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数学 2.4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教案+学案+素材+训练(打包8套)新人教A版必修5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18418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8.65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30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年高
数学
等比数列
教案
素材
训练
打包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2014年高中数学 2.4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教案+学案+素材+训练(打包8套)新人教A版必修5,年高,数学,等比数列,教案,素材,训练,打包,新人,必修
- 内容简介:
-
1 第二章 数列 2 4 等比数列(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思路; 3能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要点精讲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 0)q 2在数列 对任意 ,有1 ( 0, 1),则称数列 等比数列;在数列 对任意 ,有11 ( 1)n ,则数列 等比数列 3由三个数 ,成的等比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比数列这时, G 叫做 a 与 b 的等比中项 G 为 a 与 b 的等比中项 ,成等比数列 2 ( 0 , 0 )G a b a b G 4设等比数列 比是 q ,则通项公式 11 a q 公式推导方法为归纳法对于任意 ,n m N ,有 a q 范例分析 例 1在等比数列 ( 1)2 18a ,4 8a ,求1a与 q ; ( 2)5115,426,求3a; 例 2 已知 1 是 2a 与 2b 的等比中项,又是 122 的值 2 例 3正项等比数列 且71 ,则 4a , 4b 的大小关系为( ) A 4 4 4不确定 例 4 在等差数列 差 0d , 且2 已知1a,3a, 1 2 3, , , nk k k ka a a 数列1 2 3, , , , nk k k k的通项 规律总结 1可以把等比数列 q 的问题; 2判定一个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就是看1 1)n 是不是一个与 n 无关的常数 3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3 等比数列 11( 0 )a q a q,它的图象是分布在曲线1 (0q 且 1)q 上的一些孤立的点 当1 0, 1时,等比数列 1 0 , 0 1 时,等比数列 1 0 , 0 1 时,等比数列 当1 0, 1时,等比数列 当 0q 时,等比数列 1q 时,等比数列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数列 任意 ,都有1 20,则123422 等于( ) A 14B 13C 12D 1 2 已知等差数列 , 若431 , 则2a ( ) A 4 B 6 C 8 D 10 3 已知 a b c d, , , 成等比数列,且曲线 2 23y x x 的顶点是 (),则 于( ) A 2 B 1 C 2 D 3 4在 , 以 4 为第 3 项 , 4 为第 7 项的等差数列的公差 , 以31为第 3 项 , 9 为第 6 项的等比数列的公比 , 则该三角形为 (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5设等差数列 d 不为 0,1 9,则 k ( ) A 2 B 4 C 6 D 8 二、填空题 6 在等比数列 任意 ,都有12n n na a a,则公比 q _ 。 7 已知 2 4 202, 3a a a ,则 8 已知 12 ( )3 ,把数列 1a 2a 35 记 ( , )示第 m 行,第 n 列的项,则 (10,8)A 。 三、解答题 9 若 ,证: 2 2 2 2,a b a b b c b c 也成等比数列。 10已知等差数列 都等于 ( 0, 1)d d d若 11333555求通项na, 能力提高 11在数列 任意 ,都有211 ( k 为常数),则称 “等差比数列 ” 下面对 “等差比数列 ”的判断: k 不可能为 0 ; 等差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等比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通项公式为 0 , 0 , 1a b c a b 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其中正确的判断为 ( ) A B C D 12 是否存在都大于 2 的一对实数 ,1 ,使得 ,可以按照某一次序排成一个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实数 对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 2 2 等比数列(第 1 课时) 14 答案 例 1 ( 1) 1 2723 或 1 2723 ; ( 2) 4113156a q aa q a q ,两式相除,消去1a,得 431 156,则 2 152 , 解得 12q或 2q 当 12q时,1 16a , 3 11 6 44a ; 当 2q 时,1 1a, 23 1 2 4a 。 例 2 22 111, 2 ,即 1, 2 ,所以 12或 12 , 2 2 2 1( ) 2a b a ba b a b a b 或 13 例 3 C解 法 1: 因为71 ,所以 24 1 7 1 7 1 7 1 7 1 7 42 ( ) 2 2 2b b b a a a a a a a a a , 故 4a 4b 解 法 2: 由题意知, 等比数列 11( 0 )a q a q,它的图象是分 布在曲线1 (0q 且 1)q 上的一些孤立的点 等 差 数列 1)na a n d ,它的图象是分布在 直线1y dx a d 上的一些孤立的点 因为7711 , ,所以两列图像有两个公共点,如图, 6 显然有 4a 4b 当 a 4b 例 4 解:由题意得: 4122 , 即 )3()( 1121 又 0,d 1 , 又 ,2131 该数列的公比为 3313 所以 11 3 nk aa n 又11 )1( n , 13 3 基础训练 1 A 提示:12 2342 1124a q 2 B解:因为 1 2 3 2 4 22 , 2 , 4a a a a a a ,由已知, 22 2 22 2 4a a a ,解得 2 6a 3 C 解:由已知, 1, 2,所以 2ad 4 A 解:易得 A , B ,所以 t a n t a n 1C A B 5 B 解: 8na n d,因为 212a a,所以 28 9 2 8 ,解得 4k 6 152提示:由12n n na a a得 2n n na a q a q,故 21 ,解之得。 7 3123 或 323 提示:213112203q a q ,两式相除,消去1a, 得 23 1 0 3 0 ,解得 13q或 3q 。 8 8931)(2 解:第 9 行最后一个数为81a,故第 10 行最后一个数为89a 8931)(2 9 由 , 0且 2b , 2 2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a b b c a a c a c c a c a c b a c a b b c 显然 22, 22都不等零,且 0ab , 7 所以 2 2 2 2,a b a b b c b c 成等比数列 。 10由已知得 21142345a d a da d a d,则 21412 ( 3 1 )4 ( 5 1 )d a dd a d ,两式相除得 425 6 1 0 , 解得 51,5 ,又 0, 1,所以 55d代入的1 5a ,故1 5b , 所以 5 ( 6 )5, 155 ( )5 能力提高 11 D 提示: 等差数列 公差为零时不 是等差比数列; 等比数列 公比为 1 时不 是等差比数列 。 12解:因为 2 , 且 1, b a b a b a , 若四数 , , ,b a b a b a 成等比数列,则 ba b a b a , 所以 2, 又 2a b a b a b ,解得 77 5 2 , 5 22 2 4 等比数列(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会用性质解决等比数列的简单问题; 2能进一步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要点精讲 1等比数列的性质 ( 1)在等比数列 m n p q ,则m n p qa a a a 注意:m n m na a a ( 2)在等比数列 211n n na a a; 2n k n k na a a( , , )n k n n k N ( 3)在等比数列 211 2 3 2 1 a a a a ,1 2 3 2 1()nn n na a a a a a ( 4)在等比数列 , , , , ,m m k m k m n ka a a a 也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2数列 ( 1)定义法:若1 常数对任意的整数 1n 成立,则数列 等比数列; ( 2)中项法: 若 211n n na a a对任意的整数 1n 成立,则数列 ( 3)通项公式法:若 an k m ( 0)k,则数列 8 范例分析 例 1( 1)已知 0,2 4 3 5 4 62 2 5a a a a a a ,求35 ( 2)已知 比 0q ,3734,4664求 例 2三个实数 6,3, 1 排成一行,在 6 和 3 之间插入两个实 数, 3 和 1 之间插入一个实数,使得这六个数中的前三个、后三个分别成等差数列,且插入的三个数本身依次成等比数列,那么所插入的这三个数的和可能是: 74; 3 ; 194; 7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例 3 在数列 2a,1 4 3 1a n , n *N ( )证明数列 等比数列; ( )求数列 项 公式 例 4已知等比数列 64a ,公比 1q ,234,a a 项,第 3 项,第 1 项 ( 1)求 ( 2)设2n 项和,问:从第几项起 0? 9 规律总结 1若数列 数列 0)k是等比数列; 2若数列 对任意 , 0,则数列 差是 数列 数列 差是 d; 3若数列 数列 0)k 是等比数列,公比是 4若数列 数列 )等比数列,公比是 5若数列 数列 等比数列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等比数列 0,344则2 1 2 6lo g lo 值为( ) A 1 B 2 C 3 D 4 2 某单位某年 12 月份产量是同年 1 月份产值的 m 倍,那么该单位此年的月平均增长率是( ) A11211 1m D 12 1m 3公比不为 1 的 等比数列 332 3 4 1 2 2a a a a ,若 8,则 k 等于 ( ) A 6 B 7 C 8 D 9 4若 , ,等比数列,则 : ( ) A ( 2):1: 4 B 1:2:3 C 2:3:4 D ( 1):1:3 5等比数列 1 0 ( 0 )a a a a ,19 20a a b,则99 100于( ) A89( C910(0 二、填空题 6已知 01f ,且 1 , 2 , 5f f f 成等比数列,则 (3)f _ 10 7 数列 等比数列,下列四个命题: 2 是等差数列; 1| |是等比数列; ( 0)k 都是等比数列正确的命题是 8若方程 052 0102 四个实数根适当排列后,恰好组成一个首项为 1 的等比数列,则 :_。 解答题 9在等比数列 知47 512,38124,且公比为整数,求10a 10 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为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 12。求这四个数 。 能 力提高 11 已 知 等比 数列 , 3q , 则 22122122的最大值是 12 数列 n 项和记为知11 21 , ( 1 , 2 , 3 )a S 证明: ( 1)数列 ( 2) nn 11 2 4 等比数列(第 2 课时) 15 答案 例 1( 1)因为2 4 3 5 4 62 2 5a a a a a a ,所以 235( ) 2 5,又 0,所以355 ( 2)因为4664所以3764又3734, 所以 37232,或 37322,所以4 7316aq a或 116 ,所以 2q 或 12q 333 2 ( 2 )a q 或 333 13 2 ( )2a q 。 例 2 解析: 设 6 个数为 6, , , 3, , 1x y z ,则2262 1 3 ,解得94321或 421 , 所以 74x y z 或 7 。 例 3 )证明:由题设1 4 3 1a n ,得1 ( 1 ) 4 ( )n a n , n *N 又1 11a ,所以数列 首项为 1 ,且公比为 4 的等比数列 ( )解:由( )可知 14,于是数列 4 12 例 4( 1) 121316 4 66 4 264q b dq b , 12q, 72 ( 2)2l o g 7a n , 13 02, 13n ,从第 14项起 0 基础训练 1 B 解:2 1 2 6 2 1 6 2 3 4l o g l o g l o g ( ) l o g ( ) 2a a a a a a 2 C 提示: 11(1 ) 3 B 解:因为 22 1 2 3 1 1 7a a a a a ,所以 1 1 3 32 3 4 1 2 7 2a a a a a ,故7 8a 4 A 提示: 11,24a c b c 5 A 解: 91 0 9 01 9 2 0 9 9 1 0 09 1 0 9 1 0,a a a a a a a a 6 5 提示:设 ()f x kx b,由题意得 2, 1 7 提示:在 中 0时 中 不 是等比数列 8 4 提示: 1,4 和 2,8 四个根 9 3 8 4 738512124a a a , 384128,5 833 2 , 2 , 21 0 8 ( 2 ) 5 1 2 10设四个数依次为 , ,1 2 ,1 6a b b a,则 22 (1 2 )(1 2 ) (1 6 )b a bb b a ,解得 04或 159, 这四个数为 0,4,8,16 或 15,9,3,1 11 75提示: 22 212 2 2 212 1 2 3 722 2 2 5qa a q q 。 12 ( 1) 11n n S,1 2, 1 2n n 整理得 1 21,故 比为 2 13 ( 2)由( 1)得 114 ( 2 )n , 11 4 ( 1 ) 41n ( 2)n 又2133,故2 1 2 4S a a ,所以有214 因此,对于任意正整数 1n ,都有1 4 1 比数列 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现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考、类比、归纳、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量实 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 ; 教学难点 等比 关系 ;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先由师生共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 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与等差数列类比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 指数函数进行联系,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既让学生感受到等比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也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过程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较多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 准备丰富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可能,进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 导 入新课 一 师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成倍增长的实例 一张报纸对折、对折、再对折、 ,对折了三次,手中的报纸的层数 就成了 8 层,对折了 5 次就成了 32 层 吗? 生 一粒种子繁殖出第二代 120 粒种子,用第二代的 120 粒种子可以繁殖出第三代 120120粒种子,用第三代的 120120 粒种子可以繁殖出第四代 120120120 粒种子, 师 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这类的事例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2 师 细胞分裂的个数也是与我 们上述提出的问题类似的实例 每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写成一个数列,你能写出这个数列吗? 生 通过观察和画草图,发现细胞分裂的规律, 并记录每次分裂所得到的细胞数,从而得到每次细胞分裂所得到的细 胞数组成下面的数列: 1, 2, 4, 8,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 1: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师 这是庄子 天下篇中的一个论述,能解释这个论述的含义吗? 生 思考、讨论,用现代语言叙述 师 (用现代语言叙述后 )如果把 “一尺之棰 ”看成单位 “1”,那么得到的数列是什么样的呢? 生 发现等比关系 ,写出一个无穷等比数列: 1,21,41,81,161,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新课 导入 二 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 : na=d ,( n 2, n N ) 等差数列是一类特殊的数列,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等差数列,我们还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的数列。 课本 个例子: 1, 2, 4, 8, 16, 1, 12, 14, 18, 116, 1, 20, 220 , 320 , 420 , 10000 , 21 0 0 0 0 1 9 8 , 31 0 0 0 0 1 9 8 , 41 0 0 0 0 1 9 8 ,51 0 0 0 0 1 9 8 ,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 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 比数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 .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簿,通过邮件进行传播 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 0 台计算机 ,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 ,这种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数列呢 ? 师 (读题后 )这种病毒每一轮传播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 “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 ”“每一轮感染 20 台计算机 ”中蕴涵的等比关系 . 生 发现等比关系,写出一个无穷等比数列: 1, 20, 20 2, 203, 204,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二:银行存款利息问题 师 介绍 “复利 ”的背景: “复利 ”是我国现行定期储蓄中的一 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 “利滚利 ”给出计算本利和的公式: 本利和 =本金 (1+本金 )n,这里 n 为存期 生 列出 5 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并说明计算过程 师 生合作讨论得出 “时间 ”“年初本金 ”“年末本利和 ”三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写出:各年末本利和 (单位:元 )组成了下面数列: 10 000, 10 0009 82, 10 0003, 10 0004, 10 0005. 师 回忆数列的等差关系和等差数列的定义,观察上面的数列 ,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 引导学生类比等差关系和等 差数列的概念,发现等比关系 师 从上面的数列 中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等比关系 数列称之为等比数列,那么你能给等比数列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生 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进行类比,说出: 一般地,如果把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教师精讲 师 同学们概括得很好,这就是等比数列 定义 我们今后也常用 定义中的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 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q0).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q0呢? 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师 假设 q=0,数列的第二项就应该是 0,那么作第一项后面的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时就出现什么了呢? 生 分母为 0 了 2 师 对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所以,必须 师 那么,等比数列的首项能不能为 0 呢? 生 等比数列的首项不能为 师 是的,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都不能为 0,等比数列中的任一项都不会是 合作探究 师 类比等 差中项的概念,请同学们自己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 生 如果在 a 与 b 中间插入一个数 G,使 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 G 叫做 a、 b 的等比中项 . 师 想一想,这时 a、 b 的符号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用 a、 b 表示 G 吗? 生 一起探究 ,a、 b 是同号的 G= G2=师 观察学生所得到的 a、 b、 G 的关系式,并给予肯定 补充练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对于等差数列来说,与数列中任一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该项的 2 倍,即 a a n+k=比数列来说,有什么类似的性质呢? 生 独立探究,得出:等比数列有类似的性质: a a n+k=合作探究 探究: (1)一个数列 a1,a2, ( )是等差数列,同时还能不能是等比数列呢? (2)写出两个首项为 1 的等比数列的前 5 项,比较这两个数列是否相同?写出两个公比为 2的等比数列的前 5 项,比较这两个数列是否相同? (3)任一项 q 相同,则这两个数列相同吗? (4)任意两项 两个数列相同吗? (5)若两个等比数列相同,需要什么 条件? 师 引导学生探究,并给出 (1)的答案,( 2)(3)(4)可留给学生回答 生 探究并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的解答办法,并交流 (1)的解答 教师精讲 概括总结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得出: (1)中,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存在的,每一个非零常数列都是公差为 0,公比为 1 的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 概括学生对 (2)(3)(4)的解答 (2)中,首项为 1,而公比不同的等比数列是不会相同的;公比为 2,而首项不同的等比数列也是不会相同的 (3)中,是指两个数列中的任一对应项与公比 都相同,可得出这两个数列相同; (4)中,是指两个数列中的任意两个对应项都相同,可以得出这两个数列相同; (5)中,结论是:若两个数列相同,需要 “首项和公比都相同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首项和公比是决定一个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做准备 合作探究 师 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方法引导 师 让学生与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类比,并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具体的, 设等比数列 项为 比为 q,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我们有: a2=a3=, an=a 即 an=师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我们还可以写出 1342312 .an=a a = 亦得 an=师 观察一下上式,每一道式子里,项的下标与 q 的指数,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生 把 么,每一道式子里 ,项的下标与 q 的指数的和都是 n 师 非常正确,这里不仅给出了一个由 q 的关系,从而得出通项公式的过程,而且其中还蕴含了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在后面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时将会再提到这组关系式 师 请同学们围绕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写出的式子 1342312 .,再思考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式子改写成 qa n n 1342312 ,.,那么我们就有了 等式,将这 等式两边分别乘到一起 (叠乘 ),得到的结果是11 nn 是,得 an=师 这不又是一个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吗? 师 在上述方法中,前两种方法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严格的,还需给出证明 一个完美的推导过程,不再需要证明 师 让学生说出公式中首项 q 的限制条件 生 q 都不能为 知识拓展 师 前面实例中也有 “细胞分裂 ”“计算机病毒传播 ”“复利计算 ”的练习和习题,那里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呢?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三:前面实例中关于 “细胞分裂 ”“计算 机病毒传播 ”“复利计算 ”的练习或习题 . 某种储蓄按复利计算成本利息,若本金为 a 元,每期利率为 r,设存期是 x,本利和为 ( 1)写出本利和 y 随存期 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 2)如果存入本金 1 000 元,每期利率为 试计算 5 期后的本利和 . 师 前面实例中关于 “细胞分裂 ”“计算机病毒传播 ”“复利计算 ”的问题是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 生 比较两种方法,思考它们的异同 教师精讲 4 通过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从中发现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可以联系起来 . (1)在同一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 y=2发现了什么?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 1)21( y=(21)又发现了什么? 生 借助信息技术或用描点作图画出上述两组图象,然后交流、讨论、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师 出示多媒体课件四:借助信息技术作出的上述两组图象 观察 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等比数列是特殊的指数函数,等比数列的图象是一些孤立的点 师 请同学们从定义、通项公式、与函数的联系 3 个角度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并填充下列表格: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 首项、公差 (公比 )取值有无限制 没有任何限制 首项、公比都不能为 0 通项公式 an=d an=应图象的特点 直线 y=d 上孤立的点 函数 y=例题剖析 【例 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 84,这种物质的半衰期为多长 (精确到 1 年 )? 师 从中能抽象出一个数列的模型,并且该数列具有等比关系 【例 2】 根据右图中的框图,写出所打印数列的前 5 项,并建立数列的递推公式,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5 师 将打印出来的数依次记为 A), 可知 ;a2=1;a3=1于是,可得递推公式 )1(21,111此,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生 算出这个数列的各项,求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练习: 项和第 4 项分别是 12 和 18,求它的第 1 项和第 2 项 师 启发、引导学生列方程求未知量 生 探究、交流、列式、求解 59 页练习第 1、 2 题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如下内容: 数列与指数函数的联系 布置作业 课本第 60 页习题 组 第 1、 2 题 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例剖析 三个角度类比等差数列表 例 1 练习: 1.(学生板演 ) 例 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师 出示 投影胶片 1 例题 1 (教材 题 )就任一等差数列 计算 a7+a 10, a8+a 40, 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能把你发现的规律用一般化的推广吗?从等差数列和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师 注意题目中 “就任一等差数列 ,你打算用一个什么样的等差数列来计算? 生 用等差数列 1, 2, 3, 师 很好,这个数列最便于计算,那么发现了什么样的一般规律呢? 生 在等差数列 ,若 k+s=p+q(k,s,p,q N *),则 ak+as=ap+师 题目要我们 “从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何做? 6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师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师精讲 师 从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由等差数列 图象,可以看出 ,根据等式的性质,有 1ak+as=ap+师 在等比数列中会有怎样的类似结论? 生 猜想对于等比数列 类似的性质为: k+s=p+t(k,s,p,t N*),则 akas=ap师 让学生给出上述猜想的证明 证明: 设等比数列 比为 q, 则有 aka s=q k+apat=a1 q p+因为 所以有 akas=ap师 指出:经过上述猜想和证明的过程,已经得到了等比数列的一个新的性质 即等比数列 ,若 k+s=p+t(k,s,p,t N*),则有 akas=ap师 下面有两个结论: (1)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 ; (2)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等于这一项的平方 你能将这两个结论与上述性质联系起来吗? 生 思考、列式、合作交流,得到: 结论 (1)就是上述性质中 1+n=(1+t)+(的情形; 结论 (2)就是上述性质中 k+k=(k+t)+(的情形 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上述联系,并给予肯定的评价 师 上述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 出示投影胶片 2:例题 2 例题 ( 1)在等比数列 ,已知 ,0=100,求 a 18 ( 2)在等比数列 , ,求该数列前七项之积; ( 3)在等比数列 , 2,4,求 例题 2 三个小题由师生合作交流完成,充分让学生思考,展示将问题与所学的性质联系到一起的思维过程 7 解答: (1)在等比数列 ,已知 , 00,求 a 18 解: 8=0, a 18=51001109 )在等比数列 , ,求该数列前七项之积 解: 前七项之积 (32)33=37 (3)在等比数列 , 2, 4,求 解: . 542= - 另解 : a8=545425 1 458. 合作探究 师 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1、定义法; 2、中项法; 3、通项公式法 例题 3:已知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仿照 下表中的例子填写表格 明你的结论 an bn an断 an否是等比数列 例 n)32(3 )34(10 n 是 自选 1 自选 2 师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上面的表 师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如何证明? 生 得到:如果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那么 an是等比数列 证明如下: 设数列 公比是 p, 比是 q,那么数列 an第 n 1项分别为 为 ba nn 11111111 它是一个与 n 无关的常数,所以 an一个以 公比的等比数列 教师精讲 除了上面的证法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如下证明思路: 证法二: 设数列 公比是 p, 比是 q,那么数列 an第 n 项、第 与第 n 1 项 (n 1,n N *)分别为 为 (=(=(2( (a a n+1)=( 即有 (=(a a n+1)(n 1,n N *), 所以 an一个等比数列 师 根据对等比数列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直接对数列的通项公式考察: 证法三:设数列 公比是 p, 比是 q,那么数列 an通项公式为 8 设 cn= 所以 an一个等比数列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如下内容: 布置作业 课本第 60 页习题 组第 3 题、 B 组第 1 题 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例 1 例 2 例 3 1 比数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q 0),即:1q( q 0) 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 (q) 等比数列 q( q 0) 2 隐含:任一项 00 “0”是数列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 q= 1 时, 常数。 : )0(111 由等比数列的定 义,有: 2 ; 21123 )( ; 312134 )( ; )0( 1111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12; 23; 34; ; 1所以11342312 ,即 )0(111 : )0(11 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 :非零常数列 探究: 课本 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 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0(111 的图象是分布在曲线1 q0)上的一些孤 立的点。 当1 0a , q 1时,等比数列递 增数列; 当1 0a, 01q,等比数列递增数列; 当1 0a , 01q时,等比数列递减数列; 当1 0a, q 1时,等比数列是递减数列; 当 0q 时,等比数列摆动数列;当 1q 时,等比数列常数列。 范例讲解 例 1 根据图示框图,写出所打印数列的前 5 项,并建立递推公式,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解:若打印出来的数字一次记为 1 2 3( ) , , . a 由图可知 1213243541112211241128112 1 6?=?=?=?, 于是,可得递推公式: 11112 = 项公式为: 11()2 = . 点评:依次循环程 序框图,得出数列的前几项,然后归纳通项公式 . 例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 3 项与第 4 项分 别是 12 与 18,求它的第 1 项与第 2 项 . 解:23231218 q3212 2132 开始 A=1 n=1 输出 A n=n+1 12AA=n5? 结束 是 否 3 点评:考察等比数列项和通项公式的理解 例 3 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8,2 )1( 31 nn 2,5 )2( 11 且 解:(1) 24213 2()2)(2(22)2( 11 或(2)111 )23(5523 :点评:求通项时,求首项和公比 例 4教材 的例 1。 例 5 已知无穷数列 ,10,10,10,10 5 1525150 n, 求证:( 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101; (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证:( 1)5152511101010 数)该数 列成等比数列 ( 2)101101010 154515 即:5101 nn ( 3) 5 25 15 1 101010 , , 2 11 1 , 5 1 1010 (第 1) 课本 、 2 补充练习 2.( 1)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 9项是94,公比是31,求它的第 1项(答案: 1a =2916) (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 2项是 10,第 3项是 20,求它的第 1项与第 4项(答案: 1a =5, 4a = 3a q=40) . 课堂小结: 4 七、板书设计 课本 题 A 组 1、 2 题 阅读教材第 48 50 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等比中项: 如果在 a 与 ,使 a,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 为 a 与 b 的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