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痴呆ppt课件_第1页
MRI与痴呆ppt课件_第2页
MRI与痴呆ppt课件_第3页
MRI与痴呆ppt课件_第4页
MRI与痴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RI与痴呆 1 痴呆的定义 认知功能和个性的全面减退严重到影响 日常生活的程度。记忆受损是这个综合征里 必不可少的部分 2 痴呆的分类 痴呆有多种分类方法,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法要视 检 查者的目的、检查手段以及所得的资料而定 例如: 静止型和进行型 散发型的或遗传型 早发型和晚发型 皮层型和皮层下型 3 痴呆的分类 在神经影像学中,痴呆的分类要兼顾放射学家和临 床医师,而且这些不同的亚型要具有影像识别特征 n 神经退行性疾病性痴呆 n 白质原发疾病性痴呆 n 血管性痴呆 n 其他类型的痴呆 4 神经退行性疾病性痴呆 Alzheimer病 Lewy小体痴呆 额颞叶退行性变 巴金森综合征 Lyto-bodig病 Huntington病 进行性皮层下胶质增生 朊病毒相关性 5 白质原发疾病性痴呆 感染性疾病 炎性疾病 先天遗传性疾病 中毒 -过敏性脑病 创伤、放疗、化疗和感染后 6 血管性痴呆 血管源性白质异常 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家族史、病理 生理和 MR表现的脑血管病 系统性疾病 血管炎 7 其他类型的痴呆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轴内和轴外脑肿瘤 Fahr特发性钙质沉着症 8 神经退行性疾病性痴呆 - Alzheimer病 9 Alzheimer病 历史回顾 n 1907年, Alzheimer首先发现此病及神经病理学特征: 老年性班块(神经斑块) 和 神经原纤维缠结 n 1968年, Blessed等认为痴呆严重程度与典型 Alzheimer病 病理改变相关 10 Alzheimer病 临床表现 n 显著特征 :进行性记忆损害,事件记忆丧失 n 失语、行为和性格的改变 n 神经查体:早期无异常;晚期见 锥 体外系 损 害体 征 11 Alzheimers病 神经病理 神经斑块神经原纤维缠结 12 Alzheimer病 病理生理 n 神经斑块:其内沉积 A4淀粉样蛋白,形成难溶 的纤维结构,即所谓的 折叠结构 ; ApoE4是 A 沉积最重要的局部调节因子,在斑块中出现 n 神经原纤维缠结:主要成分是高度磷酸化的难溶 的 -蛋白,为双螺旋状细丝 13 Alzheimer病 磁共振检查 n MRI观察重点 n 除外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和肿瘤如弥漫性 胶质瘤病、额区脑膜瘤、淋巴瘤或其他肿瘤 n 颞叶内侧萎缩 ( MTA), 特别是海马和海马 旁回。发现 MTA高度支持 Alzheimer病,无 MTA不能排除 14 Alzheimer病 磁共振检查 n MRI观察重点 n 血管改变(大血管梗死、腔隙梗死)和脑白 质信号及数量的异常。 Alzheimer病较少累及 基底节,多数病例无腔隙梗死 n 单侧或双侧局部萎缩,如额叶和 /或外侧颞叶 萎缩,可显示额颞叶退变或与 Balints综合症 有关的双侧枕叶萎缩 15 Alzheimer病 MR表现 n 颞叶内侧萎缩( MTA) n 海马萎缩 MRI视觉分级 评 分 脉 络 膜裂 宽 度 颞 角 宽 度 海 马 高度 0 正常 正常 正常 1 正常 正常 2 3 4 16 Alzheimers病 正常海马结构 MRI a 1: 颞上回, 2:颞中回, 3:颞下回, F: 棱状回, PHG: 内嗅区 b 旁矢状 T1WI, 白色框表示海马及海马旁结构的冠 -斜位和横 -斜位定位方法 a b 17 Alzheimers病 MRI 左侧杏仁复合体、颞叶萎缩,左侧颞角较右侧宽 18 Alzheimers病 MRI 男, 48岁 a 颞回及海马旁回 -内嗅区皮质的萎缩; b, c 左侧海马萎缩,脉络膜裂增宽 a b c 19 Alzheimers病 MRI 海马萎缩 MRI视觉分级 20 Alzheimers病 灌注成像 Alzheimers病 正常对照组 21 神经退行性疾病性痴呆 - Lewy 小体痴呆 22 Lewy 小体痴呆 历史回顾 n 1912年,德国神经病学家 Friedrich Lewy首次 描述球形神经原包涵体,命名为 Lewy小体 n 老年人退行性痴呆的第二个主要类型,称为 Lewy小体痴呆( DLB) 23 Lewy 小体痴呆 Lewy小体 Lewy小体:是细胞浆内的球形嗜酸性小体,主要 成分为神经纤维丝蛋白和泛素化蛋白 24 Lewy 小体痴呆 临床表现 n 尸检证实的 Lewy小体痴呆占痴呆 15 30 n 男性多于女性,病程 较 Alzheimer病进展快 n 临床特征:波动性认知损伤、明显的早期幻视、 锥体外系症状及对安定药的高度敏感性 n 幻视是临床上与 Alzheimer病或血管性痴呆( VD ) 鉴别的可靠指征, 80%的 DLB病人出现幻视, 45%出现幻听, 9出现错觉,多反复发作 25 Lewy 小体痴呆 MRI n 局部或广泛性皮质萎缩 ,但颞叶结构相对完整 n 颞叶容积明显大于 Alzheimer病,但明显小于正 常对照组 n 白质病变无特异性,多限于顶枕叶 26 Lewy 小体痴呆 MRI 男, 78岁,认知功能下降、幻视和振颤麻痹 MRI: 广泛皮质萎缩,但海马萎缩相对较轻 27 白质原发疾病性痴呆 -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脑炎 28 病毒性脑炎 分类 n 急性病毒性脑炎 n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 HSE) n Tick-Borne脑炎( TBE) n 慢性病毒性脑炎 n HIV脑炎( HIVE) n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 PML) n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29 HSE 分型 n HSV-1:成人 n HSV-2:儿童和免疫缺陷病人 30 HSE 临床表现 n 发热、头痛、癫痫和嗜睡 n 嗅觉丧失、味觉幻想、性格改变和精神病 n 脑脊液压力增高、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 n 早期治疗可提高存活率,常留有严重的神经障碍 31 HSE 病理 n 大体:颞叶内侧面和额叶底面,常有坏死 、出血 n 微观: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星形细胞增生 、微神经胶质激活以及水肿和坏死 32 HSE MR表现 n 部位 n 颞叶好发,双侧或单侧。可累及整个颞叶和额叶底部 n MRI n T2WI为高信号,出血 在 T1WI为高信号 n 皮层晚期强化时提示组织破坏严重 n 晚期颞叶内侧面局限性脑萎缩 n DWI n 对 HSE的敏感性更高 33 病史:男, 65岁,嗜睡,无方向感,癫痫 MRI: 右颞肿胀,右颞叶、海马、岛叶高信号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PDWI T2WI FLAIR 34 白质原发疾病性痴呆 -炎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 MS) 35 多发性硬化( MS) 病因 n 病因不清 n 免疫机制 n 慢性病毒感染 n 冠状病毒 36 MS 认知功能损害 n 损害模式 n 皮层下病变模式 n 轻度记忆力下降,适应性和运动变换能力受限,性格 改变及认知过程变慢 n 损害途径 n 白质病灶的积累导致皮层相关纤维之间 联系中断 n 皮层内或皮层周围存在病灶 37 MS 临床表现 n 温带地区,女性多见, 30岁左右好发 n 发 作和 缓 解 型( RR-MS): 视神经炎或感觉功能紊乱, 症状发作和缓解交替 n 缓慢进展型( SP-MS): 功能损害逐渐累积,不能恢复 n 原 发进 展型 ( PP-MS): 10%病人发病后即迅速发展, 不经过 RR-MS期,典型的表现为脊髓症状,认知功能紊乱 也经常发生 n 有时认知功能紊乱,甚至痴呆可以是 MS的唯一临床表现 38 MS 神经病理 n 好发于侧脑室周围白质,起源于小静脉周围,呈卵圆形 走向。病程长时多发病灶可融合,轴索相对完好 n 急性斑块:边界不清,周围水肿,含有大量淋巴细胞, 髓鞘碎片和含脂巨噬细胞。附近小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呈 袖口样聚集 n 慢性斑块:边界清楚,内有裸露轴突,肥大的星形细胞 、小胶质细胞、浆细胞,细胞外间隙扩大 n 隐蔽斑块:代表部分脱髓鞘区域,现在认为是髓鞘再生 的结果,含有大量增殖的少突胶质细胞 39 MS MR表现 n 分布 n 以小静脉为中心,呈卵圆形 n 沿脑室周围分布,呈 Dawson手指状改变 n 早期即可出现胼胝体侵犯 n 平扫 n T1WI低信号 n T2WI信号增高非常敏感但无特异性 n 多数病灶在一个月内明显收缩,仅少数完全消失 n 增强 n 急性炎症阶段明显强化,与急性脱髓鞘一致 n 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强化程度明显抑制 n 一个月后强化消失 40 A: T2WI, 脑室周围向外周白质呈手指状扩展 B: T2WI, 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 C: 增强 T1WI, 部分病灶强化,提示炎症活动 多发性硬化 A B C 41 病史:年轻女性,健忘症亚急性发作 FLAIR: 多发高信号,侵犯双侧颞叶和海马 多发性硬化 42 血管性痴呆 n 血管性痴呆:痴呆临床综合征是由或至少假定由 一种特定的疾病 脑血管病所引起 n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大原因,占全部痴呆病 人的 30% 43 理想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n 痴呆 n 血管性疾病 n 二者之间的联系 血管性痴呆的通用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通用诊断标准 44 几种常用的血管性痴呆标准 n Hachinski脑缺血评分 n 血管性痴呆 的 DSM-IV标准 n 加利福尼亚洲 Alzheimer病诊断治疗中心( SCADDTC) 的缺血性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n NINDS-AIREN国际工作组的血管性痴呆标准 45 血管性痴呆 类型 n 血管源性白质异常的 脑血管性痴呆 (部分合 并腔隙性梗死或海绵样变性) n 具有典型临床病程、家族史、病理学 和 MR特征的血管性痴呆 n 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脑血管性痴呆 n 血管炎性疾病引起的脑血管性痴呆 46 血管性痴呆 -血管源性白质异常的 脑血管性 痴呆 47 血管源性白质异常的 脑血管性痴呆 的 MRI特征 n 缺血性白质损害 n 增宽 的 Virchow-Robin( 血管周围)间 隙 n 微出血 n 关键部位梗死 n 多发大血栓 48 男, 74岁,智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集中时间 短十年,伴有记忆力下降,情绪多变 FLAIR:广泛白质病变、皮层萎缩和陈旧腔隙性梗死都支 持诊断血管性痴呆 。 49 左侧大脑半球明显扩大的 Virchow-Robin间隙 、中间 有弥漫的白质高信号 94岁女性,慢性进行 性痴呆,右侧肢体的 轻度局限性麻痹 50 SE-T2WI,显示右侧额叶和 左侧枕叶病变 GRE-T2*WI显示多发出血 灶弥散分布于两侧半球 74岁女性, 2年前患额叶梗死和两处小出血。表现认 知和行为能力快速、进行性下降 51 76岁女性,突发短期记 忆丧失,糊涂,定向力 障碍,右侧轻偏瘫 T2WI图像:深部丘脑 梗死,伴有豆状核动脉 供血区少许散在高信号 52 78岁男性,患有左侧颈动 脉阻塞和右侧颈内动脉严 重狭窄。超声:颈动脉分 叉部多发溃疡性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患者表现严重 的精神功能下降和近期语 言能力下降 CT显示左、右侧大面积梗 死,只占据血管供血区的 一部分区域,可能由大栓 子引起 53 血管性痴呆 -具有典型临床病程、家族史、 病理学 和 MR特征的血管性痴呆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AE ) 54 SAE n Binswanger1894年首先描述, Olzewski( 1962) 命名 为 SAE n 发病年龄 40-60岁,与高血压史和梗死明确相 关。通常表现缓慢发展的皮层下痴呆和运动 障碍,如:淡漠、消极、情绪及人格的改变 ;急性中风发作、构音困难、手臂笨拙、步 态异常、共济失调 等 55 SAE 发病机制和神经病理 n 共同致病因素 :动脉疾病、微血管病变,伴 穿支动脉低灌注和侧支循环缺乏 n SAE的标志是脑室旁白质改变,包括两侧半球 的边界不清的灰质病灶 n 囊性病变可见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 和大脑白质区 。 U型纤维至少在疾病早期不被 累及。颞叶常无明确受累。病例均表现扩大 的 Virchow-Robin间隙 56 SAE 诊断条件 有早老性痴呆和高血压史者 SAE诊断还依 赖两个条件: 1、临床确诊皮层下型痴呆 2、 CT或 MRI确诊的深部脑白质弥漫性损 害 57 SAE MRI表现 n 早期 , MRI显示相对完好的皮质、轻度扩大的 脑室和 T2WI脑室旁高信号带 n 大多数病例不累及 U形纤维。病程较长时,白 质病变会累及皮层下区域 n 基底节、脑桥和中脑常见新鲜或陈旧的腔隙 性梗死 n 梯度回波序列能显示微出血灶 n MR波谱显示 NAA下降,部分病例显示乳酸下降 58 SAE MRI表现 患者 64岁,多次脑血管意外病史和长期高血压史,典型的皮层 下痴呆表现 FLAIR:相对完好的皮层,脑室旁几厘米宽的高信号带,延伸 到脑叶白质内,未侵及 U-纤维。可见数个陈旧腔隙性梗死灶 59 SAE MRI表现 典型 SAE图像:脑室旁几厘米宽的高信号带,外界清晰,延伸到 脑叶白质内,但未侵及 U-纤维。病灶信号不均,中心区域有一些 低信号,认为是梗死前状态。还有几处点状陈旧梗死。病变广泛 累及基底节。注意胼胝体受累 60 血管性痴呆 -血管炎 -原发性 CNS血管炎 61 原发性 CNS血管炎 病因与临床 n 神经系统的肉芽肿性血管炎,病因未 明 n 症状:头痛、肢体麻木、糊涂、约 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