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_第1页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_第2页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_第3页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_第4页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第一节 轮状病毒感染 【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 13 月份为主, 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1) 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 泻每天 510 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2) 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 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3. 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 白细胞。 (2) 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 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 单克隆 ELISA 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 用 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M 抗体,恢复期有 4 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 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 治疗原则 】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 【 预 防 】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 49 月份,以 5 岁以下儿童多见,可 有密切接触史。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 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AST,ALT,CK,CKMB 升高等【 治疗原则 】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 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 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 强龙,丙种球蛋白等。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 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 CRP,血生 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第三节 麻 疹 【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 既往麻疹病史。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 10 天(618 天)() 临床经过 ( 前驱期:24 日,发热,一般在 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于发热后 23 日 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 出疹期:35 天,多于发热后第 45 天出疹,初 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 日遍布全身。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此期体温持续升高, 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 恢复期:23 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 12 日内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 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 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 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 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 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 严重中毒症状。 ()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 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清学 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 IgM 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 IgG 抗体双份血清滴 度4 倍增长 有回顾 性诊断价值。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过敏性皮疹等。 【 治疗原则 】1. 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 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 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 给少量镇静剂。 ( 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 0.20.6ml/kg,肌 注,q.d,共 23 日。2.中医中药;初期,可用辛凉透表法,选用升麻葛根汤、银 翘散加减;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虚肢冷宜用人参败毒汤;恢复期热退疹收,宜用养阴清热法,可用 沙参麦冬汤等。 3.并发症的治疗 ( 肺炎:治 疗同一般肺炎。( 喉炎:蒸气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 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选用抗菌药物,喉梗阻严重者及早考虑气管切开。 ( 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使用快速洋地黄药物,同时应用速尿等利尿剂。 ( 脑炎:基本同乙型脑炎。 【 疗效标准 】 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 天以上,症状消失可予出院,有并发症应待症状基本消失,方可出院。 【 预 防 】1.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 6 日,伴有呼吸道并发 症延长至出疹后 10 日;2.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无并发 症儿童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院内感染。3.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 4.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 3ml。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 【 诊 断 】1.流行病学 () 水痘:病前 1024 日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既往未患过水痘; () 带状疱疹:数年至数十年前患过水痘。2.临床表现 (( 水痘(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童及成人常 有周身不适,持续 1 天左右。( 发热 数小时或 12 天后,首先于躯干、头部再 面部及四肢出现红斑疹,呈向心性分布,数小时后变为丘疹、疱疹。疱疹表浅壁如黄豆至粟粒样大小等,疱浆初清晰,后 混浊。 ( 常伴 轻度瘙痒。 (2) 带状疱疹( 初起周身不适及发热,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或神经 痛 ( 一般 25 日后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出现成簇的红 色斑丘疹,在 13 天内发展成米粒或绿豆大小的疱疹,疱疹初期疱浆清晰透明,34 天内变成混浊,78 天后干燥, 1012 天后结痂 ,23 周后痂脱,疼痛消失,不留瘢痕。( 皮损轻重各异,见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以胸 部者多见,约为 50%。严重者呈重度水痘样皮疹及内脏损害,其病死率高。 3. 实验室检查() 早期疱疹基底部刮屑涂片,可查到多核巨细胞及核 内包涵体。 () 早期疱疹液可分离到 VZV。 ()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补体结合、免疫荧光)可呈 4 倍以上增长,证实为 VZV 急性感染。 【 治 疗 】1. 注意休息,避免搔抓,保持手和皮肤粘膜清洁,防止继 发感染;疱疹破溃者局部涂 1%龙胆紫。2. 对于新生儿水痘、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 可采用无环鸟苷静脉滴注。 3. 服用多种维生素。 【 预 防 】1. 管理传染源:水痘患儿应隔离到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 止。 2.被动免疫:注射高效价 VZ 免疫血浆或人白细胞转移因 子。 3.自动免疫: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注意流行情况,病前二、三周内有无接触 史,流腮疫苗接种史,有无既往患此病史。2. 临床表现:潜伏期 830 天,平均 18 天。 (1) 发热: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双峰型。 (2) 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质韧、胀痛、触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肿胀多于 13 天达高峰,持续 45 天逐渐消退。(3) 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的表现。 本病自然病程约为 1014 天。 (4)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 细胞计 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清和尿淀粉 酶 :90%患者有轻至中度增高。(血清学 检查:补 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诊断价值, 双份血清效价 4 倍以上的增高或一份血清效价达 1:64 者有诊断意义。亦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以 ELISA 法检测特异 性 IgM 抗体。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导管结石,颈部及耳前淋 巴结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等鉴别。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饮食以流质、软食为主,适当增加维生素。 2.对症治疗:主要以中医中药为主进行内治外敷。外敷可用如意金黄散、鲜仙人掌等,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行气活 血、消积散肿为主。常用方剂为银翘散、普济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随证加减。高热头痛和腮腺胀痛,可用解热镇痛药。 3.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1g/d ,儿童15mg/kg,静滴,疗程 57 天。 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疗效,对重症或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5.出现并发症按病情处理。 【 预 防 】 1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自发病起算,隔离 10 天。 2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 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均应接种。 第六节 伤寒与副伤寒 伤 寒 【 诊断要点 】 1.流行病学:接触伤寒患者或伤寒慢性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饮食或物品,或进入伤寒流行疫区后,在几日至三周可发 病。 2.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周(360 日)。典型伤寒的 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为四期。(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日内达到 3940,常伴全身不适。本期末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 极期:病程的第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出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 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周左右,3940 。 (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明显。 ( 相对缓脉。( 脾脏肿大,也可发现肝大。 ( 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 玫瑰疹:约于第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疹,约周消退。 ( 缓解期:病程第 34 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缓解,仍应注意肠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恢复期:病程第 5 周,体温,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 常。 3.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 ( 轻型。( 暴发 型(重型)。 ( 迁延型。( 逍遥型。 ( 顿挫型。( 小儿 伤寒。 ( 老年 伤寒。( 妊娠 伤寒。 4.复发与再燃:本病复发率一般为 10%左右。在病程的23 周左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 殖,再次引起菌血症而引起复发或再燃。5.实验室检查 ( 一般 检查1( 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 失。严重病人病程较长,或并发肠出血时,可出现贫血表现。 2( 尿:高热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3( 粪:在肠出血情况下,可有粪便潜血或血便。 ( 细 菌培养:进 行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诊依据。检材可取自血液、骨髓、粪、尿、玫瑰疹刮出液等。 ( 血培养: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以含胆汁的培养基为好。抽血量需 10ml。第周阳性率可达 7090%。( 骨髓培养: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的患者。 阳性率可达 90%。()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本试验在病程第周常呈 阴性反应,第周开始阳性率上升,第周阳性率可达 7090%。约 1030% 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本反应的效价很低或阴性。 有条件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 【 鉴别诊断 】 本病早期(第周以内)应与病毒感染、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及病毒性肝炎鉴别。极期(第周)以后,须与败血症、粟 粒型肺结核、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尤以护理及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 视。病人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注意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化。应给予热量高、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流 质或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周左右才恢复正常饮食。对过高热及症状重且已确诊者可酌情给予强的松 510mg, 每日次,至症状改善即停。2.病原治疗: ( 喹诺酮类 :可 选用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哌酸); ( 氯 霉素:注意其白 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偶可发 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耐氯霉素的伤寒,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 ( 头孢 菌素类 :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 (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3.并发症的治疗 ( 肠出血及 肠穿孔:与外科共同治疗。( 其它并 发症如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中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甚至 DIC 等,应按相应疾病的方法处理。 4.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常较困难。一般认为合并胆石症或胆囊疾患的慢性带菌者,须同时进行胆囊 切除术,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药物可选用氨苄西林 36g/日,丙磺舒 11.5g/ 日分次口服,联合用药,疗程 46 周以 上。 【 预 防 】 1.一般措施: 对急性期伤寒患者隔离,排泄物作无害化处理。对恢复期患者,在病后、及 12 个月做大便伤寒培 养,发现带菌及时处理。对恢复期及慢性带菌者作抗菌等治疗,并应追查随访一年。搞好三管(管粪、管水、管饮食),一 灭(灭苍蝇)。个人做到不饮生水,饭前洗手。2.预防接种:易感人群皮下注射三联疫苗,成人第 1 次注 射 0.5ml,第、次各注射ml ,每次间隔周。保 护期可达23 年,保护率可达 70%。 副 伤 寒 副伤寒的病原学,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多与伤寒类似, 所不同处且需加注意点如下: 1.肥达反应“ ”抗体 较弱,参考意义不大。 “”抗体较强。可 作为诊断指标。但副伤寒甲、乙可有回忆反应,而副伤寒丙因不作疫苗注射,故出现回忆反应机会较少; 2.副伤寒乙易成为慢性胆囊炎或带菌者,故发病数较多;3.对人体致病产生的临床类型,三者均以肠炎型多于伤寒 及败血型; 4.治疗方法依临床型而不同,肠炎型给抗菌药日即 可,而肠外侵袭的伤寒型、败血症型则需按 1014 日长疗程治疗; 5.副伤寒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者较伤寒为少,但肠外并发症和骨髓炎、肝炎、体腔脓肿却反而常见。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年 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2.临床表现:潜伏期 12 日(数小时7 日)。 () 急性细菌性痢疾 1)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 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 10 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 粘液脓血便。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为周左右; 2) 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 里急后重。病程 37 日,也可转为慢性。 3) 中毒型:多见于 27 岁小儿。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 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 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2) 慢性细菌性痢疾: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个月病情未愈者。 1) 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 慢性隐匿型:1 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 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 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 粪便 检查 ( 外 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 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 病原学 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 药物敏感试验。 () 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 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 乙状结肠镜检查和 X 线钡剂 灌肠检查。 【 鉴别诊断 】 急性菌痢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 坏死性出血性肠炎、肠套叠等鉴别;慢性菌痢应与慢性血吸虫病、直肠癌及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中毒 性菌痢应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别。 【 治疗原则 】 1.急性菌痢(1)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 2 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 0.20.4g,每日 4 次口服,小儿 2040mg/kg/d,分 34 次,疗程 57 日。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 有较好疗效; (3) 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 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一般治 疗:如生活 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 病原治 疗( 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 药物治疗; ( 联合应用种不同抗生素,疗程须长,须重复 个疗程; ( 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常用的有 0.5%卡那霉素、 0.3%黄连 素、5%大蒜液等 ,每次 100200ml,每晚一次,1014 日为一疗程。必要时灌肠液中可加少量皮质激素。 ( 中医辩证施治()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调整肠道 菌群失调可用微生态制剂。 3.中毒型菌痢 ( 一般治 疗:密切 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 病原治 疗:应 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可用环丙沙 星或氧氟沙星,也可用头孢菌素等,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 () 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躁动不 安及反复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者可予以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 ( 防治循环衰竭: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葡萄糖盐水,待休克好转后继续静脉 输液维持;同时予以 5% 碳酸氢钠 35ml/kg,纠正酸中毒。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山莨菪碱,成人 1030mg/ 次,儿童 0.22mg/kg 静脉推注,每 515 分钟一次,待面色红润,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和 阿拉明。有心力衰竭者,可用西地兰。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防治脑水肿及呼吸衰竭: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用法同上);应用 20%甘露醇治疗,12g/kg 静注,每 46 小时 1 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呼吸衰竭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机。 【 预 防 】 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从事饮食、自来水厂工人及托幼工作人员应定期粪检, 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及彻底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 卫生;做好“三管一灭 ”。 3. 保护易感人群:特殊情况下,对无法搞好饮食卫生时,可口服痢疾菌苗,如 F2a 型“依链株” 活菌苗。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 (1( 本病多见于冬春季,15 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但在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来自农村的新兵或由农村流入城市 的临时人员易发病。 (2( 注意当地有无流脑流行,有无预防接种史。 2. 临床表现:潜伏期 27 日,一般为 23 日。(1( 普通型 ( 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 败血症期:有高热、乏力、头痛、神志淡漠等败血症症状。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 ( 脑膜炎期:患者体温升高,出现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伴脑膜刺激征或意识障碍。 (2( 暴发型( 暴发休克型:以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 瘀斑、大面积皮下出血及严重循环衰竭为主。 ( 暴发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 有脑水肿脑疝的表现。 ( 混合型:具有上述两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 (3( 慢性败血症型:比较少见。 3.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2( 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CSF 涂片及培养可发 现脑膜炎双球菌(由于此菌较易自溶,故有可能细菌学检查阴性) (3( 细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皮肤瘀点或 CSF 涂片。 ( 细菌培养:咽试培养、血培养、CSF 培养等。(4( 血清学检查: ( 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检测:具有灵敏、特异、快速和简便等优点。 ( 特异性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 4倍以上。 (5( 其他检查:血清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肌酐、血气分析、以及休克时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等 监护对估计病情和指导治疗均有一定帮助,必要时选择有关项目进行测定。 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虚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等相鉴别。 败血症休克型应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 普通型流脑治疗 (1( 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限至病人症状消失后 3 日或病后 7 日。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呕吐时防止吸入。惊厥时防止舌咬伤。呼吸困难时给氧。 (2( 对症治疗)退热和止痉: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或安乃近等退热 药。惊厥时用安定静脉注射,或用苯巴比妥,但镇静剂量不宜过大。 )减轻脑水肿,有颅内高压者用 20%甘露醇脱水。(3( 病原治疗 ( 青霉素 G:为首选药物,成人 800 万1200 万 u/日,儿童每天 2040 万 u/Kg,分 6 次静脉滴注。 ( 氯霉素。( 氨苄西林。 ( 头孢菌素类。 2. 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1( 抗菌治疗同上。(2( 暴发休克型 ( 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血管活性 药物的应用。 ( DIC 治疗。( 强心 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3) 暴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1( 脱水剂。 2( 亚冬眠疗法。3( 呼吸衰竭的处理 出现呼吸异常,即用山梗菜碱 或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如呼吸停止应立即作气管插管供氧及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