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_第1页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_第2页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_第3页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_第4页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 邬宗玲 摘要: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点,本文从追慕大家沉潜之 风, 坚守诵读、赏析与写 作三者并举之风,崇尚多种文体与作品传播、改编之风等三个方面, 对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 的教学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赏析 作品 诵读 写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教师讲授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以便陶冶学生之心智情操,提升彼等文学分析与 鉴赏水平,以及用手中之笔准确表现自我思维情怀,艺术再现社会人生之能力。然浮躁堕 落世风之浸染,中小学功利教育之遗毒,视觉化快餐化的网络文化之风靡,大学课程改革 中基础课之集体沦落,未来就业之现实考虑等等,让莘莘学子或疲于应付各种证件考试, 如驾驶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教师资格研究生入学公务员选拔等诸多考 试,或奔波在做家教发传单摆地摊开网店等各种兼职工作的路上,或因担任大学社 团的各种职务而琐碎着,抑或沉迷于爱情和网络的甜蜜与虚幻中总之,大多数同学与 经典阅读诗性批判精神责任之间,已渐行渐远。正如有文所言:“社会上存在 着明显的重知识、轻修养,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现象,自然会出现文化 使命感的丧失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淡漠。这种阅读消费的感官化、平庸化、娱乐化,自然会 造就一批空心人 、 欲望人 和物质人 。 ”1如何改善上述不良习气,需要每一位 有担当之教育者的反思与行动。而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和四十六位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一年的交流对话中,结合他们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对 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形成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一、追慕大家沉潜学问之风 古典文学源远长,博大精深,就典籍而论,有尚书之古奥艰深, 易经之玄妙 精炼, 论语之简明畅达, 庄子之汪洋恣肆, 诗经之整饬典雅, 楚辞之瑰丽多 姿, 史记之酣畅淋漓, 汉书之冷心冷面, 文选之沉思翰藻, 世说之隽永传神, 李太白集之飘逸高远, 李商隐诗集之幽眇绮丽, 西厢记之一往情深, 窦娥冤 之悲愤沉痛, 西游记之光怪陆离, 红楼梦之寄寓遥深。就题材主题而说,游子思妇 之恋,文士不遇之悲,人生如旅之叹,民生艰难之痛,咏史怀古之歌,山水田园之吟,爱 情难觅之伤,友情弥新之赞,侠肝义胆之抒,沙场驰骋之壮,市井风俗之摹,书斋生活之 描,写景状物之咏,自我情怀之发,忠君恋阙之表,谈禅说理之论。就体裁而言,大而论 之,则有诗、词、文、戏曲、小说;略分之,诗则有古体诗、近体诗,文则有散文、骈文, 戏曲则有杂剧、散曲、南戏等,小说则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就古代文学所承载的时代 思想和文化背景而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以儒、墨为显学;汉代以儒学独尊,杂以阴 阳五行、法家之说,且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互相争鸣;魏晋以来,玄学盛行,名教自然之 争屡见不鲜,并有释教思想之引入;入唐以来,儒释道之势互有消长,而彼此融合似指日 可待。两宋时期,三教水乳交融,禅宗公案语录层出不穷,理学援释入儒却力批佛道之弊; 明清以降,思想专制愈严,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迫使多数士子明哲保身,转向朴学,而 如顾炎武、黄宗羲、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辈,却在传统文化与西学之引进中, 沉潜于文章学问,汲汲于世道人心之救治,不仅成果斐然,且道德人品让后生学辈高山仰 止。 2 是以赏析古典精品之先,吾先力图拉近学生与古典作品之距离。据吾之了解,学子们 于中学时代于经典名篇,亦有接触,然所学科目既多,且杂有应付高考之多重目的,故而 所知实为有限。又古典作品在文字、文体与文化内蕴方面,与今日之时代相距甚遥,部分 学子虽有爱好,但古文之根基颇浅,多愿读时人选择不精,且错讹实多之选本、译本,如 白话史记 ,若要其阅读史记三家注,则畏难情绪溢于言表。时贤曾云己讲授唐诗时, 言及清人所编之唐诗三百诗无李贺诗时,深以为憾。有学生立即拿出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赫然在目,且有四首。其初甚怀疑己之记忆有误,转发现兹选本录有晚唐农民起义 领袖黄巢之咏菊花诗,即“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 花一处开”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首诗,顿悟此乃今人所编之伪滥本。因黄巢在清人眼中是乱臣贼子,不可能把他选入到 乾隆时代所编之唐诗三百首 。倘有学子以此版本为据,言清代政治开明,并没有史家所 谓之严酷文字狱,岂不谬哉 2。而大家学者,多学风踏实,成绩卓著。在教学之时,余以 时彦前彦在治学路上的故事为例,适当介绍他们的传记和治学论著,让学生在感动于大师 们人生故事之基础上,了解治学之基本方法与为人之道,从而受到濡染熏陶,并将心沉静 下来,即使以后面对人生之挫折和诱惑,那些故事之明灯依然能昭示他、安慰他。正如司 马迁在游览了孔子之故地,观览了儒生们之礼仪演习后,不禁引诗经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来表达对孔子之企慕。 二、坚守诵读、赏析与写作三者并举之风 无论是古代之诗词大家,抑或是古典文学之研究者,均重视诵读之功。如汉代王充在 论衡自纪中云“受论语 、 尚书 ,日讽千言” 。老辈画家兼诗人之范曾,每日五 点起床,恒诵古诗,故其能用八分钟快速背诵离骚全文,并曰“三天不读诗,口齿不 香” 3。清代桐城派之代表人物刘大魁在谈到古文鉴赏时,指出“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 确实,古代诗、文、词以及戏曲,与音乐之关系极为密切。俞平伯先生即云“古代诗乐同 源,歌诵一贯,三百之所以可诵可弦可歌可舞也” 4。是以古典文学多数体裁非常讲究声 音之道,押韵、平仄、选字率多有严格规定,若赏析时不用吟诵方法,读者很难体会其中 之音律之美。二是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与古人神交,探其深远之旨。谢榛四溟诗话曾 谓:“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 ”三是熟读背诵有触类旁通之 效,进而影响个人创作之思路与文辞。前人有言:“熟读胸中有本,细作笔下生花” 。词学 泰斗钱仲联在回忆无锡国专学习时,于当时背诵之功亦赞赏不已, “唐文治先生教学的一大 特点是注重诵读,通过朗诵来表现对于古文辞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他当时已经双目失明, 上课时用助教。助教朗读一遍,他阐述发挥一通。但这样的做法仅限于讲授论语 、 孟 子之类。讲授古文辞时,即使是长篇巨制,也多由他自己全文背诵。唐文治先生的示范 朗诵,抑扬抗坠,阳刚阴柔之文不同其调。学生们都仿效其读法,每日之渊渊金石声充盈 天地之间,我们号称唐调 。当然,朗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反复熟诵。由于我当时 在反复熟读上多下功夫,不少诗文名篇倒背如流。通过熟诵,才能融会古人的精神于自己 的面目中,得心应手地具有写作骈散文、诗词的技巧” 5。 在吾之具体教学中,首先将拟讲篇目分作泛读、熟读、背诵三种不同类型,泛读者要 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文意;熟读者则规定学生朗诵流利,能传达出作品之情韵;背诵者 则让学生反复吟诵,直至烂熟于心,自然成诵。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之背 诵能力,如平时抽查法,每一节课上课之前,必留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背诵抽查;考试督促 法,如期末考试除填空题与默写题与名句与默写有关外,赏析题之对象,唯有诗文之题目 与作者,而无具体之文辞,则鉴赏之前学生必须对文句了熟于心;定期举行诗文词朗诵与 背诵大会,通过此种活动激发学生之学习兴趣;教师背诵法,对于所讲授之作品,吾尽量 3 不看教材讲义,而是在看似随意中进行背诵,以达到言传身教之目的;接力赛背诵法,一 人背出上句,另外一人接着背下一句,如此轮回背诵,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完成背诵的 人物;化整为眼、为节法,即抓住背诵作品之关键字眼与写作之顺序,在理清作品之脉络 基础上进行背诵。当然,背诵之法多样,要因人而异,应采取不同策略以生发学生自主吟 诵之动力。 如何赏析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名篇,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们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因古典文学研究者极多,相关的赏析论著亦不少,学 生们唯须轻轻一点鼠标,粘贴复制就可拿来应付老师,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二是习惯于 将原本意蕴深厚的一篇美文剖析成不成文章的几大要点。三是完全脱离作品具体文字和整 体内容,对作品写作之具体背景与作家之风格倾向也茫然不知,故而所谓之赏析与作品本 身大相径庭,与赏析的本质亦相距颇远。有鉴于此,余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在开学两三周内,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赏析古典名作,但规定 必须把所有书本放进包里,关掉手机以及其他通讯设备,课桌上只要有本子和签字笔即可, 以杜绝抄袭之可能。在课堂外再布置一首古诗的赏析,兹诗虽属大诗人之作,然任凭学生 们找遍图书馆或是在百度上搜索,皆无相关之鉴赏文章。通过上述二次习作,吾对彼等之 水平,存在之问题,已有大致之了解,此其一也。前人有言,欲治吾国之古典作品,应先 通小学之音韵、训诂、文字,旁及经学、史学、文献之学,唯此才能真正进入古典作品之 内蕴中。是以赏析之前,须明了作品之文字,不能人云亦云,这是赏析是否深透之关键, 也是避免贻笑大方之前提。如苏轼之名词水调歌头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有 人谓此二句表明东坡先生希企天上之生活,亦有人言此表达了其在人间之逍遥。然斯二说 均不准确,上阕词人已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看出其对天上仙境之怀疑恐惧, 而“何似在人间”又明确表示和自己影子跳舞的情形不像是在人间。联系词序作者言“丙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则恍然大悟,原来词人觉得最好的状态就 是喝醉酒的时候,既不是在天上,亦与一般的人间生活有别。再如杜牧名篇泊秦淮诗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中“商女” 二字一般论著和赏析文章悉解作卖唱于酒楼之“歌女” ,并云此诗主题是批判醉生梦死的封 建统治阶级。但当代著名学者钟振振先生通过排比五代宋初之多条诗词材料,得出“商女” 的真正定义应是随商船漂泊的商人的女眷。并云“宋人叶桂女咏江州琵琶亭诗曰:乐 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间, 不闻商女琵琶声。 这里的商女, 不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吗”?在此基础上,钟先生运用了历史文化的相 关知识得出如下结论: 一,唐代商人娶妓女为妻妾的 现象甚多,故 “商女”能“ 唱后庭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唐代够得上的达官贵人多在自家的府第园林或官衙内宴饮,由家妓唱曲侑酒,只有 杜牧这样的中小官吏才是酒楼的常客。三,因此,说杜牧诗旨在抨击达官贵人云云实在 是一个误解。其诗的真正含义 是:诗人生活在唐帝国晚期的 风雨飘摇之中, 忧国之心不 能自己,因商女歌后庭花而 牵动幽思,念及国运,发为咏叹,是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 秋。 6 足见解除文字障碍于文章之理解具有莫大之功效。此其二也。传统古典文学教学中存在之 弊端,如过分注重文学史、意识形态灌输与理论阐释等,应加以修正。吾之教学,多从审 美和艺术手法去品味作品,将某篇作品放到特定体裁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引导学 生深入思索某类体裁艺术嬗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能把握作品艺术美的内在本质,与同 类作品的异同优劣,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其三也。赏析,需要欣赏者将自我的情 感投入到作品中,这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并有自我的想象,把作品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味出来。然传统之疏通文句、介绍背 4 景、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之分析归纳法有将意境浑融之作品支离之倾向。故余在分析作品 之基础上,用诗化的节奏、流畅的语言与充沛的情感,将课前准备好的自我赏析之文在学 生面前吟诵一遍,让他们从感性的角度领会到鉴赏的内在之美。此其四也。须指出的是, 吾无家学之渊源,中学时乱读书,接触古典作品,了解何谓文学是在大学之后。每每看到 大家之文,总感所知甚少,深以为憾。因此,向学生们推荐大家之论著实有必要。如学生 们在完成鉴赏之文后,吾在认真批改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拿出学者之文加以对比分析, 鉴赏之得失,学生们当深有体会。此其五也。 谈到文章诗词创作,虽学校设有写作学课程,但在我们的教学中,依然加入了写作训 练。缘我们的吟诵也好,鉴赏也好,最终之目的,皆是希望同学们学有所用,能真正提高 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余在多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屡屡发现同学们要么大段 抄袭他人之笔墨;要么语病频现,标点错误;要么词汇贫乏,语言枯燥,更遑论古代诗词 文之创作。四川大学博导谢谦先生就曾痛心疾首地感叹,学生们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学习我 们的专业,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安身立命的基本本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环境。倘若 我们只是培养出了眼高手低的“绣花枕头” ,只熏陶出文学素质较好,夸夸奇谈之无用书生, 这岂不是教育之过。传统古典文学之学习,多是学习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即“文章 之学” 。如姚鼐所编之古文辞类纂 ,其之所以流行,缘其可供士子练习写作。今日社会 对文学与新闻系学生之需要,殆出于能写一首好文章,特别是应用类的文章。故谢先生指 出, “古典文学的教学,既要务虚,更要务实,以培养学生的气质、情趣、谈吐与文笔为主 要目标,让学生多读细读文学名篇名著,从中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典文学的魅力, 并辅以背诵与模拟练习,将古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即能以优美的文笔撰写各类文章,包括应用文、学术文和美文。 ”7具体到吾之教学,有下 列几种措施,一是效仿程千帆先生所用之法,最初之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用文言文与白话 文写自传,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重要。二是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因不同之文体其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有各自之要求。如词中小令与慢词,小令寥寥数语, 首二句可用偏锋,而结句则应有言外之意;长调章法布局则是关键,其起承转合,须开合 呼应。三是模拟练习,要求学生在具体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前人之语言文句,即宋代江 西诗派黄庭坚所提倡的“换骨法”与“夺胎法” 。 “换骨法”指袭用前人语意,而改变原来 的语言创造出新的语句这种点化方式;“夺胎法”则指沿用前人语意,并在前人语句的基 础上进一步加以修饰、润色、形容的化用方法。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理解能 力,结合具体作品的相关问题,要求他们查找相关的论著资料,并用评述的方式提交读书 报告。四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挂到博客上去,鼓励同学们加以评点分析,以促进他们之间 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一年的写作训练,虽有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如写七言律诗,应注 意平仄、韵律、对仗、起承转合等,但所交作业或是自由诗,或经过修改后平仄和韵脚字 依然不符合要求。但大部分学生有了习作的一些经验后,对经典作品有了了解之同情,其 间创作之甘苦与艺术手法之优劣,自能揣摩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亦有较大提高。 三、崇尚多种文体与作品传播、改编之风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还须他们有开阔的视野、 批判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之教材与教学,所选篇目和作家,或是一代文风之代表作家 作品,如杜甫之“三吏” 、 “三别” ,李商隐之“无题诗” ,苏轼之水调歌头 ,李清照之 声声慢 ,关汉卿之窦娥冤 ,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等,且很多作品与中学课本 重合;或专主经典文学主流文学,而对俗文学亦可称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中的歌 谣、敦煌曲子词、白话诗、俗赋、弹词、宝卷、道情、武侠小说等言之草草,甚而一字未 及;或标举所谓的纯文学作品,如诗、词、小说、戏曲等,而目碑铭、序赞、哀悼文、对 5 联、宗教仪式诗文、八股文、劝善书、禅宗语录等更偏重于应用性的文体为非文学,故而 侧目视之;或咸趋文学一途,但于处在多种艺术之间,又有文学特质之石窟诗文、题画诗、 唐戏弄、花鼓戏等未加以留意;或习惯用一般之“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法,唯从背 景、作家与作品三个角度介入,而不涉及作品之传播以及历代对其接受、改编之况。兹种 习尚,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出版、传媒、影视等行业。 然高校课程改革之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愈发尴尬,课时量不断压缩,要在有限的时 间里涉及多种文体、风格之作品,其难度可以想见耳。吾在教学中所能采取的措施其一是 开设相关之专业选修课,如敦煌大足石刻艺术,此门课除让学生领略敦煌大足石刻之雕塑、 壁画之美外,还特别突出了敦煌文学中俗文学和应用文学的地位,例如俗赋、变文、讲经 文、曲子词、白话诗、俚曲小唱、词文等当时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并注意以具体作品为 例,揭示说唱文学在历代久经不衰之艺术技巧原由,启发学生思考在市场与艺术追求的二 难选择中,怎样做到雅俗共赏以及如何化用、提取、剪裁传统作品中的有益成分。兹门课 在开设的几学期内,期期选课人数爆满,最多时有将近两百个学生选修,足证它在补充传 统课程不足方面所起的作用。其二,在讲授作品时,留意其在今日之广告、新闻、电视、 电影以及其他流行文学中接受与改编之具况,如琼瑶剧对宋词之化用,流行歌词中的古典 成分,武侠小说与武侠类影视作品中在意境、语言、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诸多方 面对传统作品之引用与借鉴,流行之影视大片,如赤壁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封神榜 、 大话西游 、 画皮 甄嬛传 、 梁祝 、 赵氏孤儿 、 红楼梦等对经典名著之改编。 其间的况味纷繁复杂,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