 10 7-9 度时,框架结构未进行弱层检验和验算 GB50011-2001 5.5.2 审核 意见 11 地下建筑抗浮计算时浮力项未乘分项系数 1.2,自重项未乘分项子数 0.9。 GB50009-2001 3.2.5 整改 12 计算书同图纸中用料不一致,如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图纸中用混凝土小 型空心砌块,计算中采用粘土大三孔砖,荷载偏小。 GB50011-2001 5.1.3 整改 二 地基基础 1 柱下独立承台基础未设二个方向基础梁。 GB50007-2002 8.5.20 审核意 见 2 桩箍筋在液化土层范围内未加密。 GB50011-2001 4.4.5 整改 3 高层建筑桩未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GB50011-2001 4.4.2 4.4.3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校意见) 4 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未考虑下卧层对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DGJ08- 11-1999 4.2.5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校意见) 5 基础埋置深度未进入持力层,造成承载力不够 GB50007-2002 5.1.1 5.1.3 整改 结构专业常见问题一览表 序号 常见问题 相关规范 审图机构处理意见 规范编号 条目 6 基础或桩基承载力验算时,未考虑底层墙或地下室墙重,及基础梁和基础自 重的影响,如考虑地下水影响应取最低地下水位,设计时经常漏算上述荷载造 成地基或桩基承载力不足。 GB50007-2002 5.2.1 8.5.4 整改 7 对双柱或多柱联合基础或承台未使荷载重心与基础形成心或桩心重合,未考 虑偏心影响,造成承载力不足。 GB50007-2002 5.2.1 8.5.4 整改 8 按试验确定桩承载力时未扣除试柱加长部分的摩阻力,造成桩承载力不安全。 GB50007-2002 8.5.4 整改 9 工业厂房中未考虑地面堆载对基础影响,造成基础设计时承载力不足。 GB50007-2002 5.2.1 整改 10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时未考虑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对由永久荷载效 应控制的组合分项子数未取 1.35。 GB500009-2001 3.2.5 整改 11 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时,遇暗浜局部持力层缺时未作地基处理 DGJ08- 11-1999 11.6.6 整改 12 采用标准图中的受压桩作试桩用的锚桩时,未核算桩身抗拉承载力和桩段 连接强度。 GB50010-2002 7.4.1 整改 13 力学模型和计算程序选择不妥,如楼面中间开大洞,仅周边有少许楼板连 接的结构也按楼面无限刚模型计算,未按弹性板程序复核也未采取措施。 GB50010-2002 5.1.3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核意见) 14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侧压力数取值过小,未按静止土压力系数取值,对于地 下室顶板有大开口处的地下室墙,未另作计算。 DGJ08-11-1999 9.1.6 整 改 15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采用上部荷载不当,应分别进行风荷载作用、地震作 用下的最大荷载进行计算和校核。 16 地下室有关构件是否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17 2a 环境下,砼耐久性基本要求最低砼强度等级 C25。 GB50011- 2001 3.4.2 18 防水砼结构底板的砼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C15,厚度不应小于 100mm, 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 150mm GB50108-2001 4.1.5 审核意见 三 砼结构 1 现浇板配筋率不满足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GB50010-2002 9.5.1 整改 2 框架梁支座负钢筋配筋率超过 2.5%。 GB50010-2002 11.3.1 整改 3 钢筋名称仍沿用 89 规范的 I 级钢、II 级钢的标注法。 GB50010- 2002 4.2.1 审核意见 4 吊钩、预埋件锚筋采用冷加工钢筋。 GB50010-2002 10.9.3 10.9.8 整改 5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钢筋未提出材料强度比限值要求。 GB50011-2001 3.9.2 整改 6 受拉或受力较大,较重要的受弯构件(如抗拔桩、托墙梁转、换梁等大跨度 梁)未作裂缝宽度验算。 GB50010-2002 11.3.6 审核意见 7 框架梁或连梁箍筋等其它构件的配筋未达到电算或计算所要求的配筋量。 GB50011-2001 6.3.3 整改 8 框架梁配筋只控制支座箍筋,未考虑跨中配箍。在特殊情况下(如跨中有较 大集力)跨中配箍不足。 GB50010-2001 11.3.9 整改 9 钢筋混凝土梁腹板高度 hw450,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设置不满足要求。 GB50010-2002 10.2.16 审核意见 10 扁梁的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梁宽2bc 或 bc+hb GB50011-2001 6.3.2 审核意见 11 梁高不大于 300 的梁箍筋间距采用 200 而未验算 V0.7bhoft GB50010- 2002 10.2.10 审核意见 12 高层一、二级抗震剪力墙(尤其是一字形短肢墙)墙厚不满足要求,而未作 墙肢稳定验算。 JGJ3-2002 7.2.2 整改 13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箍率2%箍筋未按要求增大 2mm。 GB50010- 2002 11.3.6 整改 14 高层一字形,剪力墙单侧搁置楼面梁未作墙体加强处理。 JGJ3- 2002 7.1.7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核意见) 15 形状复杂的短肢剪力墙,两处方向的受弯钢筋未按规定全部配在端部暗柱 (或端柱等)内。 GB50011-2001 6.4.8 整改 16 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LC 范围内的体积含箍率不能满 足要求。 JGJ3-2002 7.2.16 审核意见 17 一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水平施工缝未作抗滑移验算。 JGJ3- 2002 7.2.13 审核意见 18 梁端箍筋加密区不满足ho/4 的要求,尤其是断面高度较小的连梁等。 GB50011-2001 6.3.3 整改 19 高层建筑的楼面主梁搁置在剪力墙的连梁上。 JGJ3-2002 7.1.10 审核 意见 20 悬臂梁有收头边梁、井格梁的梁交汇处设附加横向钢筋。 GB50010- 2002 10.2.13 审核意见 21 楼梯间等结构布置不合理,形成外排柱只有一个方向有框架梁。 JGJ3- 2002 6.1.1 审核意见 22 三级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 150,不满足柱脚箍筋间距 100 的要 求。 GB50011-2001 6.3.8 整改 23 选用 HPB235 级 6 规格的钢筋。 GB50010-2002 4.2.2 审核意见 24 选用已作废的图集台 01G101,97G329 等。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核意 见) 结构专业常见问题一览表 序号 常见问题 相关规范 审图机构处理意见 规范编号 条目 25 应全长加密箍筋的柱子,箍筋未全长加密楼梯间半平台处的柱子。 由于半平台的平面成为短柱框支柱一、二级框架短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 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 的柱。 GB50011- 2001 6.3.10 整改 26 高层楼梯间外墙未说明应把踏步板钢筋伸入砼墙中,使外墙计算长度加高, 而不满足高厚比要求。 GB50010 11.7.9 27 钢筋砼悬臂梁上部钢筋的弯折(端部无集中力)当悬臂梁长度190 及端部 有集中力荷作用时。 GB50010-2002 常用 建筑结构节点设计施工详 细图集 10.2.4P42 页 28 梁中箍筋配筋率 PSV 不足 GB50010-2002 10.2.10 四 砌体结构 1 未说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GB50003-2001 3.2.1 整改 2 内墙阳角到门窗边的距离不满足局部尺寸限值未采取局部加强措施。 GB50011-2001 7.1.6 审核意见 3 底框 2 层构造柱纵筋小于 416 GB50011-2001 7.5.1 审核意见 4 顶层悬挑梁伸入垟内的长度4.8m 的梁直接搁置于砌体上示设置垫块。 GB50003-2001 6.2.4 审核意见 12 单排孔砼砌块砂浆未用 MbXX,孔砼未用 cbxx。 GB50003-2001 3.2.1 整改 13 五层及五层以上住宅砖采用 MU7.5。 GB50003-2001 6.2.1 整改 14 墙体布置过于杂乱,缺少对称,对齐,上下墙体不连续。 GB50011- 2001 7.1.7 视情况定(整改或审核意见) 15 嵌入墙体的信报箱,电箱等墙体被未采取加强措施。 GB50011-2001 7.1.7 整改 五 钢结构 1 采用的钢号、连接材料的型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的附加 保证项目、焊缝质量级别未注明。 GBJ50017-2003 1.0.5 整改 2 在计算高强细栓的承载力时,磨擦面抗滑移系数采用 0.55,在施工说明时 允许施工单位按 0.5 及更低的采用。 GBJ50017-2003 7.2.2 视情况定(整改 或审核意见) 3 角焊缝高度小于 1.5 。t(mm)为较厚焊件厚度。 GBJ50017-2003 8.2.7 整改 4 梁端部支承加劲肋的下端,吊在梁横向加劲肋的上端未采用刨平项紧。 GBJ50017-2003 8.4.12 8.5.6 审核意见 5 柱脚底面设置在 0.000 标高。 GB50017-2003 8.9.3 审核意见 6 高强螺栓连接可操作空间不足。 JGJ82-91 2.5.7 审核意见 7 焊缝的重心与杆件截面的中和轴偏心较大。 JGJ81-2002 4.1.1 审核意 见 8 不同厚度的焊件拼接时,厚板未刨成 1:2.5 变坡与薄钢板连接。 JGJ81- 2002 4.4.5 审核意见 9 采用围焊时未说明在转角处应连续施焊的要求。 JGJ81-2002 4.4.4 审 核意见 10 梁与柱刚接时,柱在梁冀缘上下各 500 的节点范围内,柱冀缘与柱腹板的 连接焊缝未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 GB50011-2001 8.3.6 整改 11 单层钢结构厂房实腹式钢柱插入基础的深度小于钢柱截面的 2 倍。高层为 3 倍。 GB50011-2001 9.2.13 整改 12 轻钢结构当梁柱铰接时仍按门式钢架横梁的度限值采用。 DBJ08-68- 97 4.4.3 整改 13 侧面角焊缝长度小于两侧焊缝之间的距离。 DBJ08-68-97 5.5.10 审核 意见 14 柱腹板高度与厚度比大于 80 时未采用横向加劲肋板。 DBJ08-68-97 5.6.2 整改 15 当屋面坡度1/10,檀条跨度4.5 时,未在屋脊处设置斜拉条和撑杆。 DBJ08-68-97 6.4.3 审核意见 16 屋面横向水平支撑与柱间支撑不设在同一柱距内。采用钢筋作水平支撑时 未设置收紧装置。 DBJ08-68-97 6.6.1 审核意见 17 门式刚架梁腹板在冀缘转折处未设置横向加劲肋。 DBJ08-68-97 8.3.4 审核意见 18 当檀条起水平系杆作时,在承载力计算时,未计入由此产生的内力。 DBJ08-68-97 8.5.2 视情况定( 整改或审核意见) 19 柱间支撑的间距大于 40 米。 DBJ08-68-97 8.5.4 审核意见 20 当柱两侧梁高度不同时,未在较小梁下冀缘位置设置水平加劲肋。 DBJ08-68-97 9.4.5 审核意见 21 油漆仅说明底漆、漏面漆,未说明涂层干漆膜总厚度要求。 DBJ08-68- 97 11.0.7 审核意见 22 地脚螺栓中心到基础顶面边缘的距离小于 150,钢柱底板到基础顶面边缘 的距离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