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69 邓中甲_第1页
方剂学 69 邓中甲_第2页
方剂学 69 邓中甲_第3页
方剂学 69 邓中甲_第4页
方剂学 69 邓中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 69 邓中甲 平胃散 刚才我们讨论了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是湿困脾胃,湿 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通过燥湿,恢复脾的运化,解除湿邪的困滞。我们前面讲到这一节概述时提到 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恢复 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 君 苍朮 臣 厚朴 佐 陈皮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 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 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 个常用组合。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在我们中药运用当中,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到明清以后,都很多喜欢加 陈皮。陈皮比较平和,而且它的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向协 助作用。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 础方,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它益气健脾作用。在泻的方里, 后面要讲的,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 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在升举的方里,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 陷,里边也配陈皮。降气的方,比如苏子降气汤,前面在理气剂里讨论了,苏 子降气汤作用主要是降气,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 行。 所以陈皮的作用,我打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升降方面,就像一 个,要在地上大一根桩桩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你往下打 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或者你把这个一根地下钉的 木桩桩要把它拔起来,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你拔一拔,摇一摇, 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容易出来。陈皮起作用,我比喻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 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所以别小看了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 理气机,不管当助运脾还是化湿,是都很重要的。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 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也就 是对后世的很多方剂,运用这些基本结构。 运用 随证加减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脘腹胀满,是 平胃散证往往出现的。要了解它湿邪阻滞气机,脾不健运,湿邪阻滞,那舌苔 上面的厚腻,反应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随证加减 平胃散是基础方,要针对具体情况加味用药。水湿郁滞,可以化热,如果阳气 不足,多产生寒湿,性质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属于湿热,一般舌苔是黄 腻的。如属寒湿,阳气不足不能温化。 证属湿热,加入黄连、黄芩。(侧重在清热燥湿) 证属寒湿,加入干姜、草豆蔻。(温脾胃阳气,草豆蔻燥湿温中) 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食滞可以加重湿阻中焦,配合消食药,体现标本 兼顾) 兼气滞,加木香、砂仁(厚朴陈皮的行气、理气不够,木香、砂仁可行气和胃) 呕吐甚,加藿香、半夏(加藿香、半夏,此方即为不换金正气散,增加化湿、和胃、 止呕) 泄泻甚,加茯苓、泽泻(可以渗湿止泻,利小便,实大便) 使用注意 阴虚气郁,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单独使用,因为毕竟平胃散比较温 燥)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我们知道藿香对外有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以祛外在的风寒湿邪,对内它有 化湿和中作用,所以它表里之湿兼去,半夏擅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所以 这两味加进去以后,整个方起到一定的变化,比如第一个变化,这个方往往因 为有藿香,它可以用于兼有表证,增加了解表化湿的力量。增加了和胃止呕的 作用。所以全方功用就是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功用 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 湿困脾胃,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 主治仍然是湿困脾胃,这是平胃散的基本病机,湿困脾胃造成气机升降失 常,但是不换金正气散还兼有表证,表寒证。因为藿香偏于辛温,气机升降失 常,它表现当中呕吐、腹胀,所以从临床表现,呕吐泄泻,升降失常,呕吐更 突出。恶寒发热是兼表证的现像。霍乱吐泻,不服水土。霍乱是中医的霍乱名 称,不是现代医学的霍乱。是吐泻交作,也可以用不换金正气散作为一个基础 方剂。 不服水土,很多都产生胃肠道的反应,产生升降失常,所以也可以不换金 正气散作为一个基本方加减使用。 这是平胃散和它的附方,整个平胃散它是以造湿为主,兼以和胃,兼和胃 气。这是祛湿剂的第一节。燥湿和胃这一节里边一个基础方。它的性质是基础 方。后世常常用这个基本的组合,放到其他的常用方里边,起到一个燥湿和胃, 祛除湿邪,恢复气机升降这个作用。下面要讲的藿香正气散里边就相当于套着 一个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一类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证分析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内伤湿滞 脉浮,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是一个很有名的常用方。这个方也出自宋代的,由政府制定的 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个方是个复方,首先它用了一些基 础方,实际上这张方里套的有我们前面说的平胃散,不过由于它治内为主,它 把苍朮改为白朮。里面还套着二陈汤,二陈汤是我们在后面要讲的祛痰剂里边, 治疗燥痰的一张基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所以藿香正气散是一张复 方,复合方剂。也就是说,运用前人和在同时代的一些成果,组合成的方。平 胃散也是宋代,在和剂局方前面就有了。又比如说二陈汤,和剂局方 里边就有,所以它是利用基础方构成的一个复方。在现代,藿香正气散应用很 广,也有现代新剂型的成药,包括藿香正气水,过去传统也有作成丸药。 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候,它是一种表里同病,所以它就体现一种表里同治。 对外来讲,它是外感风寒,外感的风寒之邪,风寒特点我们在解表剂,辛凉解 表法里面,讲了很多了,对内呢,内伤湿滞,内伤湿滞的本质,有类似于平胃 散这种湿滞脾胃,脾不运化的特点。我们分开看。外感风寒的表现,它还是一 种外感风寒表实证,一般是表实证。所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这是它 的主要表现。 风寒表实证,由于性质是风寒,恶寒发热,一般来讲,初起是恶寒重,发 热轻的。头痛可以头身酸楚,沉重的头痛,酸楚沉重的头疼痛。为什么这样呢? 由于它有内伤湿滞,跟一般风寒有一定差别。我们说过,内湿可以引动外湿, 内外相互影响,内在湿重的感冒的时候,感受风寒的时候,可以外来之邪引动 内湿,产生这种表湿症状,这是常见。所以它的一组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加头 身酸楚疼痛,或头沉重疼痛。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的解表剂讲过的九味羌 活汤。九味羌活汤就有这个特点。只不过藿香正气散全方表里同治,侧重是治 内,治疗内伤湿滞,所以它用药,在内伤湿滞方面用的药占了大量的,比重较 大。 内伤湿滞这个内,主要指的是脾胃,湿阻滞脾胃的气机,造成升降失常, 所以我们这个病机分析表上,湿阻气机、升降失常,脾的升清,胃的降浊,这 个升降失常。湿阻滞气机以后,就胸膈满闷,胸膈,应该说从胸膈到胃脘,都 可以胀满作闷。严重的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还可以疼痛,脘腹疼痛。气 机升降失常,就可以造成,或者恶心呕吐,或者肠鸣泄泻。这都是水湿阻滞气 机升降失常的表现。 脉像,如果表证很明显,表里同病,恶寒发热头痛这些明显,可以出现浮 脉。舌苔反应内湿,苔白腻,这是藿香正气散主治证候分析的一个大体情况。 体现出一个表里同病。外来是风寒之邪,内伤是湿滞、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 常。这是病机。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对外采辛温解表,对内采化湿、燥湿,治湿要理气,行 气,恢复中焦升降叫和中)。要说明藿香正气散主治是以治里为主的。所以临床 使用的时候,表证明显不明显都可以使用。关键你在个别药味上做一些调整。 方解 君 藿香 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白朮 (平胃散) 健脾除湿 茯苓 (二陈汤)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 (平胃散)(二陈汤) 臣 半夏 (二陈汤) 大腹皮 行气利水,治下 厚朴 (平胃散) 行气化湿 苏叶 辛温发散理气 白芷 辛温发散解表,止头痛 佐 桔梗 开宣肺气,治上 生姜 大枣佐使 甘草 (平胃散)(二陈汤) 内含基础方:平胃散、二陈汤。 君药是藿香,藿香本身就是表里同治的。它偏于辛温,有芳香特点。辛温 可解表,芳香能化湿,力量较强,所以表里同治。在藿香作君药的基础上,这 方我们理解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我们教材上这个臣药,是把健脾理气和胃的 药,放在臣药的地位。其他地位次一点的放在佐药的地位上。但我们这里按照 教材,表上,讲另一种结构。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点。可以说藿香为君,带领 的两支人马,要解决表里两方面的问题。表是风寒,那就有白芷和苏叶,增强 藿香的解表作用。我们都知道,苏叶有辛温发散作用。对内也有理气作用,白 芷能辛温解表,辛温发散,同时还能止头痛。所以苏叶白芷在这里增强藿香的 解表作用。针对表寒。 在这基础上,另外一队人马,相当于要解除体内的湿邪,解除体内的湿邪 达到化湿理气和中作用。除了直接祛湿以外,这个组合里头要考虑到水湿治法 当中,三焦气机的通畅,桔梗可以开宣肺气,治上,大腹皮可以行气利水,治 下,给水有出路。中焦而言,藿香正气散里配有一个平胃散,和二陈汤。白朮、 陈皮、厚朴和后面的甘草,这四味药,相当于平胃散里把苍朮换成白朮。它能 健脾除湿。 方里的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起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就 是治疗湿痰。所以除湿的一个基础方,平胃散,祛痰的基础方,二陈汤,这个 方里都有了。这个作用,上面说的这两个基础方作用的部位,主要是中焦。再 配合前面讲的,桔梗的开宣,下面大腹皮的降气利水治下,实际上上、中、下 三焦结合,上、中、下三焦分消,治内湿力量很强。而且由于用了白朮、茯苓 这一些药,又起到一种标本兼顾。怎么说呢?就内湿产生跟脾不运化有关,白 朮擅长于健脾燥湿,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和甘草相配,可以健脾益气除湿。 所以全方按这个配伍结构理解它,既体现出标本兼顾,表里同治,又体现出三 焦分消的特点。同时在除湿的基础上,行气力量也较大,整个藿香正气散,治 内湿方面的用药比较多,表里同治,治内是为主的。临床运用时,表里两组药, 可以灵活运用。 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腻。 恶寒发热是表证,因为藿香正气散的原方,原书主治它表里同病,所以典型的 兼有表证,外感风寒证。呕吐泄泻是这个方主治常用的方面,常用于脾胃不和, 那是湿阻中焦造成。怎么知道湿阻中焦,湿重呢?舌苔白腻,看到白腻,作为 一个基本的依据。 随证加减 表寒重,加香薷,气滞脘腹胀痛,加木香,元胡。 藿香正气散是个常用方,当然现在我们如果用成药,就不好加减了。现在 外面很多藿香正气散的片剂,或者水剂,这用得极为普遍,而且使用量很大。 这个临床运用当中,藿香正气这个成药,换代都已经换到第三代了。过去开始 酊剂,或者水剂,这疗效都不错的。当然你开汤剂,适应性,针对性更强一点。 如果说,表寒重,有些重感冒,外感风寒比较重的,那这方里唯恐藿香一味, 加上苏叶、白芷,解表力量尚嫌不足。还可以加香薷,香薷也是表里同治,对 外发散风寒,对内可以化湿和中。增强藿香的解表力量。香薷是一个我们常用 的祛暑解表的,被称为“夏月之麻黄” 。夏天感冒中不能用麻黄,一般改用香薷 了。 气滞,脘腹胀痛,是说的湿邪,阻滞气机如果比较突出,气滞之后不通则 痛,胀、痛,加木香,元胡,善长于行气止痛,行气有助于化湿,同时直接有 止痛作用。 藿香正气散历来的变化方剂很多,特别在后世温病学派,在藿香正气散基 础上,针对了湿热,当然一部分方也结合寒湿了,形成一个五加减正气散。一 个系列,一个系列加减方。五加减正气散,这个在温病学的教学当中,是要重 点讨论的。所以在我们基础课方剂学里,这个不作讨论。是以藿香正气散本身 为主。 使用注意 湿热霍乱之吐泻,非本方所宜。 使用当中要注意,这个湿邪为病,我们前面讲到,要分湿热、寒湿。藿香 正气散主治的这个类证,外有风寒,里又湿邪阻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吐泻, 这是常用的方。这个本质上还是属于偏寒,全方偏温,针对的偏于寒湿。如果 世湿热霍乱的泄泻,也就是说,这种吐泻由湿热造成,那下面我们要讲到清热 祛湿这一节时,很多方也可以治疗呕吐泄泻,属于湿热的的吐泻,这个方就不 宜使用。 我们前面讨论了燥湿和胃里边两张方,也讨论了不换金正气散,再结合我们在 前面祛暑剂曾经讨论过香薷散,这四个方比较一下。在使用当中,有什么区别?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不换金正气散 香薷散 共同特点 都能除湿和胃,恢复气机升降,临床上都能用于湿邪阻滞脾胃的吐泻,脾胃运 化障碍,升降失常 方剂性质 基础方 常用方 基础方 功能特点 燥湿为主,兼 有运脾 能解表(外有 表寒) 解表,祛湿和 中力量较强 能解表(外有表 寒) 解表,祛湿和中 力量较弱 用于外感风寒内 伤湿滞的轻症 夏月外感风寒,内伤 湿滞,湿滞阻滞气机 擅长祛暑解表(季节性) 解表力量,化湿和中 均较藿香正气散弱 前面讲过,历来的方,我们至少应该把它们分为三类,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 质的方,在学习方法上,使用规律上有一定区别。 1. 基础方往往反映了一些基本的病机。基本证型。临床较少单独使用。都是要经 过临床针对具体的病机证型,加减化裁组合使用。它针对基本病机,基本证候 的。 2. 常用方,往往使用频率很高。组成照顾方面也比较多。经过历代的运用,都行 之有效,疗效凿确。 3. 代表方,代表了一类学术思想。学习这类方,要结合作者个人,或者他的学派 善长的一种学术特点、学术思想来理解运用这个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适用病证 湿热证,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湿热来源可以多方面,一个外来气候因素,比如夏天,特别是长夏,多雨 季节。外来湿热,容易从外而入,湿热外感。另外可以对内,内升湿浊,体质 偏阳热偏盛之体,可以湿和热合形成湿热证。湿热内盛、湿热内蕴证。另外有 些湿邪郁遏也可以化热。 我们整个湿热证候,一般大体上,分成三大类:(1)湿热在表,(2) 湿热内 蕴,(往往是中焦为病变中心,湿邪归脾,湿热阻滞中焦,可以熏蒸四旁,引 起全身的其他部位的湿热反应)(3) 湿热下注(下部)。所以病证归类来说,可 以体表偏上的湿热,外邪引起居多。湿温病初起,对内呢,大凡有湿热发生, 脾胃首当其冲,湿热往往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既使你外来湿热形成了,往往也 影响脾胃。湿热内蕴、湿热内盛,在下部呢,以湿热下注为主要表现,所以这 是大体湿热,湿热证的一些病位特点。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药清热燥湿药)宣畅三焦气机理气寒下补益 这个湿热,清热祛湿,治疗湿热用药的话,我们这里说清热利湿为主的, 治湿邪,利小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治法。有的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 湿,不管是湿热,寒湿,利水是给出路的方法。当然你祛湿,“气行则湿行,气 行则湿化。”治湿热很重要宣畅,宣畅就是畅通上中下三焦的气机。又要结合理 气药了,另外湿邪阻滞,如果和有形实邪阻滞呢,特别因为往往影响中焦为病 变中心,影响胃肠道。所以和有形实邪阻滞,还可以合寒下方法、泻下方法。 泻下湿热积滞,也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常用治法。另外在有湿热的情况下,可以 伤人的正气。热邪伤阴,湿热可以化燥,所以也应该有结合补益药。补益包括 健脾方面,或者补益阴血,这是配伍上常用的。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是多用的。有一部分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像连朴饮, 二妙散,这些也有以清热燥湿药为主。总体是两类,除湿热,清热利湿,清热 燥湿。都是治湿热常用的,为主的。但是用得更多的是清热利湿。这是清热祛 湿病证的部位特点。 湿热病应该说非常复杂,在临床辨证方面也比较麻烦,有时候你说认证, 认识这个湿热证,它有什么功能特点呢?为什么在临床很难确认呢?证,由于 湿热的病性所决定的。比如湿,在中医分类里,病邪分类,湿是阴邪,热是阳 邪。两个交结在一起,阴阳两种病邪结合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其他病邪当中, 其他状况下很少,而湿热交结在一起是非常多的。交结难解,形容它如油入面, 油和面搅和再一起怎么分得清?在辨证当中,就产生阴阳两种病邪,交结在一 起,难以确认的状况。所以初学这一方的运用,初学这一主治的时候,有时临 床就很难理解了。不像寒证、热证,单纯的寒证、热证比较好认,热证发热就 是发热,寒证恶寒就是恶寒。热证发热汗出,那就是热证。或者热实互结,大 便秘结,就是密结。或协热下痢泄泻,那就是泄泻。 湿热证有个特点,往往出现一些矛盾症状,这些矛盾症状,我有时就说它 有点阴阳怪气。怎么叫阴阳怪气呢?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两种病邪交结 在一起,你说像阳邪吧?它又不像,像阴邪吧?也不典型。比如举几个常见的 湿热症状,湿热,热证要发烧了,但一写到湿热症状,经常是身热不扬,体温 不高,透不出来,病人觉得热,量体温,并不很高,稍微有点,所以有的主治 证候描述少血身热不扬。比如出汗,热证要出汗,热迫津液外泄要出汗,但是 湿热出汗呢,汗出后面往往要加两个字,不畅,出又想出,又出不透,很难受。 因为夏天很闷热,湿热的季节,人就有一种,要出汗出不透,汗出不畅。病理 状况下,往往出汗,汗出不畅,甚至于出汗他不是全身出,“但头汗出,齐颈而 还” ,你说出汗?病人说出,但是他说我只是头上一阵出来,脖子以下就不出了。 这世湿热特点,矛盾的特点。 像泄泻,湿热下注可以造成泄泻。而且湿热是痢疾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一 种致病因素。湿热痢疾比其他痢疾要多。湿热引起泄泻的话,往往泻而不爽。 随然泻,但是伴随有里急后重,这些气机阻滞的特点。热邪伤津液,人要口干, 遇到湿热特点,他口干,后面有一句,“不欲饮” ,口干不想喝水,又是矛盾的。 所以我们归纳,比如说身热不扬,和出不畅,泻而不爽,口干不欲饮。这些表 现,都是湿热阴阳两种对立的病性的病邪,交结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在临床辨 识证候的时候,一定的难度。但是湿热为病,产生的,影响的病种事很多的。 所以在温病学当中,专门有湿温,像薛生白的温热病篇专门研究湿热病治 疗的。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在祛湿剂当中,清热祛湿这一节是最大的。也有很多名方。所以这一 节,很好把这些方子掌握好,特别是其中一类重点方,都是临床常用的。 茵陈蒿汤 一类伤寒论 主证分析 湿热黄疸。 茵陈蒿汤是个名方,是伤寒论张仲景的方。主治证候说起来非常简单, 湿热黄疸,四个字。从一千八百多年前伤寒论到现在,湿热黄疸,湿热并 重的黄疸。这个方一直作为首选方剂。所以长期以来,疗效是确定的。这个方 我们要注意它的性质。它是基础方,张仲景有很多基础方,通过这个基础方学 习,告诉你一些治法的用药的一些特点。所以它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 我们知道治疗黄疸,首先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以湿热为主的,一般称为 阳黄。寒湿呢,称为阴黄。寒湿往往都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郁滞,又发 黄了。湿热都是一个,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黄。 茵陈蒿汤主治的湿热黄疸,首先从湿热比较来讲,我们把它叫湿热并重, 湿热并重,这要注意。因为治疗湿热证,首先要分清湿和热的多少,有湿重于 热的,有热重于湿的,有湿热并重的。黄疸也是要区分这个。茵陈蒿汤治疗湿 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热不得外达 脾胃湿浊内阻湿不得下泄 湿热交蒸,发黄 湿热怎么会产生黄疸呢?我们这个表上讨论了湿热形成的,和湿热交蒸发 黄的一个过程。这一类有些由外邪入里化热,外邪再入里,邪正相争要化热。 本身脾胃就有湿浊的基础。比如运化能力差了,或水湿肢体,脾胃湿多本身内 阻,湿不得下泄,湿没有出路。外邪入里化热,热又不能外达,这样湿热就会 交蒸,交蒸在哪里呢?交蒸在中焦。前面说湿热,特别内在的湿热,都是以脾 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交蒸就要熏蒸四旁,熏蒸肝胆使胆汁的外溢,熏蒸肝胆, 气机阻滞,胆汁正常得一个疏泄发生障碍,外溢肌肤,就成发黄。这是湿热熏 蒸肝胆使胆汁外溢发黄。这是茵陈蒿汤黄疸形成的基本机理。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黄疸 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郁滞气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密结,小便短赤 湿热交蒸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这里涉及到一个由外邪入里化热,和脾胃湿多内阻,内外两种因素的结合, 这个成因问题。然后这种外邪入里化热,热不及时地外透,湿浊阻滞湿又不能 够及时的排泄,所以湿热交蒸,形成熏蒸肝胆。那湿热交蒸,熏蒸肝胆,除了 胆汁外溢发黄,形成黄疸之外,它可以伴随一系列的湿热表现。这个病机分析 表,就是说湿热很炽盛,可以发热。如果热邪较重伤津,可以口渴欲饮。如果 湿热熏蒸没有向体表熏蒸,这时外邪还没完全入里,可以无汗。即使湿热熏蒸 出汗,往往但头汗出,上部头部出汗为主,不会全身出汗。 湿热阻滞气机,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也可以恶心呕吐。这里我们提到 湿热引起的呕吐。腹部微微胀满,也是湿邪阻滞气机所造成。大便不爽或密结, 这都是中焦湿热阻滞在胃肠。如果和胃肠糟粕相结合,就会造成大便秘结。阻 滞气机,气机不利,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中焦湿热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可 以造成小便短赤。一般舌像、脉像,舌苔多为黄腻,湿热舌苔多为黄腻。脉来 沉数或滑数,因为这是湿热并重,沉数滑数反映出热像明显。苔黄腻了,因为 他往往有一定的发热了。这是湿热黄疸的比较典型的一些表现。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根据黄疸形成是湿热在中焦熏蒸肝胆,而且它也影响到一些比如下焦,上下也 会波及,湿热盘据,郁滞在中焦,熏蒸四旁了,上面可以出汗,但头汗出,口 渴。下面可以大便秘结,大便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