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_第1页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_第2页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_第3页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_第4页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余县地名志(1986 版)河下公社概况 河下公社位于县城西面 8 公里处。西南与分宜县交界,西北与界水公社相接,南靠九龙山垦殖场和良山公 社,东傍珠珊公社。总面积 125 平方公里。海拔 57 米。全年 17.8 度,1 月份气温 5.5 度。无霜期 284 天。 下辖 13 个大队,1 个林场,143 个生产队,126 个自然村,3992 户,20144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445 人, 均汉族。 以驻地得名。在江口、洋田、潭汾等地曾建立过西路区乡苏维埃政权。解放前夕属洋津区。解放初属 城区保平乡。浒溪、划江、白湄属洋津区划江乡。礼珠、礼泉属水口区礼珠乡。龙伏、垱头、江口、洋田 属水口区江口乡。1956 年礼珠和江口合为江口乡,属沙土公社。1962 年分为河下公社、界水公社。1968 年河下、界水复并为河下公社。1972 年河下、界水再次分开。 境内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西北高,东南低,山恋连绵,丘陵起伏,西北有王主龙,海拔 443 米,南有 赤谷山主峰,和狗古垅山峰,海拔 256 米。丘陵相间处有小块平原。袁河环绕于南部边境,与江口水库相 连。山涧小溪自北向南注入袁河。山塘水陂遍布。中小水库 16 变色镜,塘坝 16 个,蓄水量 840000 立方 米,灌溉面积 19000 亩,占耕地面积的 70%。江口水库建于 1958 年,灌溉、发电、又养鱼。拦河大坝长 450 米,宽 100 米,高 40 米,蓄水量达 6 亿 5 千万吨。耕地面积 27067 亩,其中水田 19664 亩,旱地 7403 亩。此外山林面积 82976 亩,水产面积 25740 亩。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1980 年粮食亩产 963 斤,全社平均分值 1.05 元,社员人平收入 116 元。 浙赣铁路和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从县城至江口公路有班车通往。 社办企业有农机厂、基建队、机砖厂、服务厂、搬运队等,职工 245 人,总产值 290 多万元。 解放前小学 1 所,保学 3 所,教员 14 人,学生 160 人。如今中学 1 所、小学 17 所,教职员工 185 人, 学生 4525 人。医院 11 所,医护人员 22 人,病床 16 张,合作医疗站 14 个,卫生员 37 人,改变了过去缺 医少药的状况。 河下大队 紧靠公社驻地。座落平地河下车站东南侧,浙赣铁路、清萍公中横贯于北。北部山峦绵 亘。辖 18 个生产队,20 个自然村,418 户,2114 人。耕地 2975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 属城区保平乡。合作化时成立井头高级社。公社化时由井头高级社转为井头大队,属界水公社。1961 年 划归河下公社,后分井头、河下两个大队,属界水公社,后分进头、河下两个大队,属界水公社。1968 年为河下大队属河下公社。大队因袁河而得名。1953 年浙赣铁路在此设立车站,取名河下车站。 新 屋 公社、大队驻地。 21 户,119 人。1960 年建江口水库,从水口(已废)迁此建村。现有李、 严、孙、宋、陈、胡等六姓聚居。 大山里 位于新屋西北 1.2 公里山坑中,北靠大山水库,南邻浙赣铁路。 19 户,89 人。村居王主龙 高峰下。1971 年建水库迁离原村址 0.5 公里处。涂氏族谱清乾隆四年,玉生从广东镇平徙居于此。后有 黄、胡二姓。 铺 里 别名下店。位于新屋北偏东 0.6 公里,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含上店 14 户、杨家 7 户共 21 户,104 人。村建于东西走向大路边,昔称古驿道,此地曾开设过酒饭铺,故名。 焦坑温氏族谱 明成化年间,由闽迁此。现有袁、温、杨、范、廖、王、钟、刘、何、陈等姓。 堎 上 位于新屋东面 0.5 公里,村建山坡上。含相里村共 32 户,113 人。西岸郭氏族谱 明万历四 十三年,由西坑迁居堎上。后有雷、张、肖、刘等姓。 太阳口 位于新屋西偏南 1 公里山坡上,三面依山,一面山口朝阳,故名。22 户,106 人。 白塘张 氏族谱清雍正十年由赣州信丰迁此。赖、胡二姓后入。 叶 家 位于新屋东南 1 公里山坡上,南临小江。 45 户 229 人。南桥钟氏族谱明泰昌年间,自玉峡 (峡江县)迁此。以始居叶姓得名。后有兰、范、袁、潘四姓迁入。 茶山里 座落新屋西偏南 1.3 公里,西傍油茶山,11 户,60 人。汾阳张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由观巢 上汾迁此。李姓于 1960 年由水口迁入。尚有刘姓、赵姓。 官田湾 位于新屋东南 1.5 公里山脚下,田坑弯曲,又因此坑原系公田,故名官田湾。11 户,55 人。 兰姓始居,清初由福建迁此。廖姓继居。 井 头 座落新屋南偏东 2 公里山坡下。32 户,147 人。竹、王溪钟氏族谱明弘治十七年,九磷三 兄弟因避乱由赣州会昌迁此。后有刘、李、袁、许、郭、邹迁入。村居水井东头得名。 东 安 位于新屋东南 2.5 公里山麓,南临小溪。7 户,48 人。邹氏族谱南宋绍兴八年,由新淦县枫 木湖迁喻邑白沙社下。绍兴末,由白沙社下迁此。刘氏于解放前夕,由湖南汀乡迁此。村居庵东,故名东 庵,后谐音称东安。 喜 坑 位于新屋东南 3 公里山麓,东邻沙土公社。 27 户,149 人。王氏族谱清道光十年,由沙土 沙江迁此。以山坑水足田肥,乐于安居,得名。 万 石 位于新屋南偏西 1.5 公里山脚下。29 户,139 人。白塘张氏族谱清康熙五十年,由信丰迁此。 廖、李姓后入。原名湾石,以村建于石头山的弯曲处得名。 白 塘 位于新屋南 1.5 公里山坑中,村傍大塘,清澈如镜,故名。15 户,69 人。张氏族谱 清乾隆 十年,由湾石迁此。许姓继居。 乌 石 座落新屋东南 2.2 公里石山下,石呈黑色,故名。24 户,129 人。合湖欧阳氏族谱 清乾隆年 间,由吉水路口分居。张氏族谱 道光年间,由白塘徙居于此。还有胡、何两姓。 埠 山 处于新屋西南 2 公里山坡上。以村建山坡小块平地上得名。9 户 51 人。罗姓于清末由闽迁此。 兰姓于后。 港 里 座落新屋东南 3 公里山麓,东北小溪环绕,南靠袁河转弯处。33 户,191 人。陈氏族谱清 乾隆间,由闽福清县迁此。后有谢、邹、胡、唐、袁、严、王等姓迁入。村建大田港,故名。 坝 里 位于新屋东南 3.6 公里,南临袁河转弯处,与珠珊公社隔河相望。东与沙土公社交界。28 户, 131 人。有李、郭、袁、胡、阙、何六姓。李姓始居,由吉水谷村李家迁此。因该处河床峡窄,河道转弯, 似有堤坝挡住流水得名。 岭泉大队 位于新屋东北 4.5 公里山坡下,介于浙赣路于清公萍公路之间,四周丘陵起伏。东南与 沙土公社分界。西北边境山峦绵亘,大坡龙海拔 351 米,与界水公社接壤。辖 13 个生产队,15 个自然村。 217 户,1219 人。耕地 1288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送桥、保平、沿路乡。合作化 时由三合、岭泉、联合三个初级社联成三合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1960 年属河下公社。1972 年 为岭泉大队。以原驻地岭泉得名。 麻石堎 大队驻地。紧靠清萍公路北侧。1 户,6 人。1961 年由樟坑分居。以此处石质料粗(俗称麻 石) ,村居山坡得名。 周 坑 位于麻石堎北偏西 2 公里山坡上,北靠南门坑水库。18 户,115 人。有胡、李、林雷等姓。 蔡氏族谱 清顺治年间,由闽诏安县尖山边迁此。周围是山坑,故名。 莲 塘 位于麻石堎北 1.8 公里,西北傍山,东靠沙土公社。21 户,106 人。张氏族谱 清康熙三年, 从小路口分居。村边有莲藕塘。胡姓为主。 山仔上 座落麻石堎北 1.5 公里小山上,浙赣铁路北侧,东与沙土公社交界。3 户,17 人。原名黄泥 坑。1947 年迁此,更名山仔上。张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福清县迁居港里。清末由港里分居。雷姓于 清末由殿下迁此。陈姓后入。 岭 泉 处于麻石堎北偏西 1 公里,南靠浙赣铁路。含罗家村 10 户,37 人,共 30 户,167 人。高氏 族谱清雍正年间,自泰冈迁此。还有陈、徐、罗、郭、刘、胡等姓。村建山岭下,山涧泉水长流,故名。 新屋里 位于麻石堎北偏东 0.8 公里山坡上,浙赣铁路南侧,东与沙土公社交界。包括王坑 9 户,51 人。林氏族谱 清初由湾里分居。由老屋派生的新村而得名。 湾 里 位于麻石堎东 1 公里山坡上。含门头里 8 户,55 人。金勾山 14 户,68 人。共 35 户,199 人。 林氏族谱 明宏治年间,由闽漳州府诏安县迁此。以村建小溪转弯处得名。 下 棚 座落麻石堎东 1.5 公里山坡下,东接沙土公社。31 户,145 人。蔡氏族谱 明嘉靖年间,广捷 由闽诏安县小山迁此。兴村时建茅棚于山下。蔡兰芳,女,1932 年生,曾任宜春地区妇联主任、省民政 厅信访处副处长等职。 樟 坑 位于麻石堎南 0.5 公里处,北邻清萍公路。8 户 39 人。下保何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德元由 铜坑(已废)迁珠珊中洲何家。清嘉庆年间,从中洲何家分居。林氏后入。村居樟树林山坑内得名。 虎头山 位于麻石堎东南 1.3 公里山坡下。山坡形似虎头得名。24 哀悼,151 人。胡氏族谱 清道光 年间,从沙土盘龙迁此。 小路口 位于麻石堎东南 2 公里小路出口处。南临清萍公中,东与沙土公社交界。24 户,141 人。 张氏族谱 清康熙年间,从闽诏安县东桥里迁此。 郑家大队 位于新屋东北 3 公里山坑里。南与沙土公社毗连,北和界水公社接壤。浙赣铁路、清萍 公路从中部穿过。辖 16 个生产队,14 个自然村。419 户,2231 人。耕地 2895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 口乡。解放后属城区宝平乡。合作化时,成立三和高级社。公社化时为三和大队属界水公社。1960 年改 为郑家大队属河下公社。1968 年和岭泉合并为三和大队。1972 年分为岭泉和郑家大队。以原驻地郑家而 得名。 鲤鱼山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山坡形似鲤鱼。54 户,261 人。赖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敏先偕子 章文兄弟五人,由广东梅州镇平县徙此。 殿 下 位于鲤鱼山北 1.7 公里山坑中。44 户,206 人。雷姓于清初由丰城滁差迁此,已有 17 代。村 建山坡上,形似殿阶。 徐 家 位于鲤鱼山北偏西 1.6 公里山脚下。东北靠公路。26 户,147 人。皇土墈徐氏族谱 清康熙年 间,从广东梅州镇迁此。 大坡上 位于鲤鱼山北偏西 1.5 公里山坡上。村北高山耸峙,山涧溪流汇合向东南注入袁河。10 户, 61 人。 竹、王溪钟氏族谱 清康熙年间,由闽汀州徙喻西王家。清嘉庆年间由王家迁此。 庙 场 位于鲤鱼山北 0.7 公里山坡上,南傍浙赣铁路。35 户,184 人。张氏族谱 明末由闽漳浦县云 省岭迁此。柴埠肖氏族谱 明永乐年间,由县城西门大夫第迁此。肖姓始居,后有张、兰、江、袁、林、 胡、王、赖、包等姓迁入。村居古庙场地内得名。 宝 山 位于鲤鱼山西偏北 1 公里山脚下,南邻浙赣铁路。63 户,242 人。涂氏族谱清乾性七年自 浏阳转移广东镇平复迁于此。张姓于后。以山中资源富饶之寓意得名。 郑 家 座落鲤鱼山西 0.4 公里山坡下,北邻清萍公路与浙赣铁路。包括下宝山 3 户,21 人,共 42 户,237 人。以始居郑姓而得名。林、胡姓继居。 西边林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漆家山分居。 苍木坑 处于鲤鱼山西南 0.6 公里山丘上。25 户,127 人。西溪黄氏族谱 清乾隆末从西坑迁此。以 此处林木苍翠得名。 桥 头 座落鲤鱼山南偏西 0.8 公里山麓。29 户,156 人。桥头廖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由花田迁此。以 村居小溪石桥头得名。 东 边 位于鲤鱼山南 0.8 公里。村建山坡之东,故名。6 户,32 人。凤池伍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由本 邑王家分居。 王 家 位于鲤鱼山东南 1.3 公里田畈中央。54 户,261 人。钟氏族谱 清康熙年间,由闽省汀州迁居 王家。凤池伍氏族谱 清康熙年间由县城凤池分居。以始居王姓得名。继居袁姓。 台仔上 座落鲤鱼山东南 1.7 公里山麓。东南与沙土公社交界。12 户,58 人。西边村林氏族谱 清乾 隆年间由漆家山迁此。陶姓后入。村处地形高似楼台。 西 坑 位于鲤鱼山南偏西 1.5 公里山坑之西。14 户,71 人。西溪黄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由广东镇 乎县下黄水瑕头迁此。 礼泉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3 公里山坑平地,介于铁路和公路中间,属丘陵地。西北山峦绵延,与界 水公社分界,村舍分布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两侧。辖 11 个生产队,14 个自然村。259 户,1225 人,耕 地 2005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礼珠乡。1952 年属水口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三 个初级社组成更上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礼泉大队,属界水公社。1969 年属河下大队,1972 年为河下 公社礼泉大队。 礼 泉 大队驻地。座落在浙赣铁路、清萍公路之间。 23 户,108 人。陈氏族谱清康熙壬午年,由 吉水马田徙此。邱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东山迁此。此地为古驿道传递站,名曰醴泉 铺,路旁有泉水井,井水甘美,称为醴泉。因谐音演变为礼泉。 七棚下 座落礼泉北 0.4 公里山坑内,村北高山屏立。 9 户,39 人。刘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沙土王坑 迁此。始居漆姓,搭棚而居得名,谐音演变为七棚下。温姓继居。 温家里 位于礼泉东北 0.5 公里山丘上。南邻清萍公路与浙赣铁路。17 户,64 人。焦坑温氏族谱 清 康熙十八年,习魁、习海兄弟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平县砂尾村迁此。后有周、陈、钟、邱、李等姓 迁入。 灰山下 位于礼泉东 1 公里处,北靠浙赣铁路。50 户,231 人。袁氏族谱 清道光年间,从大坑迁此。 后山是灰色粉石,故名。 上 棚 紧靠礼泉南 0.2 公里处,北傍浙赣铁路。22 户,123 人。竹、王溪钟氏族谱 清光绪年间,从 本邑大禾港分居于此。后有蔡、刘、邱、兰、陈、周等姓迁入。兴村时搭棚而居。 陈 家 座落礼泉南 0.3 公里田垅中。19 户,105 人。陈氏族谱 清雍正年间,由吉水马田迁居于此。 董、胡二姓后入。 王家岭 处于礼泉东南 0.8 公里山岭下,以始居王姓得名。 13 户,55 人。现居有周、伍、陈、刘等 姓。刘姓较早,于清光绪年间,由畲土王坑迁此。 更 上 位于礼泉西偏南 1 公里平地田坑中。西北傍浙赣铁路。32 户,151 人。沙溪欧阳氏族谱清康熙 年间由本邑湖漏庄边徙此。赖氏族谱 清同治年间,由鲤鱼山分居。建村于地形较高之处,名埂上,后谐 音简称更上。 窑 下 座落礼泉南偏东 1 公里山坡下。4 户,29 人。楠桥钟氏族谱 民国元年由杨柳坑分居。村旁 有砖瓦窑,故名。 安仔坑 位于礼泉西南 3 公里山坡下,南傍浙赣铁路。此处有古庵,取名庵仔坑,后简称安仔坑。 19 户,51 人。周氏族谱 清乾隆五十八年由县城西门周家迁此。 楠 桥 位于礼泉南 1.5 公里水溪旁,溪跨楠木桥。21 户,115 人。钟氏族谱 清咸丰元年,由杨柳坑 分居。后有刘、李、陈、喻、伍等姓迁入。 板 背 位于礼泉西南 3 公里小溪旁,北面紧靠浙赣铁路。因木板拦水陂得名。22 户,114 人。张姓 于清雍正年间,由良山周塘迁此。刘、邱、李、卢、邓、洪、袁等姓先后迁入。 五亩坑 位于礼泉西南 0.8 公里山腰。11 户,66 人。李氏族谱 清康熙年间,由本县小洲迁此。村居 小坑内,五亩坑比喻坑小得名。 龙伏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6 公里山坑里。江口至河下公路横穿中部,西南小溪环绕,北部浙赣铁路 横贯,全境属丘陵地。辖 7 个生产队,4 个自然村。244 户,1084 人。耕地 1267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 江口乡。解放初各城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 2 个初级社组成江口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江口大队。 1961 年属河下公社龙伏大队。 龙 伏 大队驻地。北面靠山,南面开阔田港。 98 户,472 人。厚源周姓族谱明嘉靖年间,由庐陵 乌东徙此。周、王两姓始居。李、刘、章、敖、许、胡、袁、郭、黎等姓,因 1958 年兴修江口水库,均 由水口迁此。以岗峦起伏,似龙伏地得名。 雷 家 位于龙伏北 0.5 公里山丘下,四面环山。46 户,201 人。赖氏施谱 清乾隆年间,由广东镇平 县迁居鲤鱼山。不久从鲤鱼山分居。以始居雷姓命名。赖姓沿袭旧名。还有胡、彭、袁、江等姓。 南 田 紧靠龙伏东 0.3 公里公路旁。别名南泥窝。79 户,321 人。陈姓始居,于明朝年间从丰城迁 此。村居山之南,山坑有泥窝(陷井) ,名南泥窝。1958 年兴修江口水库时,由上坪(萧家、廖家、严家、 张家四个自然村)迁入。新、老居为不忘祖居地,老居者取名“南田”队。新居取名“坪田”队,定村名 为“南田”村。后迁入的姓氏有肖、廖、严、张、彭、官、胡、何。 石 洪 位于龙伏西 1.2 公里山麓。南有漏沙江,每当山洪暴涨,洪流夹沙,顺江而下,故名。21 户, 100 人。曾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宝山铺分居,雷姓后入。 平川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 5 公里平地沙洲上,袁河围绕于东南边境,西北丘陵边缘南侧有水库。 辖 8 个生产队,5 个自然村。223 户,1210 人。耕地 2163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属城区 保平乡。合作化时由流清、平川初级社转为平川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井头大队。1964 年属河下 公社平川大队。 平 川 大队驻地。西北丘陵起伏,东南袁河环绕,中间形成一块一马平川的沙洲。141 户,770 人。 胡姓于清顺治年间,从吉安青山斗塘分居,已在 14 代。李、廖二姓后入。 长 坑 位于平川偏西 2.5 公里狭长山坑里。17 户,97 人。胡氏族谱 清道光年间从平川分居。还有 赖、李二姓。 新 屋 位于平川北偏西 1.5 公里山坡下。14 户,77 人。胡姓于 1957 年从长坑分居。万姓于后。从 老居派生的新村得名。 流 清 位于平川西北 1.5 公里山麓。19 户,110 人。万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光麓从县城北门万家迁 此。彭、周二姓后迁入。村靠袁河流口,原名流津(津:渡口) ,后演变为流清。 洲 上 处于平川北 1.2 公里袁河西岸沙洲平地上。32 户,115 人。谢氏族谱 明嘉靖年间,从喻邑台 上口分居。李、黄二姓于后。 垱头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7 公里山坑里。西部主龙山海拔 227.7 米,与界水公社分界。南部边缘与 江口水库相连。辖 14 个生产队,9 个自然村,331 户,1736 人。耕地 2881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 解放后沿旧。合作化时由垱头、石下、更田三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更田大队。 1961 年改属河下公社,1968 年为垱头大队。 垱 头 大队驻地。 97 户,506 人。垱头胡氏族谱 明弘治十四年,由下张东择居于此。李氏族谱清 乾隆年间,由多潭徙此。宋姓于后。村居土坡之上,故名。 石 下 处于垱头西北 1 公里,王主龙山下,山涧溪水潺潺如琴瑟之声,名琴溪。后以村建石头山下, 更名石下。包括晏家 12 户,72 人。共 51 户,273 人。琴溪邹氏族谱南宋开禧年间,由银沙(白沙)徙 居于琴溪(即今石下) 。晏家胡氏族谱 清康熙四十年,应魁兄弟于大路迁此。后有彭、廖、郑、张等姓迁 入。 王 家 位于垱头西 1 公里山坡上。35 户,163 人。始居王姓。 1958 年建江口水库,陈、张两姓从秀 潭迁此。 塘 尾 位于垱头西偏南 2 公里山脚下,西北与界水公社毗邻。42 户,220 人。潭口胡氏族谱宋乾 道年间,从潭口迁此。村居塘尾端得名。 犁水坑 座落垱头西南 1 公里山麓。22 户,109 人。有张、胡两姓。张姓于清末从界水张家迁此,已 有 5 代。村旁有一小山坡,形似木犁插向一条溪流边,故名。 楼 下 位于垱头南偏西 2 公里山岭下。以山势倾斜,上下如梯,村建山岭下,故名。29 户,170 人。 金田胡氏族谱 明正统十二年,从峡江县金滩迁此。以李姓为主,刘、彭二姓后入。 欧阳家 别名芝源。处于垱头西南 2 公里山坡上,南邻江口水库。含庙前 8 户,41 人。共 21 户, 117 人。沙溪欧阳氏族谱宋政和年间,自沙溪徙此。刘、何二姓后入。 苟形里 位于垱头南 2 公里山腰,山形似狗,谐音简称苟形里。南靠江口水库。14 户,72 人。 金田 胡氏族谱明弘治年间,积顺由峡江县金滩迁此。李、古二姓后入。 礼珠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西 5 公里山坑平地。南部袁河环绕,东北丘陵起伏。辖 12 个生产队,5 个 自然村,250 户,1357 人。耕地 2532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 和平、胜利初级社转为礼珠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礼珠大队。1960 年为河下公社所辖。 礼 珠 大队驻地。别名洙口洲。178 户,929 人,包括万家 24 户,118 人。珠溪杨氏族谱唐光启年 间,由湖北沔阳迁此。解放后礼泉大队和珠溪大队合并,各取一字命名礼珠大队。后又演变为村名。 下万石 位于礼珠北 2.5 公里山脚下,东临小江。13 户,80 人。张氏族谱 清康熙六年,由南乡铁石 迁此。后有钟、何、邱、黄、李等姓迁入。处万石村之南,故称下万石。包括竹仔棚 13 户,74 人。 新 桥 处于礼珠北 1.8 公里山坡下。29 户,174 人。1958 年兴修江口水库,水淹水口圩,李、刘、 袁、胡、邓、黄、罗、廖、陈等姓迁此。村前新架一桥,故名。 高 坑 位于礼珠北 1.5 公里,西傍小江,东靠水库。17 户,100 人。刘氏族谱 清顺治六年,由喻南 江北衙前分居。村建高山下山坑里而得名。 江口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6.5 公里,小江与袁河汇合处。县城至江口水电站公路穿边全境。辖 8 个 生产队,8 个自然村,157 户,815 人。耕地 1003 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沿旧。合作化时, 由向明、龙伏初级社并为江口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1964 年改属河下公社江口大队。 江 口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小江在此出口注入袁河,故名江口。79 户,407 人。后有李、严、 吴、章、钟、廖、肖、黎、胡、林、侯、张、陈、杨、江、兰等 16 姓,宋姓始居。宋氏族谱祖居柘乡, 宋乾兴间,由柘乡迁罗坊前山。元末由罗坊前山分居。张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里元坑卜居江口。 下 埠 处于江口北偏东 1.3 公里袁河拐弯处。16 户,80 人。柴埠肖氏族谱 明治弘年间,由县城西 门太夫第分居浒溪火炉坪(已废) 。赖、彭、严、廖等姓,于 1958 年兴修袁惠渠,由水口火炉坪迁此。郑 姓于清光绪年间从峡江迁此。村侧有官马大道,水陆交通停歇之地,故名。 河 下 处于江口北 0.5 公里袁河边畔渡口。 23 户,130 人。包括桐子树下 4 户,22 人。陈氏族谱 清乾隆二十九年,从丰城陈埠迁此,辛姓后入。村建袁河防洪堤下,地势低洼,故名河下。桐子树下司河 相望。 柳浪下 座于江口西 1 公里田畈中央。包括晏家 4 户,24 人。共 11 户,45 人。张氏族谱 清同治年 间,从观巢观少迁此。黄姓从垱头迁此。还有刘、李两姓。村北溪畔柳树成荫,水浪辉映,雅名柳浪下。 车 下 位于江口南偏西 0.6 公里山坡上公路旁。东距袁河坝约四十米,曾建有筒车引水灌田,因名。 13 户, 69 人。 村泉孙氏族谱明万历十一年,由村泉迁江口。清乾隆年间,由江口迁此。孙家是近邻, 孙氏族谱 明万历癸未年由村泉徙居江口,清乾隆甲戍年由江口迁此。还有张、杨二姓。12 户,61 人。 白湄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6 公里袁河转弯处,东西北三面靠袁河。辖 3 个生产队,3 个自然村。79 户,499 人,耕地 677 亩。主种棉花,水稻次之。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洋津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乡。合 作化时由新屋、划江初级社组成新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划江公社。1965 年划归河下公社。大队以片村 名得名。 黎 家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 23 户,121 人。城北万氏族谱清嘉订年间,由县城北门万家 迁此。黎姓始居,后有刘、彭、曾等姓迁入。 棚 下 紧靠黎家西北 0.4 公里袁河湾内。42 户,218 人。武城曾氏家谱 清顺治六年,由吉水五都观 塘迁此。后有李、胡、邱、周等姓迁入。兴居时搭棚而居。 胡 家 紧靠黎家东南 0.2 公里,居袁河西岸,南靠袁惠渠。32 户,161 人。胡姓于清康熙年间,由 吉水迁此。万姓于清嘉庆年间,由县城北门万家迁此。 浒溪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 6.5 公里山坑里,袁河南岸。东北邻珠珊公社,南接良山公社。辖 8 个 生产队,6 个自然村。257 户,1345 人。耕地 2402 亩。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洋津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 乡。合作化时,由浒溪、蔡家、丁塘、潭塘四个初级社联合为新丰高级社。公社化社化属珠珊公社。1962 年属划江公社。1968 年改属河下公社。 浒 溪 大队驻地。座落田坑平地,西靠袁惠渠。 78 户,398 人。书潭严氏族谱明弘治年间,由书 潭(潭下)分居。李、简、刘等姓迁入。此地山涧溪水遍布,以水得名。 潭 下 位于浒溪北 2 公里袁河边畔。 77 户,390 人。严氏族谱元初由喻南城冈山月桥卜居此地。 以此处山清水秀,狮岩耸于右,盘谷峙于左,前有袁河为之环绕,后有鼎山为之枕籍,环境秀丽静幽,原 系唐状元庐肇读书之所,故名书潭,现称潭下。段夫瑞,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任江西日报社总编室副 主任。 丁 塘 座落浒溪北 1 公里山麓,东北边珠珊公社,南靠袁惠渠。新屋场 2 户,15 人并在内。45 户, 241 人。严氏族谱明弘治年间,从书潭(潭下)分居至此。村前有丁字形池塘而名之。 荒山里 座落浒溪北 0.7 公里山坡上。东傍袁惠渠,西临袁河。严氏族谱 清咸丰年间,从浒溪分居 于此。以此处荒山野岭得名。解放后村民迁走,大队创办完小、医疗站、农科所。 蔡 家 处于浒溪东 0.7 公里山脚下,东界珠珊公社。39 户,215。书谭严氏族谱 明弘年间从潭下分 居。始居蔡姓,严姓继居。 大 塘 位于浒溪东 1.2 公里山坑里,新周铁路西侧。处于三个公社交界处。16 户,75 人。罗氏族谱 清 嘉庆年间从珠珊斜里迁此。村前有大塘,因而得名。 划江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 6 公里平地田畈中,北傍袁河,南与良山公社毗连。辖 13 个生产队,9 个自然村,337 户,1743 人。耕地 3168 亩。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水口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乡。合作化 时,由划江、黄家、罗家初级社并为新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珠珊公社。1960 年隶属划江公社。1968 年 改属河下公社。 划 江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北傍袁河,东有九曲三弯小溪,景色如画,名画江,后演变为 划江。131 户,672 人。 赖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鲤鱼山迁此。黄姓于清道光年间,由白湄黄家(已废) 迁此。孙、宋、李等姓后入,赖世平,现任 28 军副参谋长。 大 路 位于划江西 1 公里田畈中央,南邻袁惠渠。 21 户,107 人。 喻西大路罗氏族谱元至正年间, 由庐州迁此。村处珠珊通往江口的大路边,故名。包括罗家在内。胡、孙、王、周、李、廖、钟、刘等姓 后入。 肖 家 处于划江西 0.5 公里平地,南邻袁惠渠。24 户,114 人。包括徐家 15 户,87 人。 柴埠肖氏 族谱明宣德年间,从县城西门太夫第分居。彭、李二姓后入。 赤谷山 座落划江西 3 公里山坡上,北靠袁河,南临袁惠渠。31 户,149 人。赤谷严氏族谱 宋元丰 年间,赤圣、谷圣兄弟由通济桥徙此。以基祖命为村名。谢、刘二姓后入。 王 塘 座落划江西 2.8 公里山脚下,北靠袁惠渠,西南有水库。23 户,125 人。柴埠肖氏族谱 明正 统年间,从县城西门太夫第分居。许姓因兴修王梅水库迁此。始居王姓。以村前有三口相连的池塘的寓意 而得名。 潭 汾 位于划江西偏南 1.7 公里山坡上,北靠袁惠渠。67 户,358 人。潭溪孙氏族谱 宋咸淳年间, 从分宜武头迁此。王姓后入。村靠袁河转弯处,水流成潭,名潭汾, “汾”本为“喷” ,指水边。 山 溪 处于划江西南 3 公里,南与良山公社交界。村建山坑溪水旁而得名。4 户,23 人。 墨庄刘氏 族谱清光绪年间,从水西丁下徙此。李姓后入。 洋田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 15 公里处。东靠江口水库,西南邻分宜,北与界水公社交界。辖 8 个生产 队,8 个自然村。181 户,875 人。耕地 793 亩,山地盛产竹木。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水口乡。合作化时, 成立洋田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洋田大队属界水公社。1961 年改属河下公社。以地片名称得名。 龙目岭 大队驻地。处于龙形山坡上,两侧山岭对峙似龙眼。43 户,201 人。凤池刘氏族谱 明嘉靖 年间,由县城凤池迁此。后有罗、许、钱、邱、尹、张等姓迁入。 长坡里 座落龙目岭北偏东 1.3 公里的狭山坡里。东靠江口水库,北连界水公社。8 户,54 人。罗、 李、袁、彭等姓于 1960 年由水库内镜赋村(已废)迁此。 荷树下 位于龙目岭北面 0.5 公里山坑中,西北与分宜毗连。 (包括枫树下 18 户)36 户,190 人。 桐 村袁氏族谱宋淳化四年由桐村迁中屋,1958 年兴修江口水库迁上。后有刘、张、肖、严、叶等姓迁入。 村建荷树林下面而得名。 吞 家 位于龙目岭东偏北 1 公里山脚下,江口水库边畔。 18 户,92 人。始居邓姓,名邓家。后有 潘、严等迁入。以迷信寓意气吞山河,改名吞家。妙山刘氏族谱明万历十六年由妙山迁樟树下。陈、章 二姓于 1958 年兴修江口水库,从樟树下迁此。 同 背 位于龙岭西 1.5 公里山坡下,东靠江口水库,南西北与分宜县为邻。19 户,100 人。 丰溪胡 氏族谱明成化年间由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