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_第1页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_第2页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_第3页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_第4页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本 1 总则 1.1 为指导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周边镇区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古镇各项 改造与建设,提供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更新的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受平乐镇人民 政府委托,编制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1.2 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 法的要求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的要求。 1.3 本规划未涉及的控制指标和管理规定,应遵守国家及四川省的相关法规规 定。 1.4 本规划经邛崃市人民政府、平乐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建设者主管部 门负责执行;如有大调整,需经平乐镇人民政府批准。 2 项目概述 2.1 平乐镇是全国重点镇,是 2002 年 9 月四川省旅游局、建设厅、文化局联 合推出的四川省十大古镇游之一。在 2005 年 4 月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同时已被 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本次规划是平乐镇府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对平乐古镇历史街区进行的一次详细规划。本规划力求在充分研究平 乐的历史变迁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提出建设、 制定措施,为政府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 本次规划在梳理镇区各项系统的基础上,对核心保护区的古镇空间形成做 了仔细的推敲,选取五个重点地段做节点设计,以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保护并发 扬古镇的历史文化环境,增强平乐古镇的商业活力和旅游吸引力、引导、带动整个 平乐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2.3 本次规划参照 2005 年编制的邛崃市平乐镇规划 、 邛崃市平乐镇历史 保护规划 ,从 2005 年 3 月起,经过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图则编制等 几个阶段,于 2005 年 8 月完成最终成果。 2.4 本次规划在深入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评价核心区现状建筑的质量和风 貌、现状街巷空间及绿化水系存在的问题,制定新的院落、建筑保护更新措施,调 整用地结构,梳理道路交通系统水系网络、和绿地景观系统,并结合整体规划思想, 制定分地块图则。 3 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1 规划依据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 年 12 月) 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2 年 11 月通过,1991 年 6 月修改) 3.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1992 年 5 月) 3.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1.5 邛崃市平乐镇规划 (2005) 、 (邛崃市平乐镇历史保护规划) (2003 年) 3.2 规则指导思想 科学保护古镇历史街区和田园风貌,局部合理、有机更新,激发传统商业活力, 提高空间环境品质。 3.3 规划原则 3.3.1 整体保护原则 首先要考虑人工建成环境与生态农业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应综合考虑区域、街巷、地块、建筑等各个层次的保护问题,综合考 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的关系问题,坚持风貌保护的整体性。 3.3.2 动态保护原则 应坚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克服静态的、形而上学的保护更新观念。 3.3.3 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 面对大规模改造的弊端,小规模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 利于资金流向和建筑环境质量控制、能经济适用地满足居民的现实住房要求,缓解 社会矛盾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优点。 3.3.4 居民参与原则 应通过政策导引、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 风貌的保护成为每一个居民的自觉行动。 3.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应坚持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市政条件,提高绿化率,控制建筑密度,优化街区 环境,从而增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规划范围与现状评价 4.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参考平乐镇总体规划规定的古镇核心区,同时纳入一定的河 西农家田园风光地带。具体边界为:东沿骑龙街一线,西至平乐中学东界,北至粮 仓北界,南至水厂北界。规划范围面积为 25.40 公顷。 4.2 现状评价 4.3 区位条件 平乐古镇位于四川成都邛崃市西南 18 公里处,东接临邛、成都,西连雅安、康 藏。以平乐古镇为中心有芦沟、齐口、金华山、金鸡沟、李家大院、秦汉驿道等景 点。与成都市交通联系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旅游区位优势。 4.2.2 历史文化价值 平乐古镇的历史街区具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和风貌完整性。其价值主要在 于:物质结构的保留和民俗文化的延续,包括自然、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传统人居环 境;完好的木结构传统民居组群、历史遗存;农村传统集镇文化生态系统。 4.3 问题与隐患 4.3.1 现状建筑中,体现传统风貌的木构建筑日趋破败,建筑质量和卫生情况 都令人堪忧,质量较好的建筑,往往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无视当地的传统建筑风 格,造成有悖于古镇风貌的突兀的视觉效果。街区内部建筑凌乱无序。 4.3.2 面对目前旅游经济热潮,古镇的开发方式与开发强度是一个急待研究的 问题,摆正保护和开发旅游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野蛮开发、避免机械复古的单 元雷同问题,避免不顾历史的延续性,片面保留历史静态场景的问题。 4.3.3 配套公共设施建筑风格与传统风貌相悖,滨水卫生环境质量差,绿化和 公共开敞空间不足。 4.3.4 乐善古桥仍然担负机动交通的主要路线,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十分不利。 5 规划总体定位与土地分区构想 5.1 规划的总定位 规划地段的主要功能定位为:传统商业、民俗文化旅游及生活居住相综合的综 合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 整体层面研究建成区和非建成区的关系、自然景观的保护、周边景点的组 织,提出整体分区结构建议。 街区层面对核心区空间格局的进行保护与梳理,在对街区的风貌、交通、 建筑、人口、绿化、市政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则的方式对街区提出具体的 保护、整治措施。 重点地段规划对影响古镇空间格局、功能结构的向个重要地段进行深入设 计。 建筑层面总结平乐镇传统民居特点,结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和现代建筑 的改造提出意见。 文化生态系统以文化生态和文化综合作用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与古镇自 然、人工环境的关系,进而通过物质遗产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5.2 保护原则: 1)整体保护原则 2)动态保护原则 3)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 4)居民参与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土地分区 5.3.1 非建成环境 1)生态保护区:范围主要是平乐坝四周山丘林区,该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又 是古镇的自然背景,要做好退耕还林、保育植被的工作,严格控制建设。 2)农业耕作区:主要是平乐坝上的农业生产用地,该区要保持土地耕作状态, 严格控制建设。 3)沿河绿带:沿河绿带对于古镇景观视域十分重要,要在一定宽度范围内维护 两岸田园绿地的自然景象。 5.3.2 建成区环境 1)历史核心是:是本次详细规划的重点,对其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措施。 2)风貌协调区:该区内城镇建设活动要与镇核心区风貌相协调,同时逐步对破 坏古镇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地行处理。 3)家田园风光区:展现农村居住环境,在许可的范围内有序开民用工业农家乐 旅游项目。要引导和控制房层建设、改造,理顺房屋、道路、园地、农田的关系, 完善生活基础设施。 4)新城发展区:在布局上处理好与老城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风貌要符合 古镇特色。 6 保护整治策略与措施 6.1 土地使用功能规划: 主要用地性质调整: 1)在小学拆迁后的校址上恢复王爷庙,由地性质变更为宗教用地;粮站改建为 综合展览、观演、餐馆住宿、会议等功能的游人接待中心,交结合滨水码头和仿古 进行商业街,形成商业服务性街区。 2)拆除红艳超市,恢复为川王庙,变这宗教用地。明代遗址处建设公共游园, 与恢复的戏台围合出文化娱乐用地。同善堂东,结合水景观,开辟一片文化娱乐用 地。 3)银家大院在保留现有建筑院落的基础上,恢复其“七星抱月”的传统格局, 该范围作为文物古迹用地。 4)以福惠街上段与骑龙街的交叉口,营建游人中心,以满足来自天台山方向游 人的接待和停留,将原来的工业用地改为商业服务性用地。 用地性质 占地面积 所占比例 居住用地 76976.5 30.30% 商住用地 29532.6 11.63% 托幼用地 2289.1 0.90% 中学用地 5044.7 1.99% 行政办公用地 336.2 0.13% 商业服务用区 18629.9 7.33% 文娱用地 4268 1.68% 医疗用地 909 0.36% 文物古迹用地 4016.2 1.58% 宗教用地 2990.9 1.18% 公园绿化 22124 8.71% 水域 44797.1 17.64% 道路及其他 42095.2 16.57% 总计 254009.4 100.00% 6.2 人口调整 大部分地段维持目前的常住人口密度是比较合理的,但干需要解决局部拥挤的 情况。控制核心区常住人口的机械增长,考虑一定数量人口外迁。在外迁人口时, 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在政府补贴下,仍无力维护老建筑的居民, 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使人口外迁。 6.3 道路交通系统梳理 在保留古镇鱼骨状道路网络的同时,形成外围机动车道路、紧急行画道路和步 行道路层层相扣的系统,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要求,保护核心区的古镇风貌。上游 加建索桥,形成旅游环线。 6.4 保护与更新 保护与列新模式对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建筑及外部空间提出分区保护和改造措 施,分为五类: 1)保护维持历史原貌,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沿河 沿街传统风貌建筑带中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都较好的历史建筑,采取保护及修缮的 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旧如旧。 2)改善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主要对明清民国传统建筑较集 中成片的区域,彩用成片保护的方式,在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 修旧如旧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采光通风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厨卫设施,改善居 民生活质量。 3)保留对 80、90 年代兴建的建筑较集中的区段,建筑多为砖混结构,质 量较好,同时如果与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的态度,维持现状,并对其以后的粉 刷和外立面装修提出要求。远期采取拆除、改造与逐步淘汰的办法。 4)更新对古镇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新建筑依 照风貌保护的要求进行设计,严格控制层数及尺度。 5)整饬对位于重点地段的一些新建的、近期难以拆除的风貌较差,尺度较 大,高度过高的私人住宅与办公建筑,采取外立面整饬、层数削减的措施,使其与 传统风貌相协调。 6.4.1 传统民居 修缮现有木结构屋困、层顶,内墙体可改造成砖墙抹灰。 按木结构做法恢复其原有立面,拆除影响风貌的广告牌和其它与传统风格不和 谐的外饰。 房屋内部居住条件和设施可进行现代化改造,性状其采光、通风、排污条件。 改善二层阁楼的居住条件。 房屋质量太差的可以进行落架复建,内部可采用砖木结构,但屋顶形式、屋脊、 屋檐的高度必须与现状相同。立面需严格按木结构民居形式复建。 6.4.2 经风貌整治后的砖房 原则上不对已完成的建筑外立面仿古装修做大的改动,在重要地段的仿古装修 可进行适当完善和补充。 6.4.3 普通砖房 沿街地段、重要地段的砖房要进行整饬,对立面进行仿古改造应达到一定标准; 对地段内部的砖房进行坡屋顶改造,裸露砖墙、外饰瓷砖刷浅色涂料,门窗可 添加传统民居符号。 6.4.4 体量及风格不和谐建筑 根据建筑所处位置情况,分别采取遮挡的办法:如幼儿园院子前加建仿古墙; 外立面仿古改造的办法:如竹器社;少量改造成本太高的房屋,如平乐中学的宿舍, 现暂不作处理,待条件成熟时可进行更新。 6.4.5 关于新建、更新建筑的控制 在符合地块控制图则各项规定,满足规划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对非传统民 居进行更新,在布局时应配合地段内整体秩序,留出通行道路。 6.4.6 屋顶平面与建筑高度控制原则 1)传统民居改善、复建必须维持其原有高度。 2)在连排传统居民地段,改建、新建房屋的屋脊、屋檐高度必须与该地段其它 现状传统民居统一。独立地段新建或改建建筑一层檐口高度不超过 3m,二层不超过 5m。 3)建筑不超过两层,檐口高度不超过 5.6 米。 4)重要地段中的几栋标志建筑采用本规划设计中的高度。 5)核心区内的平屋顶改成却步屋顶,不得在平顶上加层、搭建临时性塑料棚。 6)河西农宅高度不应超过 2 层,檐口高度应小于 5.6 米,江畔岸线、山水边缘 尽量少建或不建建筑,需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批。 6.4.7 水系改造与整治 水系是平乐镇的主要特色之一,水系改造涉及景观视线内的界面整治、街巷格 局梳理、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规划拟作以下工作: 1)自沫江水坝的改造:为了使水利设施的功能性要求与古朴自然的视觉效果结 合,规划水坝的形态提出改造意见。 2)白沫江下游修滚水坝:在进行充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后,在下游恢复水 坝,提高白沫江水位。 3)治理禹王堰:包括重新选择水道走向、拆除占用水道的违章建筑、整治两岸 步行线路和驳岸。 4)打造骑龙水街:为了使协调区和核心区的风貌有机结合,同时给外镇区带来 新的活力,规划拟从骑龙山麓引水,在现骑龙街路面中心线开凿水渠,与禹王堰在 竹器社汇合。 5)恢复毛家堰至白沫江,配合整治核心区内外其他现在和历史水道。 6)打塑造水景节点:为了丰富古镇水景观,在竹器社、禹王楼建两个各具特色 的水景节点,丰富古镇空间环境。 7)恢复古码头:码头是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恢复白沫江沿岸一系列 的古码头,并新建功能性的游人码头。 6.4.8 市政基础设施改善规划 在保护的前提下,核心区内应采取灵活的技术标注和手段改善区内的设施条件, 在局部地区可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 管网的敷设原则如下: 1)扩大市政管线容量,适度超前,满足核心区旅游开发的需要; 2)市政管线敷设在主要步行街,主干网形成环状,地块内部采用枝装管网; 3)各项管线应统筹考虑、系统敷设,避免重复施工使路面开挖次数过多,造成 古建筑物损害; 4)雨污分流原则,在白沫江两侧敷设污水截流管,通往下游污水处理厂; 5)应研究共管共沟的可能性,如果条件许可,将市政管线,包括供电和通讯线 路以下敷设综合管沟的方式设置。 7 规划控制导则说明 7.1 综合地段现状情况、规划功能定位、控制政策三方面因素。规划以主要街 道为划分边界,将核心区划分为 11 个地块,针对每个地块提出规划控制导则。 7.2 导则内容 1)现状信息对地块现状情况的评价,内容包括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建筑 高度和街巷空间分析。 (由于实地调研时间限制,收集全面信息的困难较大,故现状 评价结果应作为规划控制的参考依据。评价信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评价标准校 正、核对,将其作为最终控制依据。 ) 2)控制导则对相应地块提出的控制和建设内容,包括绿地水体、保护整治、 高度控制、街巷空间。 3)规划总平面直观反应地块建设意向。 4)沿街立面整治改造方式 7.3 现状信息内容说明 7.3.1 建筑质量分类说明: 一类:近年新建质量较好的砖混房屋 二类:质量一般的旧砖房 三类:木结构房屋 四类:搭建房屋 7.3.2 建筑风貌分类说明: 一类:传统木结构民居 二类:经过传统风貌整治后的砖房 三类:体量与形式较为和谐的坡屋顶砖房 四类:体量或外饰与传统风貌不和谐的房屋 7.3.3 建筑高度 对地块内建筑按层数进行分类。 7.3.4 街巷空间分类说明: 1)主要街巷:街坊四周宽度在 3 米以上,人流量较大,路面情况较好的街道。 2)次要街巷:街坊内部宽度较窄,人流量较小,路面情况一般或较差的巷道。 7.4 控制内容说明 7.4.1 绿地水体规划对相应地块内绿化、水面的建设和控制提出意见,内 容分为: 1)古树:按照古树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和保养。 2)一般树木:按照规划设计保留和新栽植的树木。 3)公共绿地:政府建设、控制、维护的绿地。 4)宅间院落绿地:由政府倡导,居民自建、维护的绿地。 5)水体:需要建设、维护的渠道、水景。 7.4.2 保护整治模式 整治 方式 针对对象 措施 保护 针对风貌一类建筑中质量较好的建筑 措施一:完全保持原状 措施二:略加修缮(清洗、粉刷、 增设保护设施等) 措施三:接历史记载恢复缺失部 分 改善 针对风貌一类建筑,即传统木结构民居 措施一:进行修整,恢复损毁的 部分,修补残缺的部分修整的原则 是修旧如旧、只修不建,尽量修复 到早期原貌。包括外立面修补,结 构、屋顶、墙体维修等 措施二:修复重建,利用原有建 筑框架,参考周围传统建筑形式, 根据整体风貌协调要求,对建筑立 面、内部进行全面修缮,设计。包 括内部改善,增加立面细部装饰等 整饬 针对风貌二类建筑,即经过 立面整治后的砖房 针对风貌三类建筑,即体量、 形式与传统风貌较和谐的砖房 措施一:对外立面进行深化处理, 调整细节 措施二:外立面进改造使之与传 统风貌协调 更新 针对风貌四类建筑针对质量太差的危房 措施:拆除,按照风貌保护要求重建 保留 针对风貌较差,但较长时期内难以改造的建筑 措施:条件成熟时采取改选、拆除、更新的做法 7.4.3 高度控制规划 1)暂时维持现状高度:现状建筑高度对风貌影响较大,但因经济因素现状难以 拆除,所以暂时维持现状高度,条件具备降低其高度。 2)保持现状高度:主要针对传统木构建筑,以及部分高度适宜的现代建筑。该 类建筑在改造、复建时要与现状高度一致。 3)控高一层:在允许更新、新建建筑地段,建筑高度控制在一层,具体檐口高 度在分地块图则中规定。 4)控高二层:在允许更新、新建建筑地段,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具体檐口高 度在分地块图则中规定。 5)二层提高檐口高度:在允许更新、新建建筑地段,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因 营造建筑组群秩序的需要,局部提高檐口高度。 6)规划高点:规划较高的要标性建筑,具体檐口高度在分地块图中规定。 7.4.4 街巷空间规划 1)主要街巷:重点铺装石板;完善沿路基础设施;对维持传统风貌有较高要求。 2)次要街巷:保持道路畅通,路面进行铺装,改善环境。 3)建议开辟路线:建议条件成熟时开辟步行路线。 7.5 沿街立面整治改造措施 7.5.1 图则基于对现状沿街立面类型的划分,从三方面提出改选整治措施:一 是解决现状街道貌岸然立面的常见问题;二是对特定路段提出的改造整治方式;三 是特殊性意见。 7.5.2 现状沿街立面类型 1)风貌保持较好的街道立面 2)风貌保持较差的街道立面 3)经整治后的现代建筑街道立面 4)未经整治的现代建筑街道立面 7.5.3 现状街道立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般木质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建筑构件缺失 建筑木质部件老化 新置窗扇不符传统样式 招牌颜色太艳,尺寸过大 电表外置影响风貌 电杆、电线影响风貌 在建筑外放置杂物 建筑二层闲置破败 2)住户自行改善建筑出现的问题: 油漆颜色不符传统风貌 构件修补粗糙 使用瓷砖贴饰外墙,表皮未经处理 店面装修样式不符传统风貌 使用卷帘门 建筑细部被覆盖 3)既有立面整改中的问题: 檐口缺乏高低错落 建筑构件缺乏细节 裙板部位处理粗糙 窗扇未作处理 门扇未作处理 连续开间整改采用相同方式,效果欠佳 7.5.3 沿街立面整治改造方式 1)保留:针对维护较好的传统建设立面,措施是略加修善 2)改善:针对立面维护较差的传统建筑立面,措施是结合建筑结构处修整、内 部居住条件改善,恢复传统风格。 3)整饬:针对现代建筑立面,措施是进行立面仿古改造;对已进行整治的现代 建筑立面进行深化处理。 4)更新:针对建造质量较差或严重影响风貌的建筑,措施是参照立面设计建新 建筑。 7.5.4 根据相应街道立面特点,提出需要注意的特殊性问题。 8 农家田园风光区规划建议 8.1 目前白沫江以西的农村居住点整体形态疏松、与自然绿地相互渗透;农宅 虽然从单体上来看并不具都有浓郁的传统风格,但由于体时较为和谐,珠光体视觉 效果比较符合古镇风貌。在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吸引下,农民自发建设的热情高涨, 急需一系列的控制引导措施,是否古镇的整体风貌面临威胁。 8.2 农家田园风光区现存主要问题: 1)地段内空间缺乏秩序,农宅布局散乱,道路不畅通。宅、路、院、园地之间 关系不明确。 2)农民新建、改造的住宅外观没有参照传统风格,采用了一些与古镇风貌不相 称的房屋形式、材料。还有部分农户因为缺乏资金维护、改造房屋,导致房屋外观 破败。 3)地段仙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处于缺乏状态:供水、供电能力、通讯线路、环 卫设施有待完善和改造。 8.3 配合古镇核心区的保护,在农家田园风光区内展现古朴自然的农村风貌; 同时为开展农家乐旅游创造优雅的物质环境;发送农民居住环境。这需要从规划布 局、农宅设计、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四个方面来系统考虑。 8.3.1 规划布局: 1)地段内空间缺乏秩序,农宅布局散乱,道路不畅通。宅、路、院、园之间关 系不明确。 2)农民新建、改造的住宅外观没有参照传统风格,采用了一些与古镇风貌不相 称的房屋形式、材料。还有部分农户因为缺乏奖金维护、改造房屋,导致房屋外观 破败。 3)地段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处于缺乏状态:供水、供电能力、通讯线路、环 卫设施有待完善和改造。 8.3 配合古镇核心区的保护,在农家田园风光区内展现古朴自然的农村风貌。 同时为开展农家乐旅游创造优雅的物质环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需要从规划布局、 农宅设计、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四个方面来系统考虑。 8.3.1 规划布局: 1)农村居民点的街巷空间按鱼骨状形态进行梳理,对地段内道路进行重新组织。 由于现有土地边界较为混乱,导致改造难度加大。建议充分论证适合农家乐接待的 院落用地规模,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各家农户用地边界,理顺该片区的空间结构。 2)确定既能保持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又符合使用条件的建设密度、容积 率。 3)建筑外观设计既要各谐统一又要杜绝千篇一律,各单元在形式、体量、细部 上要有所区别,确保空间丰富。 4)整理初一些空地修建公共设施,运用场所概念,营造外部公共空间。 8.3.2 农宅设计: 1)风貌样式:新建、改建农家乐要采用川西传统民居风格,内部可以采用现代 结构。建筑不超过 2 层,屋脊高度不超过 7.8,檐口高度不超过 5.1 米。 2)接待功能:建筑设计既要满足农民居住要求,又要考虑游客吃、住、娱乐的 需要。在农宅中引进“标准间”概念,确保接待质量。 3)环保节能:推荐使用当地的原始材料如石材、木材、竹材等;推广建筑的。 4)节能设计;卫生设施达到都市标准。 5)内部风格:装修风格应采取古朴、适用、适度的原则。不推荐采用花冈石、 瓷砖、铝合金等非传统材料。 8.3.3 基础设施 1)电力电讯系统:对线路、设备采取增容措施;设置综合管沟,对线路埋地处 理。 2)供水系统:扩大供水能力、保证供水质量。 3)排水系统:逐步建立集中的排水污水和处理设施,实现雨、污分流;污水集 中收集经地替载电阻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处理达标后,作为浇灌用水排入农田。 8.3.4 绿化景观 1)严格保护组团外围生产绿地,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2)建设沿江休闲景观绿地,突出自然风貌。 3)农会宅间控制一定比例的园地,保证外围绿化与组团内绿化的连续性。 倡导居民进行院落绿化,鼓励栽值花卉和观赏树种。 9 实施政策建议 9.1 本规则划作为下一步建筑、场地深化设计的指导依据。根据本规划制定 平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 ,通过法律手续完善平乐古镇的保护工作。 9.2 完善以古镇保护为核心工作的管理机构,出台建设、水利、市政、园林、 文化、环卫剖门的协调机制。 9.3 多种渠道筹集的古镇保护资金,但应严禁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进行破坏性建 设,各项建设工作需在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监督下有序进行; 9.4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发展民间古镇保护团体,维护公众利益。建立政府、 居民、开发商的合作机制。 9.5 通过社区组织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一支精通社区工作方法的队伍。加 强对古镇居民的教育宣传。 9.6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古镇物质空间建设并举。开展文化调研工作,建立 保护非物质对象的机制。 9.7 制定白沫江以西农村居住点改造和农家乐发展规划,引导农家乐项目的有 序进行。以及旅游公司为龙头,培育、挖掘传统产业,与农民合作开展农家乐项目 的建设。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文说明书 1 项目背景及规划范围 1.1 项目背景 平乐镇是全国重点镇,是 2002 年 9 月四川省旅游局、建设厅、文化局联合推出 的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之一。在 2005 年 4 月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同时已被 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次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本次规划是平乐镇府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平乐古镇历史历史街 区进行的一次详细规划。本规划力求在充分研究平乐历史变迁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对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提出建议、制定措施,为古镇的保护发展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1.2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参考平乐镇总体规划划定的古镇核心区,同时纳入一定的河 西农家田园风光地带。具体边界为:东沿骑龙街一线,西至平乐中学东界,北至粮 仓北界,南至水厂北界。规划范围面积为 25.40 公顷。 2 区位关系与历史沿革 2.1 区位关系 平乐古镇位于四川成都邛崃市西南 18 公里处,东接临邛、成都,西连雅安、康 藏。对外的交通联系线路为:县道卧夹公路(卧龙镇夹关镇)由东南向西横穿镇 域,路面宽 10 米,为水泥经路面,沿卧夹公路东至卧龙镇可接国道 318 线。另有县 道卧下公路(卧龙镇下坝乡)穿过镇域。西有游览道自乐善桥从镇区延伸至芦沟 遗址,路面为碎石。北有水泥路面游览道通往李家大院,但路面较窄,会车不便, 需做局部拓宽处理。 邛崃市内经过平乐的旅游线路通常是:邛崃火井天台山平乐邛崃环线。 在平乐境内,以平乐古镇为中心,有芦沟、齐口、金华山、金鸡沟、李家大院、秦 汉驿道等景点。 2.2 历史沿革及变迁 平乐镇早在公元前 150 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集镇,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宋代初年(970 年)火井县迁至此。尔后,城镇因战火而毁,又建。至元世主 20 年 (1284 年)拆除火井县止。元代平乐镇归邓州大邑县管辖,明代属平乐下乡,清代 改乡为里甲制,光绪末年改里甲制为团甲制,平乐设总团。民国 29 年(1940 年) 建置平乐乡,建国沿用此名。1950 年镇、乡分置,至 1983 年 4 月,拆乡并镇,称 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 年 3 月更为平乐镇,2004 年 9 月,下坝乡与平乐镇 合并,称平东镇。 平乐镇与其它历史村镇一样,面临着功能生衰退和物质性老化问题,并已严 重影响到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其一,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古镇历史上发展的比较优 势逐步消失,带来功能性衰退。平乐镇历史上是水陆运枢纽,宋九域志记载 “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 。但由于造纸技术机器化以及交 通优势的丧失,古镇也逐步衰落。其二,内部结构表现出物质性老化。从农耕经济 时代发展起来的古镇历史街讴,其空间格局、基础设施以及居住环境已难以适应社 会经济发慌和现代生活的需要。住房质量差、供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不完善、街 道照明设施不齐全、环境卫生设施缺乏、火灾隐患严重、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等落后 现有关方面已严重制约着城镇职能的发挥。 3 古镇性质与价值分析 3.1 街区性质 平乐古镇在我国属于西南古村落类型。历史上,四川在大多数时期是一个行政 单元,有相似的地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文化素质和习俗背景,形成了 一定的聚居形态和支撑这种形态城镇与建筑文化。这种聚居文化在整体层面上有一 定共性和规律可寻。平乐可以被认为是该文化系统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传统集镇样本。 3.2 景观分析 平乐镇区的景观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农家田园景观:农田是平乐重要的景观要素,不但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也 是平乐镇的生态基质。 2、 “一江分三水”为代表的水景观:沿白沫江上游两岸是山峦、树林、农田的 自然风光。进入建成区有濒水的堰堤、码头、古桥、吊脚楼和河心绿、参天榕树戈 尔巴乔夫成的古镇风韵。到下游两畔又恢复田园风光。而两条水渠穿城而过,形成 “水网-街巷-民居”的格局,也是极具个性的特色景观。 3、街巷:古镇 33 条古街道形成鱼骨状格局,多数地段沿街的传统民居连为一 体,风貌完整。 4、传统民居:镇上的传统木构民居多建于晚清、民国年间,风貌统一、分布连 续较为完事的体现了川西传统聚落形态。银家大院的形态独特、细部精美,有很高 价值。 5、古榕树:白沫江岸的参天古树既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树下也是纳凉休闲 的场所。 6、古遗迹:骑龙山上的秦汉驿道,芦沟宋代造纸作坊遗址,镇上戏台明代遗址 为平乐古镇平添了文化魅力。 7、民俗文化:镇上民风纯朴,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风谷礼仪延续至今,民间 艺术别具风格。 3.3 价值分析 平乐古镇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十分完备。 其价值主要在于:自然、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传统人居环境完好的木结构民居组 群、历史遗存;农村传统集镇文化生态系统。 4 古镇保护面临的问题 4.1 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4.1.1 开发方式的问题 以旅游为导向的开发通常将历史街区仅仅看作是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成获取 经济收益的手段,这种出发点有悖于历史保护的基本谷地以向。保护的真正目的是 为了有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延续,维护对象的原有价值不受损害,而不是为满足眼 前利益而过度挖掘对象的利用价值。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地确定开发方 式和开发强度。 4.1.2 历史原真性的问题 历史原真性问题一方面是对历史街区物质环境的损害。一些地方在历史街区改 造中,曲解历史环境的意义,不顾地域风帮运用建筑形式,拼贴、滥用传统建筑符 号,在仿古建筑中没有根据的“创造”建筑外观,造出一些毫无文化口味的“假古 董”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是提出将历史街区中的原主居民 全部迁出,把建筑全部改为旅游和文娱等设施,这种做法使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 生活方式和习俗。而原住民文化是历史街区赖以生存的土壤,与之脱离就会使历史 街区丧失生命力。 4.1.3 雷同的问题 由于没有深刻挖掘研究自身文化,同时在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压力下,许多历史 街区的产业功能处在低水平发展状态。它们都面临着一个体验内容、形式或功能上 重复、雷同的问题。例如江南水乡古镇系列,相互模仿之后就弱化了各自的特点。 在川西平原地区,古镇的自然环境、选址布局、民居风格比较类似,所心打造自身 特色,强化个性十分重要。 4.1.4 急功近利的问题 由于旅游开发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地方历史街区保护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政府 往往看重短期成效,更加剧了历史环境的消失。历史街区保护本身是一项长期的、 渐进式的工作,是若干镒小规模的修补、更新、经年累月、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 结果。一次性动作过大,不但会给物质方面带来建设性破坏的风险,同时对既有的 社会文化系统也会强烈干扰,甚至威胁到它的生存。 4.2 平乐当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4.2.1 物质环境保护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粗放的保护方式的矛盾 平乐物质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水系的梳理、传统公共场所复兴、 传统民居的保护、不各谐建筑的改造等方面。为了迎合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平乐 已经进行了一些快速的保护整治工作,但方式比较粗放。 主要表现体现在: 1、工程设施没有考虑古镇传统风貌。如白沫江中刚完工的叠水池是模仿其他旅 游景区钙化池的景观,与古镇古朴的风格显得十分不和谐。 2、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只注重外立面的翻新,没有从改善居民居 住质量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维护,建筑内部质量十分堪忧。但也需要看到,从根本 上保护传统建筑牵涉到资金、产权、人口疏散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3、沿街建筑立面的仿古改造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地政令从“修旧如旧”的良好 愿望出发,对砖混建筑进行仿木结构包装,由于手法单一、工艺简单,缺乏细节, 使古镇文化品位受到影响。 4、基础设施改善滞后。古镇的旅游接待设施、市政环卫设施明显跟不上旅游发 展的速度,物质环境面临较大压力。 总之,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整治需要系统性的策略,标本兼治。 4.2.2 本地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压迫中逐步消解没有系统的文化保护策略 古镇历史街区与磊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空间上处于城 市与农村之间,受两者的综合影响,文化取向存在二元性。一方面,平乐是一个集 镇,是镇域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这一职能从封建社会持续 到了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平乐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凭春自然和人文土坷垃资 源,理加上毗邻成都这个休闲文化发达的市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后工 业产业形态将在平乐古镇成长。可以说平乐镇将成为农耕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在空间 上的交汇点。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址分强大。古镇的 传统文化、农耕时代留下来的文明,与其物质环境一起构成的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上 千处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面得以维持,而如今面临大环境加速改变这个系 统显得十分脆弱。在城市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古镇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解。 如果保护只重视物质层面的价值,而不对古镇文化作深刻的分析,没有提出有 效的文化保护策略,那么可以预见在这种空壳化保护方式 下,古镇文化生态系统由 于外来文化物种的侵入将很快瓦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势必被损害。从经济层 面看,古镇的产业将重蹈水平发展和克隆式发展的覆辙,纵然在商业上取得眼前的 成功但是文化生态却被破坏,难以可持续发展。 外界环境变化在所难免,应当引导、主动保护,将文化因素纳入规划考虑范畴, 为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 保护的原则、依据、目标与内容 5.1 规划原则 国内通过近年来大量的历史街区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一定共识, 结合平乐的具体情况应该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坚持以下原则: 5.1.1 整体保护原则 首先要考虑人工建成环境与生态农业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应综合考虑区域、 街巷、地块、院落、建筑等各个层次的保护问题。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 “虚”的空间肌理的关系问题,坚持风貌保护的整体性。 5.1.2 动态保护原则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个连续、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蓝图的实现。应坚持以动 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 克服静态的、形而上学的保护更新观念。 5.1.3 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 面对大规模改造的弊端,小规模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 利于资金流向和建筑环境质量控制、能经济适用地满足居民的现实住房要求,缓解 社会矛盾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优点。 5.1.4 居民参与原则 应通过教育宣传、政策导引、经济杠杆等措施,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 统风貌的保护成为每一个居民的自觉行动。 5.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应维持持区内合理的人口密度,改善市政设施,加强绿化建设,控制建筑密度, 优化街区环境,从而增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规划的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的要求制定,同时参照邛崃市平乐镇规划 、 邛不崃市平乐古镇保护规划的规 划意见,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政策要求。 5.3 规划的目标 本规划力求保护古镇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核心区的物质空间系统,为 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4 保护内容 根据历史街讴保护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参照历史街区保护的通行原则,考虑平 乐本地特点和可操作性,规划确定以下保护框架: 5.4.1 整体层面 研究建成区和非建成区的关系、自然景观的保护、周边景点的组织,提出整体 分区结构建议。 5.4.2 街区层面 对核心区空间格局的进行可信与梳理,在对街区的风貌、交通、建筑、人口、 绿化、市政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则的方式对街区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措 施。 5.4.3 重点地段 规划对影响古镇空间格局、功能结构的几个重要地段进行深入设计。 5.4.4 建筑层面 总结平乐镇传统民居特点,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和现代建筑的改造提出意 见。 5.4.5 文化生态系统 为了深化保护工作的内涵,规划以文化生态和文化给定作用的视角,研究传统 文化与古镇自然、人工环境的关系,进而通过物质遗产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发展。 6 整体层面构想 6.1 镇域旅游资源 平乐镇域的旅游资源丰富,以平乐古镇为中心,有芦沟遗址、齐口风景区、金 鸡沟、金华山、花楸秦汉驿道。一方面,这些资源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景点尚未 构成体系,道路建设与旅游线路安排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平乐镇 域的旅游资源又多分布在环境敏感区,无论是修建道路还是接待设施对生态环境都 有较大影响。 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适度。规划对外域旅游开发的建议是: 重点打造平乐古镇,周边旅游景点作为依托平乐古镇旅游的拓展项目。适度改善镇 域其它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形成通畅的体系。同时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各景点 生态敏感程度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的开发力度。 6.2 自然与人工环境整体关系 平乐古镇位于白沫江冲积而成的平乐坝上。平乐坝沿白沫江南北方向较长,四 面均被山丘包围。山丘植被主要是竹子和灌木。坝上除城镇与村落建设用地外,土 地用途主要为农田和水域。该区域景观整体特征是山丘树林、平原农田、河流蜿蜒、 城镇两片、树落散点。 目前平乐镇自然环境与人工建成区的关系比较和谐,而新城区的发展方向成了 影响平乐整体环境最重要的也是不确定的因素。新城用地不能破坏古镇的山风水学 格局,要在视觉领域内形成比较完整和协调的效果。同时新旧城之间功能上要有机 联系,方便居民生活。基于以上考虑,新城发展方向应当与老城相接向北延伸,同 时要避开自古镇核心区向白沫江下游眺望视线。 6.3 整体分区及结构 为了保护古镇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延续古镇人文环境。规划对建成区域及周边 范围划定分区,对各区建设管理提出相应的要求。 6.3.1 非建成环境: 1、生态保护区:范围主要是平乐坝四周山丘林区,该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又 是古镇的自然背景,要做好退耕还林、保育植被的工作,严格控制建设。 2、农业耕作区:主要是平乐坝上的农业生产用地,该区要保持土地耕作状态, 严格控制建设。 3、沿河绿带:沿河绿带对于古镇景观视域十分重要,要在一不定期宽度范围内 维持两岸田园绿地的自然景象。 6.3.2 建成环境 1、历史核心区:是本次详细规划的重点,对其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措施。 2、风貌协调区:该区城镇建设活动要与古镇核心区风貌要协调,同时逐步对破 坏古镇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处理。 3、农家田园风光区;展现农村居住环境在许可的范围内有序开展农家乐旅游项 目。要引导和控制房屋建设、改造,理顺房屋、道路、园地、农田的关系,完善生 活基础设施。 4、新城发展区:在布局上处理好与老城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风貌要符合 古镇特色。 7 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7.1 人口状况 由于镇上户籍人口中大量人员常年外出,为了更加反映实际情况本研究按实际 居住人口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不完全调查,河东历史街区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 29.3 平方米。 研究中将居住用地按人口密度分为五类: 一类:2 人/100 二类:2-4 人/100 三类:4-7 人/100 四类:7-10 人/100 五类:10 人/100 非居住用地 人口密度 占地面积 比例 一类 14110 28.72% 二类 20564 41.86% 三类 10863 22.11% 四类 2826 5.75% 五类 761 1. 55% (注:各类占地面积为不完全统计) 从统计中看出,对于常住人口来说现有居住用地面积并未过分拥挤。现状大部 分木构建筑二层使用不充分,可以认为改善木构建筑二层居住条件后,即使部分建 筑面积改成商业用途,核心区建筑面积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需要。 7.2 用在状况 规划范围内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有一定比例的商业服务、 教育、医疗卫生用地,少量的一类工业和文物古迹用地。街区内绿地较少。 主要街道大桥路、 ;江西街、台子街、禹王古街、禹王新街、闫巷街、长庆 街、骑龙街沿街分布大量的商铺,进深多为一进;街区内部以居住为主,宅间有少 量空地。 7.3 交通现状 目前镇上主要的机动交通分布在大桥街、骑龙街和过境公路。闫巷街、竹器街、 禹王街、新兴街有少量机动车辆。摩托车在全镇街道中都在行驶。规划范围内,机 动车的停放的方式基本上为路边停放,有极为少量的车库。 交通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乐善桥交通负荷过大,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应尽快开辟替代路线,目前 要限制通过车辆重重。 2、步行街的交通管制没有严格执行,仍有车辆穿行。 3、停车设施不完善。 4、步行街没有构成体系,街坊内部的步行线尚待梳理。 5、旅游线路没有形成回路,造成游客折返。 7.4.1 建筑按风貌分为四类: 一类:传统木结构民居 二类:经过传统风貌整治后的砖房 三类:体量与形式较为和谐的坡屋顶砖房 四类:体量或外饰与传统风貌不和谐的房屋 河东历史街区各类风貌建筑所占用地的比例如下: 风貌 占地面积 比例 一类 30054 44.66% 二类 8886 13.20% 三类 15413 22.90% 四类 12946 19.24% (注:各类占地面积为不完全统计) 7.4.2 建筑质量 现状建筑按质量和构造分为四类: 一类:近年新建质量较好的砖混房屋 二类:质量一般的旧砖房 三类:木结构房屋,危房 四类:搭建房屋 河东历史街区各类质量建筑所占用地的比例如下: 质量 占地面积 比例 一类 12401 18.36% 二类 29727 44.02% 三类 25408 37.62% (注:各类占地面积为不完全统计) 7.4.3 传统街道立面分析 平乐传统建筑沿街一般为店铺,铺面有 1-4 个开间,一层正立面为拼接木板门 面。建筑一般进深较长,沿进深方向有 1-2 个天井。功能上常为前店后宅,一楼一 底,楼上多用来放杂物和作为卧室,沿街一侧开窗通风采光。临街面组合规律,首 先从发展到 脊、屋檐、门楣三条水平线高度的变化来总结街道轮廓特征;其次以开 间为单位分析沿街立面节奏变化。主要规律如下: 1、屋脊高度与屋檐高度: 有的街道兴建年代较早,如糠市街、台子街,沿街房屋是居民在不同时期修建 完成的,故形式、体量有所差别,是屋脊、檐口高度错落有致。但也有连续开间区 别不大的情况,如民国时期所建的政府街、禹王街,沿街房屋为数家居民同时兴建, 故各开间屋脊、屋檐高度乃至建筑细部都比较相似。 门楣高度:沿街建筑虽然屋脊、屋檐高度不同,但门楣的高度比较相似,在 2.6 米左右,部分开间略有上下错动。 2、开间单元 传统街道立面宽度 3-4 米,一般以 1-4 个开间为单元,檐口高度、立面类型随 之变化。但部分数开间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