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1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2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3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4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 、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 A、课前预习 一、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 年 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插队的故事 、 务虚笔记 、散文合欢树 、 我与 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 、 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 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熨帖( ) 亘古不变 ( ) 窸窸窣窣( ) B、课堂学案 1、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 “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6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7.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小结第一部分 三、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1)读第二部分 3、6、7 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二) 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三)思考讨论 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2、母亲离去后, “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 简单天真了,联系作 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 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6、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4) 、小结第二部分 三、作业 我与地坛导学案 1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 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 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 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 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 “我” 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 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 (“园子”荒芜, “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 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 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 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 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 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 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 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 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 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 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6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 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 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 景” ,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 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 背景” ,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 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 (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 出一种永恒吗? (二)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 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 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 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 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 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 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 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 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 就此一 死了之?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 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 “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 , “想了好几年” ,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 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 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 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 爱。 第二课时 (1)读第二部分 3、6、7 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 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 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 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 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 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 坚忍 (三)、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 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 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2.母亲离去后, “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 ,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 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 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 简单天真了,联系作 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 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 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 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 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6、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 (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 ,写史铁生对 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 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 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 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 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 ,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 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 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 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 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 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 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 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