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彝汉古代诗论历时性比较研究 刘淑欣 近几年来,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发掘出版和研究工作,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翻译、 整理和出版了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等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专 著,并出版了彝族古代文论研究论文集。这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块园地更显姹紫嫣 红。彝族古代诗歌理论,是彝族先贤们对彝族古代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其 内容涉及诗歌的本质、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诗歌的社会功用等诸多规律性问题。各民 族的文学理论,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必然有不同的一面。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和审美传 统的差异,使文学理论往往烙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族古代文学理论的“源远流长,自成 体系、独具特色”(康健彝族古代文论研究 代序,引自 彝族古代文论研究),已为 许多专家学者所公认。本文认为,彝族古代文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学理论均产生于古代社 会,但彼时两个民族各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彝族社会处于早期奴隶制时期, 汉族社会从春秋战国之交就进入了封建时期。两个民族和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文学创作 实践不同,这是造成彝汉文学理论各自具有不同特色的根本的原因。以此作为出发点,本 文试对彝汉诗论做一些比较研究,探讨彝汉诗论的不同特色,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们。 一、 关于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两种艺术类型的历时性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艺术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 水平的制约,受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制约。由此可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 同阶段,其艺术的形态是不同的。如果说对于相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民族的比较是“共时性” 比较的话,彝汉两族文学理论的比较,应属“历时性” 比较。 2 目前整理出版的三本彝族诗学论述,其作者生活的年代,先后是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朝 时期 。此时期彝族的社会制度,应为早期奴隶制。即刚刚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了所谓 文明社会。古彝族的诗论家们,依然保持着对远古时期艺术的清晰记忆。布独布举追溯彝 族文化的源头说:“在那古时候,古时的人们,人们不知文,人们不知礼。后来有文了,后 来有礼了,人们用知识,写下诗和文。”(纸笔和写作 )。 在对艺术的研究中,“要追溯艺术和美的一切历史发展阶段”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的“ 社会情境所造成的心理类型不一致” (席勒论素朴的诗和 感伤的诗),艺术在内容上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每一个人都不可能 脱离氏族而存在,必须天然地、绝对地依存于个人所属的氏族,这种情形决定着“原始艺术 不可能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性质,它始终以氏族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作为对象,并且是诉之于 全体氏族成员的。因此,原始艺术在内容上最鲜明地表现了艺术的社会性”(刘纲纪艺术 哲学第547 页)。这种原始艺术的集体性、社会共同性,在彝族古代的诗歌中,有较为 明显的反映。彝族古代有着丰富的创世纪史诗,如梅葛、阿细的先基、查姆、 勒乌特依、洪水纪等。这些史诗反映了氏族共同的生活和斗争,歌唱氏族群体膜 拜的祖先,叙说群体种族的根源。举奢哲和阿买妮这些先贤们,在阐述关于诗歌的主张时, 所引证和创作的诗歌,也可以看出,原始时期的艺术在他们来说是记忆犹新的。举奢哲引 据笃米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整个天底下,到处是洪水,全被洪水淹。只剩笃米呀,独自 孤单单。天上筹举君,举君三儿子,他来给笃米,在那天上呢,带下三个妻。三妻带 下后,这三个仙女,就跟着笃米,来到呗谷嗄,一起来对歌。这样一来呢,他们相爱了, 后来成夫妻,六祖出生了。” 举奢哲说这段诗“ 它是叙事的,它是谈根的。 ”这显然是追溯民 族起源的。 又如: 3 “天未产之时,地未生之际,整个天宇呀,一切黑黢黢,整个大地呀,一片黑漆漆。由 于没有天,地也不存在,后来有了天,地才长出来。天上日月明,彝地山水清,男女笑咪 咪,歌场来谈情。” 汉族远古神话,也曾描绘过天地浑沌未开之状,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与彝族古代诗 歌的这些叙述很有几分相似。从历史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路程来考察,处于同一社会发 展阶段的民族,因为存在着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能够在各自不同的土壤上, 生长出情节相类似的幻想故事来。关于洪水、太阳、人类起源等情节类似的古老神话,在 世界许多民族、国家都流传过,显然是由于这些民族都经历过相同或相类似的社会发展阶 段。由此推知,彝族古代这些大洪水和开天地的诗歌,应该是和汉族的神话一样,产生于 人类的远古时代,带有集体性、社会共同性的特点。 任何文学理论,都是在特定文学实践基础之上,对特定文学创作的经验和规律的发见 和总结。举奢哲和阿买妮的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丰富的古代彝族诗歌、神话、传说的基础 之上的。它之所以和汉族中原和文学理论具有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和风格特色,其根本原 因,在于它是关于原始时期向奴隶制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的理论。 汉族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制度已形成800余年。当彝族社会尚在奴隶制早期, 彝族古代诗论家们面对着大量纯朴自然的人类童年时期的早期艺术时,汉族已处于另外的 历史发展阶段,封建制度相当成熟,唐代到了兴盛的巅峰阶段。汉族诗论家们所面对的“最 古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卷第35页)有奴隶制社会成熟时期的诗经、楚 辞,还有大量的封建时代的诗歌作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时期以氏族血亲而 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统治者和被 统治者之间的“直接的统治和臣服的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 第1 卷第55一56页)。个人只 能在阶级、等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去求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艺术中,艺术 4 内容的社会集体性不见了,而突出地反映的是个人和那决定着个人命运的等级、阶级以及 国家间的关系。 汉族的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写下了杰出的诗篇 离骚,抒 发他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曹氏父子和建安诗人,表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陶渊明则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咏唱着“久在樊篱里,复得返自 然”,寄情田园,乃至李白壮志难酬,疾呼“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杜甫企盼着“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反映出诗人个人的命运、遭遇和那决定着个人命运的等级、阶级、国家,不可分割地联系 在一起,个人不可能超出他所属的阶级或等级所允许的范围去求得自身的发展。当国家和 个人的存在发展产生了矛盾对抗的时候,就会看到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富贵踞高位, 英雄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尽管儒家要求“ 怨而不怒”,其 中的愤怒不平总是会流露出来的。在这些诗歌里,不仅不见了彝族古代诗歌中的社会集体 性,而且彝族古代诗歌中,人与社会自然的相对和谐也不见了。“人既已与现实对立,又要 追求与现实统一,所达到的就不是素朴的人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天真协调”(朱光潜西方美 学史下卷第462页)。而在古代彝族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间的美好,人类的昌盛, 民众的欢欣”;“禾苗的成长,牛羊的繁殖”;“ 人类的勇敢,工匠的聪明,平民的勤奋” (举 奢哲论诗和故事的写作);可以看到“男女的爱慕,当时的万物,万物的由来然后 又表达,古时的彝地,彝地的风情,彝地的美好,彝家的幸福,人民的欢乐,男女的爱情, 日月的光明,星斗的辉映” (实乍苦木彝诗九体论 );还可以看到在氏族宗法社会 下,彝族古代人民的朴素自然和谐的亲情(包括父母与子女的亲情,邻里亲情、爱情等) 关系。 举奢哲和阿买妮等彝族先哲们活动的年代(据推断,大约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汉 5 族文学发展到了“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鲁迅语)。文学理论方面相继出现了曹丕的 典论 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乃至体大虑周、笼罩群言的刘勰的文心雕 龙,一时令世人瞩目。彝族诗文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使我们惊喜地看到,在 同一段时间里,彝汉诗歌理论几乎同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在研究当中,我们 也应注意到,彝汉两个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各自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属于不同 的社会制度,因而各自创造的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彝族处于原始时期转向早期奴隶制社 会时期,其艺术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的特点,较多地表达了彝族先民们质朴自然的情感内容 和亲情关系;汉族处子封建制度成熟时期,其诗歌形态与彝族古代诗歌有很大差异,较多 地表现诗人的个人情感遭遇以及诗人与客观外界(社会人生)的种种矛盾冲突。 二、 叙事诗论和抒情诗论 彝族古代诗歌,最大量、最常见的是叙事诗。阿买妮说“叙事体为主,诗歌各种型” (彝语诗律论)。漏侯布哲说:“这种记叙体,彝文古籍中,大约占八成,长的几千句, 短的百句余,都是这一类”( 谈诗说文)。由于彝族诗歌的主体是叙事诗(史诗),所 以,彝族古代诗论家论诗,多从叙事诗出发,总结和提炼叙事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美经验。 这构成了彝族古代诗论讲究叙事的特点。举奢哲认识到,诗歌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应 该“记下一切事,来记天下事 ”,“ 不管流传的,还是现编的,都要能够呀,能够表现出,事 件的真相,人物的活动,当时的环境”(论诗的写作)。这清楚地涉及到叙事诗歌的记 叙功能,和叙事类作品中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布塔厄筹论诗的写作中说: “还有一种诗,它是这样写,用它写财富,写财财分明,君威怎么样?它可详叙论;为臣怎 么样?它可如实评;民情怎么样?它能表白尽。叙事要明白,事由须讲清”。和汉族古代诗 歌相比较,就会看出它们各自的特色。汉族诗歌史是由抒情诗发端的,并“长期以抒情诗为 6 主流和正宗”(裴斐汉民族文学基本特征与分期概述 )。两三千年前,抒情诗歌总集 诗经就诞生了。在春秋时期,诗经被儒家规定为道德教科书,西汉时期更是被奉 为经典。以后,历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建安文人诗歌,乃至唐诗宋词,抒情诗歌蔚为大 观。因之,汉族和诗歌理论,实际上是抒情诗歌的理论,至少可以说是以抒情诗理论为主 流。这里,可以把彝汉诗论作两个具体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一重叙事、一重抒情的特 点: 第一,从彝汉诗论的“开山纲领 ”来看,两者论及的内容不同。彝族诗论家们共同崇拜 的先贤举奢哲,无疑是彝族诗论的开山始祖。他的著作的第一章,就是论历史和诗的写 作这里所说的“诗”,无疑应指叙事诗而非抒情诗,抒情诗就其内容和写作方法而言,与 历史是没有可比性的。而史诗和叙事诗才可以和历史构成比较。别林斯基说“事件构成史诗 的内容。” 诗人所创作的史诗和叙事诗,其 “事件”与历史中所记事件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 里?这成为举奢哲所关注的问题。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荷马史诗的时候,也对这个问 题给以极大注意,提出了著名的“诗和历史” 的区别间题,指出历史记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 的事,而诗所写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的带有普遍性的事。同样,举 奢哲也比较了写诗歌与写历史的区别。他认为,历史家要完全忠实于史实,“不能靠想象” , “记得要真实,写得要恰当,这才叫写史” 。而诗歌则不同, “诗歌和故事(注:这里,故事 应指叙事诗,因为在彝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均是以五言为主的诗的形式写成的),可以 是这样,当时情和景,情和景中人,只要真相像,就可作文章,可以有想象,夸饰也无妨” (论历史和诗的写作)。漏侯布哲等也说过:“至于诗歌呢,只要有苗头,只要有根根, 你就可以写”(谈诗说文 )。这些都论到了史诗叙事诗的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指出在事实的基础上(“苗苗 ”“根根”),诗人可以想象、虚构。这和亚里士多德“可然律”“ 必 然律” 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7 汉族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是“诗言志” (朱自清诗言志辨序),以后又有与之抗衡 的“缘情说 ”。无论 “言志说”还是 “缘情说”,其实质都是探讨抒情诗歌中,诗人主体方面的“表 现”的因素。汉族的诗歌理论,所论对象主要是抒情诗,重表现,这点已为诸多的学者所论 述,本文不再赘论。 第二,彝汉诗论中对诗人修养的要求,侧重有所不同。彝族诗论针对叙事诗歌的创作, 对诗人的阅历知识特别强调,而汉族诗论针对的抒情诗歌的创作,特别注意诗人的道德修 养。 关于诗人的主体素质,彝汉论家都很重视。如举奢哲提出:“学” 、“识”、“ 才”等,刘勰 提出“ 才、气、学、习”,叶燮提出“才、胆、识、力” 。其中有很多相同相似的见解。值得注 意的是,彝族诗论家特别强调诗人的阅历对于写诗的重要性。从“民众的疾苦” ,到“人间的 风光” 、从 “岁月的变化” ,到“ 牛羊的成长”,诗人都要了解。漏侯布哲在谈诗说文中, 对诗人提出了十项要求“一要书根深,二要文笔强,三要有识力,四要史事熟,五要诗艺精, 六要谙民情,七要知君臣,八要知山名,九要知河道,十要有真才。”其中“ 谙民情”、“知君 臣”、“知山名”、 “知河道”四项,都是属于诗人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这根本原因恐怕是由于 先贤们所论的是叙事诗歌,重视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吧。举奢哲谈到,叙事诗的写法,可以 有七成真,三成虚(又说六成真,四成虚),三成虚的部分,可以夸饰、想象,而七成真 作为基本事实依据,必须依靠诗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客观之诗 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人间词话)。 抒情诗是“吟咏性情”的,侧重抒发诗人的主观情志。即使是描写自然景物,其目的也 是“借景抒情” , “托物言志”。因而,汉族诗论家虽然也谈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诗 人具备一定的知识阅历,但它们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品德修养在创作中的作用。汉族诗论 家常常以人品论诗品,从人格看诗格,把作家人格的高下看作是作品的艺术品格高下的前 8 提条件,认为“每诗以人见,人义以诗见 ”(叶燮原诗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过:“诗之 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碎语)。 翻开一部部汉族文论著作,类似这样的要求,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抒情诗歌的主要特点 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一首抒情诗,可以说是诗人心灵的坦露。别林斯基说“抒情类的诗 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是诗人自己的表现”(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68 页)。作家在 创作抒情诗时,“各师其心”,其作品便“其异如面” 。诗人的道德修养必然直接影响到诗品的 高下。读过彝族古代诗论,我们却发现,彝族诗论家在对诗人主体素质的要求中,几乎没 有涉及到诗人道德人品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差异,除开它们各自社会背景不同,文 化氛围的差别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诗歌理论所论述的对象不同,彝族诗歌理论 针对的主要是叙事诗,特别重视诗人要“外师造化” ,而汉族诗歌理论针对的是抒情诗,因 而更强调“中法心源”吧。 史诗以叙事为职责,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各民族多以描述本民 族英雄业绩的叙事的史诗发端。中国目前已搜集整理的兄弟民族的史诗有几十种了。在汉 族的诗经中,大小二雅中生民、公刘、绵等篇,记载了后稷的历史、周 族古公亶父建国的故事,被专家认为是“汉民族史诗的代表作 ”(刘大杰中国文孚发展史 上卷第45页)。但篇幅均很简约(如较长的绵也只有 60句),数量也很少。以此也有 的学者专家认为“汉族文学史上基本上没有史诗 ”(裴斐 汉民族文学基本特征与分期概述 )。故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只有抒情诗歌的理论,而没有史诗(叙事诗) 的理论。与世界文学理论的情况相比较,这曾是我们遗憾的地方。彝族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的发掘和整理出版,填补了作为多民族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这一空白,使得中国的 文学理论史更加完整,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绚丽多姿。 9 三、 诗人诗论和政治家文人诗论 彝族古代诗论家举奢哲、阿买妮,以及后代的布独布举、布塔厄筹、举娄布佗、布麦 阿钮、布阿洪等,都是诗人、作家。这一点论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这些诗人在论诗的时 候,有时会引用古代彝族的优秀诗歌作为例子,来说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也经常用自己所 写的诗来作论诗的例证。阿买妮说“我和举奢哲,写下不少诗,有各种体例,有各种题材, 各体都齐全。行家来赏析,体例都鲜明;若是外行来,也难抓要领”(彝语诗律论)。 和彝族的情况不同,中原汉族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上没有纯粹的诗论。文学理论家如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实际上都是政治家、思想赛、哲学家(徐达彝诗功能论,转引 自彝族的诗文论研究第213页)。后代很多诗论家,本人都是统治阶级的官僚文人, 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有些很伟大的诗人,尽管以诗垂名于后世, 但究其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最初大多是在政治上有很大抱负,致力于拯时济世而不能,才 从事诗歌创作的。屈原、李白、杜甫均是如此。就是文心雕龙的写作,也是因为刘勰 不能“ 达则奉时以骋绩”,只好“ 穷则独善以垂文” (文心雕龙 序志)。这就形成了彝汉 两族诗人论诗和政治家文人论诗的不同特色。 第一,对诗歌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汉族政治家论诗,往往把诗歌作为政治的附庸 和工具,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服务,所谓“经夫妇,成孝教,厚人伦,美教化” (诗大序),“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孔子论语 )。而汉族文人多热衷于仕途, 诗歌创作与他们的政治抱负、功名利禄的追求相比,则如同“ 雕虫小技” 。他们一方面抵御 不了诗的诱惑,倾其毕生之精力去进行诗歌的创作,但同时他们又抱有一种“无可奈何而为 之”的心情,从理论上观点上很少给诗歌以应有的地位,而视之为“ 小道”“末技”。这大概是 汉族诗歌创作和理论上的一个矛盾,也是汉族诗人的一个悲剧吧。 彝族的诗人诗论,充分肯定诗歌的地位和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举奢哲说:“诗 10 歌呀诗歌,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他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 有的它 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 诗歌如明月,诗歌象阳光。人们要聪明,聪明诗中有, 人们要勇敢,勇敢在诗中”。 “它的作用大,它的威力强,它是人类呀,颂赞的乐章 ”。在彝 族诗论中,看不到诗论家从功名利禄或政治工具的角度来看待诗歌的情况,这使得彝族古 代诗歌能够在一种少束缚更自由的环境里,健康而乐观地发展。 第二,彝族诗论具有鲜明的民主观点,而汉族诗论则沾染了贵族的色彩。 彝族文论家从举奢哲以到后代的布独布举、布麦阿钮、漏侯布哲等人,均为彝族奴隶 制社会君主制下的布摩,是君长政权的一种特殊的文职官员,古代彝族社会的“高级知识份 子”。他们虽是君长的辅佐,却同时具有一颗善良的诗人的心。这大概和早期彝族特殊的社 会历史背景有关,也和布摩们特殊的身份地位有关。布摩们对上有君长,要辅佐君长管理 民族事务,对下有人民群众,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这使他们上下通晓,对社会人生有 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他们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诗论中表现了鲜明的民主精神。他们 明确指出:“(诗歌)它扎根于民,它在民间传,民间诗根深,诗歌属于民。它是民众作, 它是民众创”(漏侯布哲谈诗说文 )。先贤们认为诗歌要反映“ 民人的痛苦,民人的欢 乐”,“可以颂君长,可以骂君长” ,“ 有的恨君长”(实乍苦木 彝诗九体论)。汉族诗论 也有“ 怨刺上政”之说,但怨和刺的程度是受限制的。“怨” 而不能怒,诗人不能直陈君亲的过 失。“ 发乎情” 还要 “止乎礼”。最终目的还是要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另外,彝族古代传播诗 文的方式是口口相传或抄写,这使彝族古代诗歌以及诗歌理论没有离开口头语言,先贤们 要求每个写诗者:“所写的诗篇,贵在能使人,易学易传诵” (漏侯布哲谈诗说文)。 而汉族古代诗论,不仅就其内容上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和支配,在其形式上,骈丽化、文 言化,这离口头语言,更显得贵族气。 第三,彝族诗歌理论中,引述了很多关于爱情的诗。举奢哲指出,诗歌是人类“相知的 11 门径”是男女“ 传情的乐章” 。他们鼓励诗人们,大胆描写爱情,写青年男女通过歌场对歌而 表达爱慕之情,自由地结合。布塔厄筹说,男女相爱是正常的,不这样才违反了人性:“人 当年青时,要找心上人,去爱去谈心。这阵不相爱,老来腰弯时,相爱也不成;要情情去 了,枉自度青春,辜负了光阴”(布塔厄筹论诗的写作)。“ 姑娘到十八,你就别害羞, 再羞难找伴,无伴更害羞”(阿买妮 彝语诗律论)。彝族诗论家教会人们写诗的方法时 说:“天和地相对,日月山河对,男和女相对,人类知识对。” 相比较而言,汉族古代诗歌 则被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紧紧地束缚着,爱情诗歌数量很少。在古老的诗经中,“所谓 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名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 倒有很多篇是表现劳动人民健康热烈的爱情的内容,但后代儒家诗论家给予了“各种不同的 曲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卷第55页)。爱情诗歌或横遭“淫奔之辞”的斥骂,或 被牵强附会地指认为:“词则托之男女,义实关乎君臣友朋” (沈德潜唐诗别裁)被罩 上了虚伪的礼教的面纱。甚至出现过这样的怪事:诗经“降为诗序的附庸” (刘大 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55页)了,创作成果倒过来,成为解释这种成果的理论的附 庸了。可见汉族儒家的诗歌理论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竟然到了如此专横的地步。 四、 一脉相承的诗论和多元化发展的诗论 我们在研究中会注意到,目前发掘整理出来的彝族古代文论,从举奢哲到阿买妮(约 为汉族魏晋时期的人)到漏侯布哲(大约生活在明清时期),期间历时一千多年,逾越数 十代(据考为66代),而各家诗论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无太多太大的变化。(阮辜生 彝族古代诗论论纲,见彝族古代文论研究第68页)自从举奢哲和阿买妮为后世彝 族诗论奠定了基础,便成为后来历代彝族诗论家们共同推崇的始祖。布独布举、布麦阿钮 等人,无不以自已是举奢哲和阿买妮的传人而自豪。布独布举写道:“奢哲诗与文,智慧无 12 法比。奢哲所写诗,一百八十七。人间读到的,一切他写起。布独布举我,奉之若规矩。” 布塔厄筹在论诗的写作中说:“在那古时候,举奢哲著书,阿买妮来教,书根这样起” 。 历代彝族文论家们在举奢哲和阿买妮的基础上,构建的文论系统,从内在精神到外在风格 上,均表现了鲜明的一脉相承的特色。 汉族的诗论的状况,则显得繁复而多变化。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形成了观点林 立,众说纷纭的局面。儒、道、墨多种文学观点,颇多分岐。在各种哲学、宗教、文化观 念的影响下,各种文学观念或同时并存,共同发展,或互相攻汗,彼此诘难。刘勰在文 心雕龙时序中谈到这样的情况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 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国之义疏。” 这是讲西晋以后,玄学的兴盛 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至于关于诗歌的一些内部规律的思考和讨论,更是不时地见于各派各 代诗论家之间。诸如言志和缘情、内容和形式、崇古与重今、文与质、形与神、可谓多矣。 仅文学风格的划分就由曹丕的四种、陆机的八种、乃至司空图的二十四种。所谓“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 ,“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 )。确实是呈现出多元化的 理论局面。这与彝族古代诗论相对封闭,独立发展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彝族古代诗论所以会具有如此鲜明的一脉相承的特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彝汉 古代诗论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上文曾谈到,彝族古代诗论的主要对象是史诗和叙事诗。总 观这些史诗和创世纪叙事诗,反映的是彝族古代人民共同生活和生产的内容。无论是追溯 民族种族的起源,歌颂民族群体膜拜的祖先,还是诵唱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民族共同的 膜拜心理,是这些诗歌的共同的精神内核。以后彝族古代奴隶制社会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阶段,但由于其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缓慢,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相对缓慢,文学方面 也较少嬗变,这是造成其诗歌理论上一脉相承的特色的内在依据。第二,是和彝族古代特 殊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彝族诗歌理论的创作与流传的特殊方式有关。人们已经知 13 道,古代彝族以“家支”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有的家支拥有大批的经籍、史料、 文献、诗文等。举奢哲和阿买妮均出身于这种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家支,有条件接触到这 些文化遗产(参见彝族诗文论注释)。这是在彝族奴隶制社会,一般的彝族人民所不 能企及的优厚条件。深厚的文化土壤、悠长的家学渊源,加上他们的个人天才和勤奋,造 就了彝族杰出的文化先师。可以说举奢哲和阿买妮成为了彝族文学和诗歌理论的拓荒者, 奠基人。以后,两位先师的著作由布摩们世代传抄(而不是印刷)而得以流传于世,虽后 代布摩们不断有所增益,有所删改、但稳定性终归大于变化性。以致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 的彝族古代文论的一脉相承的独特形态。 结语 以上所论各点,是从宏观总体着眼的。至于彝汉两民族文论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则 不能武断地用这样的结论去套它。一说“彝族古代文学理论是史诗叙事诗的理论” ,并不是 说彝族古代诗论一点都不讲究抒情。和人类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诗歌的特点很突出的就 是抒情。即使是叙事诗,也是“ 满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馆志愿者心得体会汇编15篇
- 2025江苏灌云万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招聘4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芜湖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编外工作人员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汕头市中心医院招聘编外人员5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双端面磨床合作协议书
- 2025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治安巡防队员招聘5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春季校园招聘开始啦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事业单位定向招考未就业随军家属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汉中市南郑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银行招聘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册亨县招聘教师2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河南成人2024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淮南市大通区和寿县经开区公开招聘社区“两委”后备干部30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民间传说:田螺姑娘
-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人教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教材分析城西学校宋艳
- 非常规天然气课件
- 高一英语必修一试卷(含答案)(适合测试)
- Python基础课件(共282张PPT)
- 新编临床医学英语(共37页)
- PAL 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