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_第1页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_第2页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_第3页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_第4页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库兹涅茨“倒曲线”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走向 经济 2007-03-02 21:53 阅读 728 评论 0 摘要 库兹涅茨倒曲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陈氏倒曲线理 论是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通过 对我国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变动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伴 随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呈现倒曲线发展趋势, 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由于国 家内部多种因素将从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变动 产生影响,这一发展趋势将一定时期将继续存在,倒曲线的 拐点或许会在我国全面小康目标实现时到来,其后收入差距才 会开始缓慢下降。 关键词 库兹涅茨倒曲线 陈氏倒曲线 居民收入差距 倒曲线拐点 一、倒型收入差距变化曲线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分 配差距也开始拉大,这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 趋势。在这一问题上尽管存在争议,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倒 曲线”理论值得我们关注。 (一)库兹涅茨倒曲线 2 库兹涅茨倒曲线,原名 inverted curve,美国著名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 1955 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 过程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表明了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 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 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 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 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形状。该曲线所表明 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内容所依据的经验数据不多,有大量推测 因素,故也被称为库兹涅茨“倒假说”。库兹涅茨认为,收入 差距变化是与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造成的。 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一是储蓄和积 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 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时,还会出 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主要有: 法律和行政干预、人口变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以及“涓滴 效应”。 库兹涅茨的“倒曲线”假说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 对于倒字形曲线的争论和验证始终没有停止。鲍克尔特 (Paukert,1970 )通过对五十六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实 证研究,得到了实证证明。莫里斯(Morris,1973)和塞尔沁 (Syrqiun ,1975)以及阿鲁瓦利亚(Ahluwalia,1976)分 别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基尼系数, 3 证明了倒曲线关系确实存在。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一致 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振中得出了否定库兹涅茨“倒假 说”结论,武汉大学的邹恒甫认为,分配差距与人均 GDP 呈现 弱相关关系。樊钢在他的“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中的结论是趋于相关。60 多年来,库兹涅茨的“倒曲线”假说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与完善,尽管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已 经成为多数经济学家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二者之间关 系及预测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依据。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 1984 年指出:中国将来也会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从低收入转入 中等收人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会更加剧。 在国内, 很多学者直接引用库兹涅茨的结论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依据。 (二 )陈氏倒曲线 在库氏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宗胜教授从的具体国情出 发,根据我国公有经济改革的背景,提出了体制模式改革与发 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曲线学说,用以 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后 1981 年(因之前有些年份缺乏可观测 数据未计)以来及未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 可以概括为: 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 倒形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 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上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并用全国 4 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各层组的人均收入数据实 证证明了:从 19811999 年,总体收入差别沿假定的“倒曲 线”前半段呈“阶梯形”上升,虽然若干年份有些波动。但基尼系 数基本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见图中虚线所表示的趋势)。这表明 我国目前全国居民收入差别正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持续扩大,可 以视其为正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 大。就这阶段的收入差别变动轨迹的具体形状而言,可以看出 其呈明显的“阶梯形”上升趋势(见图中折线所示)。阶梯形的每个 较大“台阶”都对应着较大的体制改革举措或政策变动的出台。 比如 1985 年收入差别的较大上升的背景,是城镇企业体制改 革的开始;1988 年的上升是股份制试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动; 1993 年的上升是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定及全面改革的展开等。 这验证了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在假定的“倒曲线”上升段上发生 “阶梯形变异。 图 2: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轨迹(19811999)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 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0 库氏与陈氏两种倒曲线理论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律 很相似,从而两条曲线的形状大体一致,但毕竟二者分别代表 5 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收入差距的发展趋 势,因而两条曲线存在一些差异。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呈倒曲线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阶段。在 1989 年 2002 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9.3%。与此同时,城乡居 民总体收入得到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 从 1978 年的 133.6 元和 343.4 元上升到 2001 年的 2366.4 元 和 6859.6 元(参见图 3)。从基尼系数这一分析收入分配差距 的基本指标看,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城镇内部、农村内 部,还是全国总体范围内,由基尼系数显示的收入分配不均等 程度事实上节节攀升。到 2002 年,全国范围内的基尼系数达 到 0.47,这种稳健的上升趋势似乎就从来没有发生过逆转。见 表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单从农村或城市本身来看,收入差距并不 移动很大,如 2002 年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 0.366 左右,城市的基尼系数也只有 0.32 左右。但是把城乡合起来看, 基尼系数就到了 0.45。 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居民 收入差距中的权重较大。如果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则可以发现, 1995 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有 359是由城乡之间的差距引 起的,而 2002 年这一比重为 43。 从改革开始到 80 年代中 期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则大致表现出上升的总趋势。 6 城镇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村 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2004 年与 1978 年相比,城镇居民收入比例从 1978 的 35.7上升到 2004 年的 69.2。上升 335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比例 从 1978 年的 64.3下降到 2004 年的 30.8,下降 33.5 个百 分点(见表 1)。 表 1:居民收入的城乡构成比例 单位: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 收入的比重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农村居民收 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1978 357 643 1992 491 509 1980 37 2 62 8 1993 5I8 482 1981 352 648 1994 530 470 1982 33 7 66 3 1995 523 477 1983 33 1 669 1996 485 515 1984 34 5 65 5 1997 528 472 1985 36 2 638 1998 549 451 1986 403 597 1999 578 422 7 1987 418 582 2000 605 395 1988 427 573 2001 629 371 1989 446 554 2002 660 340 1990 440 560 2003 681 319 1991 466 534 2004 692 30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4)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3)中的相关数据。 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变化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城镇居民收入 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居 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加速增大。见 图 3 和表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巨大拉动,我国居民收入差 距呈倒曲线变动。 图 3:19782001 年城乡家庭人均纯收入 A: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B: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 表 2:收入不均等状况的动态变化 8 年份 基尼系数 城乡人均收入比率 省间人均 GDP 差距 行业 间收入差距 农村 城镇 全国 名义比率 实际比率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1978 0.212 0.16 0.317 2.57 2.57 0.349 0.096 1979 0.237 0.33 2.416 2.43 0.335 0.098 1980 0.16 0.32 2.497 2.348 0.336 0.091 1981 0.239 0.15 0.29 2.202 2.045 0.319 0.093 1982 0.232 0.15 0.288 1.95 1.79 0.306 0.09 1983 0.246 0.15 0.272 1.821 1.646 0.302 0.095 1989 0.307 0.230 0.360 2.287 1.537 0.277 0.066 1990 0.314 0.230 0.346 2.200 1.636 0.266 0.072 1991 0.307 0.240 0.362 2.400 1.720 0.280 0.075 1992 0.314 0.250 0.378 2.585 1.781 0.291 0.073 1993 0.320 0.270 2.797 1.890 0.307 0.084 1994 0.330 0.300 2.863 1.952 0.312 0.105 1995 0.340 0.280 0.415 2.715 1.945 0.314 0.101 9 1996 0.320 0.280 2.512 1.854 0.312 0.106 1997 0.330 0.290 2.469 1.833 0.318 0.117 1998 0.340 0.300 0.403 2.509 1.859 0.322 0.113 1999 0.340 0.300 2.649 1.957 0.356 0.121 2000 0.350 0.320 0.417 2.787 2.040 0.336 0.125 2001 0.360 0.320 0.440 2.899 2.124 0.338 0.134 2002 0.470 3.111 2.298 0.339 0.135 资料来源:景天魁.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 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2006.86-87. 资料来源:表 2 相关数据 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上,根据省份间的人均 GDP 的差异 指标的计算结果来看,1978 年至 1990 年期间,省份间的人均 GDP 差距基本上表现出缩小的趋势性特征。变异系数由 1978 年的 0974 下降至 1990 年的 0601,相同期间的基尼系数 也由 0.349 下降至 0266。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省份间 人均 GDP 的差距则是逐步扩大的,到 2002 年,变异系数达 0.763、基尼系数达 0.339。根据东中西区域的划分。利用泰尔 10 指数对全国收入整体差距的分解分析则可发现,地区之间的收 入差距占总体收入差距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7.5上升至 2002 年的 8.7 ,甚至为 1020。 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上,利用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分行业 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从 1988 年以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总体 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只有 1995 年略有下降,但仍行业间的收 入差距也高于 1978 年的水平。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全国居 民收入差距中可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通过上述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分析显示,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与此同 时,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扩大时期,正 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这从图 2 的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轨迹( 19811999)也能清 晰地看出。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倒曲线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通过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正常收入的收入差别明分析, 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别正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曲线的 前半段逐渐扩大。按照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四分法的划分, 目前我国人均 GNP 平均值属于 460-1800 的范围,处于中下 收入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对照库氏和陈氏倒曲线,处在 11 曲线的上升部分。根据库兹涅茨倒曲线形成的双重因素学说, 以及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 氏倒曲线学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呈扩大变动趋势。这是 因为在未来一定时期里,可能促使收入差别扩大因素的力量会 超过促使其缩小的因素的力量。陈宗胜、周云波运用计量分析 方法,得出了我国居民正常收入的差别程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 预测结果,认为,可能在 2010 年前后达到假定存在的公有经 济“倒曲线”的顶点,其后开始越过倒曲线拐点向左。全国 居民正常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大致在 0.450.5 左右;这种状 况可能会持续一个阶段,即中国居民正常收入的总体差别很可 能会在高位上运行若干年份,然后才会转而缓慢降低。图 4 和 表 3 显示了这一预测和实际基尼系数变动的联系和差异。 表 3:1981-2020 年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实际值 与预测值的比较 年份 预测值 实际值 年份 预测值 实际值 年份 预测值 1981 0.2543 0.2635 1995 0.4231 0.4191 2009 0.4738198 2 0.2625 0.2525 1996 0.4354 0.4058 2010 0.4730 1983 0.2708 0.2865 1997 0.4459 0.4027 2011 0.4715 12 1984 0.2855 0.2705 1998 0.4394 0.4026 2012 0.4694 1985 0.2996 0.2875 1999 0.4458 0.4129 2013 0.4666 1986 0.3088 0.2875 2000 0.4516 0.4160 2014 0.4631 1987 0.3211 0.2924 2001 0.4567 0.4470 2015 0.4590 1988 0.3349 0.3498 2002 0.4611 0.4540 2016 0.4543 1989 0.3385 0.3697 2003 0.4649 0.4580 2017 0.448 1990 0.3420 0.3469 2004 0.4680 0.4650 2018 0.4428 1991 0.3534 0.3690 2005 0.4705 0.4700 2019 0.4361 1992 0.3726 0.3772 2006 0.4723 2020 0.4287 1993 0.3914 0.4017 2007 0.4734 1994 0.4089 0.4356 2008 0.4739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 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012005 基尼系数实际值为世界 银行的统计数据 这一计量分析方法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居民收入差别发展 趋势探讨提供了依据。但现实收入差距变化并不是无条件地随 着人均 GDP 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先升后降,它还要受当时一系列 13 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的较大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动态 变化的,即使是同一因素,对收入差别的作用也可能是双重的, 在不同时期可能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完全相反的。目前,缩小我 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导因素尚未形成,而扩大的因素却在较大 范围内存。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趋势看,国企改革正在攻 坚,下岗失业人员在 2008 年以前还将增加,差距逐步缩小的 充分就业性因素并不具备。“收入不平等的转折点在短期内还不 可能到来。在现有收入不平等的基础上,收入差距还将进 一步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实的研究证实,失业是造成城 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由 于城市化的压力和冲动,城乡差距短期内仍将扩大以及基础设 施、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自身惯性等原因, 2010 年前后, 我国国民收入倒曲线,拐点不易出现。 综合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因素,并 结合陈宗胜、周云波的计量分析结果,我们对我国居民收入差 距变动趋势做理性分析,而大胆推测:在较低的收入阶段,我 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扩大的速度或许可能 在一定时期里有所减缓,但扩大的持续时间将比较长。倒曲 线的拐点或许会出现在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 2020 年前 后,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或许更具有现实性,也是和党的十 六大精神一致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14 这是和党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 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 量,”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把“代 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写入党章,决定了在建设“社会更加 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改革,重视充分就业问题,都成为缩小居 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 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 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 增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 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党和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将缩 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积极促进社 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 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这些目标的 制定并实现,将让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逐步向中等发达行 列迈进,接近中上收入阶段,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缩小 居民收入差距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率对减少乡村收入差距和 城乡收入差距都十分明显。到那时收入差距便会开始逐步缩小, 倒曲线拐点出现顺理成章。 这是由我国工业化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从倒字形曲 线看到,如果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不变条件下工业化过程分配的 15 变化,一般会在农业人口达到 4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 或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同时变化,一般会在农业人口达 到 3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中国现在农业人口比重还 没有下降到 40%的不平,从客观趋势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继 续,分配差距还将处于上升阶段。刘易斯认为,现代部门雇佣 从传统产业部门转移出来的人员。他们在现代部门可获得更高 的收入,他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机会,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能稍 有提高。由于处于下层的 50的人员的收入在国民产出所占的 比例下降了,基尼系数实际上可能会显示出不平等加剧。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改革初期 1978 年的 82%下 降到 2004 年的 58.2%,每年达 1%左右,处在工业化加速变化 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人人口转 移。如果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同时变化,分配差距变化 则会在农业人口达到 3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在未来 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将急剧推 进,现代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革,全面小康目标完全达到,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人口下降速度加快, 完全可能降到 30%左右。相应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导 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数也必将收敛或一定程度消除,成为 拉动收入差距向下变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短期效应是导致城 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中长期效应是使其缩小,与库兹捏茨的发 现相吻合。 16 市场化改革进程所决定。在市场改革时期,那种在传统经济 体制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权力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经济资本。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东欧,人们就可以发现一种不 平等不断积累的趋势,传统体制中的特权阶层不仅拥有资源分 配特权的优势,而且也学会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在向市 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处于关键性地位的干部在获取财富上是 有明显优势的。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那些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把握着资源配置权的人员,在分权化的过程中对经济的 控制权不断扩大,带来不平等的财富积累,引起收入分配不均, 尤其是在产权变革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和缺乏 公众监督带来的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更加剧了分配不公的现 象。可见,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并没有出现市场转型 理论所预期的平等化效应,相反,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居民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与库兹涅茨的“倒曲线”相吻合。 市场化并不必然意味着钱权交易、寻租和腐败。相反,合理 的市场化意味着剥夺权力对资源的垄断,通过公平竞争、优胜 劣汰来分配资源。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理想化的公平收入分配格 局,但比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效率和发展,比靠权力 分配资源和收入的方式更加公平。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益于缩 小收入差距,对减小基尼系数的贡献达到了 3.9 个百分点。在 一个合理、规范、透明、健全的市场体制下,能够有效地缩小 收入差距。 20 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成果显著,初步实现了经 17 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 2020 年在我国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必然是市场化程度的 提升,竞争的充分、竞争规则的透明有序,市场在产品和要素 的分配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化的平等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会成 为推动收入“倒曲线”左拐的动力。 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 地区之间的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差异甚大, 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润率高的地区转移和积聚,导致区 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我 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总量和经济 增长率方面差距明显拉大了。自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实施以来,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速,但总量仍然有拉大的趋势,在已五个 年头里,东西部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绝对差距都呈扩大趋势, 相对差距由 58.90%扩大到 61.08%,扩大了 2.18 个百分点, 绝对差距由 5909 元扩大到 8616 元,扩大了 270 元。这是东西 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必然反映。西部大开发初期甚 至未来一段时期,区域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成为拉动全国 居民收入差距倒曲线在左侧上升的力量。 但随着对西部大开发认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的把握,我国经 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平均利润 18 率降低,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 来,加之政府的引导,生产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经 济增长。同时,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 滴落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的“涓滴效应” ,区域之间的差距缩小。西部大开战略经过 20 年左右的实施, 基本目标的实现,发展成果的积累,必将使得我国的地区差别 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逐渐趋于平衡。进而,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小必将成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别 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促进倒曲线拐点到来。 受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程度的影响。政府 主导的再分配具有减少收入差距功能,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在 收入再分配方面,王小鲁和樊纲研究模型显示,中央财政对各 省的转移支付更多地被用于投资和政府消费,较少用于扶贫; 且使用方向以城市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只在城镇差距模型中有 负系数(缩小收入差距) ,而在乡村差距和城乡差距模型中都是正 系数( 扩大差距 ),且都达到高的统计显著水平。在社保体系方面, 只有失业保险普及率对城镇基尼系数有负影响,基本养老和医 疗保险普及率两个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扩大差距),且在 5 或 10水平上显著。这是由于医保体系在低收入群中未能普及, 社保体系没有在农村普及,基本上只有城镇人口受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