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_第1页
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_第2页
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_第3页
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_第4页
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统一货币一波三折 1949 年 8 月 3 日,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 59 天。 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的 B24 机群,只用了 3 个多小时就飞抵上海上空,向 江南造船厂投弹 30 多枚。 这 6 架国民党轰炸机随后例行公事般的扫射了黄浦江上的船只,以封锁这 个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它们最后在城市上空示威般的巡航一圈,扬长而去。 据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任陈云秘书的周太和回忆,当时上海第二高楼百 老汇大厦的 22 层楼顶就架设着机关枪,激烈地开火,但仍无法阻止敌机的侵扰。 不过,空袭警报和爆炸,并没有打断百老汇大厦一些住客的工作:包括陈 云在内的 158 名中共高级经济干部,仍在讨论如何解决比空袭更为严重的问题。 上海的经济形势正在恶化。被后人誉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三大战役”的第 一战刚刚结束-解放军进驻上海证券交易所,抓捕投机分子,赢得了“银元之 战”。如人们所知,“棉纱之战”和“米粮之战”即将到来。 在这座大都会之外,是一路向南,将胜利战局不断推进的解放大军。过去 由各解放区供给的野战军离开了各自的根据地,这五六百万人的给养如何解决, 问题实际而迫切。 为了解决上海问题和部队补给,此时负责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召集各大解 放区、野战军的财经部门领导人,在上海专门开会。他们希望完成一件自清政 府覆灭以来中国一直无法实现的大事:统一全国经济。 “部队向前进,票子向后退” 解放战争进行到 1949 年,大势已定。共产党控制地区的经济形势却很不乐 观。 从 1 月起,物价连续上涨。 进入新解放区的野战军,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根据地的直接物资补给,中 央只好用发行货币来支撑部队。但在新解放区,商人和群众都不信任人民币, 加之生产一时难以恢复,军队就拿着人民币到后方的大城市采购。愿意使用人 民币的商人也到老解放区购买物资。投机资本乘机作祟。 陈云后来说这是“部队向前进,票子向后退”。 1 月,云集平津地区的部队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物价上涨。4 月,完成了平 津、淮海战役的部队就地筹备物资,准备南下渡江,结果再次拉动了物价。 随着解放军跨过长江,情况愈演愈烈:与北方的农村包围城市不同,共产 党在南方先占领城市,再进入乡村,一时之间很难从当地农村获得补给。 此时,连同国民政府留下的军政人员,中央政府需要保证各地 750 多万脱 产人员的吃饭问题。 时任中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当时最为严重的情况是收支脱节: 收入的大头是公粮,都掌握在地方手里,其他税收也有一大半由地方掌控。 “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可以先用,中央拿不到。” 但是野战军“吃皇粮”,由中央支付,“收在下面,支在上面,中央的日 子就过不去了。发行钞票主要是中央有亏空。”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 件的回顾中这样写道。 1949 年,预计全年财政收入折合小米 303 亿斤,支出则达到 567 亿斤。 到 7 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额达到 2800 亿元,是 1948 年底的 15 倍,且多集 中在大城市。 当时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分析说,中共过去依靠简单的供给模式,由 分散的根据地直接用物资维持根据地内的军队,受货币规律影响小。现在使用 无固定供给地的大兵团跨地域作战,其方式与组织形态已与国民政府相似,由 军费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北京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寄书中央政府:中共此时面临的危机与过去 3 年国 民政府的情况相似,如不控制军费增长,新政权成立之时就是中国经济再次崩 溃之日。 中央人民政府开会的时候,也有委员提出,人民币可能重演金圆券的悲剧。 1949 年 4 月,中央两次致电东北局,要求陈云速到中央主持经济工作。5 月 10 日,“小个子”陈云带着周太和出现在北平,筹备一个全国性的财经领导 机构:中央财经经济委员会。 “只有承认山头,才能消灭山头” 7 月,从华北财委调到中财委的李海,在全体干部成立会上第一次见到了 陈云。 陈云自我介绍说,我叫陈云,身体不好,两个月感冒一次,“过去好比是 在上海永安公司门前摆小摊做生意的,现在让我当大公司经理,做大买卖,不 知道能不能胜任。” 陈云最早的经济工作经历,的确就是在上海“摆摊”:当年为掩护地下党 身份,他曾开办了一些商业机构,并颇有收获。 后来他曾在陕甘宁边区和东北解放区负责财经工作。据周太和向望东方 周刊回忆,陈云在东北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成立东北财经委员会,统一全东 北财经。在他的筹划下,百万东北野战军依靠着充足的给养,不仅打赢了辽沈 战役,还入关完成了平津战役。 陈云的经济才能一直受到毛泽东的欣赏。1944 年,就是在毛泽东的提议下, 陈云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负责边区财经工作。1949 年初,毛泽东专门要 求陈云到西柏坡,彻夜长谈,汇报东北经济建设的经验。 毛泽东随后与周恩来商定,调陈云主持中央财经工作,一统天下钱物。 中共早在 1947 年初就开始谋划统一财经。当时,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 放区已连成一片,原来各地独立运行的经济系统第一次互相接触。 当时,各解放区都有自己的银行、货币,互相征税,甚至存在贸易壁垒。 为了降低贸易逆差,一些解放区负责人还提高本地特产价格、拒绝其他解放区 特产入境。 当时山东根据地出产最“强势”的海盐,山东解放区的货币北海币比价最 高;晋冀鲁豫的冀钞次之;西北地区因为物资最为匮乏,进口量大,发行的西 北农币比价最低。结果冀鲁豫曾经抵制山东的海盐,冀南还扣押过冀中订购的 煤炭。 负责华北财经工作的董必武于 1947 年底向中央报告时总结说,各个解放区 “互相建筑的关税壁垒,各区票币互相压抑抵制,商业上互相竞争,互相摩擦, 忘记了对敌”。 为了解决内部经济问题,1947 年 3 月、1948 年 4 月,中共先后在邯郸和石 家庄召开会议,统一东北地区以外的财经工作。 邯郸会议开了近 3 个月,最后形成了 2 万多字的报告。一再修改后,仍向 中央发出了 5000 多字的会议决议。 李海说,会议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各根据地货币之间的比价,后来根 据这个比价,于 1948 年底发行了统一货币人民币。 “山东的货币和晋冀鲁豫定了 1:1,大体相当;和晋察冀定了 1:10,其 实是山东吃亏了。”当年代表山东根据地参加了两次会议的杨波(后曾任轻 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委主任)说,这次是中央出面进行了平衡。 由于中央拥有货币发行权,各大解放区的财政发生赤字需要弥补时,就必 须报中央审查批准。这样,中央就掌握了地方财政。 杨波说,在此之前中央根据地-陕甘宁在经济上还比较薄弱,也没有规定 各解放区要向中央交钱。山东相对富裕一些,杨波等人去中央开会,就随身用 装粮食的袋子带着黄金,交给中央。 到 1949 年时,公粮和税收等财政收支仍由地方控制。这也是自 1911 年辛 亥革命后,中国一直存在的情况。 “毛主席说过,只有承认山头,才能消灭山头。”杨波说。 物价风波中的上海,成为一个契机。 上海暂时是个包袱 1949 年夏天,邓小平从上海回京。他向中央汇报说,上海“煤粮两荒。接 收旧人员十五万人,工厂原料缺,运输贵,开厂难,学校多,税收少,开支大, 被迫大发行。农村全部以物易物,或光洋市场。情况严重。提出厂校及人员疏 散,向各解放区求援”。 陈云随后致电东北财经委副主任李富春,除了向上海运输粮食,还要准备 接收一部分上海工厂学校。不久,中央正式开始准备疏散这个远东最大的都市。 7 月下旬,陈云到达上海进行实际调查。当时上海遭遇 30 年一遇的台风, 黄浦江水漫上南京路,竟然可以行船。陈云带着周太和,涉水到各类物品交易 所了解情况。 就在陈云达到上海前一个月,投机商操纵上海银元价格暴涨,带动物价上 行。上海市政府筹集了 10 万块银元抛出,竟然毫无起色。 最后,由曾任第 9 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带一营解放军查处上海证券交易所, 当场抓捕 200 多名投机骨干,银元之战才以中共胜利告终。 投机资本随后转向大米、棉纱等物资领域,导致上海 7 月物价比 6 月上涨 1 倍,并波及北平、天津,致使两地物价一个月内上涨 3 倍以上。 7 月 27 日,毗邻上海、最易受上海物价风暴波及的华中局建议,由华东、 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五大解放区财经负责人参加的财经工作会议在上海召 开。这也是所有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讨财经对策。 陈云在开幕会上就提出,上海的骨干工厂不能外迁。 这样就只能由各大区承担粮棉调拨任务,共同帮助上海恢复生产-从老解 放区调棉花,从北方调煤,从上海周边和四川调大米。 华东局向陈云汇报说,常州不让粮食运到上海,赣东北对杭州也是封锁的。 皖北、常熟、无锡等地,也对上海禁运。 其他解放区有自己正当的理由:经过多年战乱,粮棉自给都很不容易,调 出去农民就会挨饿。再比如当时交通破坏严重,从四川运米到上海,运费与收 购价相当。 杨波向本刊记者回忆,他曾与姚依林代表中财委去东北“要粮食”,一次 运出数千万斤,“讨价还价的零头也得几百万斤”。 周太和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在一次领导人会议上陈云提出,上海是个好地 方,但暂时是个包袱,运进来的东西多,出去的东西少。当时运进的是“两白 一黑”,即大米、棉花和煤炭。只是因为上海没有恢复生产,运往外地的工业 品不多。 薄一波后来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回忆说,上海财经会议的 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观察和解决财经问题要有政治观点,即从全局、全国看问 题。 这次会议的最大共识是,仍然要把支援战争放在第一位。 小困难服从大困难 由统一调拨粮棉解决上海问题,会议的中心转移到了全国形势上。 周太和说,会上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统一财政收支,统一金融管理,统 一重要物资调拨。“这三件事不是一次可以做到的,有一些事还需要做许多协 商说服和组织准备工作。” 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对于统一财经,认识并不相同。有的负责人认为统 得太早,有的则认为根本不可能。 陈云解释说,当时实行财经工作统一管理确是提早了,但是困难并不算大, “我们不应因为统一管理工作方面的小困难,而造成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大 困难。” 陈云还告诉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中央希望他们“说服各地同志,既交出权 力,又勇于负责,以此精神共度难局”,“必须强调部分服从全体,地方服从 中央”。 上海财经会议最后估算了 1950 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着手统一全国财经。陈 云在 8 月 15 日的闭幕报告中提出,第一,统一税目、税率,加强统一征管;第 二,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发行库,进一步掌握货币发行权;第三,建立粮食公司、 纱布公司等,统一购销。 他特别提到,各地区对原属野战军的支援物资,一般的要由中央统一调度。 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听取陈云汇报上海财经会议的情况后,表示同意会议 的总方针,“我们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上海财经会议落幕后,物价一度平稳。陈云却向毛泽东汇报,预计物价有 “剧烈跳跃之可能”,并督促落实上海财经会议决定的各项措施。 10 月,上海果然爆发“棉纱风波”:投机分子集中攻击纱布,导致上海的 纱布价格在一个月内上涨 3.8 倍,棉布上涨 3.5 倍。棉纱上涨带动了其他物资 价格,并波及华中、西北。 中财委按照既有计划调拨物资,一战而胜。 1950 年春节,上海的投机势力开始囤积粮食。但此时中共从四川征集的 4 亿斤大米已进入上海,华中、东北的粮食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再战再胜,这就 是“米粮之战”。 高岗曾想保留东北币 “米粮之战让上海的投机势力亏了老本,资金流动性不足还波及私营实业。 政府于是用物资进行接济,彻底控制了上海的工商业。”李海说。 集中调拨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加之 1950 年战争收尾,物资需求减缓, 新中国的经济终于走上正轨。 1950 年 3 月,当时的政务院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财政会议,进一步明确统 一全国财经。 根据这个要求,成立全国编制委员会、颁布各级军政机关编制和待遇标准, 政府机关及军队不得自行添招人员。 但恢复后的上海却不愿意参与统一财经。由于 1949 年的全国支援,只有一 小部分轻工企业外迁,保住了工业基础。如陈云预言,上海很快恢复了工业总 产值全国第一的位置,成为东部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李海回忆说,当时上海的负责人还专门向中央发过电报,不愿意纳入统一 财经体系。 陈云随后在公开讲话中批评了地方主义。最后在中央的坚持下,最有钱的 上海和华东局,还是老老实实地纳入了全国一盘棋。 至此,新中国只剩下东北一个地区还保留着一定的财政独立。 李海说,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央认为东北地区解放早、基础好,如果与关 内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