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4)_第1页
期末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4)_第2页
期末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4)_第3页
期末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4)_第4页
期末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测试题 命题人:孙百利 校对人:朱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 “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2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 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3.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 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 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 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4.“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 元六年(公元前 158 年) ,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 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 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 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5. 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 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 ”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A、寻找社会规律 B、构建伦理道德 C、整理史实资料 D、探索革命道路 6.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 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 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 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 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7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 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 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 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8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2 9.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 “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 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 三省已具雏形 10.“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符合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A.郡县制 B.募兵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11.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 。这里的“他”是指 A梭伦 B苏格拉底 C伯利克里 D亚里士多德 12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和房屋”(即相邻关系) 规定: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 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涤相同的空地; 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材料主要 表明该法 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13.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 。 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 。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 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 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 ”此处的“共和主义” A 是一种僭主政体 B 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 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14.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的敕令具有法 律的效力,这说明: A 罗马法在实际生活中形同虚设 B 皇帝的敕令是法律组成部分 C 所谓法律,就是皇帝颁布的敕令 D 除皇帝外,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5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16. 俾斯麦从 19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 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 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 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 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7. 1641 年议会向国王呈送的大抗议书中说“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 根,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 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詹姆斯一世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 B国王的行为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反映出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 D君主立宪政体由此确立 18、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 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材料中所说的 “收效”最主要体现在( )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 19、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 3 会同意,不得对任何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 军队和战舰,不得与其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各州必须服从中央政府和国会的领导 B美国的军事力量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C美国各州不能与其他州或国家自行缔结盟约 D.1787 年宪法要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20、 1875 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21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 ,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 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 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 ,出典人要求回赎典 物时, “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 ,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 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 附关系 2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 ,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 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 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23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 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 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24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 工业兴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 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25.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 现的先后顺序是 “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B. C. D. 26 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 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于。国有大事,王 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 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4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二元制君主制 27.1913 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 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28.“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 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 ,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 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对“北欧 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29.有学者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国家组成的世界” ,而是一个“世界社会” ,或者说世 界已碎化为所谓的文明集团,并逐渐建立一个全球公民社会。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全 球化 A弱化了各国国家主权 B消除了国家之间差别 C缩小了世界贫富差距 D化解了国家之间矛盾 30.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 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 年 12 月 30 日发表的 一组文章中。新经济带的影响有 经济持续增长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 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大题,31 题 13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3 分,共 40 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13 分) 材料一 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 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 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 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 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 1924 年孙中山的建国大纲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 20 世纪的重要转折点。 “新政 ”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 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 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 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 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 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 (6 分) 5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4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 荣”的胜利歌, “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 、 “必定崩溃” 。反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 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群众陷入贫困当此之时, 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失业人数日 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 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 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 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欣欣向荣”景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景 象背后潜在的问题。 (6 分) (2)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化的萌动”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萌动”出现的原 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萌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8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3 分) 材料一 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 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民族主义成为 19 世纪欧洲历史中的 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 20 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 19 世纪的逝去,民族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