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_第1页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_第2页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_第3页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历史中找根源,从现实中找方法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 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 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 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 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 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 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 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 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 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 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 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 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 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 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 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 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 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 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 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 中也加剧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 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 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 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 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 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 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 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 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 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 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 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 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 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 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 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 时代, “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 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 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 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 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 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 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 稳,我们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 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 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 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 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 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 毒的信念做水泥。 ”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 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 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 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 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 。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 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 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 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 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古至今, “安贫乐道” 、 “知足常乐” 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个民族 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 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 病夫”的耻辱。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 足所致吗? 于是我们奋起反抗,但是当落后就要挨打被提出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改革 开放的成果让中国的 GDP 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份 忧患,那份自强的决心?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我们不必极尽所能 创新救国时,我们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乐就又慢慢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如今有多少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充实自我、潜心学术?如今又有多少企业 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上学是为了毕业,经营企业是为了赚钱,我们在不知不觉 中渐渐丧失了尝试的勇气。正如古典所说:“无趣之人常常是无胆之人。 ”我们 总是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对一些新生事物不屑于尝试,并将其归结为无趣。 “乐趣来源于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式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 无条件的。 ”中国为何在基础教育上遥遥领先结果却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较上输 在了高等教育?为何西方的孩子学得快乐,中国的孩子学得痛苦?我们的教育 不鼓励尝试,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接受原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失掉了乐趣,失 掉了创新,学会了知足,学会了安逸。是啊,我们原有的财富很多,但那都是 我们祖先创造的,如果没有创造,我们的后代岂非要坐吃山空、一贫如洗?国 家提出素质教育,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正是意识到这一现状的表现。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克服这一民族性格,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古 典想告诉我们的。 书中的每一类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历史是 现实的镜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投射现在,在时间的维度上我更加深刻的理解 本书,作者的每笔一都有对现实热点的思考。 古典的书之所以成功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