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考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必修3.doc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课件+教案+学案+素材+练习,打包62套)北师大版必修3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课件+教案+学案+素材+练习,打包62套)北师大版必修3.rar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考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小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复习与小结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图表第二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图表第一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图表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统计图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系统抽样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简单随机抽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简单随机抽样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解析结婚年龄的变化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解析相关性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解析数据的数字特征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整合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整合第七节和第八节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知识整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第二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第一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相关性与最小二乘估计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课件4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课件3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第二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第一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最小二乘估计第二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最小二乘估计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最小二乘估计第三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最小二乘估计第一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最小二乘估计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数据的数字特征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数据的数字特征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教材解读相关性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抽样方法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抽样方法第二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抽样方法第三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抽样方法第一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建立概率模型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建立概率模型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学习变量的相关性切莫忽视散点图导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利用线性相关关系对数据作出预测的过程与步骤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分层抽样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典例探究从普查到抽样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估计总体的分布第二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估计总体的分布第一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估计总体的分布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第二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第一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ppt---(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从普查到抽样导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8419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66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30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年高 数学 第一章 统计 课件 教案 素材 练习 打包 62 北师大 必修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课件+教案+学案+素材+练习,打包62套)北师大版必修3,年高,数学,第一章,统计,课件,教案,素材,练习,打包,62,北师大,必修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 1949 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22 世纪,大禹曾经 “ 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 ” 所谓 “ 数万民 ”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 1 355 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 “ 算赋法 ” ;隋朝有 “ 输籍法 ” ;唐代有 “ 户籍法 ” ;宋朝采用 “ 三保法 ”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 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 8 000 万左右明朝有 “ 户贴制度 ” ,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 1 000 余万户,近 6 000 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 1909 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 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 13 个省份的人口, 1931 年发表的全国为 47 480 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 1953 年、 1964 年和 1982 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 7 月 1 日 0 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 1953 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 58 260 万余人, 100 岁以上的有 3 384 人,最高年龄为 155 岁 1964 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 69 122 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 287 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 912 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 3 235 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 582 万人 1982 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 19 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至 1982 年 6 月 30 日 24 时,全国人口为 100 391 万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 1949 年 1958年出现 “ 第一次生育高峰 ” ,人口净增加近 1962 年 1970 年, 9 年净增人口 1971 年 1980 年,全国总人口由 增加到 1980 年的 ,净增人口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 1990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 1990 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 “1985 年 7 月 1 日常住地状况 ” 和 “ 迁来本地的原因 ” 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 1990 年 7 月 1 日,全国总人口 113 051 万人, 9 年净增人口 1982 年 1990 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0 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 1982 年的 604 万人上升为 1 576 万人,其增长率为 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 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 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 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1985年 1990年的 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 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 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 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 2 ,迁入镇的有 ,迁入农村的有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将开始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为了彻底查清我国人口总数,确保普查数据质量,防止漏报瞒报发生,关于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工作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规定 : “ 对于过去因超计划生育等原因未落户的孩子,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准许他们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和常住户口登记;对因超计划生育,已经征收过计划外生育费的干部和群众 (包括异地征收的 ),不论过去是否如实上报,只要这次人口普查如实登记,均不得再次向其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有关部门认为,此次人口普查对超生人群的作法,绝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松动,我国人口形势并不乐观 从普查到抽样 合作与讨论 你是如何理解普查与抽样的关系的? 我的思路:在统计中,有时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在很多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作全面的观测,有时根本无法施行 生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判断山东省的成年人平均身高是否为全国之最等,这些试验有的是破坏性的,有的由于测试的总体包含的成员数量很大,如果逐一测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录下来,并从这组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 。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 如下几点: (1)迅速、及时 要调查一个国家就业状况,如果采用普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收集与处理数据,等统计数据出来之后,这个国家的就业状况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抽样调查就能很迅速与及时地得到统计数据,对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抽样调查面对的调查对象少,会节省更多的财力与物力 。 由于调查的对象少,因此可以对每个被调查个体的信息了解得更为详细,从而使获取的数据更加科学、可靠 。 (3)准确性 一方面统计方案的设定是有统计学作为依据的,统计的过程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来进行 的;另一方面,由于人少,便于进行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调查的质量 。 例题思考 当普查的对象很多时,普查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普查工作难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对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作出推测,这就是抽样调查 何抽取样本,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所以抽样时要特别注意,保证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 要调查全国中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可以先在自己班级进行调查,假设有 5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 业负担过重,是不是可以说全国可能有 58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这明显是以偏概全 如从重点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普通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薄弱中学抽取一些样本,这样得到的结果比前面的结果将更加接近真相 须尽可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与样本的代表性 就要多抽样本,比如多调查班级、学校,抽样越多,越接近实际 。 【例题】某校高中学生有 900 人,校医务室想对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作一次调查,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准备抽取 5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校 医务室若从高一年级中选出 50名学生的身高来估计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你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会怎样?该问题中的总体和样本是什么? 分析:由于学生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校医务室想了解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在抽样时应当关注高中各年级学生的身高,既要抽到高一的学生,也要抽到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果一定是片面的,不能代表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 调查时,要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所有学生进行随机地抽样调查,不要只关注到高一学生的身高 。 这个问题涉及调查对象的总体是某校全体高中学生, 其中每一个学生是个体 。 点评: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且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到 。 典型例题探究 【例 1】你班的班主任想全面了解你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请你帮助班主任设计一个调查方案 。 解:因为一个班的人数不是太多,为了帮助班主任全面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可以采取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 括同学们对学习的各种看法,同学们的爱好、心理和思想状况等,然后发放给每一个学生,并全部收回,然后进行统计 【例 2】在食品质量检验中,为了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 10 万包)的细菌超标情况,请你说出检验方法,并说明其合理性 。 解:大家知道,要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几乎不可能将每一包牛奶进行检验,也就是不可能进行普查,因此,我们只要抽取少量的进规律发现 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普查是全面获取信息最可靠的方法,它有两个特点:( 1)所得资料更加全面系统;( 2)能够得到某个时期的信息总量 . 这是大批量且有破坏性的检验问题,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因为这同一批次牛奶细菌超标情况没有大的差异,所以这样检验是科学合理行检验就可以了,然后推断这批袋装牛奶的细菌是否超标,并对超标情况进行统计,认为这批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基本如此 。 【例 3】某玻璃厂要检验一批次( 10 万块)玻璃的质量(包括硬度、承受压力),应如何检验,并说明其合理性 . 解:我们 知道,要检验玻璃的质量,不可能将每块玻璃都进行试验,因此我们检验这批玻璃时,可以抽取少量进行试验,由此来推断玻璃的质量 由上面例子我们看出,凡是大批量的,或有破坏性的检验通常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要获得更系统的信息,通常用普查的方法 。 【例 4】如果现在有一项调查,调查你们学校学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那么你会怎样做 ?将你的想法写成调查方案,并与同学交流你的调查方案与想法,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解:由于学校人数较多,用普查的方法工作量太大,所以可以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 有的同学可 能想先确定每个班要抽查的人数,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汇总各班情况进行统计,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 。 有的同学可能想先找到全校学生的学籍号,然后隔一定人数选出一位同学,这样找出了你要调查的样本,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 有的同学可能想到,每位同学的家庭收入不同,先选 10 个家庭收入较高的调查,再选 10 个家庭收入中等的调查,最后选 10 个家庭收入较低的调查,这样选 30 个同学进行调查合理吗 ?可以与同学交流彼此的调查方案,看谁的方案更合理 。 的 。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1)迅速、及时 ;( 2)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 对一个问题的调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普查与抽查的特点,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 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是调查的基础,是统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 在一个班抽取的被调查人,一定要随机抽取,可以用抓阄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一抽样方法 。 这种方法不是很合理,因为三种情况的家庭并不均等,应需要改进 。 从普查到抽样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首先,教科书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并通过对人口普查的了解,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 ,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教科书通过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教科书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样本和 总体的概念 【问题提出】 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 “ 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 ” 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 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 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如果有条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当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有关报道,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本书在备用课程资源中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 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例 1 和其后的 “ 思考交流 ” 】 5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 1 和 “ 思考交流 ” 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 2 和其后的 “ 思考交流 ” 】 6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 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对于 “ 思考交流 ”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一定要充分对于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要抽象地来讨论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到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如何避免人为的因素 【练习】 习中的第 3 题是有关家庭收入问题,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可能有些被调查对象不愿意被调查,所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一个最简单而且有效 的解决方法,就是在问卷上不要求写工作单位和姓名之类的信息 【习题 1 1】 时也是对通常生活中所说的药品疗效的一个反思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那么收回来的问卷不具有代表性,原因是愿意交回问卷的人,通常是对这种药品感兴趣,或这种药品对他确实有效,否则他是不愿意交回问卷的因此,在设计抽样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科学合理的检测一个药品的疗效,通常是对一些临床的病人(要符合抽样的随机性原则)进行跟踪调查,有的还应该用安慰剂 做对比试验,只有在考察各种因素后,得到的数据才比较可靠 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题中所提到的某同学的调查情况 ,只能代表他们班级的家庭收入情况,不能代表我国国民收入情况这是一项复杂的调查,但本题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非常完善的调查方案,而是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社会调查中应当关注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教学时,教师不要求学生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主要考虑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 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体会人口普查对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查书面资料(报刊、杂志、书籍等),查网上资料,然后进行汇总与交流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三、备用课程资源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2000 10 23光明日报记者 白英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 1949 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22 世纪,大禹曾经 “ 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 ” 所谓 “ 数万民 ”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 1 355 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 “ 算赋法 ” ;隋朝有 “ 输籍法 ” ;唐代有 “ 户籍法 ” ;宋朝采用 “ 三保法 ”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 8 000 万左右明朝有 “ 户 贴制度 ” ,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 1 000 余万户,近 6 000 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 1909 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 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 13 个省份的人口, 1931 年发表的全国为 47 480 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 1953 年 、 1964 年和 1982 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 7 月 1 日 0 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 1953 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 58 260 万余人, 100 岁以上的有 3 384 人,最高年龄为 155 岁 1964 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 69 122 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 287 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 912 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 3 235 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 582 万人 1982 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 19 项, 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至 1982 年 6 月 30 日 24 时,全国人口为 100 391 万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 1949 年 1958年出现 “ 第一次生育高峰 ” ,人口净增加近 1962 年 1970 年, 9 年净增人口 1971 年 1980 年,全国总人口由 增加到 1980 年的 ,净增人口 ,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已迫在眉睫 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 1990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 1990 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 “1985 年 7 月 1 日常住地状况 ” 和 “ 迁来本地的原因 ” 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 1990 年 7 月 1 日,全国总人口 113 051 万人, 9 年净增人口 1982 年 1990 年我 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0 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 1982 年的 604 万人上升为 1 576 万人,其增长率为 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 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 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 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1985年 1990年的 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 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 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 2 ,迁入镇的有 ,迁入农村的有 大规 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将开始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为了彻底查清我国人口总数,确保普查数据质量,防止漏报瞒报发生,关于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工作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规定: “ 对于过去因超计划生育等原因未落户的孩子,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准许他们进行人口普查登记 和常住户口登记;对因超计划生育,已经征收过计划外生育费的干部和群众 (包括异地征收的 ),不论过去是否如实上报,只要这次人口普查如实登记,均不得再次向其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有关部门认为,此次人口普查对超生人群的作法,绝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松动,我国人口形势并不乐观 活动 1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 你用什么方法来了解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如果要了解一个池塘里鱼的数目,要在不伤害鱼的情况下,那你将采用什么方法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麻烦,你想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这就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认识统计里的两种调查方法: 普查 和 抽样调查 首先来看几个我们身边的问题: 我们班里每个同学的家里各有多少人?平均每个家庭有多少人? 请你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学 号 人口 总数 平均数 家 庭 人口数 刚才我们在统计全班每个家庭人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你有什么方法能更快地估计出平均数呢? (很麻烦、费时又费力) (抽取部分家庭进行统计) 利用刚才的调查结果计算出前十个家庭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数有什么联系? (比较接近) 像上面对全班每个家庭逐一进行统计的方法就叫做 普查 . 普查的定义: 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通过调查前 10个家庭来估计全班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的调查方法叫做 抽样调查 . 抽样调查的定义: 像这种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叫做 抽样调查 . 思考: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 调查方式 优点 缺点 普查 准确 难度大 抽样调查 易进行 近似值 1:请指出下列调查哪些适合做普查,哪些适合作抽样调查? ( 1)我国的所有动物园里还有多少只老虎? ( 2)北京市的一个中学生一年的零花钱平均是多少? ( 3)要了解一箱葡萄的味道如何? 练习 2: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哪些是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 1)为了了解一锅汤的味道,小明盛了一小碗汤来品尝味道。 ( 2)为了了解这学期我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引入了几个 概念: ( 1) 总体: ( 2) 个体: ( 3) 样本: ( 4) 样本容量: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为了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力,选取 100发进行实弹射击实验: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所有这批炮弹的杀伤力 每一发炮弹的杀伤力 抽取实弹射击实验的 100发炮弹的杀伤力 100 普查是通过调查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哪些是用抽样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 1)为了了解我们班级的每个学生穿几号鞋,向全班同学作调查; ( 2)为了了解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穿几号鞋,向我们所在班的全体同学作调查; 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哪些是用抽样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 3)为了了解我们班的同学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在每个小组中各选取 2名学生作调查; ( 4)为了了解我们班的同学们每天的睡眠时间,选取班级中学号为双数的所有学生作调查。 2003年我国每日公布非典疫情,其中有关数据收集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_ ; 普查 为了了解某校高一年级 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 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 400名学生 B 被抽取的 50名学生 C 400名学生的体重 D 被抽取的 50名学生的体重 某校高一( 1)班中抽取男、女生各15名人进行三项体育成绩复查测试,在这个问题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校所有初三学生是总体 B 所抽取的 30名学生是样本 C 所抽取的 15名学生是样本 D 所抽取的 30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样本 一、判断题 ) 应调查每个同学( ) ) ) ( ) 二、下列调查 ,哪些是抽样调查 ?并说明理由 . 6)班每个学生的身高情况 ,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 央视 )的收视情况 ,对部分电视观众作了调查 . 从中选取了 10个灯泡进行实验 . 练习: 1你认为下列调查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较合适?并简单说明理由 (1)检验某厂生产的乒乓球的合格率 ; (2)试验某种绿豆的发芽率 ; (3)了解青少年对 新闻联播 的收视率; (4)检查某批飞机零件的合格率; (5)审查自己某篇作文的错别字; (6)了解江苏省居民年收入情况 抽查 抽查 抽查 普查 普查 抽查 你对调查方式的了解、定义概念的理解有什么体会 ?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了 普查和抽样调查 这两种方式: 普查是通过 调查总体 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抽样调查是通过 调查样本 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 学习了 总体 、 个体和样本 的概念 。 小结 : 样本 总体 抽样 估计 从普查到抽样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阅读材料、思考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普查 1、【问题提出】 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 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 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 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 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 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 ( 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 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 (二)、抽样调查 【例 1 和其后的 “ 思考交流 ” 】 5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 1 和 “ 思考交流 ” 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 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 2 和其后的 “ 思考交流 ” 】 6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 坏性时,通常情况下,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时是行不通的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 抽样调查 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 总体 ,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 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点: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 1)迅速、及时;( 2)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例 1 为了考察某地 10 000 名高一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出了 200 名学生做调查这里统计的总体、个体、样本、总体容量、样本容量各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一般要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来研究总体? 解: 统计的总体是指该地 10 000 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指这 10 000 名学生中每一名学生的体重;样本指这 10 000 名学生中抽出的 200 名学生的体重;总体容量为 10 000;样本容量为 200若对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 “ 调查 ” ,有时费时、费力,有时根本无法实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抽样调查 例 2 为了制定某市高一、 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对180 名初中男生的身高作调查,现有三种调查方案: A测量少年体校中 180 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的身高; B查阅有关外地 180 名男生身高的统计资料; C在本市的市区和郊县各任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的小班中,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 10 名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为了达到估计本市初中这三个年级男生身高分布的目的,你认为采用上述哪一种调查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解: 选 C 方案理由:方案 C 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 性、普遍性,可以被用来估计总体 例 3 中央电视台希望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一周内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下面三名同学为电视台设计的调查方案 甲同学:我把这张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调查表放在互联网上,只要上网登录该网址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张表,他们填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我就可以很快统计收视率了 乙同学:我给我们居民小区的每一份住户发一个是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表,只要一两天就可以统计出收视率 丙同学:我在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 逐个给他们打电话,问一下他们是否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不出家门就可以统计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请问:上述三名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收视率吗?为什么? 解: 综上所述,这三种调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收视率 (三)、课堂小结: 1、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 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 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2、通常情况下 ,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 1)迅速、及时;( 2)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 作业: 习题; 题 1 1】 五、教后反思: 从普查到抽样 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随机抽样是必要的、科学的 . 教材习题探讨 方法点拨 习题 1 1 种药物都有它的适用范围 感冒的人的症状又有轻有重,只对症状很轻的人进行调查,显然是片面的 当把患者分为三类:症状较轻的,症状一般的、症状较重的,对这三类人都进行调查,这样抽样的结果是科学合理的 样时应当注意这一点 . 学校要作一项社会调 查,调查我国国民的收入情况,某同学调查了他所在班级的收入情况,然后作了分析报告 个班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国民的收入情况,因为这个班可能在城市,可能在农村,可能在富家子弟学校,也可能在贫困山村学校,可能在发达的沿海地区,也可能在贫困的西部,所以这样调查分析是不合理的 体是我国的国民收入,样本是这个同学所在班级的父母的收入 . 先上网参阅光明日报 2000 年 10 月 23 日得到有关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资料与有关数据,这样可体会搜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 4500 年,古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 是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当时人口统计主要用作征兵、征发劳役和赋税的一种依据 汉书记载,公元前 2200 年,大禹曾经 “ 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 ”. 当时 “ 数万民 ” 的结果是 1355 万人 . 因为患者的症状有轻有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抽查,这样才是科学合理的 . 因为要调查我国的国民收入,因此要对各层次、各阶层的家庭进行调查,对富有家庭、一般家庭、贫困家庭都要考虑,但又不能平均抽样,因为富有家庭、一般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数量是不同的 . 上网获取数据资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准确、详实等优点,我们应掌握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 1928 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进行人口调查 查失败了 937 年、 1938 年、 1941 年和 1946年又多次提出了人口普查 的计划,由于抗战、政权更替等原因都搁置了 . 新中国头次人口普查用算盘汇总人口数据 .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 1953 年、 1964 年、 1982 年和 1990年进行了四次人口普查 . 在 1953 年 7 月 1 日 0 时开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为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依据而进行的 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六项 较科学的调查方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清了全国人口的底数 58796 万人 查用算盘汇总数据 . 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政府在 1964 年 7 月 1日 0时开始了第二次人口普查 .“ 二普 ” 在原有的六个普查项目上增加了 “ 本人成分 ” (这是 “ 二普 ” 特有的,充分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的项目) “ 文化程度 ” 和 “ 职业 ” 三项,普查项目增加到九项,人口也增加到了 70499万人 月 1日 0时,我国开始第三次人口普查 .“ 三普 ” 全国人口为 101541万人 三普 ” 的有效数据确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了中国的会费 . 1990 年 7 月 1 日 0 时,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目的是检验“ 七五 ” 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 “ 八五 ” 计划 1个,总人口是 113274 万人 “ 四普 ” 改为主要由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 . 国务院决定,我国将在 2000 年 11 月 1 日 0 时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及 3从数据中我们看 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统计水平逐步提高,国力不断增强 . 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面与国际接轨,普查更科学合理,并且按长短表进行统计,长表包含了短表,用于抽样统计,为以后统计打好基础,使统计更迅速准确 . 亿多户家庭、 12 亿多人口,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 的工程投入 600万工作人员,其中广东省超过 65 万 . 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普查指标的设计、普查登记统计方法上,都尽量与国际接轨,主要体现在: 普查年份的选取 ,人口普查一般是逢 “5” 逢“10” 进行 953 年、 1964 年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4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课件+教案+学案+素材+练习,打包62套)北师大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8419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