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_第1页
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_第2页
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_第3页
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_第4页
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语交际的性质和特点 费 蔚 一、口语交际的性质 (一)什么是口语交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口语是“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 触” 。广义的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载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活动。狭义的口语交际是 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里,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 情的双向互动的一种言语活动。如图 1-1 所示: 图 1 A是信息发出者或称信号源,D 是信息接受者或称受信者,B 是信息, C是由 A通向 D的途径,E 是所引起的反应。 口语交际就是一个 A 通过 C 将 B 传递给 D,以达到效果 E,并将效果 E 再次通过 C 传递 给 A 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交际双方通过不断获取外部信息, 调整内部机制,形成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开放而有序的交互系统。在这 一交互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听说能力、心理品质、思维品质、语言品质以及所处的交际环 境等都对“交际”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口语交际与语言 1语言与说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语言等同于说话,然而作为科学概念,这样的表述是极其含 混不清且容易引起混淆的。语言和说话不可分开,但语言作为一个专用的术语又不等同于 说话。 “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张口说话的动作,二是说话 使用的材料和规则,三是说出来的话。我们把第一部分称作“言语行为” ,第二部分称作 “语言” ,第三部分称作“言语” 。下面举例说明这三者的区别: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小孩子不要随便说话。 她的话十分有说服力。 A C D E B 显然,加着重号的部分在第一句中指的是语言,在第二句中指的是言语行为,在第三 句中指的是言语。语言和说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和说话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概括了人类所有 语言的共同特征,它是一般的、普遍的,只有通过具体的、特殊的语言才能体现出来。比 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等都是具体的语言,但谁也找不出 一种抽象的“语言” 。这就像中国战国时期著名辩士公孙龙所说的“白马非马”一样。我们只 能找到具体的大马、小马、母马、公马、红马、黑马、白马,但不可能找出一个具有抽象 意义的“马”来。人类的语言存在于汉语、英语、俄语、法语等等具体的语言材料之中,没 有这些特殊的、个别的语言,广泛意义的语言也就不存在。然而说话是特殊的、具体的。 抽象的语言存在于无数具体可感的言语行为之中,在你的说话之中,在我的说话之中,在 他的说话之中。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只能从人们的言语行为中去观察”。事实上, 抽象的语言只有依附于具体的说话这一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说话是对规则的具体运用。语言的规则是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共同遵守的。说话 是根据语言规则系统的要求组织和使用材料的结果。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生动地把语 言和说话比作下棋时使用的棋子、规则和棋局:棋子和规则的数量是有限的,是属于所有 下棋的人的,而棋局是无限的,是属于下棋双方个人的。人们能使用有限的棋子和规则走 出无数的变化丰富各不相同的棋局。 第三,语言是社会的,说话是个人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约定俗成的规约,是 社会的产物。而说话则是个人行为,说不说,什么场合说,用什么方式说等,完全取决于 个人的意志。打一个比方,语言好像是为社会全体成员设立的免费的材料仓库,规则、材 料尽在其中。选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方式,这是说话者个人的自由。当然,这里的“自 由”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每个人运用语言,想说什么可以说是自由的,但选择材料和组 合的方式还是应当服从已有的规则,不能破坏规则。比如“我开车”,汉语是主语加动词加 宾语,大家都这样说,比照这个格式造出的句子就符合汉语的规则,反之就是病句或听着 让人别扭的话语,如“车开我”、 “开车我”。所以,语言是说话的基础,千千万万的说话如果 没有这个共同的基础,不遵守共同规则的约束,完全是个人自说自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那么相互之间就根本无法沟通了。 第四,说话推动语言的发展。由于说话先于语言,因此它不断地为语言提供新鲜的材 料,充实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说话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说话,没有社会全体 成员对语言的运用,语言也不可能自行发展起来。所以,语言是材料库,而说话则是材料 库最重要的补给方式。个人使用的话语,可能是临时的,偶尔的,但为社会大众接受了, 大家都这样使用,就变成了社会的了。如汉语中的“推敲”一词,是从唐代诗人贾岛斟酌诗 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演化来的;“风雅”一词是从诗经中演变过来的; “云深处”、 “此山中 ”等匾额代表了中药房,也是从贾岛的诗歌演化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如“大腕” 、 “托儿” 、 “买单”等,这 些词是某些人在某种场合中叫出来的,人们觉得这些词很形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 为妇孺皆知的说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之出现了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 “大虾” (网络高手) 、 “菜鸟” (网络新手)等词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人们在具体的说话中 所创造出来的新兴语言现象由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成为一般现象进入语言系统,为语言 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得语言不断充实和发展。 2口语交际与说话 第一,口语交际是说话的一种特殊形式。说话既是个体的言语行为,如朗诵、演讲、 作报告、祝酒辞、证婚词等,也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言语行为,如交谈、 问答、辩论等。口语交际是说话的一种形式,它具备说话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是特殊的 说话现象。它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定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 思想,沟通感情的一种活动。 人们说话主要有两种情景语境,一是正式的、庄重的场合,如社交场合、礼仪场合等, 一种是比较随意的交谈。口语交际一般是在非正式谈话场合进行。说话可以使用正式语体, 也可以使用随意语体,而口语交际一般使用随意语体。 第二,口语交际基于理解而产生。说话更多地注重表达,较少考虑环境的差异和语言 的选用。如用梵文祈祷,一般人难以理解,但这不妨碍说话现象的产生。同样,说话的双 方尽管语言不通,但这并不妨碍各自说话。而口语交际则不同,交际双方所使用的中介手 段(口语)一定要彼此都能够理解。比如,对一位完全不懂英语的听者,不管对方所说的 话多么精彩和有趣,他也很难全部领会对方所说的内容。这个时候利用口语进行交际的目 的就很难达成。只能采用非言语交际行为,比如打手势等态势语进行交际。因此,理解是 口语交际得以延续的基础,也是口语交际是否有效的前提。 第三,口语交际有赖于交际双方的互动。说话可以在听说双方之间进行,也可以是说 话者的个体行为。而口语交际则不同,由于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 ,因此,口语 交际应当是一个听说双方你来我往,你应我和的信息交流过程。交际双方通过不断地表达 信息、理解信息,使得话题顺利延续。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 材料和语调语气,听者应当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应答。在这一过程中,听者和 说者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话题的展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交际双方只有在互 动的过程中才能保持信息通道的畅通。 二、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具有口语化、大众化、互动性、综合性、生动性、多样性、临场性、随机性 等特点,因此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交际手段,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一)口语化和大众化 口语交际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它和书面语言不同。首先,口语的语音具有易逝性。书 面语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语言,主要用于看,形式的保留具有持久性。而口语是说 的语言,主要用于听。口语的语音具有易逝性,也就是一句话讲出来,就是最终的形式, 而这种形式保留的时间很短,在人们脑海中只能留下短暂的记忆。因此,在运用口语进行 交际时,应当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词汇以及寓意深奥句子。相声 文章会中的“马大学问”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身份,把看书叫“阅阅书” ,写字叫“习 习字” ,画画叫“绘绘画” ,这样的说法不仅说起来拗口,听上去别扭,还透着酸腐之气。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然后 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值得换种说法:“就是老伴呗。 ”老太太笑了:“你说老伴不 就得了,俺们哪懂得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哩!” 这位普查员两次所说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但进入交际过程后,前一种说法因为没有针 对交际对象的年龄及文化程度,所使用的书面语无法为交际对象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交 际障碍。而调整为第二种说法后,适应了交际对象的需要,使得口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口语的言语形式具有简散性。由于口语表达往往是边想边说,因此不可能对语 言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所以无论在遣词用句、组织结构、语法规范等方面都会显得有 些粗疏,表现出简略和松散的特点。口语的用语简明概略,往往运用短句使表意更为清晰, 有时还采用脱落、省略、隐含等形式使表达更为明了。口语的言语结构松散,关联词少, 语序灵活,易位现象多,追加句、倒序句、跳脱句、插入语等使用频繁,这些都和书面语 形成了比较大的区别。如: 我国著名无理学家杨家福教授在回答友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人生哲学吗? 答:让祖国在世界上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问:作为科学家,您喜欢文学艺术吗?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 答:都喜欢。 问:您业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 答:阅读各种书刊,欣赏大自然。 问:你觉得自己最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答:散步、听音乐。 问:如果您喜欢或欣赏一个晚辈人物,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答:给他更大的信任,挑更重的担子。 问:如果您讨厌一个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答:避而远之。 以上这段对话,极少有修饰成分,多使用省略语,有些甚至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但是 这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和交际的顺利进行。简洁的口语使得意思表达更为清晰,且通俗易 懂,给人以明快之感,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 由于口语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交际时应当尽量使用大众化的口头语言,使得表达更 简明、更通俗、更生动、更灵活、更贴近生活,更为人为所理解。 (二)互动性和综合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 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地转化,所以它具有“过程互动性”特质。 在这样的人际互动中人们学习并完善交际技巧、沟通方式,成功地完成向社会人转换的过 程。 口语交际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只要作为口语表达者参加这种特殊的 社会实践活动,就会综合反映出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宾夕法尼亚 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指出: “我们必须解释这一现象,即正 常儿童掌握句子知识时,不仅考虑是否合乎语法,还要考虑是否得体。他们所掌握的语言 能力包括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跟谁谈什么事,什么时候谈,在什么地方谈, 用什么方式谈。总之,一个儿童逐渐学会完成各种语言行为、参加到语言活动中来,并对 别人的语言实践进行估价。 ”1由此不难看出,良好的口语交际除了有赖于一定的语言能力, 还十分重视交际者的语用能力,除了注重言语本身的表达,还注重人际礼貌、身份协调和 跨文化冲突等交际规则的领会,它是一个综合了听觉、视觉、感情、记忆、思维、评价、 认识、创造等活动的动态实践过程。 有一位青年记者在不了解被访问者情况的条件下,去采访一位中年女科学家。青年记 者问这位女科学家:“请问,你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回答:“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研全靠自学,我认为这样也能成 才。 ” 记者一愣,然后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题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 女科学家皱了皱眉头说:“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学 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 记者一听很尴尬,企图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于是问:“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女科学家说:“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 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好吧,我的工作在等待着我,恕我不奉陪了。 ” 这位青年记者没有全面地了解对象的研究经历、生活状况,交际时说了一些冒昧不得 体的话,导致采访不欢而散。可见,口语交际不仅仅需要具备言语能力,还需要具有综合 素养,这关系到口语交际的成功与失败。 (三)生动性和灵活性 口语是一种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充满情感的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际,明 白流畅、真切随意、轻松自然。如: “松二大爷,夏家的那个娘们儿是怎回事?”老头子头上的筋挑起来,仿佛有谁猛孤 丁地揍了他的嘴巴。 “臭狗屎!提她?”啪的往地上唾了一口。 “可是没人敢惹她!”我用着激将法。 1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第 58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新鞋不踩臭狗屎!” “大概也有人以为她怪香的?” “那还用说!一斗小米,一尺布,谁不向着她;夏家爷俩儿一辈子连歌屁也不放在街 上。 ”(柳屯的 ) 这里,口语中的“新鞋不踩臭狗屎” “一斗小米,一尺布”和“一辈子连个屁也放不在 街上” ,分别表示的是“犯不着去惹她” “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和“吝啬得出奇”的意思, 表达了说话人鄙视的心情,语言生动,富于强烈的情感。 口语交际的话题丰富,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可以成为交际的话题, 交际的内容常常会随交际双方兴趣、爱好,特定的心理情绪、情境氛围等发生变化。人们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常常会采用灵活的言语形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言语表达风格,这些都 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毛泽东拥有鲜明独特的演讲风格。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 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 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通 知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 则害了革命。 ” 这段话,句子长短参差,整散结合,节奏铿锵,琅琅上口。有层递、对比、对仗、反 复等修辞格,有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照关联,有口头语、惯用语,也有书面语、文言词,但 都平白如话。当毛泽东同志用他那雄浑洪亮的嗓音和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语调演讲时, 产生的音韵美,修辞美足以使在场的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出版的著作领袖们中,将周恩来列入 20 世纪少有的几位伟 人之列,与邱吉尔、戴高乐相提并论。他在论及周恩来的智慧和谈话艺术时说: “周恩来的敏捷和机智大大超过我们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人独 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明的精华的结晶。在谈话中,周 恩来仔细地分辨每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及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谈话中,他用迂回的办法 避开争论之点;在外交上,他有时善于通过似乎不重要的事情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 周恩来的口语风格严密、审慎、析理入微,很少借助其他辞藻表现他的才能,而是依 靠内在充实的材料和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