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性学习 诸子百家_第1页
历史探究性学习 诸子百家_第2页
历史探究性学习 诸子百家_第3页
历史探究性学习 诸子百家_第4页
历史探究性学习 诸子百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诸侯纷争,群雄混战。当时周天子 权势已衰,宗法制度消亡殆尽。一些较强大的诸侯为争夺霸位,互相攻伐、广纳人才。与 此同时,许多仁人智士也纷纷各寻其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相互间的政治主张不 同,这些政治家、思想家们思处游说,广收门徒,希望能将自己的主张实现,这样就逐渐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纵横 家等,号称诸子百家;由于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互不相让,于是就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界 的一场大辩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持续了数百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在百家争鸣的同时,各 诸侯国互相攻伐,逐渐统一。终于由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后人就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代。百 家争鸣和诸侯争霸都发生在先秦时代。先秦散文正是我们研究先秦史实的重要典籍,是先 秦时代的一个历史遗迹。先秦散文的特点是很明显的,长于叙事,略于写景。语言简明扼 要,言辞犀利,重点突出,言简意赅,极具实用性。叙事时往往只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情节扼要,场景和心理描写几乎一概略去,也很少议论。先秦散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十分精 彩,语言极具特色,尤其是写诸子百家的言论时,往往粉饰夸张,铺陈排比,引经据典, 句句切中要害,言辞犀利,语言生动,同时为了吸引听众,语言十分简明扼要,不拖泥带 水,而将所要叙述的重点突出,这样更能吸引和说服听众。另一方面,先秦时代的史学家 们在记载时也以相当客观的态度,重于叙事,略于写景,对细节描写不予重视,同时对议 论也不常用到,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便于读者自己判断历史人物和事件。 先秦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先秦散文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见证。研究先秦散文,既有 助于我们了解先秦历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对我们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大有裨益。 先秦散文典籍很多,主要有两方面:记录诸子百家言行的,如论语 、 孟子 、 荀子 、 墨子等,二是记录重要史实的,如尚书 、 春秋 、 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等。 1、从郑伯克段于鄢看东周贵族利益关系 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题目用 春秋原文。这是左传中写得相当成功的一篇。 本文的背景是这样的:郑武公之妻武姜生下郑庄公及共叔段二人,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 想立他为嗣,郑武公却将诸侯之位传与郑庄公。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勾结,阴谋向 郑庄公夺取君位。 本文记述的正是共叔段在武姜支持下阴谋向郑庄公夺取君位而终于失败的故事,它说明了 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斗争非常激烈。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惜骨肉相残,显示 了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文章在末尾引“君子”的话,宣扬孝道,反映了作 者的阶级局限性。 全文重点在刻画郑庄公的阴险毒辣的性格。他一步步设下陷阱,把生母和胞弟弟引入彀中, 以便彻底打垮他们。文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对武姜的溺爱和昏 聩,共叔段的贪婪和愚蠢,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生动形象,体现了左传言简意赅, 叙事生动的特色。 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斗争是春秋时期贵族集团部斗争的一个典型事例。郑庄公与共叔段 是同胞兄弟,利益驱使他们手足相残,不念兄弟情谊。同样,为了利益,庄公与武姜也可 以不顾母子之情,勾心斗角,互相斗争。文中把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斗争比喻为两个敌国之 间的战争,含蓄地揭露和讽刺了这种斗争的实持。 郑伯克段于鄢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刻画,作者用简括的语 言写出复杂纷繁的事件,用凝练的笔墨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别是郑庄公阴险的性格, 他明知共叔段与武姜的阴谋,却不点破,反而故意骄纵,诱使他们走向叛乱的深渊,最终 打垮他们。 郑伯克段于鄢的事实表明,东周时期贵族内部为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已日趋激烈,宗法 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随着这种矛盾的愈演愈烈,将最终导致社会制度的瓦解和更新。 2、浅谈苏秦以连横说秦 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 ,标题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周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的重要文献,记述了战国 时诸侯各国的斗争以及游说之士的言论和活动。本文正是记述游说之士苏秦的言论和活动 的。 苏秦,战国时代东周洛阳人。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这七雄都 想用自己的武力来统一其他六国。它们之间的外交斗争策略表现为两种:一是六国联合起 来攻秦,称为合从,或称为约从;二是这些国家中某些国家跟随秦国进攻别的国家,称为 连横。苏秦以组织合从得名,但他起初是主张连横的。本文记叙了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 惠王,言辞百端,粉饰铺陈,而秦惠王始终不肯采纳,以致“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 用乏绝,去秦而归。 ”“归至家,妻不下系任,嫂不为饮,父母不与言。 ”后苏秦伏诵阴符 , 以锥刺股,期年而成。遂以合从说赵王,抵掌而淡,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 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两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苏秦从此成就 了一世富贵。回乡时,家人又是另一番景象。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 里。妻侧目而视,倾耳百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这真是鲜明的对照,与先前的 景象实是天壤之别。 本文通过苏秦在政治上由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策士们,为了个人的功名 富贵,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朝秦暮楚,毫无政治原则。同时通过对其家人在苏秦失意和得 势时的两种不同态度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文章中苏秦与其嫂的对话,一 针见血的揭示了利益对其家人关系的深刻影响。苏秦说:“嫂何倨而后卑也?”其嫂说:“以 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么露骨!结尾又以苏秦的话作结,鲜明地揭示了利益的重要性。苏 秦说:“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更加深切地揭示了这种现实。 本文着重写苏秦的游说之辞。苏秦游说,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来阐明政治观点和方案,而是 引证论古今,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形象地显示自己的政治见解,而且铺陈排比, 议论纵横气势逼人,具有强烈的煽动性,体现了战国策文笔恣肆的风格。 3、简析逍遥游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是先 秦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逍遥游 就鲜明反映了这一特点。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的含义是无所拘束,绝对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 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逍遥游的主旨。首先借鲲鹏 等动物、列子等人事,说明了无不有待而动,不为自由,只有“无已”的“至人”,达到物我 同一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是开篇,阐明了逍遥游的本质。然后借由尧之事,以尧 让天下于许由而由不肯受来说明有道之士无意于世事,不以天下为心,无所拘束,心无挂 碍,心胸宽广,思想和心灵都有绝对的自由。再借肩吾与连叔的对话,以姑射山神人的传 说来说明神人的无为无功而德被万物,由此表达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文末又通过惠 子与庄子的对话,以大树无用即大用,无所可用,无所困苦,才可“物无害者”,结出逍遥 永年的题旨。全文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文思开阔,想象奇特,迂曲回旋,变化莫测,其 文辞之华美,喻说之形象,前无古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事物的稳定性,泯灭现实斗争的是非界限, 主张摈弃知识,回到原始时代愚昧无知的状态中去。这种消极悲观思想,对后世产生过不 良影响,但庄子思想中也含有一些辩证法因素。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 庄子散文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讲求的是绝对的自由,这在现 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它要求有道之士无意于世事,不以 天下为心,退回到无为而治的原始境界,这种倾向退步的思想是消极的。但另一方面,逍 遥游的思想也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表达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观。 逍遥游是一篇言词优美,想象丰富,语言奇丽的散文,是庄子散文中尤其出色的一篇, 全文通过一系列的神话传说,以及优美的抒情描写,表达了庄子思想的精华。全文言辞华 美,描写形象,语句生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4、从公输一文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墨子(前 468?前 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 ,墨家学派创始者。现存墨子 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实录。 公输出自墨子一书,是我国先秦时代一篇出色的散文。从文体上看,它以记叙为 主,而其中墨子的言论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出色之处就集于墨 子的言论上。墨子的言论,语句巧妙,比喻恰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对手逐步引入 自己所设置的圈套,使对手坠入彀中而不自知,终于罢口服输,心服口服。 公输所叙述的事发生在战祸连年,弱肉强食的东周时代,其主要内容是:公输盘(即 鲁班)为楚王造云梯,帮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向来主张“兼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 听说此事以后,赶往楚国劝说楚国停止攻宋。他首先以理服人,使公输盘输于理,而后与 公输盘在楚王面前辩论,分析形势,晓以大义,终于说服楚王,打消了攻宋的念头。 公输叙述墨子止楚攻宋的事件,反映他反对攻伐,扶助弱小的思想,表现了他机智勇 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全篇先写墨子以理折服公输;接着又连设三喻指责楚王攻宋的 不智;最后写墨子与公输较量实力,终于使公输阴谋败露,强敌敛手。全文情节曲折,层 次清晰,详略适中,剪裁得当。 墨子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他身体力行,提倡兼爱、非攻,又主张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尊天、事鬼。 墨子文章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语言质朴。 公输是墨子 散文中较出色的一篇,它充分反映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表现了墨子的睿智,机 变与高尚的品德。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在当时曾有相当大 的影响,许多人赞同他的学说,由此而形成了墨家学派,并与儒家、道家、法家、兵家、 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流派齐名,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的 核心是“义”,兼爱与非攻是它的两个重要方面,这在当时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辞活动并没能阻止当时许多攻伐战争的发生,虽然他成 功地阻止了楚国攻宋,但在东周时代,战争从未停止过,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东周时代 诸侯众多,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之间必然发生战争,这是利益所决定的;第二, 东周时代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新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引发战争; 第三,东周时代的中国,诸侯割据,分裂已久,大一统的趋势已然产生,兼并战争是符合 这一趋势的,因此不可逆转。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环境里,墨子的政治思想是无法 实现的。但是,作为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 的许多观点都充满着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同时, 墨子一书记载的墨子及其弟子 的言论,说理巧妙,言辞锋锐,有很强的辩论性,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取之处。墨家学派 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流派,至少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5、读韩非子五蠹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诸公子,荀子学生,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有韩非子五十五篇, 大部分为韩非所著。 韩非在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学说,主张君 主乘威严之势,操制人之术,以法治天下,奠定了法家学说的政治理论基础。同时,韩非 还注重参验考实,提倡耕战。这些思想都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理 论基础。韩非主张用严刑峻法,强迫人民服从封建统治,这些都是说明了他思想的阶级本 质。 五蠹是韩非的代表作。在这篇论文中,韩非依据古今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阐明法治 的必要性,提出除五蠹之民,养耕战之士的主张。所谓五蠹之民,是指韩非认为学者(儒 家) 、言谈者(纵横家) 、带剑者(游侠) 、患御者(国君亲幸的近侍之臣)和商工之民五种 人是国家的蛀虫,为害极大,故称之为“五蠹”。本文先以“守株待兔”为喻,说明以先王之 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谬;再以古今事例对比,以徐偃王行仁义而灭国的教训,批驳仁义之 说的虚妄;然后正面提出法治主张。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在文中提出人口和社会财富与历 史发展的道德观念的关系,这是很可贵的。但他又把战争的起因归之于人口的增殖,则是 一种阶级偏见,是错误的。 韩非子的散文善于引经据典,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本文中为证明论 点就先后用了守株待兔、偃王行仁、子贡说齐等近十个例子。同时,在议论方面,韩非子 的散文条理分明,主次有序,结构严谨、言辞犀利,富有说明力。行文能用极为简明的语 言来阐明和论证所要表达的道理,是先秦散文中议论中的典范。本文是韩非子散文中的名 篇。全篇辞意繁复,连续用譬,旁征博引,论证充分。各段先叙后议,就事说理,深刻有 力,体现了韩非深刻遒劲,犀利峭拔的文风。 五蠹全文引经据典,分析利害,由情入理,以理服人,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集中体 现了法家的治国策略,是法家散文中的杰出代表,也为中国政论文章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 范,充分显示了先秦散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浅析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 ,是先秦散文中记叙人物语言极为出色的一篇。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共二十一卷。它记载了从西周末年周 穆王十二年(前 990)起至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止五百余年中周、鲁、齐、 晋、郑、楚、吴、越等八个国家的史事。这部书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司马迁和班固都 认为是左丘明,但后人多以为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史官所作。 国语叙事甚少,主要是记载一些谏说之辞,并以此评价人物的高下和政治的得失,客 观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变化,并对某些统治者的奢侈残暴有所揭露和批判。从整体看, 其文学价值不及左传 。但也有一些篇章故事生动,用词精练,言辞委婉风趣,人物的性 格也很鲜明,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中一篇出色的说理文,记叙了周厉王残暴压迫百姓,引起 了“国人”的反对。但厉王不但不听召公的劝告,反而变本加厉地派出神巫监视老百姓,任 意屠杀人民,企图以暴力钳制舆论,最后激起民变,在人民愤怒的反抗声中被流放。文章 虽只寥寥数语,但却能简洁、扼要地交代故事的始末,重点记叙召公对周厉王的谏词。提 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阐明了“宣之使言”,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这种重视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具有民主因素的思想,在今天还有它的现实意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是一 个成功的治国者必须具备的,即“以民为本”,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说得很透彻, “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至今仍传颂甚广,而孟子则说得更直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 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通过厉王的事例,给后代的统治者们 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唯有以民为本,重视老百姓的意见,才能国富民安。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重点在于召公的谏词上。召公的谏词,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首先 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以“ 防川”来比喻厉王的“弭谤”。然后指出“川壅而溃,伤人必 多”,说明“弭谤” 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再以天子听政的过程仪式为证,以“民之有口,犹 土之有山川也”为喻,通过写明劳动人民的巨大作用,阐明了“宣之使言”,广开言路的重要。 全文条理清晰,叙事流畅,有例证,有比喻,思路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7、从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看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是先秦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叙事性强,简明实用著称, 被后世誉为历史著作的典范。其主要著作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等也已被列为我国 古代重要史籍。 左传是春秋左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全书共三十卷,相传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有后人增益的部分。 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左传也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作 者善于用简括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纷繁的事件,用较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尤长于描 写大规模的战争, (如城濮之战 ) 。因此左传在文学上也有一定价值。 左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记叙,无论是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如郑伯克 段于鄢 ) ,还是复杂纷繁的大规模战争,都能从千头万绪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此出发, 将一幅幅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左传发扬了先秦散文简明扼要的风格,叙事 时能抓住事情的主干,对于一些零碎的枝节则往往一行带过。在文字的详略方面, 左传 往往对事情的发展过程,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等详写,对场景、心理略写。如郑伯克 段于鄢中详写郑伯和臣子的对话,共叔段的行动等,对郑伯和共叔段的心理,对话发生 的场景一概略去,对郑伯与共叔段之间的战争过程也一笔带过。仅以“命子封仂车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来记叙战争过程。又如 城濮之战一文中,详细写了城濮之战以前晋楚两国的政治和外交斗争,写晋国如何争 取齐秦的帮助分化楚国,而对于战争的过程仅以一小段带过。 左传的这些特点,反映了 先秦散文的实用风格。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著,全书共二十一卷。 国语叙事甚少,主要是谏说 之词,因而它充分表现了先秦散文在写人物语言方面的特点:言辞上,粉饰铺张语言精妙, 辞锋甚利,很有说服力,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如勾践灭吴中伍子胥,文种、勾践等 人的言辞就极为精妙而具说服力,同时伍子胥的忠直远见,文种的睿知机敏,勾践的老谋 深算等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战国策又名国策 、 国事 、 事语 、 短长 、 修书 、 长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 历史著作,作者不详,今本战国策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等十二国,共三十三篇,是西汉刘向整理题名的。 战国策是研究战国时诸侯各 国的斗争以及游说之士的言论和活动的重要典籍。其文纵横反复,曲尽其意,论事周密, 善用譬喻寓言,语言生动夸饰,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散文。应该指出,那些策士的言论, 往往只讲利害,不谈是非;有时危言耸听,未必尽合史实。 战国策是一部叙述史实和记录言论兼而有之的历史著作,它在叙述史实方面继承了 左传的风格,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而在记录策士的言论方面又发扬了国语的长 处,引经据典,铺陈排比,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说服力。 战国策这种文笔恣肆的风格, 对后世散文有一定影响。 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著作,在文学上、史学上都有深远 影响。在文学上,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上简明生动,言论上铺陈排比,气势上咄咄逼人, 这种语言风格为后世文人所借鉴,为中国古代文学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在史学上,它们记 录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的这些影响,体现了先秦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先秦历史散文无论是叙述历史事件,记录游说言辞,描写历史人物,都能准确抓住所有记 叙对象的最根本的特征,叙述事件能提取主干,记录言行能将重点放在最具说服力的关键 语句上,描写历史人物也能写出最本质的性格特点。 8、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儒家的政治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题目是后加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孟子 一书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撰写的。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对齐宣王弃霸道行王道的劝说,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在说服 齐宣王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揣测心理,机警敏锐,抓住要害,因势利导,进行驳诘,使对 方易于接受。文章比喻贴切逻辑严密,语言简炼,富有说服力。孟子散文议论纵横,气势 充沛,援臂说理雄辩有力,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齐桓晋文之事就充分表现了孟子 散文的这些特点。 从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思想的基本特点。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行王道,修孝悌忠信。他认为 民心向背关系到天下得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学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又提倡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和“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政治理论,表现了他时代和 思想的局限性。 孟子在儒家学者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儒家创始人孔子合称“孔孟”,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篇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 “仁”字。儒家主张施仁政,即推行“ 王道”,以仁治国,以德化民,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是从一个“仁”字出发,这些在当时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此外儒家主张“治世”、 “用世”即强调人应当用命于社会,应当有所作为的思想, 比起道家的消极避世的思想更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从开创之日起,以“仁” 为核心,形成一整套的政治方案,包括行仁政、施教化、民贵 君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一系列主张。这些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崇尚德化,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 局限,儒家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