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1页
北京市京源学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2页
北京市京源学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3页
北京市京源学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京源学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je)强 撮(cu )合 寒噤(jn ) 良莠(yu )不齐 B.雉堞(di ) 打诨(hn) 憎(zng)恶 锲(q )而不舍 C.眼眶(kung) 羞赧(nn) 思忖(cn ) 中(zhn )规中矩 D.分歧(q) 濒(bn)临 悱(fn)恻 窸窸窣窣(s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怂恿 缅怀 皱褶 一愁莫展 B.针砭 毁谤 琐碎 筋疲力尽 C.掣肘 穿梭 黏合 冥顽不化 D.弓弩 战栗 皓齿 杳无消息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人仅因为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 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进入 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5.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荀子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春秋末期思想家,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B.韩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C.卡夫卡,奥利地小说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D.钱钟书的代表作有小说围城 、诗论谈艺录以及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4 道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 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微斯人,吾谁与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 B C D 7选出加点字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吾妻之美我者非能水也携幼入室或棹孤舟究其旧,不图其新情在骏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登泰山而小天下 上食埃土 A/ B/ C/ D/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虽然有晒干的方法,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輮这种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有利于他行走,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D (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啊。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劝学中的“劝”是鼓励、劝诫的意思。这一段总论学习为什么“不可以已” ,即阐明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与行为能力 的作用。 B、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先用“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 化提高。 C、接着用“輮以为轮”一个比喻,说明原始形态的东西,经过中规中矩的人为加工,可以成才。 D、 最后,作者以“故”领起,交代下文的结论与上文的关系,又用“木受绳则直”这一事例,直接推出人只有经过学习和省察, 才能智慧明达、没有过失的结论。 三、默写(本大题共 20 个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携幼入室, 。引壶觞以自酌, 。 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3、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4、我决起而飞,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5、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6、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7、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9、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0、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1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1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7 分。 ) 2009 年 12 月 7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就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商 讨,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低碳生活。所谓低碳生活,指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减低碳足迹的行为方式。碳足 迹表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 标。 碳足迹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 注 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 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 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矿泉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当然,低碳生活不仅体现在 个人生活中,还体现在生产活动中。所以,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温 室气体指的是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 类的生产活动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 提倡低碳生活,每个人都应当从自我做起。例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纸杯,少开一盏灯,等等。然而,由于工作需 要或其他原因,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进入高碳生活,对此需要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生 活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 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它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 当然,高碳生活最大的补偿效应来自企业。现在,世界上很多企业已经在行动。低碳生活应成为人们的追求,毕竟人类只 有地球这么一个共同的家园。 【注】化石能源是由古代生物化石沉积而形成的一次性能源,主要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10.低碳生活是针对 提出的,实现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是 和降低人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如 果进入高碳生活,则应做出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就是 。(3 分)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1.联系第段,简要说明为什么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电脑用后及时关闭电源属于低碳生活。 (4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4 题。共 15 分。 “江郎才尽”非因才 韩 起 南朝江淹年少时聪颖过人,以文才著称,但因晚年诗文无佳句再现,人们便说他才尽了。后来用“江郎才尽”比喻文思枯 竭。其实江郎并非才尽, “江郎才尽”另有其更为深刻的原因。 江郎,真名江淹,南朝梁代文学家。其代表作有别赋 恨赋 。他官运极好,历仕宋、齐、梁三朝,到梁武帝时,官至 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出身孤寒,沉静好学。年纪轻轻就以文章写得漂亮而闻名于时,人称江郎。但是,昙花一现之后, 他就沉落了。当时流传江淹做过两个梦:一次梦见西晋诗人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江淹就把剩下的锦缎还 给了张协,从此再写不出像样的赋了。另一次是梦见东晋文学家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江淹就取出五色 笔还给了郭璞,从此就写不出好诗了。这两个梦,也许是江淹为了找托词遮羞,自己虚构的。试想,能写出别赋 恨赋这 样千古名篇的才子,忽然写不出好诗文了,身份又是高官,他得找个下台阶的理由呀!编两个梦的办法真是绝妙,因为不需要旁 证。 真实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明朗。当年江淹离乡背井,远出谋生,依那时的交通状况,无疑是生离死别,少年的痛苦刻骨铭 心。他的别赋开端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至今读来仍然能令我们震撼。然后他用了那么多清辞丽句,铺采摛 (ch)文,反复叙写离别的悲痛,末尾竟说离别“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 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阅读至此,真是“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感人 泪下。 然而,江淹当大官了。这时候,他有权有势又有钱,当然能读到更多的好书了,文学修养也更高了。但此时,江淹住得高 门豪宅,家人团聚,妻妾成群,奴仆簇拥,钟鸣鼎食,他哪里还有什么恨,什么悲,什么忧愁,除了歌颂皇恩浩荡,风花雪月, 他还能写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过几万首诗,却一句也没留在诗歌史上,全是垃圾,就是“江郎才尽”的最好注脚。 此时的江郎,纵有生花妙笔,也只能无病呻吟了。 看来,从他当官那一刻起, “才”便尽了。 (选自被误读的传统 有删改) 12第段作者写了江淹的“两个梦” ,其作用是什么?(3 分) 13作者认为“江郎才尽”的真实理由是 ,缺少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2 分)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4你从江郎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试结合具体事例作简要说明。 (150 字左右,10 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