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_第1页
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_第2页
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_第3页
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_第4页
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重大(点)项 目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项目名称:茶薪菇 “古茶 2 号 ”产业 化 发 展关 键 技 术 集成与推广 项目类型: 推广开发 承担单位: 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刘招龙 合作单位: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宁 德 师 范 学 院 二 一 年 九 月 目 录 一、 项 目 摘 要 (3) 二、项目建设基础 (4-6) 三、项目建设目标 (6-8) 四、项目建设任务 (8-10) 五、 项目预期成效 .(10) 六、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11-12) 七、项目计划与管理 (12-13) 八、附 件 目 录 .(13-14) - 3 - 项 目 摘 要 “古茶 2 号”系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2002 年采集野生茶薪菇子实体经分离 驯化而成,该品种 2008 年经国家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国品认 菌 2008037。该研究成果经 查 新 在 国 内 属 同 类 研 究 领 先 水 平 , 在 国 外 也 未 见 报 道 。 该品种早熟,菌丝体活力强,55 天出菇,比茶薪菇常规品种“988”提早 15-20 天上 市,转潮快,平均 13 天一潮菇,生物转化率 100%,产量高,平均短袋产量 400 克以 上,比“988”提高产量 15%,其风味好、品质佳、适应性广,表现高产优质。茶薪 菇是宁德市栽培规模最大食用菌品种,2009 年全市栽培量超过 6.5 亿袋,年产鲜菇 22.75 万吨,产值 18.2 亿元,产量、产值占全省 70%以上。但由于现有栽培茶薪菇的 多是中、晚熟品种,熟期集中,上市量大,造 成 运 输 、 存 储 、 营 销 压 力 大 , 常 导 致 旺 季 市 场 价 格 波 动 , 造 成 菇 农 经 济 损 失 。 加之栽培不规范,虫害发生季节,常用 化学药剂防治,导致农残超标,产品出口受日本“肯定列表”限制,又加之茶薪菇菌 袋子实体生长易受木霉、青霉、黄霉、红曲霉、链孢霉、白霉病等杂菌感染,影响经 济效益。制约了我省茶薪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广经国家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委 员会认定的早熟茶薪菇“古茶 2 号”品种,建立标准化良种繁育中心和示范基地,开 展“古茶 2 号”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物理方法综合防治茶薪菇虫害,采 用良种化、科学配料、高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采收等环节的集成关键技术。 对提高茶薪菇产量、品质质量,生产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做大做强早熟茶薪菇品种“古茶 2 号”产业, 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本研究项目,整合了我市科研单位、行业管理单位、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 搭建了食用菌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平台,把我国近年来形成的一些茶薪菇创新技 术进行集成,研究“古茶 2 号”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再进行转化应用,产生二次 创新,形成“古茶 2 号”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项目将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率高,覆盖面广,对我省和全国的茶薪菇产业发展 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建设基础 (一)实施本项目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 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水产、食品、农学、 林学、园林等学科领域研究。现有教授、教授级高工 6 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 10 人,讲师 5 人,博、硕士 10 人,主持、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 目及国家林业 948 项目、省星火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厅科技项目等。主持人: 刘招龙教授系福建省教育学会生物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 长期从事食用菌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技术等有一定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了省教育厅、科技厅课题 各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 题 1 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 40 来篇学术论文,其中国家级论文 8 篇,获 2010 年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1 项。 2、项目合作单位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于 1995 年,现有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6 名。该所 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 18 项省、市、县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品种选育 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菌糠栽培鸡腿磨产业化技术研究 、 银耳优良菌株选育研究 获得宁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所长阮毅同志先后被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农村 科技星火带头人” 、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 、福建省科协授予 农函大“优秀教师” 、宁德地区科协授予“宁德地区扶贫有功人员”等十多项荣誉称 号,在中国食用菌杂志 、 食用菌等刊物发表 10 多篇论文。 (二)近五年来已承担的地、厅级及以上项目 序 号 项 目 名 称 起 止 时 间 课 题 负责 人 课 题 来 源 1 植物抗病激活剂对防治桃轮纹病的初 步研究 2006-2009 刘招 龙 省教育厅科技项 目 2 菌糠栽培鸡腿磨产业化技术研究 2005-2007 阮毅 省科技厅星火办 3 古田银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 范 2008-2010 温志 强 省科技厅星火办 - 5 - 4 茶薪菇“古茶 2 号”品种繁育及高产 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0-2012 阮毅 省科技厅星火办 (三)本项目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 1、地域优势与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出口及消费大国,福建省又是食用菌生产、出 口大省,食用菌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列全国前茅。宁德市古田县是我国食用菌栽培规模 最大、品种最多、科技最强、营销最广、品牌最响的“中国食用菌之都” 。先后被授 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 、 “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园艺(食用菌)产 品出口示范区”称号,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食用菌培训基地。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经 过 40 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 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全县农村 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 菌产销活动,直接从业人员达 20 多万人,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食 用菌产业已成为县域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茶薪菇是宁德市栽 培规模最大食用菌品种,品质优佳,产品行销全国各地。2009 年全市栽培量超过 6.5 亿袋,年产鲜菇 22.75 万吨,产值 18.2 亿元,产量、产值占全省 70%以上。 2、学科发展优势与特色 “古茶 2 号”系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2002 年采集野生茶薪菇子实体经分离 驯化而成,该品种 2008 年经国家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国品认 菌 2008037。该研究成果经 查 新 在 国 内 属 同 类 研 究 领 先 水 平 , 在 国 外 也 未 见 报 道 。 2008 年 由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承 担 的 古 田 县 重 点 科 技 项 目 茶 薪 菇 “古 茶 2 号 ”品 种 繁 育 及 高 产 优 质 配 套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 2010 年 该 研 究 成 果 获得宁德市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009 年 由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和本项目承担单位( 宁 德 师 范 学 院 生 物 应 用 技 术 研 究 所 ) 共 同 向 省 科 技 厅 申 报 的 茶 薪 菇 “古 茶 2 号 ” 品 种 繁 育 及 高 产 优 质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 2010 年 已 获 得 星 火 科 技 重 点 项 目 支 持 , 为 本 研 究 项 目 开 展 实 施 奠 定 了 良 好 基 础 。 3、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产业的优势 本研究项目将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率高, 覆盖面广,对我省和全国的茶薪菇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产生重 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008 年 由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承 担 的 古 田 县 重 点 科 技 项 目 茶 薪 菇 “古 茶 2 号 ”品 种 繁 育 及 高 产 优 质 配 套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 科 研 成 果 在 古 田 县 及 省 内 外 得 到 了 初 步 推 广 应 用 。 一 是 在 古 田 县 建 立 示 范 场 3 片 , 推 广 示 范 1000 万 袋 , 单 袋 平 均 采 收 鲜 菇 418 克 , 产 量 4180 吨 , 产 值 3344 万 元 ; 二 是 在 浙 江 省 武 义 县 推 广 了 500 万 袋 , 单 袋 平 均 采 收 鲜 菇 402 克 , 产 量 2010 吨 , 产 值 1929.6 万 元 ; 三 是 在 四 川 省 眉 山 市 东 坡 区 伙 伴 食 用 菌 种 植 场 推 广 了 600 万 袋 , 单 袋 平 均 采 收 鲜 菇 410 克 , 产 量 2460 吨 , 产 值 2706 万 元 ; 四 是 在 厦 门 市 南 泰 食 品 有 限 公 司 推 广 了 300 万 袋 , 单 袋 平 均 采 收 鲜 菇 407 克 , 产 量 1221 吨 , 产 值 1221 万 元 。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一)需求分析 茶薪菇又名茶树菇,学名 Agrocybe cylingracea(DC.ex Fr.) R.Maire, 隶属 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绣伞科,田蘑属。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深 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一种珍稀菇品。茶树菇营养价值极高,据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 学院郑毅等(1999)测定,每 100 克干菇含蛋白质可达 19.55 克,含有 18 种氨基酸, 其中含量最大的是蛋氨酸,为 24.90 毫克,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甘 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 168.68 毫克,8 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 81.33 毫克, 占总氨基酸的 48.22%。茶薪菇又是民间传统药用菌。据陈士瑜等蕈菌医方集成 (2000)记载:茶薪菇“味甘、性平、无毒。功能利尿渗湿,健脾止泻,消热平肝” 。其 渗利功效不亚于茯苓 Poria cocos。闽西民间常用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用 茶薪菇干品适量,加姜炖服,治小儿发冷呕吐;与姜、蛋炒饭食用,可治腰痛。据杨 月明等(2001)报道,临床实践证明,茶薪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尤其是小儿低 热尿床,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薪菇的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 180 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 80%90%,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和防癌治癌功能,因此 享有“中华神菇“之称。茶薪菇栽培原料丰富,栽培技术易学易懂,设备可简可繁,生 产规模大小皆宜。栽培茶薪菇不仅适于“老、少、边”山区人民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 技术,也可作为乡镇企业一项重要的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秸秆资源丰富,市 场对茶薪菇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大规模种植茶薪菇不仅可以供应国内人民所需, 扩展就业渠道,而且可以作为名优特产向国外出口创汇,为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提 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贡献。目前,茶薪菇在江西的黎川、广昌、南丰、南城和资溪, - 7 - 福建的泰宁、建宁、光泽和郡武等县(市)已有较大规模的栽培,还被推广到浙江、湖 北、云南、上海和北京等省市。栽培茶薪菇已成为高效益农业项目之一。目前国内己 有 100 多个大中城市都有茶薪菇的干品、鲜品或盐渍品上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 关方面预测,发展茶薪菇生产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本 项 目 国 际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和 发 展 趋 势 ,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和 水 平 分 析 茶薪菇是我国发现的新菌类,首次记载于真菌试验1972 年第 l 期,命名人 为我国着名食用菌专家黄年来。野生茶薪菇的产量极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 来,1972)曾进行生态考察,其后洪震(1978)、吴锡鹏(1993)均曾报道驯化栽培结果, 林杰(1996)较系统地介绍过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方法。80 年代初,驯化栽培 的培养料为木屑和茶籽壳,栽培虽然获得成功,但产量不高。后来对其营养生理进行 研究发现,茶薪菇对木材纤维的分解能力较弱,但对蛋白质的利用则较强。因而在 80 年末,茶薪菇的培养基质已普遍改用木屑和棉籽壳等混合材料,并添加适量有利 于茶薪菇菌丝生长的玉米粉、菜籽饼粉、花生饼粉和大豆饼粉等饼肥,增加氮源含量, 以满足茶薪菇的营养生理。这样既可提高产量,又可提高品质,增强香味。在经过近 30 年的驯化栽培中,已筛选出“黎茶系列” 、 “赣茶系列”和“古茶 988”等优质高产 菌株,采用 17 厘米33 厘米塑料袋栽培,装干料 0.50.6 千克,每袋约可产鲜菇 O.30.5 千克。国外至今未见茶薪菇人工栽的报道。目前,国内茶薪菇的主要产地 是福建和江西,首先进行商品生产的是远泰集团公司,自 1992 年开始试栽茶薪菇以 来,现已发展成拥有 1800 多万元固定资产,在海内外设立 16 家分公司,63 个“营 销点”的大型企业。生产推广普及最广的是有“茶菇之乡”之称的黎川县,在 90 年 代初已将生产茶薪菇作为全县“富民富县”的新兴支柱产业,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 件,采用袋式菌墙栽培法,迅速在全县推广,1999 年栽培约 600 万袋,年均产茶薪 菇鲜菇约 l 万吨,使农民种菇收入超过粮食收入。2000 年该县注册的“日丰牌”茶 薪菇商标,获国家“AA”级绿色食品商标称号,其产品不仅进入广州、福建、厦门、 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销往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和印度 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并远销到欧、美等国。江西的茶薪菇生产已被列入“亚太国际 投资大陆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部“科技开发重点项目” 。这表明发展茶薪菇是一条 成功之路,不但有益于种菇者,也有益于社会。 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1998 年古田县引入茶薪菇人工栽培技术并试种成功, 因栽培食用菌历史久,群众基础好,对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快,又加之茶薪菇 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好,市场前景广阔,菇农踊跃种植,发展迅速,成为继银耳、 香菇之后又一个主栽品种。2006 年全县栽培量达到 3 亿袋,并且每年以 12%速度增加, 仅平湖镇乔洋村 450 户农民,栽培量就达到 3000 万袋,户均栽培 7.5 万袋,成为 “中国茶薪菇第一村” ,带动宁德市茶薪菇高速发展,后来居上,2009 年全市栽培量 超过 6.5 亿袋,年产鲜菇 22.75 万吨,产值 18.2 亿元,产量、产值占全省 70%以上。 我市现已成为全国茶薪菇主产区,栽培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研究方向 把近年来积淀的一些茶薪菇创新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古茶 2 号”产业化发展的 一些关键技术,再进行转化应用,产生二次创新,形成“古茶 2 号”产业化可持续发 展。主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研究内容: 1、建立“古茶 2 号”良种繁育中心。对菌种生产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HA) ,找 到关键控制点(CCP) ,制定 HACCP 计划,同时建全菌种生产、检测检验、销售、售后 跟踪的档案管理制度,实施可追溯制度,满足广大栽培户对优质茶薪菇菌种的市场需 求。 2、开展“古茶 2 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标准化野外菇棚建造 技术、培养料配方、菌袋制作工艺、灭菌、接种、发菌技术、出菇管理、采收技术等, 总结出“古茶 2 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解决栽培技术不规范、产量低等问题, 提高单位产量和栽培效益。 3、开展“古茶 2 号”病虫害物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研究菇房安置防虫网、 杀虫灯诱杀、搔菌、灌水等物理防治技术,控制菇蚊蝇及螨类的危害,在整个生产环 节中不使用农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产品。 4、开展“古茶 2 号”采收保鲜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古茶 2 号”适宜采摘期 采收标准的确定,采收质量外观指标、理化品质指标、安全卫生指标及质量要求,采 收方法和技术,产品贮运前的真空及臭氧等保鲜预处理技术和速冻休眠保鲜新技术。 集成“古茶 2 号”采收前处理预冷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安全物流全过程动 态保鲜技术。 5、开展“古茶 2 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技 - 9 - 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示范推广,提高菇农生产、管理技术水平,达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二)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茶薪菇产业链中,从原辅材料开始,经过良种繁育、栽培管理、采收与加工、贮 运与销售。按研究领域可分为:原辅材料(代用料)开发利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 育、栽培技术研究、病虫防治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研究等。长 期以来,食用菌科技人员仅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从事育种的人几乎不搞 加工产品研发,从事加工产品研发的人不搞栽培管理研究。此外,还存在研究与推广 脱节的问题,从事研究的单位没有推广体系,研究的创新性仅在局部领域,不能对整 个产业形成创新。本项目研究,整合了我市科研单位、行业管理单位、技术推广部门、 龙头企业,搭建了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平台,把近年来积淀的一些茶薪菇创新技 术进行集成,研究产业化应用尚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再进行转化应用,产生二次创 新,促进我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技术转化能力。本研究项目组成人员 共 9 人,其中高级职称 4 人,中级职称 4 人,初级职称 1 人,组成团队多数人员主持 或参加过省、市科技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并获过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对 科研项目的实施、管理都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团队组成人员中既有对食用菌生 产从菌种制作到菇品采收整个环节十分熟悉的一线食用菌专业人员,又有对食用菌产 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学科深入研究的林业、分子生物学专业科研人员,还有长期从事科 研项目策划、科研成果开发推广的科技管理人员。团队组成人员结构合理、专业互补、 精诚合作,完全能胜任本研究项目。本研究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 都有较大的创新性。 (三)本项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计划和基本措施 本项目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计划和措施主要有:利用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研 究所、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系和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的仪器设备优势, 使该项目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完成。在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系中,除了已有的食用菌 的一整套仪器设备外,还可利用微生物专业、生物化学专业、植物生理专业、动物专 业以及化学系等相关的仪器设备,有必要时还可租用省农科院、三明真菌研究所、宁 德市菌食用菌办的仪器设备。计划在 2010.10-2013.10 中,建立良种繁育中心 500 平 方米,在宁德市内建立示范基地 3 个,改、扩建标准菇棚 100 座,示范栽培 1000 万 袋。投入资金约 65 万元。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计划和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宁德师 范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系和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等 单位的人才优势。在本研究项目中,有多名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有的任福建省食用 菌学会副理事长,在食用菌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研究方面走在福建省的前列,特别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食用菌种群分类、 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中更为出 色。有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奖励、编编写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食用菌栽 培学和获得者 2009 年省精品课程。有的被授于“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 、 “全 国农村科普带头人” 。有必要时还要聘请省农科院、三明真菌研究所、宁德市菌食用 菌办的技术员来指导工作,还可聘请本校化学系的老师来指导工作,确保该项目能够 顺利地实施和完成。 (四)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国内外相比较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建立“古茶 2 号”新品种繁育中心 500 平方米;开展 “古茶 2 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开展“古茶 2 号”病虫害物理综合防治技术研 究;开展“古茶 2 号”采收保鲜技术研究。宁德市古田县是我国食用菌栽培规模最大、 品种最多、科技最强、营销最广、品牌最响的“中国食用菌之都” 。 “古茶 2 号” 经 国家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是食用菌新品种,该研究成果在 国 内 属 同 类 研 究 领 先 水 平 , 在 国 外 也 未 见 报 道 。 打 造 茶薪菇产业链,通过原辅材料,良种繁育、 栽培管理、采收与加工、贮运与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本项目有 多名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有多单位的协作,专业互补,把近年来积淀的一些茶薪菇 创新技术进行集成,研究产业化应用尚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再进行转化应用,产生 二次创新,促进我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以上几点为本 项目的特色之处。本研究项目将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力,成 果转化率高,覆盖面广,对我省和全国的茶薪菇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对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行之有效的。 四、项目预期成效 本项目总投资 65 万元,新建“古茶 2 号”良种繁育中心 500 平方米,年产优质 “古茶 2 号”栽培种 300 万袋。建立示范基地 3 个,改、扩建标准菇棚 100 座,示范 栽培 1000 万袋,新增产值 4000 万元,新增利润 900 万元,新增就业人员 500 人。年 推广栽培 1.1 亿袋,其中省内推广 0.6 亿袋,年新增利润 0.6 亿元,菇农年增收 0.6 - 11 - 亿元。 五、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本研究项目建设资金 65 万元。具体预算和主要用途如下: 1、项目直接费 46.5 万元。 (1)人员费:10 万元。聘请劳务人员 1000 个工作日, 每个工作日 80 元,计 8 万元,示范推广聘请专家讲课、现场指导 100 场次,每场次 200 元,计 2 万元。 (2)设备费 12.9 万元。制冷机 2 台 6 万元,空调 2 台 1.2 万元, 高压锅 2 个 1.2 万元, 。培养室菌架 5 个 2.5 万元,接菌箱 20 个 2 万元。 (3)能源材 料费 12.6 万元。新建“古茶 2 号”良种繁育中心 500 平方米,建立示范基地 3 个, 改、扩建标准菇棚 100 座材料费 8.5 万元,能源动力费 4.1 万元。 (4)会议费 5 万元。 项目论证、研究交流、验收鉴定等会议 10 场次,每场次 0.5 万元。 (5)差旅费 5 万 元。试验、考察、调研、研究交流等差旅费(6)信息传播费 0.5 万元。网页及论文 发表费用。 2、项目间接费 18.5 万元。 (1)承担单位直接为项目服务的管理人员费和其它行 政管理支出 4 万元。具体为开展“古茶 2 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病虫害物理综合防 治技术、采收保鲜技术研究每个子课题研究 5 万元,建立“古茶 2 号”推广网站,制 作“古茶 2 号”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VCD 光盘 5 万元。 (2)现有仪器设备和房 屋的使用或折旧费 3.5 万元。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 1 万 元。 六、项目计划与管理 1、项目研究计划和阶段性成果。 2010.102011.3 建立“古茶 2 号”良种繁育中心 500 平方米,达到年产 优质“古茶 2 号”栽培种 300 万袋的生产能力,同时建全菌种生产、检测检验、销售、 售后跟踪的档案管理制度,实施可追溯制度,满足广大栽培户对优质茶薪菇菌种的市 场需求。 2011.42011.9 开展“古茶 2 号”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