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悖论》 读后感_第1页
《双重悖论》 读后感_第2页
《双重悖论》 读后感_第3页
《双重悖论》 读后感_第4页
《双重悖论》 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双重悖论读后感 千年悖论读书报告 刚开始老师叫我们读这本书的时 候,说实话我的心里是不太愿意的。因 为我觉得我的定性较差,叫我静下心来 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这是不太可能的 事。但是当我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时,直 觉告诉我这本书与我以往所认知的历史 书有所不同。 所以我抱着尝试看一看的心态翻 开了此书。当我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 看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对 的。因为这不仅让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 作业,更重要的是我对历史有了不一样 的理解。 作者张敞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一样的视角,完全把那些叱咤风云的角 色变做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很容易读。 甚至可以说是浅白,改变了我对于历史 一贯的晦涩印象。 虽然说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只是 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已,不一定是真确的, 但是他从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历史,并且 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历史。所以从这本书 中我还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看待历史是从是站 在历史的高度、史学的高度来看的,而 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们 容易跟着史书和前人的诉说来看待历史, 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 例如说:人的命运总是与外界因 素密切关联着,甚至不为你左右,所谓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比如,你所依附 的王朝灭亡了,你作为一个个体会面临 着效死尽忠还是苟且求生的考验;比如, 一位妇女丈夫死了,她面临着是忍辱再 嫁,还是苦苦守节的两难选择;根据史 书和前人的记载誓死尽忠和苦苦守节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才是好人,才是忠义之人。而反之 这 成了人人唾弃之人。但是若是这些事放 在现在苟且求生和再嫁都是再平常不过 的事了。 因此,作者在无处收留吴三 桂的心路历程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吴三 桂全力攀登在大明帝国这座巨大的山体 上,以为随着海拔的上升幸福就会临近。 可是,就在他兴致勃勃地攀登半山腰的 时候,却突然发现脚下的山体原来是座 冰山。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缓慢消融。 在苛刻的封建道德伦理下,一个 人很容易被推进自然人性与社会伦理的 两级之中,不是忠臣,便为叛乱,不是 天使就为魔鬼。所以,吴三桂选择了最 佳方案:拖延。等到明朝的灭亡成了既 成事实,他的效忠对象不存在之后,他 就有了道义上的自由,也有了以后选择 的机遇。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了吴三桂是叛 徒、是奸臣,无论教科书还是电视都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不断地重复这一“ 事实” 。但是在我们的 周围我们的世界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只 要他们成功了谁还会说他们呢?我想如 果吴三桂当初没有被康熙平定三藩,如 果没有被清朝所忌惮,那么也许清朝的, 那么也许当权者会让史官在史书中对他 大肆赞扬那么现在吴三桂在我们的心中 也许是个英雄的形象也不一定。而且我 觉得吴三桂是生不逢时,死的也不是时 候。吴三桂若是死的早些,死在明朝灭 亡前,那么他的一生堪称忠臣孝子的典 范。或者,若是他生的晚些,生在清朝 入主中原后,那么他的一生不会过得那 么纠结,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只可惜, 吴三桂生不逢时,正巧赶上了新旧交替 的节骨眼,正巧他又是一个朝野闻名的 名将,所以没有为明朝殉葬的人们,将 自己所有的懦弱和自私的一面放大到了 吴三桂一个人的身上,将江山社稷崩塌 的责任推卸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然后, 他们一边唾骂着吴 三桂,一边如同吴三桂一样迅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地投进大清的怀抱,心安理得地求取着 个人的现世安稳。 一个生命力强盛的新政权势必替 代一个腐朽没落的旧政权,这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结论。而吴三桂的选择不正是 顺应了历史潮流吗?为什,他却要背负 这千古骂名呢?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顺 应历史潮流,所以我们将他称之为国父, 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所以将我们带入了 新中国,所以我们在心中永远记得他,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么。但是为什 么同样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吴三桂却落 得这个全然不同的结局呢?其实这只是 说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历史 是胜者记录的,对于败者他们想这么写 就怎么写,而他们一定会尽可能抹黑败 者,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穷凶恶极的败者 来衬托出他们讨伐败者的行为是多么高 大和雄伟。 所以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 我们对某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绝 对不能以偏盖全,一叶障目。在某些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候,盖棺也不能妄下定论,例如文革时 期的刘少奇;明朝的袁崇焕;甚至于黑 暗的欧洲中世纪的哥白尼。史书不一定 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从心出发,理性地 看待历史,不要被固有的东西牵着走。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历史。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