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 理(打包25套)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1839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30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三
数学
二轮
复习
温习
专题
能力
提升
晋升
训练
打包
25
- 资源描述:
-
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 理(打包25套),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温习,专题,能力,提升,晋升,训练,打包,25
- 内容简介:
-
1 训练 1 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函数 f(x) 11 x x)的定义域是 ( ) A ( , 1) B (1, ) C ( 1,1) (1, ) D ( , ) 2如果 x y 0,那么 ( ) A y x 1 B x y 1 C 1 x y D 1 y x 3 (2012 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 )下列四个函数中,是奇函数且在区间 ( 1,0)上为减函数的是 ( ) A y 12 |x| B y x 42 x C y x| D y 4已知函数 f(x) 1, g(x) 4x f(a) g(b),则 b 的取值范围为 ( ) A 2 2, 2 2 B (2 2, 2 2) C 1,3 D D (1,3) 5已知函数 y f(x)的周期为 2,当 x 1,1时 f(x) 么函数 y f(x)的图象与函数 y |lg x|的图象的交点共有 ( ) A 10 个 B 9 个 C 8 个 D 1 个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设函数 f(x) x 1,若 f(a) 11,则 f( a) _. 7 f(x)为定义在 R 上的以 3 为周期的奇函数,若 f(1) 0, f(2) (a 1)(2a 3),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_ 8 (2012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第二次月考 )函数 y f(x)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且满足 f(x 2) f(x)对一切 x R 都成立,又当 x 1,1时, f(x) 下列四个命题: 函数 y f(x)是以 4 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2 当 x 1,3时, f(x) (2 x)3; 函数 y f(x)的图象关于 x 1 对称; 函数 y f(x)的图象关于点 (2,0)对称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_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已知 a R 且 a1 ,求函数 f(x) 1x 1 在 1,4上的最值 10 (12 分 )(2012 洛阳模拟 )已知二次函数 f(x) 1(a 0), F(x) f x , x 0, f x , x 0. 若 f( 1) 0,且对任意实数 x 均有 f(x)0 成立 (1)求 F(x)的表达式; (2)当 x 2,2时, g(x) f(x) 单调函数,求 k 的取值范围 11 (12 分 )(2012 镇江模拟 )已知 f(x)是定义在区间 1,1上的奇函数,且 f(1) 1,若m, n 1,1, m n0 时,有 f m f n 0. (1)解 不等式 f x 12 f(1 x); (2)若 f(x) 21 对所有 x 1,1, a 1,1恒成立,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训练 1 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C 要使函数有意义当且仅当 1 x0 ,1 x 0, 解得 x 1 且 x1 ,从而定义域为 ( 1,1) (1, ) ,故选 C. 2 D 因为 y (0, ) 上的减函数,所以 x y 1. 3 D 选项 A, y 12 |x|为偶函数,因此排除;选项 B, y x 42 x x 4x 2 1 2x 2 1 2x 2对称中心为 (2, 1),在 (2, ) 和 ( , 2)递减,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y x|是偶函数,因此不符合 题意,排除 . 4 B f(a) 1, g(b) 1, 4b 3 1, 4b 2 0, 2 2 b 2 . 5 A 根据 f(x)的性质及 f(x)在 1,1上的解析式可作图如下 3 可验证当 x 10 时, y |0| 1; 0 x 10 时, |lg x| 1; x 10 时, |lg x| y f(x)与 y |lg x|的图象交点共有 10 个 6解析 令 g(x) x,则 f(x) g(x) 1 且 g(x)为奇函数,所以 g( a) g(a)由f(a) 11 得, g(a) 1 11,所以 g(a) 10. f( a) g( a) 1 g(a) 1 10 1 9. 答案 9 7解析 f(x)是周期为 3 的奇函数, f(2) f(2 3) f( 1) f(1) 0. (a 1)(2a 3) 1 a 32. 答案 1, 32 8解析 因为函数 y f(x)是奇函数,故有 f( x) f(x),由 f(x 2) f(x)可知,函数是最小正周期为 4 的函数,故命题 正确 f( x) f(x)和 f(x 2) f(x)结合得到 f(x 2) f( x),故函数关于 x 1 对称, 而 x 1,3, x 2 1,1, f(x 2) (x 2)3 f(x), f(x) (x 2)3 (2 x)3,故命题 正确, 由上可作图,推知命题 正确 答案 9解 任取 1,4,且 f( f( 11 11 a 0, (1)(1) 0,又 a R,且 a1. 当 a 1 0,即 a 1 时, f( f( 0. 即 f( f( 函数 f(x)在 1,4上是增函数, f(x)f(4) 4a 15 , f(x)f(1) a 12 . 当 a 1 0,即 a 1 时, f( f( 0, 即 f( f( 函数 f(x)在 1,4上是减函数, 4 f(x)f(1) a 12 , f(x)f(4) 4a 15 . 10解 (1) f( 1) 0, a b 1 0, b a 1, f(x) (a 1)x 1. f(x)0 恒成立, a 0, a 2 4a0 , a 0,a 20. a 1,从而 b 2, f(x) 2x 1, F(x) 2x 1 x , 2x 1 x (2)g(x) 2x 1 (2 k)x 1. g(x)在 2,2上是单调函数, k 22 2,或 k 22 2 ,解得 k 2,或 k6. 所以 k 的取值范围为 ( , 2 6, ) . 11解 (1)任取 1,1,且 f( f( f( f( f f ( 0, f( f( f(x)是增函数 f x 12 f(1 x) 1 x 121 , 11 x1 , 0 x 14,x 12 1 x,即不等式 f x 12 f(1 x)的解集为 0, 14 . (2)由于 f(x)为增函数, f(x)的最大值为 f(1) 1, f(x) 21 对 a 1,1、 x 1,1恒成立 211 对任意 a 1,1恒成立 2 对任意 a 1,1恒成立 把 y 2作 a 的函数, 由 a 1,1知其图象是一条线段, 2 对任意 a 1,1恒成立 5 t021 t0 2t02t0 t 2或 t0t0 或 t2 t 2,或 t 0,或 t2. 1 训练 10 数列求和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 (2012 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 )已知 等差数列,其公差为 2,且 前 n 项和, n N*,则 ( ) A 110 B 90 C 90 D 110 2 (2012 宝鸡二模 )已知等差数列 前三项依次为 a 1, a 1, 2a 3,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 ) A 2n 3 B 2n 1 C 2n 5 D 2n 3 3数列 112, 314, 518, 7 116, 的前 n 项和 ( ) A 1 12n 1 B 2 12n C 1 12n D 2 12n 1 4已知数列 通项公式是 1n n 1,若前 n 项和为 10,则项数 n 为 ( ) A 11 B 99 C 120 D 121 5 (2012 福州一模 )已知 足 1,且 1 1(n N*),则数列 通项公式为 ( ) A 13n 2 B 2 C 3n 2 D 1, n 113n 3, n2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 (2012 枣庄一检 )若数列 前 n 项和 10n,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_ 2 7若 1 3 5 x112 123 1x x 110(x N*),则 x _. 8 (2011 北京 )在等比数列 ,若 12, 4,则公比 q _; | | | _.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2012 泰安二模 )已知等差数列 公差 d0 ,它的前 n 项和为 35,且 比数列 . (1)求数列 通项公式; (2)设数列 1n 项和为 10 (12 分 )(2012 济宁一模 )已知等差数列 前 n 项和为 满足 6, 3;数列 前 n 项和为 满足 21(n N*) (1)求数列 通项公式 (2)设 数列 前 n 项和 11 (12 分 )设数列 前 n 项和为 任意的正整数 n,都有 51 成立,记 4 an(n N*) (1)求数列 通项公式; (2)记 1(n N*),设数列 前 n 项和为 证: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32; (3)设数列 前 n 项和为 满足:对任意正整数 n, n 恒成立,求 的最小值 参考答案 训练 10 数列求和 1 D 差为 2,所以 以 (8)(4),所以 8,所以 20,所以 1020 10 92( 2) . 2 A 由题意知: 2(a 1) (a 1) 2a 3,解得: a 0, 1, d 2, 1 2(n 1) 2n 3. 3 C 112 314 518 7116 (2n 1)12n 3 4 C 1n n 1 n 1 n, ( 2 1) ( 3 2) ( n 1 n) n 1 1.令 n 1 1 10,得 n 120. 5 A 由题可知, 1 1(n N*),两边取倒数可得, 11 3113,即 11 13,所以数列 1,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为 13n 2,所以数列 通项公式为 13n 2. 6解析 当 n 1 时, 1 10 9;当 n2 时, 1 10n (n 1)2 10(n 1) 2n 9 也适合上式综上, 2n 11. 答案 2n 11 7解析 原式分子为 1 3 5 (2x 1) 2x 原式分母为: 112 123 1x x 1 12 12 13 1x 1x 1 1, 故原式为: 1 x 110,解得 x 10. 答案 10 8解析 等比数列,且 12, 4, 8, q 2, 12( 2)n 1, | 2n 2, | | | |12 22 12(2n 1) 2n 1 12. 答案 2 2n 1 12 9解 (1) 数列 等差数列, 4 由 5542 d 35. 2d 7. 由 (6d)2 (d)(21d)(d0) , 23d 0. 解 得: 3, d 2, 2n 1. (2)由 (1)知, 3n n n2 2 2n. 112n 1n n 12( 1n 1n 2) . 10解 (1) 63, 963, 7. 由 6,得 1, d 2. 2n 3. 21, 1 21 1(n2) , 由 得 221, 21(n2) 又 21, 1. 数列 首项为 1,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1 2n 1. (2)(2n 3)2 n 1, 11 12 32 2 52 3 (2n 5)2 n 2 (2n 3)2 n 1, 2 12 12 2 32 3 52 4 (2n 5)2 n 1 (2n 3)2 n, 两式相减得 1 22 22 2 22 3 22 n 1 (2n 3)2 n 12(2 22 23 2n 1) (2n 3)2 n 1 2 2 1 2n 11 2 (2n 3)2n (5 2n)2 n 5. (2n 5)2 n 5. 5 11 (1)解 当 n 1 时, 51, 14, 又 51, 1 51 1, 1 51,即 1 14 数列 等比数列,其首项 14, 公比 q 14, 14n, . (2)证明 由 (1)知 4 5 n 1, 1 542n 1 542n 1 1 2516n 2516 316 n 42516 2516n, 又 3, 133 , 43. 当 n 1 时, 32; 当 n2 时, 43 25 ( 1162 1163 116n) 43 25 43 2511621 116 6948 32. (3)解 由 (1)知 4 5 n 1. 一方面,已知 n 恒成立,取 n 为大于 1 的奇数时, 设 n 2k 1(k N*),则 1 4n 5 ( 141 1 142 1 143 1 142k 1 1) 4n 5 141 1 ( 142 1 143 1) ( 142k 1 142k 1 1) 4n 1. 6 n 4n 1,即 ( 4)n 1 对一切大于 1 的奇数 n 恒成立 4 ,否则,( 4)n 1 只对满足 n 14 的正奇数 n 成立,矛盾 另一方面,当 4 时,对一切的正整数 n 都有 n 恒成立事实 上,对任意的正整数 k,有 1 8 5 2k 1 1 5 2k 1 8 516k 1 2016k 4 8 1516k 40k k 8. 当 n 为偶数时,设 n 2m(m N*), 则 ( ( (1 8m 4n; 当 n 为奇数时,设 n 2m 1(m N*), 则 ( ( (3 2) 1 8(m 1) 4 8m 4 4n. 对一切的正整数 n,都有 n. 综上所述,正实数 的最小值为 4. 1 训练 11 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 (2012 镇海模拟 )设 等比数列,则 “ 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在等差数列 ,若 11为方程 10x 16 0 的两根,则 06 10 ( ) A 10 B 15 C 20 D 40 3 (2012 汕头质量测评 )已知正项组成 的等差数列 前 20 项的和为 100,那么 ( ) A 25 B 50 C 100 D不存在 4 (2012 运城教学检测 )已知数列 前 n 项和为 点 P(n, Q(n 1, 1)(n N*)的直线的斜率为 3n 2,则 ( ) A 52 B 40 C 26 D 20 5 (2012 杭州二模 )已知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 ,存在两项 an(m, n N*)使得4 2 1m 4( ) 、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地抽查了该校 200 名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 4 组的频数成等比数列,后 6 组的频数成等差数列,设最大频率为 a,视力在 间的学生数为 b,则 a,b 的值分别为 _ 2 7 (2012 福州质检 )在等比数列 ,首项 23, 14(1 2x)公比 q 为 _ 8 (2012 东北三校二模 )已知数列 , 1,且 P(1)(n N*)在直线 x y 10 上,若函数 f(n) 1n 1n 1n 1n an(n N*,且 n2) ,函数 f(n)的最小 值是 _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2012 泰安一模 )已知数列 等差数列,满足 5, 前 n,且 3. (1)求数列 数列 通项公式; (2)若 比较 1的大小 10 (12 分 )首项为正数的数列 足 1 14(3), n N*. (1)证明:若 对一切 n2 , (2)若对一切 n N*都有 1 11 (12 分 )(2011 山东 )等比数列 , 、三行中的某一个数,且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一行 3 2 10 第二行 6 4 14 第三行 9 8 18 (1)求数列 通项公式; (2)若数列 足: ( 1)数列 前 n 项和 参考答案 训练 11 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 1 C “ “ 数列 递增数列 ” 2 B 由题意,知 11 10 206 10,所以 06 10 15,故选 B. 3 3 A 10( 100,故 10, ( 2 25. 4 B 由题意得, 1 n 3n 2, 1 3n 2,即 1 3n 2, 3n 5,因此数列 等差数列, 10,而 2( 440,故选 B. 5 A 记等比数列 公比为 q(q 0),依题意有 2 ,得 q 2 0,解得 q 2, 又 ( m 1)( n 1) 16 即 2m n 2 24, m n 2 4, m n 6, 1m 4n 16( 1m 4n) (m n) 165 ( 4 16(5 4)32. 6解析 第一组的频数为: 00 2, 第二组的频数为: 00 6, 故第三组的频数为: 18,第四组的频数为: 54. a 54200 200 80 120. 又后六组成等差数列,所以第七组的频数为 24,第五、六组的频数共为 78,故 b 54 78 132. 答案 32 7解析 14 (4 42) (1 12) 18, q 3 27,q 3. 答案 3 8解析 由题意知, 1 1 0,即 1 1,数列 等差数列,公差 d 1, n,当 n2 时, f(n) 1n 1 1n 2 1n 3 1n n, f(n 1) f(n) 1n 1 11n 1 21n 1 3 1n 1 n 1 (1n 11n 21n 3 1n n) 12n 112n 2 1n 1 12n 1 12n 2 0, f(2) f(3) , f(n)f(2) 12 1 12 2 712. 答案 712 9解 (1) 5, 13, 2d,即 13 5 2d. d 4, 1, 4n 3. 4 又 3, 1 1 3, 21 0,即 1 12 3, 32, 数列 首项是 32,公比是 12的等比数列, 32( 12) n 1 32n. (2)2n , 1 2n 1 , 1 2n 1 2n 4n2n 1 . 当 n 1 时, 1 0, 1 当 n2( n N*)时, 1 0, 1 10 (1)证明 已知 设 2m 1 是奇数,其中 m 为正整数,则由递推关系得1 34 m(m 1) 1 是奇数 根据数学归纳法,对任何 n N*, (2)解 法一 由 1 14(1)( 3)知, 1 1 或 3. 另一方面,若 0 1,则 0 1 1 34 1; 若 3,则 1 32 34 3. 根据数学归纳法, 0 10 1, n N*, 33, n N*. 综上所述,对一切 n N*都有 1 1 或 3. 法二 由 34 43 0,于是 0 1 或 1 an34 1 34 1 14 , 因为 0, 1 34 ,所以所有的 ,因此 1 1同号 根据数学归纳法, n N*, 1 因此,对一切 n N*都有 1 1 或 3. 11解 (1)当 3 时,不合题意; 当 2 时,当且仅当 6, 18 时,符合题意; 当 10 时,不合题意 5 因此 2, 6, 18. 所以公比 q 3.故 23 n 1. (2)因为 ( 1)23 n 1 ( 1)3 n 1) 23 n 1 ( 1)n (n 1) 23 n 1 ( 1)n( ) ( 1), 所以 2(1 3 3n 1) 1 1 1 ( 1)n( ) 1 2 3 ( 1)nn. 所以当 n 为偶数时, 2 1 33 3n 1; 当 n 为奇数时, 2 1 33 ( ) n 12 n 3n n 12 1. 综上所述, 3n 1, n n 12 1, 1 训练 12 三视图及空间几何体的计算问题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 (2012 石家庄质检 )将长方体截去一个四棱锥后,得到的几何体的直观图如下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 ) 2如图,某几何体的正 (主 )视图与侧 (左 )视图都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且体积为 12,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可以是 ( ) 3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 2 A 2 2 3 B 4 2 3 C 2 2 33 D 4 2 33 4 (2012 唐山一模 )点 A、 B、 C、 D 均在同一球面上 , 其中 正三角形 , 平面 D 26, 则该球的体积为 ( ) A 32 3 B 48 C 64 3 D 16 3 5 (2011 辽宁 )已知球的直径 4, A, B 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 3, 30 ,则棱锥 体积为 ( ) A 3 3 B 2 3 C. 3 D 1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 (2012 泉州模拟 )一个三棱锥的正 (主 )视图和侧 (左 )视图及其尺寸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俯视图的面积为 _ 7 (2012 青岛一模 )已知某棱锥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该棱锥的体积为 _ 8 (2012 郑州一质测 )在三棱锥 , 6, 5,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_ 三、 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2012 揭阳一模 )已知一四棱锥 三视图 如右,求四棱锥 体积 10 (12 分 )半径为 R 的球有一个内接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 3 半径为何值时,它的侧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11 (12 分 )如图,已知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 a,侧棱长为 (1)它的外接球的体积; (2)它的内切球的表面积 参考答案 训练 12 三视图及空间几何体的计算问题 1 C 如图,当俯视时, P 与 B, Q 与 C, R 与 D 重合,故选 C. 2 C 因为体积为 12,而高为 1,所以底面为一个直角三角形故选 C. 3 C 由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 2 的圆柱和一个底面边长为 2,侧棱长为 2 的正四棱锥叠放而成故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V 1 22 13( 2)2 3 2 2 33 ,故选 C. 4 A 如图所示, 外心,过 O 做 面 33 3, E 为 中点, 面 3, 2 3, 4 R 2 3, V 43(2 3)3 32 3. 5 C 如图,由 设 中点为 M,则 面 故 13S 在 , 可求 2 3, 2, 3 52 . 由 得 32 522 3,可得 55 , 故 1 55 , 13S 13 3 124 3 52 55 3, 故选 C. 6 解析 该三棱锥俯视图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 1,2,其面积为 1212 1. 答案 1 7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四棱锥,底面为直角梯形其面积为 12(2 1)2 3,高为2,所以 V 1332 2. 答案 2 8解析 该三棱锥在一个长方体内,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a, b, c,则有 a c,25,36, 18,7. 外接球的半径为 12 12 43, S 4 12 432 43. 答案 43 5 9解 由该四棱锥的三视图可知,该四棱锥 底面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侧棱 面 2,所以 13S 四边形 23. 10解 取圆柱的一个轴截面 O 为球的一个大圆设圆柱的半径为 r,高为 h,侧面积为 S. 连接 H. 在 ,有 h 2 所以 S 2 2 r2 4 r 所以 16 22 16 2( 16 2因为这是一个关于 所以,当 16216 2 即 r 22 R 时, S 有最大值, 最大值为 4 22 R 22 2 故当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22 R 时,它的侧面积最大,最大值是 2 11解 (1)设外接球的半径为 R,球心为 O,则 以 O 为 外心,即 外接圆半径就是球的半径 因为 a,所以 2a. 所以 正三角形 由正弦定理得, 2R 20 2 63 a, 因此 R 63 a,则 V 外接球 43 8 627 (2)设内切球 的半径为 r. 作 底面于 E,作 F,连接 则有 2a 2 72 a, 所以 S 1212a 72 a 74 所以 S 棱锥全 4S S 底 ( 7 1)又 72 62 a, 6 所以 V 棱锥 13S 底 h 1362 a 66 所以 r 33 66 2 612 a, 所以 S 球 4 4 73 1 训练 13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与证明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l3 l3 l3D 2 (2012 荆门等八市联考 )设 l, m, n 表示不同的直线, 、 、 表示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若 m l,且 m ,则 l ; 若 m l,且 m ,则 l ; 若 l, m, n,则 l m n; 若 m, l, n,且 n ,则l m.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3 (2012 潍坊一模 )在空间中, l、 m、 n 是三条不同的直线, 、 、 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若 , ,则 B若 l , l , m,则 l m C , , l,则 l D若 m, l, n, l m, l n,则 m n 4 (2012 泉州模拟 )下列四个条件: x, y, z 均为直线; x, y 是直线, z 是平面; x 是直线, y, z 是平面; x, y, 其中,能使命题 “ x y, y zx z” 成立的有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5如图,在正四棱柱 E, F 分别是 以下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 2 A B 直 C 面 D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如图所示,在边长 为 4 的正方形纸片 , 交于 O,剪去 剩余部分沿 叠,使 合,则以 A、 B、 C、 D、 O 为顶点的四面体的体积为 _ 7 (2012 石家庄模拟 )如图, 圆 O 的直径,点 C 在圆周上 (异于点 A, B),直线 直于圆 O 所在的平面,点 M 为线段 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_(填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 8如图,在长方形 , 2, 1, E 为 中点, F 为线段 点除外 )上一动点现将 起,使平面 平面 过点 D 作 t,则 t 的取值范围是 _ 3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P ,底面 边长为 a 的正方形, E、 F 分别为中点,侧面 底面 22 (1)求证: 平面 (2)求证:平面 平面 10.(12 分 )(2011 江西 )如图,在 , B 2 , 2, P 为 上一动点, 点 D,现将 折至 ,使平面 平面 (1)当棱锥 A 体积最大时,求 长; (2)若点 P 为 中点, E 为 A C 的中点,求证: A B 11 (12 分 )如图 (1)所示,在直角梯形 , 2,E, F, G 分别为线段 中点,现将 起,使平面 平面 图(2) (1)求证: 平面 (2)在线段 确定一点 Q,使 平面 给出证明 参考答案 训练 13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与证明 1 B 对于 A,直线 于 C,直线 于 D,直线 以选 B. 4 2 B 正确; 错误,没有明确 l 与 的具体关系; 错误,以墙角为例即可说明 ; 正确,可以以三棱柱为例说明 3 D 4 C 能使命题 “ x y, y zx z” 成立 5 D 6解析 折叠后的四面体如图所示 两相互垂直,且 2 2,体积 V 13S 13 12(2 2)3 8 23 . 答案 8 23 7解析 错误, 面 正确; 错误,否则,有 与 盾; 正确,因为 平面 答案 8解析 如图,过 D 作 足为 G,连接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容易得到,当 F 接近 E 点时, K 接近 中点,当 F 接近 C 点时, K 接近 四等分点 t 的取值范围是 12, 1. 答案 12, 1 9证明 (1)连接 F 是 中点, E 为 中点,故在 , 又 面 面 平面 (2)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又 平面 5 又 22 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2 , 即 D, 平面 又 面 平面 平面 10 (1)解 令 x(0 x 2),则 A P x, 2 x. 因为 A P 平面 A 平面 故 A P 平面 所以 1316(2 x)(2 x)x 16(4x 令 f(x) 16(4x 由 f( x) 16(4 3 0,得 x 23 3(负值舍去 ) 当 x 0, 23 3 时, f( x) 0, f(x)单调递增; 当 x 23 3, 2 时, f( x) 0, f(x)单调递减 所以当 x 23 3时, f(x)取得最大值 故当 2 33 . (2)证明 设 F 为 A B 的中点, 如图所示,连接 则有 12 12所以 所以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所以 又 A P 以 A B,故 A B. 11 (1)证 明 E、 F 分别是 中点, F平面 面 平面 同理: 平面 平面 平面 6 又 面 平面 (2)解 取 中点 Q,连接 平面 证明如下: 连接 E、 Q 分别是 中点,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在 , E 是 中点 平面 平面 1 训练 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如图所示,正方体 a, M、 N 分别为 的点, 2则 平面 位置关系是 ( )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能确定 2 (2012 广州调研 )在长方体 2, 1,则 成角的正弦值为 ( ) A. 63 5 C. 155 D. 105 3 (2012 金华模拟 )已知正三棱柱 ( ) A. 64 B. 104 C. 22 D. 32 4 (2012 临沂模拟 )过正方形 顶点 A,引 平面 A 平面 成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 ) A 30 B 45 C 60 D 90 5 (2012 潍坊模拟 )如图所示,正方体 ,线段 , 2 F 且 22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平面 三棱锥 体积为定值 D异面直线 成的角为定值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在空间四边形 , a 2c, 5a 6b 8c,对角线 中点分别为 P、Q,则 _. 7 (2012 武汉调研 )到正方体 三条棱 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有且只有 1 个; 有且只有 2 个; 有且只有 3 个; 有无数个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 _ 8已知 ( )2 32; ( ) 0; 向量 与向量 的夹角是 60 ; 正方体 |_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2012 浙江 )如图,在四棱锥 ,底面是边长为 2 3的菱形, 120 ,且 平面 2 6, M, N 分别为 中点 3 (1)证明: 平面 (2)过点 A 作 足为点 Q,求二面角 平面角的余弦 值 10 (12 分 )(2012 东北四校一模 )如图,已知斜三棱柱 面 60 , M 是 (1)求证: 平面 (2)求二面角 余弦值 11 (12 分 )(2012 唐山二模 )如图,在四棱锥 , 底面 直角梯形,22 中点 (1)求证:平面 平面 (2)若二面角 余弦值为 63 ,求直线 平面 成角的正弦值 参考答案 训练 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 B 23 23 23( ) 23( ) 23 23, 又 是平面 一 个法向量, 且 23 23 0, 4 ,又 平面 2 D 连 1 点,再连 面 成角 2, 5, 25 105 . 3 A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三棱柱的棱长为 2, A(0, 1,0), 3, 0,2),则 ( 3, 1,2), O(0,0,0), B( 3, 0,0), 则 ( 3, 0,0)为侧面 | | 64 . 4 B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不难求出平面 平面 法向量 0,1,0), (0,1,1),故平面 平面 成二面角 (锐角 )的余弦值为 |22 ,故所求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45. 5 D 平面 又 面 A 正确 5 平面 E、 F 在直线 平面 B 正确 C 中由于点 B 到直线 面积为定值,又点 A 到平面 距离为 22 ,故 当点 E 在 F 为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可得 A(1,1,0), B(0,1,0), E(1,0,1), 12, 1, (0, 1,1), 12, 12, 1, 32. 又 | 2, | 62 , , | |322 62 32 . 此时异面直线 30 角 当点 E 为 点 F 在 时 12, 1, F(0,1,1), 12, 12, 1, (0,0,1), 1, | 122 122 12 62 , , | | 11 62 63 32 ,故选 D. 6解析 如图 6 , 2 ( ) ( ) 0 0 a 2c 5a 6b 8c 6a 6b 10c, 3a 3b 5c. 答案 3a 3b 5c 7解析 注意到正方体 1D 上的每一点到直线 此到 三条棱 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有无数个,其中正确答案的序号是 . 答案 8解析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1, 中 ( )2 3()2 3,故 正确; 中 ,由于 正确; 中 0 ,但 的夹角为 120 ,故 不正确; 中 | | 也不正确 答案 9 (1)证明 因为 M, N 分别是 中点,所以 中位线,所以 又因为 面 以 平面 (2)解 连接 为原点, 在直线为 x, y 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所示 在菱形 , 120 ,得 2 3, 36. 又因为 平面 所以 在直角三角形 , 2 3, 2 6, 2, 4. 由此知各点坐标如下, A( 3, 0,0), B(0, 3,0), C( 3, 0,0), D(0,3,0), P( 3, 0,2 6), M 32 , 32, 6 , 7 N 32 , 32, 6 , Q 33 , 0, 2 63 . 设 m (x, y, z)为平面 法向量 由 32 , 32, 6 , 32 , 32, 6 知, 32 x 32y 6z 0,32 x32y 6z 0.取 z 1,得 m (2 2, 0, 1) 设 n (x, y, z)为平面 法向量 由 5 36 , 32, 63 , 5 36 , 32, 63 知, 5 36 x 32y 63 z 0, 5 36 x 32y 63 z 0.取 z 5,得 n (2 2, 0,5) 于是 m, n m n|m| n| 3333 . 所以二面角 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3333 . 10 (1)证明 侧面 60 , 又 点 M 为 已知 平面 (2)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菱形 , 得 , 1, 3), A(0,2,0), C( 3, 1,0), ,1, 3) 则 (0,1, 3), (0,2,0), (0, 1, 3), ( 3, 1,0) 设面 ( 由 , 得, 8 20,30, 令 1,得 (1,0,0) 设面 法向量 (由 , 得 30,30.令 3,得 ( 1, 3, 1), 得 n2| 11 5 55 . 又二面角 锐角,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55 . 11 (1)证明 平面 面 2, 1, 2, 又 C, 平面 面 平面 平面 (2)解 如图,以 C 为原点, 、 、 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正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C(0,0,0), A(1,1,0), B(1, 1,0) 设 P(0,0, a)(a 0), 则 12, (1,1,0), (0,0, a), 12, 12, 取 m (1, 1,0),则 m m 0, m 为面 法向量 设 n (x, y, z)为面 法向量,则 n n 0, 即 x y 0,x y 0, 取 x a, y a, z 2, 则 n (a, a, 2), 依题意, |m, n | |m n|m|n| 2 63 ,则 a 2. 于是 n (2, 2, 2), (1,1, 2) 设直线 平面 成角为 , 9 则 |, n | | n|n| 23 , 即直线 平面 成角的正弦值为 23 . 1 训练 15 直线、圆及其交汇问题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75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 1 (2012 东北三校一模 )直线 x 1 0 与直线 (a 1)x 2y 3 0 互相垂直,则 a 的值为 ( ) A 2 B 1 C 1 D 2 2若直线 3x y a 0 过圆 2x 4y 0 的圆心,则 a 的值为 ( ) A 1 B 1 C 3 D 3 3 (2012 济南一模 )由直线 y x 2 上的点向圆 (x 4)2 (y 2)2 1 引切线,则切 线长的最小值为 ( ) A. 30 B. 31 C 4 2 D. 33 4 (2012 皖南八校联考 (二 )已知点 M 是直线 3x 4y 2 0 上的动点,点 N 为圆 (x 1)2 (y 1)2 1 上的动点,则 |最小值是 ( ) B 1 若曲线 2x 0 与曲线 y(y m) 0 有 四个不同的交点,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3 , 33 B. 33 , 0 0, 33 C. 33 , 33 D. , 33 33 ,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 6已知圆 C 经过 A(5,1), B(1,3)两点,圆心在 x 轴上,则 C 的方程为 _ 7已知圆 24y 5 0 与圆 2x 23 0,若圆 2相外切,则实数 m _. 8 (2012 山东 )如图,在平 面直角坐标系 ,一单位圆的圆心的初始位置在 (0,1),此时圆上一点 P 的位置在 (0,0),圆在 x 轴上沿正向滚动当圆滚动到圆心位于 (2,1)时, 坐标为 _ 2 三、解答题 (本题共 3 小题,共 35 分 ) 9 (11 分 )已知圆 x 6y m 0 和直线 x 2y 3 0 交于 P、 Q 两点,且 为坐标原点 ),求该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10 (12 分 )已知圆 C: 2x 4y 3 0. (1)若圆 C 的切线在 x 轴和 y 轴上的截距相等,求此切 线的方程; (2)从圆 C 外一点 P(该圆引一条切线,切点为 M, O 为坐标原点,且有 | |求使得 |得最小值的点 P 的坐标 11 (12 分 )(2012 东莞二模 )如图,已知 边 在直线的方程为 x 3y 6 0,M(2,0)满足 ,点 T( 1,1)在 所在直线上且满足 0.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