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小学语文教师网上学习视频文本稿(网上资源)_第1页
南通小学语文教师网上学习视频文本稿(网上资源)_第2页
南通小学语文教师网上学习视频文本稿(网上资源)_第3页
南通小学语文教师网上学习视频文本稿(网上资源)_第4页
南通小学语文教师网上学习视频文本稿(网上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的过程 青:李老师,您好!许多老师对情境教学很感兴趣,觉得课堂上 创设情境后,孩子们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大家都想进一步了 解情境教学。李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您是怎样探索情境教学的吗? 李:好。大家都知道祖国要繁荣昌盛,就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而 民族素质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基础教育进行的。儿童的行为习惯、道 德品质、文化素养以至思想观点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多 方面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教养,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 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是教育的真谛。在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 科便是小学语文,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青: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掌握工具、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 感、审美愉悦的多种功能,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 科。 李:不错。儿童在学习语文时,不仅可以识字,掌握一定数量的词 汇、句子、篇章知识,而且可以从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教材中,感受艺术 形象,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领悟关于许多事物之间的逻 辑关系,逐步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正确的观点,并且可以从祖国优美的 语言中汲取民族的、精神的力量和培养民族的气质,因此小学语文包 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在教学计划中 所占的课时是最多的,几乎占整个小学各科总时数的 13。 青:李老师,我们花费了这么多可贵的课时,那您认为小学生的 语文学得怎么样呢? 李:应该说,并不尽如人意。教育是明天的事业。明天在儿童的心 目中虽然是遥远而朦胧的,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明天,急切求知,一心 要快快长大,而且并不想回避困难。教学活动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 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 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 的快乐。但是,在现实中的“应试教育”并未能给儿童带来如此之多的 快乐,相反地,教学却给儿童带来压抑, 带来失望, 带来苦恼。 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以及对社会主义 的情感与信念的教育,连同许多道德规范的培育,也因为“ 应试至上”, 被挤到教学工作的末位,淡化了,这是令人忧虑的。 青:是的,李老师,您 说得对。目前小学 语文教学中,那种大量的、繁 琐的习题式的训练,那种刻板的、缺乏形象的、机械的记忆,把小学生 压得气也喘不过来了。 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一方面面对着 这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现状,于是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驱使众多 的实际工作者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去寻求既能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 又具有未来特色的有效地提高人才素质的教学途径。情境教学的实验 便是从这儿开始的。情境教学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阶段,实验从雏型 到日臻完善,才逐渐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的、以情境交融为主要特色 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青: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呢? 李: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 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也 可 以说,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育目 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下面先谈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 情境教学作为现代影响较大的、颇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在它萌发 的时期,也同样经历了探索与抗争,尝试与完善的过程。 青: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李老师,就情境教学而言,它的 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李:其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 进行语言训练 李: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把学 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句型和会话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生动 的语言环境,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而又易于理解,对此,我很感兴 趣,并萌生是否可以借鉴移植的想法。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外语、汉语 虽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都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一共性就决 定了两者在教学上必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 活才有语言。儿童,从婴儿时期牙牙学语,到学龄前期学会说话,他们 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就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语言的。可 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孩提时期是无法学会语言的。 “狼孩”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 说明。既然如此,人为有意创设的情境,不 仅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外语 的特定情境,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儿童学习汉语的生动场景。理论上作 了这样初步的分析,我即付诸实践。 试验开始,起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情境、一个动作,训练说 一句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第一次试验是在二(上),教学小马 过河。 小马过河这篇教材熟悉吗? 青:熟悉的。 李:小马过河这篇教材中,用了许多“提示语” :“小马连蹦带跳 地说”、 “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引起学生对“ 提示语”的注意,促使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从而引导 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我创设了两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请看教学 片断 情境(1):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 “我们班上得 红旗了! ”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 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师:今天我们班上得了卫生红旗,现在请吴洲小朋友把这个好消 息告诉大家。转身对吴洲因为是好消息,你希望大家早点知道,所 以你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报告的。下面的小朋友注意观察,然后要 你们用一句话描述。 生:吴洲小朋友按要求表演我们班得红旗啦!我们班得红旗啦! 全班同学用新奇的目光看着这一切,然后 纷纷举手,主动要求描 述 生: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 生:吴洲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 生:吴洲一边走一边喊:“我们班上得红旗啦!” 生:吴洲兴致勃勃连声喊:“我们班上得红旗啦!我们班上得红旗 啦!” 青:李老师,看了这个片断,我发现情境演示时,教学活动就像是 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观察得是那么专注,那 么真切。 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之要求把观察所得表 达出来,这就必然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积极展开,迅速地从脑海中 的词语小仓库里,挑出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请看第二个教学片 断 情境(2):教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 要求学生描绘老 师的神情和语言。 师:现在小朋友看着老师,我怎么向你们问好。 老师微笑着,语气 非常亲切上小朋友好!” 学生更为兴奋,纷纷要求描述 生: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好!” 生: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 生:李老师笑容满面地说:“小朋友好!” 生: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 李:从教学片断可以看出由于情绪的兴奋,学生非常活跃,描写 人物动作神情的提示语用了 10 多个,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词和形象 结合起来;如果不创设情境,出示这样的句式: 一个小朋友( )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 老师( )地说:“小朋友好!” 单纯地进行这种干巴巴的文字形式上的替换和组合,学生很可能 学得索然无味,而且收效甚微。 青:我想这是因为学习语言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没有“形” , 也没有“情”,自然就 难以学好语言。 李:诸如这种没有形象感受的句子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 普遍的,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大面积的繁琐低效。 青:确实是这样的。 李:第一次试验的成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就坚持试验下去。在 此基础上相继进行第二次试验,结合复习一组“看图学文” 的教材,加 大难度,设计一个情境:夜晚,灯下。小 红正在做功课成做小红的妈妈, 走到小红的身旁,围绕考试问题作了一次对话。我和一名学生演示后, 要学生将刚才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动作虽然简单,但它却在课堂上 再现了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鲜,亲切,吸引了全班学生注意力。此 时,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他们的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 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持久, 越真切。这就为想象、思维提供了鲜明的感知目标。因此,当问题一提 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描绘这一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 有趣,情绪倍增。因 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 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这就 一反传统的靠记忆学习语言的常规做法,事实上,单凭记忆是不可能 学好语言的。由此使我产生一个信念:运用情境教学学习语言,易于 见效是必然的。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 新奇有趣,情绪倍增。在生活的情境中,学 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 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青:李老师,刚才您讲了探索过程的第一步: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的训 练。那么第二步呢?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李: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 说”中汲取丰富 营养的 结果。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 文心雕龙中 就有了关于“情境” 的论 述,提出 “心物交融” 说。 青:是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阐明了 “物” 、“情”、 “辞”三者的关系。 李:结合现代心理学阐述的理论,说明人的情感是在对物的认识、体 察中产生,即“ 物”对“ 情”的作用; 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促进词语的选择,组合构 成;根据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使我理出“物” 激“情”, “情”发“辞” ,“辞 ”促“思” ,“思”又加深对 “物”的认识的相互作用 的脉络。 (见图)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设想,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 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 辟一条新的途径。 青:我也深有体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确实是个难点。 李:儿童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 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观 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这样儿童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 受开始,感到其“ 趣”与“ 易”。有利于词与形象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 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于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情境 教学迈出了第二步通过观察情境,引导儿童获取作文题材,使儿 童作文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青:李老师,您的想法就是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真正 地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吗? 李:对。为了让孩子一步步认识周围世界,为他们提供写话、作文 的题材,我常常一个人骑上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在田野里,在小河旁, 在花草丛中,寻觅那些典型的场景。 青:李老师,我听说,有一回您为了找到比较理想的看日出的观 察点,半夜里曾经一个人跑去看日出。 李:那天,我起了个半夜,周围漆黑的一片,我孤身一人来到预先 选定的桥头,倚着桥栏,向东而立,等着那火红的太阳从远处的树丛 中跳出来。我亲眼目睹第一片红霞从天边飞来,侧耳听到第一声公鸡 的啼叫唤醒沉睡的田野,亲身感到黎明怎样驱散了黑夜 青:李老师,这真是苦中也有乐呀!我想您当时在那样的情境中 也一定被感染了吧!真可谓“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 。 李:有了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切感受,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指 导学生观察、体验, 这样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材。所以我在作文指 导中,做到“ 以情动情,有感而发。 ”为了让孩子认识家乡,从家乡的美 感中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我首先登上家乡的至高点,由东向西,放眼 望去,远望,近观,挑 拣 景点。为了让孩子认识秋天的田野,我从城北 走到城南,走过小桥,攀上小丘,在田野里 寻找最能显示秋天特色的 一角。当我发现了一片金黄的、即将收割的稻子和白花花的棉田时, 我兴奋不已。我站在附近的一座小石桥上,把近处的丝瓜、扁豆棚,对 面河畔盛开着芦花的一排排高高的芦苇和远处的稻子、棉田,组成一 幅巨大的、有层次的、色彩丰富的图画,然后带孩子们去观察。 青:李老师,真没想到您在带学生观察前做了这么多细致的工作。 李;只有这样,整个观察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我记得那是一个 金色的秋天,我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去认识秋天的田野。近处,大片丝 瓜棚、扁豆棚,棚上,金黄色的朵朵丝瓜花,紫里夹白的串串扁豆花, 花上蝴蝶飞舞;不远处的小河畔,有一排整齐的芦苇;远处是宽阔的棉 田与稻田。孩子们站在郊外大桥旁,近看一大片丝瓜棚他们先看 棚上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挂着的一条条大 丝瓜。我当即提问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你们看,那大 丝瓜该多大啊, 你们伸出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 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伸出小手臂与大丝瓜比粗细;一个个好奇地去寻 找绿叶丛中的小丝瓜。他们终于能这样描述丝瓜:“我们站在郊外大桥 上,眼前是一片丝瓜棚,棚上开满了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只只金色 的小喇叭。 。棚下挂着一条一条大丝瓜,有的比我们的手膀子还粗呢! 小丝瓜呢,它比不过大丝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绿叶背后去了” 凭借这一情境,我还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朵” 、“一朵朵” 、“一串串”、 “一 串又一串”、 “一大片” 等数量词及数量同的重迭。对“ 金黄色的”、 “嫩绿的” 、“紫里夹白的”、 “雪白的”、 “银白的”表示色彩的词以及“ 小喇叭似的丝瓜 花”、 “卫兵似的芦苇” 等比喻,都以丰富的感知为基础,得到了很好的 理解,词的形象也分外丰富了。 事实表明,观察情境后,孩子作文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亲 眼看到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那样兴致勃勃,讲述滔滔不绝。每 次观察回来,这些充满生活情绪的表象,带着绚丽的色彩与音响,深 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孩子们总是那样恋恋不舍,兴奋的情绪,丰 富的感受,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青:李老师,像这样做,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已经贮存的词语会一 下子变得鲜明而富有情感。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物、色、声、形 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寻找着那 些生动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是吗? 李:这是很自然的。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 杨柳之貌”, “喈 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这就使儿童在学 习语言的最初阶 段,词语伴随形象, 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 在观察大自然的基础上,我还把生活的情境再现在课堂上,让学 生分段描述,并作连贯性的全篇口述。促使他们把所学的字词句篇和 生活的图画结合起来,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次飞跃。孩子从 这里一步步去认识世界,因为儿童的作文水平,总是和他们对世界的 认识紧密相联的。 情境教学由此迈出了比外语中的情景教学更为宽阔的、以我们民 族的“情境交融 ”为主要特色的关 键一步。 对这一进展,我很兴奋,这 就是探索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 有效途径。在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 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从而达到“不容自遏地 说”的“情动而辞发” 的 境界。 青:李老师,那么这第三步呢?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李:在第二阶段“带 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的实验过程中,我发 现儿童在观察、体验情境时,之所以能激起热烈的情绪,我直觉地感 到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能否 通过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青:李老师,您 这个想法太好了。 李:因为美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的基 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去感受美的。 青:李老师,您 这样做是符合美学原理的。那么在具体的探索中, 您是怎么进行的?能举个例子吗? 李:例如数星星的孩子,老师通过语言描绘与图画结合,把儿童 带入儿时张衡在星星闪烁的夜晚,仰着头观察、留心天上星星的位置, 仔细地数着星星的美的情境中,领悟张衡由于从小刻苦学习,具有钻 研精神,长大后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原因,从而突破课文难点。 下面请看教学片断 师导入: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 许许多多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星多极了。我 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卡片:无数(Shu)、数(Shu )不清。 正音导 读“天上有无数的星星”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 师:天上的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 古时候就有个小孩子,最喜欢数星星,他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 这数星星的孩子,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 青:这样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利用美去激发动机,真好。 教师描述的晴朗的夜空,星星一明一灭的情境,显然是美的;“ 无数的 星星”、 “数不清的星星”,这蓝天下仰着头数星星的孩子的不寻常的行 为,更是美的。 这样,在学生 刚接触课题知道课文主人公名字的时候,就获得一 种美感。 李:在课文的重点部分,爷爷告诉张衡有关天体的奥秘,因而激起 张衡对星空更深一步地、更持久地观察。角色的扮演与语言描绘相结 合,把学生带入夏夜爷爷指点孙孙数星星的更为动人的富有美感的情 境之中。 下面请看教学片断 师:1 出示模 拟的星空你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成为一组,叫北斗 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叫北极星。 按电钮:北斗星、北极星闪亮 2这里几颗星连接起来又是一组,样子挺像天鹅,就叫天鹅星座。这 两组星在银河两岸,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按电钮:天鹅星座、牛郎星、 织女星依次闪亮 3出示地球仪并转动地球自动转着,我们在地球上,不觉得地 球转动,而觉得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就像我们坐在汽车里,不觉 得汽车跑,而觉得树在跑一样。而这颗星到那颗星之间的位置是不变 的。 师:你们看天上有这么多星星, 星座教具上星星全亮了,闪闪烁烁谁 能用“星星”说一句话?可以 说星星多,星星亮,可以 说星星眨眼,也 可以打比方。 凭借学生观察所得,及时进行语言训练 板书:星星 结合学生说话的内容,讲读第二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 师:现在你们说说,爷爷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指名两个男同 学分别扮演爷爷和张衡。爷孙俩正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 星星”在 谈些什么。 通过担当角色,带入情境,加深 对课文的体会 李:在这个片断中,用电化教具展示星空,结合教师的描述: “现在是夜晚,天上星星闪闪烁烁”把学生带入到和小张衡一起数 星星的美的情境中,既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又获得了美感。这种美,使 学生对星空、对张衡产生神而往之的情感的驱动。 青:李老师运用生动的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与感染力。情境实际上成为儿童的审美容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 时,儿童即成为审美主体。对吗? 李:对。由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强度,这种“ 诉诸感觉的东西”必 然“引起强烈的感 动” 。儿童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 渐地培养起他们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 美能力也就可以这样一步步地培养起来。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 觉获得了美感,他们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逐渐加深对情境的体 验,就形成了审美体验,从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儿童由直觉而渐 次地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这就是情境内在的广远的意境, “审美意象” 即形成。此时,儿童便能表示出对课文中人与事的态度,做出是与非 的判断。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鲜明的形 象,不仅能更好地感知教材,而且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伴随着情 感进一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明确对事物美的实质的认识。 青:李老师, 现在看来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确实是一个极 好的途径。您这一步迈得很有意义。接下来这第四步是什么呢?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一人类认识世界的 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探索过程。当我回过头来看实验 走过的路,方才领悟,前三个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 存在,也不是单一地进行的;相反地,在“片断 语言训练”, “提供作文题 材”, “进行审美教育” 这三个阶段的每个历程中,都包含着语文知识的 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等诸多因素。老师根 据教材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导 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 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凭借儿童进入情境的内心感 受,伴随着情感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中,同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 志的陶冶。 青:李老师, 这样做, 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单纯地为解释词语而解释 词语,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也不再是孤立地进行某一单项的训练, 而是把词句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以及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揉合在 一起了。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 训练贯穿其中,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 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 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使儿 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教学实践已显示了情境教学极大的优越性,终于走出了一条以“情 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我们民族自己的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新 途径。 生动的手段(之一) 青:李老师,您好!上一讲您给我们讲了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和 情境教学的特点、理论依据,那么怎么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也就是 创设情境有哪些途径呢? 李: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 是不是另外添加的呢? 显然不是。任何一篇教材本身都包含着“情境” ,我们可以先举一个例 子来说说,例如皮球浮上来了,先描写了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拍皮 球的情景,接着是皮球跳到树洞里的情景,然后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 友用水灌满树洞让皮球浮上来的情景。 再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情境之一:描写了西沙群岛海上呈现 的五光十色的海水;情境之二:描写了海底的珊瑚,正在游动的多得数 不清的鱼虾和其他的海产动物活动着的生动情境;情境之三;是描写 海滩上的贝壳,庞大的海龟来海滩产卵的有趣情境;最后是海岛上的 树林,林中的小鸟及英雄儿女正在守卫海岛的宁静的情境。 这些都表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整体情境,其中包含一个连着一 个的局部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作者自己正是首先进入 了特定情境,才能写出表现特定情境的作品,所以情境教学再现的是 教材本身描写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添加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 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了作品描写 的那个情境时,对作品必然产生亲切感。所谓“ 入境始 于亲”,从而促使情感活动进入认知活动中。 青:那么,具体地说能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有哪些途径,运用哪 些手段? 李:归纳起来有六个: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 这一讲先谈前三种: 一、生活展现情境 李: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 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 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青:在语文教学中,什么情况下需要生活展现情境呢? 李:以生活展现情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 丰富的写作题林;结合阅读教材的室外观察当然也属此列。但大量的, 是为了观察情境写作文的需要。 青:李老师,我们平时往往在选取生活中的情境时感到有些困 难,就是觉得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生动的情境向儿童展示呢?所以,李 老师,您能否就这个问题给大家讲讲。 李:生活的场景是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就需教师事先 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环 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 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一切准备就绪, 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概括起来,必须注意三点: (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 (2)带入情境要有序;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青:李老师,您能否举例谈谈呢? 1感知目标要鲜明 李:为了观察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优选那些形象鲜明的感知目 标,作为观察的客体,构成典型的大自然的场景,或者是社会生活的 一角。因此,选取情境应有主有次、有取有舍,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 异性。就拿家乡的田野来说,在这个广阔而富有的天地里,可以给孩 子的太多了:有知识的获取,也有智慧的启迪;有美感的享受,也有劳 动的欢愉。实验班不止一次把学生带到家乡的田野上,不过每次都有 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中心分层次地进行。从季节说, 春、夏、秋、冬四季,可让学生观察的场景就很多, “在春天的田野上”、 “丰收的田野” 、“初冬”、 “雪后的原野”,都可以 让学生观察。尤其是春天 的田野生机勃勃,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获得的感性材料就 更为丰富。家乡的田野上流过一条小河,春天来了,我带学生来到小 河旁,看见河岸新嫩的芦芽,看着成群的小鸭子跳进水里,在小河里 快活地游着,叫着,体会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的意 境;再沿着小河去找小蝌蚪,仔细观察一群群小蝌蚪在水边游来游去, 然后捞上几尾,写春天的小河。春天的田野也是菜花盛开的季节, 金黄的油菜花儿,一丛丛,一簇簇,遍地都是。躲在绿叶下面的蚕豆花 像花蝴蝶似的,花菜的大花冠比碗口还大,无数的蜜蜂在菜花上采着 蜜,欢快地嗡嗡唱着。成群的白蝴蝶也赶来了,飞舞在金色的油菜上, 为绚丽多彩的画面更增添了无限的生趣。丰富的美感,激起孩子展开 了许多美妙的想象。于是让他们去写春天的菜花,或者是谁是菜 花之王的童话,学生饶有兴味。在春天的田野上,随着农业的现代化, 还有一个个塑料暖棚,里面正孕育着夏季作物和蔬菜的小秧,犹如蒙 古草原上一个个蒙古包,孩子看了别有兴趣。我带领孩子一个个走进 暖棚,暖烘烘的热气叫人憋不住了。孩子们都禁不住叫了起来:“ 简直 是夏天了!”“太热了! ”蕃茄、马铃薯、黄瓜长势正旺。通过观察,孩 子领悟到科学种田的优越性,让他们去写田野上的“蒙古包” ,真是 乐在其中。秋天来了,又怎么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呢,我便选取了秋 天的小林子。小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树叶染上金色、墨绿色,宛如一 幅丰富而深沉的油画。让学生观看静立在霞光中的树林,观看秋风吹 起一片片金色的树叶从空中慢慢地飘落下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捡落 叶拾回秋姑姑给我们留下的影子,回家夹在书中。第二天,用落 叶拼成他们心中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进行秋叶讲的故事的说话训练。 类似这些鲜明的感知目标,极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热烈的情趣, 使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情境中去。 青:李老师,听您这么一说,用生活向儿童展示情境倒不难了。我 想这样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题材,而且为学生在阅读上也 提供了许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一步步认识周围世界。应该说这对孩子 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那么用生活展示情境,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李:事先要到实地优选典型的场景。 “优选” 就要“选” ,进而达到“优” 。例如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究竟从 哪一个角度向儿童展示其形象,也同样有优选感知目标的问题。一次, 我准备带一年级学生去观察光孝塔,观察前,我先到实地,从远近不 同的四个角度来看光孝塔。那么,究竟哪一个角度看光孝塔格外鲜明, 格外美呢?经过筛选,决定先站在北境桥上远看光孝塔,桥下是像河 的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就是光孝塔矗立在树丛之中。 这样从更加广阔的镜头引导孩子去看光孝塔,犹如在儿童眼前出现一 个巨幅的画面,使学生感到我们家乡的一角该多美呀! 青:观察前到实地去优选场景,这倒是很重要的一环。 2带人情境要有序 李:情境选定后,先让学生感受什么,这里有一个程序问题。 青:李老师,您说得对,观察程序确实很重要。程序安排得有条有 理,学生获得的感知就不会是零乱的,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入 儿童记忆的屏幕。 李:也只有是合理的程序,才便于儿童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 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是有序地进行。再以观察光孝塔为例, 除远望外,还需近看。于是我们把孩子带到光孝塔下,让孩子清楚地 看到光孝塔有几层,每一层有几个角,角下面都挂着一个小铃铛;再 让孩子看塔尖金色的圆球,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按照从“ 整体”到 “局部”,再到 “细节”的程序指导学生观察。 青:李老师,这样的观察,孩子们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映象是清晰 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伴随着情绪, 记忆将是持久的。那么在这种观 察的过程中,您又怎样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呢? 李:这就更要充分的利用情境,使它成为激起儿童想象的契机。例如 实验班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状物”类单元后,计划让学生写 小动物。于是,我想到小鸟,但小 鸟会飞,孩子 们看不清;而笼中的小 鸟,扼杀了小生灵自由飞翔的天性,破坏了美感,怎么办?我便想到 学校饲养的鸽子,鸽子既可以单只地细看,又可以成群地放飞。这样 的感知目标显然是鲜明的。但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小鸽子的 眼睛、羽毛、爪子和鸽子在蓝天飞翔的情景,而是通过观察程序的安 排,唤起儿童的情趣,极力丰富他们的感知。前一天活动课,先请信鸽 小组的辅导老师带来一只鸽子,作个体观察,并讲述这只鸽子从干里 之外飞回,把远方朋友的信捎回来的动人故事。在鸽子没有进食前, 孩子们赶到鸽房旁边,撒下谷子,逗引鸽子。小鸽子一只一只地飞下 来吃食,让孩子们看清小鸽子怎样伸出细红的爪子,迈着轻盈的步子, 在地上贪吃食的情景。放飞时,留下一只,先看成群的鸽子扑啦啦地 飞向蓝天,然后我双手捧着那只留在窝里的鸽子,唤起孩子们的情绪 和有意注意, “大伙儿飞走了,这只小鸽子孤单单 的,它会飞向哪儿呢? ”说着,我托起小鸽子,让它飞向蓝天。孩子们是那样关注地望着小鸽 子的去向。他们亲眼看到,迟飞的小鸽子,呼扇着翅膀,用力奋飞,赶 上了鸽群。孩子们为小鸽子回到集体,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从而认 识到鸽子喜欢群居的特点,并对小鸽子产生了感情。于是我启发他们 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你 们看,蓝天下映着小鸽子瓦灰色的身影该多美 啊!现在迟飞的鸽子已经赶上了集体,他们快活地飞着,你们猜,此 时它们准备飞到哪儿去?”孩子们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小鸽子,一颗颗 纯真的童心也跟着飞了,直到小鸽子飞得无影无踪随后,我又从 鸽窝里拿出两只白玉般的小鸽蛋,并让孩子们的手一一摸过, “多美的 鸽蛋呀!”“好光滑呀,真可爱。 ”“里面有小鸽子吗,什么时候小鸽子出 来呢?” 青:李老师,我觉得这样指导孩子们观察,客观的情境唤起了孩子们 对小鸽子的情感,他们对小鸽子的形态、特点都有了具体的感受。在 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写可爱的小鸽子,必然会带着情感去写的。 情感活动往往会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我们很想知道怎么在观察中启发 想象。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李:观察必须与儿童的思维活动、想象活动结合,才能加深儿童 对情境的体验,对世界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启发是必不可少 的。所以以生活向学生展示情境,还必须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观察中 适当展开想象。当学生观察得比较持久的时候,获得了一种鲜明的直 接的印象”,情绪也显得兴奋,形成一种想象开去的需要。 这时,老师 应该及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开去,不过,要学生想象的应以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例如在观察光孝塔的幽静的情境中,当学 生看着那飞檐下的小铃铛时,启发学生想象:“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到 了夜晚,一阵风儿吹来,你们会听到什么?” 孩子们立刻美美地说: “到了夜晚,四周静静的,一阵风吹来,就会听到小 铃挡发出叮铃叮铃 的响声,一定好听极了。 ”有的说:“那塔尖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 ”因 为孩子已经获得了“塔、塔铃、月夜、晚 风”的生活经验,有一个孩子连 忙背起刚学的一首李白的古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 语,恐惊天上人。 ” 青:李老师,我觉得这样的观察,这样的思考、想象,师生共同融 进了观察光孝塔,感受、领略自然之美与家乡之美的境界中了。这样 用生活向孩子们“展现 情境” 就达到了要求。 这里有知识的获取,智慧 的启迪,也有美感的享受。 二、实物演示情境 李: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 的情境,便是“ 实物演示情境”。 青:那么,李老师,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呢? 李: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 童便豁然领悟。此外,为了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也常 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 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认真加以选取。为了使儿童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 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教学珊瑚,我先找取了三种珊瑚,正是 课文中描写的那样, “有的像鹿角”, “有的像菊花” ,“有的像小树枝”,使 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因为儿童的感知与思维,同对事物本质 的了解密切相关,引导儿童有意识地感知实物,儿童会很自然地联系 到课文中有关珊瑚的描述及说明的词语,对珊瑚便有了一个较为完整 的认识。 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带有整体性,同一实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 效应则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时,需要考虑到 它的背景,即从整体上给学生以真切感。出示在珊瑚时,在黑板上贴 上一张蓝色的纸,简单地画上几笔,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底画上一 片珊瑚礁,以此作背景、 ,珊瑚 实物则出示在珊瑚礁中。于是儿童的思 想立即飞到大海边,仿佛亲眼看到了大海,看到大海深处奇异的珊瑚 礁,珊瑚似乎也有了生命。孩子对大海产生喜爱和激发寻求的情绪。 这样不仅认识了珊瑚,获得了有关珊瑚的知识,同时也达到课本安排 这类课文的真正目的认识大海,探求大海宝藏的志趣。若简单地 出示一下实物,往往就事论事。就只能停留在一般感知事物的程度上。 除类似的常识性课文外,有些故事寓言,虽不是直接说明一个事物, 但如果涉及到一些具体事物,而儿童对此又缺乏认识,也同样需以实 物演示情境,不然的话,将会影响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效果。如 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这一 哲理,但始终扣住葫芦的生长变化来展开故事。而城市儿童对葫芦很 陌生,教学时,我便 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 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则恍然大悟葫芦叶 子被虫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藤叶与果实是紧密 相联的整体。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葫芦叶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可 笑的。寓言所蕴含的看问题要全面不可片面的观点,孩子开始有所认 识。 实物演示,也包括模拟情境的演示。 青:哦,用实物模拟情境?这怎么进行? 李:教学时有时为了了解某一事物变化的现象,领悟其中的原理, 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可能也无需都进行原物的演示,模拟替代就 很有必要,同样有意义。 鱼和潜水艇, 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常识性课 文,但却包含着仿生学的原理,课文难度较大,一定的直观演示是突 破难点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就需要实物。而潜水艇的 实物当然是不 可能展示的,唯一的办法只有模拟。上课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条活鱼 在水中游来游去,有沉有浮的情景,启发学生面对 情景提出问题。 鱼儿甩着尾巴悠闲自在游动的生动情景吸引了孩子们,新奇有趣的情 绪使学生提出了问题。 请看教学片断 生:老师,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呼吸? 生:鱼儿为什么能浮上来又沉下去?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你们看,这是一条剖开的鱼, 取出鱼的鳔, 鱼的沉浮就是靠它的作用。 学生观察, 系上一个小铁片,这代表鱼 身体的重量,现在鳔里充着气,你们看鱼儿就怎样?鳔带着铁片浮在 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 生:鳔里有空气,鱼儿就浮起来。 师:对!你们再看,把鳔的气排掉, 演示鱼鳔带着“ 鱼的身体” 铁片下沉。这又告诉我们什么? 生:鳔里空气排掉,鱼就沉下去。 师出示板书鼓气胀大浮 排气缩小沉 读课文,把有关词语划下来 师:从鱼儿沉浮的道理,人们发明了潜水艇,这真是了不起。现在 请你们来做小小发明家。怎么让潜水艇沉浮?这是一艘潜水艇以一 只有盖广口瓶为潜水艇,还有一个潜水艇里的柜子以一只较小的有 盖杯替代。看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同座讨论。 指名演示。 生:我让这个“柜子 ”装满水,利用水的重量 让潜水艇下沉;演和 我又排掉柜子里的水,当柜子里面充满了气,就带动整个潜水艇浮起 来了。 师:刚才小小发明家设计合理,试验成功,他怎么利用鱼沉浮的 原理设计潜水艇的,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青:李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课例,运用实物模拟,创设了一个具 有探究性的、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难点,而已激起学生 对仿生学初步的兴趣,培养了儿童的探究精神。 李:从上面所介绍的实例中,以实物演示情境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原型 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既然是以实物创设情境,就必须有一定 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实物的出示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至于需较长时间观察的实物或无需 作重点感知的实物测不必在课堂上出示,而是在课外引导儿童观察则 更适宜。例如教学蝙蝠与雷达关键是了解人类怎样利用蝙蝠凭借耳 朵接受超声波来飞行的原理,发明制造了雷达,激起学生接触仿生学 的兴趣。至于课文上讲述的实验又无法以实物进行演示,若出示蝙蝠 实物则相应会冲淡对“骗幅雷达” 仿生学的学 习。因此可在课前让 学生认识蝙蝠。又如小蝌蚪找妈妈,因在一节课里无法让学生看到 从蝌蚪实物到青蛙的变化生长过程,因此就让学生饲养蝌蚪,在一定 时间内进行连续观察,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图画再现情境 李;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 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 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 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青:李老师,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 李:(1)放大的挂图; (2)剪贴画; (3)简易粉笔画; (4)现成的课文插图。 (5)电教画面。 下面一一说明。 1特意绘制的放大的图画 李:放大的插图一般在教材内容美感特别丰富,形象特别鲜 明, 意境又很广远的课文中,用其他的黑板画、剪贴画的插图都不 足以 表现饱满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则要考虑到用放大的图画。例 如 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时,带来了光彩夺 目、 百花争艳的春天,这样美丽动人,充满生趣的景象,复制一张放大的 插图,那是十分需要的。教学时,当教 师稍加启发:“ 这么活泼可爱的 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看 图。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后,利用学生的情绪 ,将他们带人情境:“现 在请小朋友作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 美,你们得仔细欣赏一下。 ”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充 满 着春天田野的气息,瞬息间,孩子们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 沟通了他们已储存的春天的表象,犹如变为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 间,飞翔在田野上他们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春天来了,我 们 从南方飞来了,桃花盛开了,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 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 柳树抽出了碧绿的嫩芽 ”,“柳树把小河当作一 面镜子,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许多野花都开了,好像正在比美”; “秧苗散发着芳香 ”;“柳树下嗡嗡嗡地叫着,呵,原来是蜜蜂姑娘在 传播花粉” 孩子们 你一言我一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小燕子 飞翔的背景春天的大地描写得十分充实。 青:其实,不单是描述,而是他们已经实际感受到了。有了这样的 感知基础,对课文中描写的“光彩夺目的春天” ,“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 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等有关词句就连同形象一起进入他 们的意识。这里包含着知识的学习,贯穿着语言的表达,也渗透着美 的感受。 2简易粉笔画 李:简易粉笔画,是以粉笔勾勒形体的线条再现情境的。 由于简易画是边讲边画,画面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 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易画很 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有些课文所说的现象,比较抽象,但又不需要 对表明某一现象的画面作细致的描绘,这时运用简笔画说明问题,帮 助学生理解事物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例如富饶的西沙 群岛中第 2 节写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接着说明了原 因是“因为海底有高 耸 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 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这一现象学生是十分陌生的 大海他们没见 过,海底有高山峡谷,更是想也没想到的事。所以需要教师的简易画 再现教材描写的情境。简要几笔,学生便知道了海底的“ 山崖”、 “峡谷” 以及海水深浅的原因,从而明白了海面上海水色彩各异的原因。 这仅是以简笔画解决难点的一例。 青:李老师,提到简笔画,我也很有体会,我觉得在教学课文重点 时,将简笔画展示的形象与课文中的词相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 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很好,我可以说尝到甜头 了。 李:再例如施建平在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教学 泊船瓜洲一课时,运用简笔画的创设情境就很成功。 他仅是以几笔勾画出诗人王安石在明月之夜,船停泊瓜洲,走出 船舱,抬头仰望明月的情境,进而想象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体验诗人对月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思 乡之情。 (如图) 这是用简笔画解决诗文重点的一例。 再例如教学长征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诗人怎能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 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就在眼前。 五岭是五座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 省,山势起伏、蜿蜒, 长 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明:“ 五岭 。 例句:“五岭逶迤”、 “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 ”,山 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叫“逶迤” 。用“逶迤”也 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描述: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 2300 多公 尺,有我们的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 那你能说“乌 蒙 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在岭写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 、“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 难 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 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以看 出? “腾”是什么意思?跳 跃“走”呢?滚动 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 例句(1)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2)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九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了红 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指导朗读:“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李:有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弄清课文描写的教 学情节或角色活动的空间、背景,也可以用简笔画创设情境。 3剪贴画 李: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 要大体相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充满生趣。 凡是无需细致描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