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多收了三五斗诗经_第1页
我的叔叔于勒多收了三五斗诗经_第2页
我的叔叔于勒多收了三五斗诗经_第3页
我的叔叔于勒多收了三五斗诗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张丽 辅备: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座的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吧?有没有哪些同学不是,能告诉老师吗?(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 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 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 回答加以总结引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一看在 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到底能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 诗。1870 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 1873 年在海军部任职,1878 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 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 年自杀未遂, 次年逝世。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70 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 1880 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 1889 年的十年 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 300 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 、 菲菲小 姐 、 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 、 漂亮朋友 (俊友 )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 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 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 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a、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 拮据 jij: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 kuchu: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 sh: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褴褛 lnl:(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栈桥 zhn 拮据(ji j ) 栈桥(zhn ) 撬开(qio ) 诧异(ch ) 牡蛎(m l) 别墅(sh ) 皱纹(zhu ) 女婿(x) 嘟哝(d nong) b、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明确人物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尤其以人物为小说的核心,那么我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中涉 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于勒 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 两个姐姐 姐夫 船长 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看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出示大屏幕) 姓 名 于勒 性别 男 年龄 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 青年时期 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 有钱,正直、有良心 主 要 经 历 老年时期 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 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4、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评价性的称呼以及他们的态度变化 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恐怖 赶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 希望 盼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 恐怖、仇恨 (遇)躲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分析人物 学生讨论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1、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以前,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兄 嫂应得的那一部分。菲利普夫妇骂他是“坏蛋” “流氓” “无赖” ,看他是“全家的恐怖” “一文不值” , 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赶。 (2)接到于勒的信,得知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写信说愿意与兄嫂共享,一起快乐的过日子时, 菲利普夫妇则称他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 “有办法的人” ,把他看作是“全家惟一的希望” ,把 于勒的信当作家里的福音书。而且每星期日,都要带领全家人衣冠整齐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着能 迎到于勒的归来,获得意外的惊喜。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 的钱置一所别墅。赞、盼。 (3)当他们在船上遇到衣服槛楼的老水手于勒时,他们对于勒避之唯恐不及,骂于勒是“贼” “流 氓” “讨饭的” ,生怕“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躲。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 。 板书:盼赞见躲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教师小结情节:兄弟还是那个兄弟,于勒还是那个于勒,而菲利普夫妇却从望眼欲穿地盼于勒, 到万分恐慌地躲于勒,这真应了那副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 天涯, 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 10 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脑海中出现了幻觉,于勒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 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作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制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缝,期望中的富翁变成 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 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参考:金钱至上/人不如钱/世态炎凉: 主旨:这篇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 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2、提问:菲利普夫妇是一对什么样的人?从课文的哪里可以看出? 菲利普夫妇: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 讨论并归纳: (1)菲利普一家生活很拮据,可是每星期日,一家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表现菲 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 (2)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回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表 现菲利普夫妇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 (3)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也故作高雅,请女儿女婿吃牡蛎, 表现他的爱慕虚荣。 (4)写菲利普见到于勒时的神态:“不安”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脸色早已 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 “神色张皇” “结结巴巴” “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哝”异常的神态,语无 伦次的话,生动的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表现菲利普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 (5)当母亲得知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时“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话。当菲利普向船长证 实他确是于勒时,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 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 当得知我付小费给于勒时,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 1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 这个流氓!”这些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势利、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冷酷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性格特 征。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同是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但他们两人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 (l)在吃牡蛎这件事上,菲利普爱虚荣,请大家吃牡蛎,而菲利普太太却很不痛快地说:“我怕 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句话里,既有对自己的爱惜,又有对别人的关心;既有对孩子的疼爱,又有对 孩子的管束。其实她的真实心理却是顾全面子、节省开支。在吃牡蛎这件事上,菲利普显得虚荣、冲 动,他的太太则显得小气、精明。 (2)当菲利普确认这个穷困潦倒的水手就是于勒时,他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而他的太太则很快 镇定下来,沉着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 ,以进一步证实是否是于勒; 嘱咐丈夫“多加小心” ,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 ;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 , “最要留心的是别 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最后决定“回来的时候改乘玛洛船” ,避免再遇到于勒。在遇到于勒这件事上, 菲利普显得惊慌失措、没有主意,而他太太则临乱不慌,很有心计,精明强悍,泼辣,冷酷。 他们虚荣,势力,自私,贪婪、冷酷、惟利是图,完全就是金钱至上,从他们对待于勒前后态度 的不同的对比,就可见在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骨肉亲情可言,也正他们身上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 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文中的“拜金主义者”还有谁?小职员。小职员和二姐结婚为了什么?连世间最圣洁的爱情也沾 染上铜臭味儿,你们说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尤为可恨的是我父母对这场婚姻的表现:终于有一个看 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们家赶忙答应终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苦苦寻觅,如释重负;赶忙: 毫不推辞,毫不耽误,立即,马上,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从这些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哪怕是父 子、母子之间冷漠的关系。 二、深入探究 A、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 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 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B、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心中默念叔叔; 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 是“父亲的弟弟” ,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 的叔叔” ,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 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 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 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C、文中说到,我们全家悄悄溜走,躲开了于勒叔叔,那么于勒叔叔有没有还来找我们呢? 悬念是欣赏小说、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或观众 的悬念,以加强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章回小说中,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或人物命运起落之时, 作者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是故意设置的悬念。作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 人心弦,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小结: 本文的情节内容取材于法国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家庭生活,作者从平凡琐屑的生活中截取了富 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 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同时,小说情节 安排巧妙,大起大落的结构艺术,值得我们品味,欣赏和借鉴。 四、板书设计 开端盼 于勒?(悬念) 1 情节曲折 二姐婚事 发展赞 富翁 实现?(悬念) 2 构思巧妙 上千种计划 高潮见 穷水手 破灭 3 主题深刻 结局躲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惟利是图、势利 五、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 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 “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 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 描绘。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多收了三五斗 主备:张丽 辅备: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在某一时期,它带 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 了。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 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明确: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l 一 70 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一个场景 (第 l 一 34 段)米行粜米; 第二个场景 (第 3544 段)街头购物; 第三个场景 (第 4570 段)船上议论。 第二部分 (第 7l 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四、品析人物 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 格? 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2、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3、思考讨论:如果课文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塑造一 群人)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明确: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 为宽广。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 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是谁?这篇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2、本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 二、探究主题: 1、跳读课文, 找一找:导致农民丰收成灾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明确: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 地租剥削 高利贷盘剥 投机商勾结压价 税卡林立 路路断绝 2、议一议:造成农民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造成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 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三、体会对比: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写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农民: 朴实善良 粜米前: 喜悦 米行先生: 骄横霸气 粜米后: 颓丧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五、剧本创作:选择一个对话片段,或者由课文的某一个情节展开联想(如某一“旧毡帽”粜米回家 后和家里人的对话) ,写一个小课本剧,然后进行评比。 诗经两首 主备:张丽 辅备: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内涵。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 雎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 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 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 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 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11 篇诗歌 (又称诗三百) ,其中 6 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 305 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 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 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 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 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 称“六义” 。 三、学习关雎 1、读文正音 2、理解诗词大意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3、在读课文,分析诗词内容 第一章: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 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三章: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 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苦思 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 第四五章: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 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 热闹的场面。 小结:全诗的线索:发现思念(求不得)相会(想像中) 四、内容小结: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 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 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蒹 葭 一、导入 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为背景音乐悠然导入。 千年以前,有一人站在岸边,看着秋水汤汤,芦苇大片大片地开过,白色芦花漫天旋舞。他隔着 苇丛,想看看有没有伊人站在水之湄。 千年以后,你若站在芦花荡雪的湖边,仔细听,兴许还有人在水边哀哀常吟:“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 ,走进蒹葭 ,一起来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朗读欣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阅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三、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